1.双簧的语言特点
双簧是一个灵活多变、幽默风趣的曲艺节目。它吸收了相声的语言和技巧,表演起来又很象木偶戏。它善于模仿各种人物讲话,学唱各种戏曲或流行歌曲。在开始表演前,经常使用相声的“垫活儿”作铺垫,演出过程中也是使用相声“翻包袱儿”的方法。这种形式容易排演,很适合临时填写现编现演的说词和唱词,是基层文艺晚会受欢迎的节目。
2.双簧的编写
双簧一开始是两个人先对话,其形式与相声相同,经常使用相声的垫话儿手法“入活”。当然,也可写与要表达主题有直接关联的对话,对话中要对双簧表演的内容进行铺垫。但此段对白不宜太长,要尽快进入双簧的表演。
在铺垫过程中,最能出现“包袱儿”,其手法与相声制造“包袱儿”的写法相同。进入双簧表演时,词是一段一段组成的。可以是一段唱词,也可以是一段快板,也可以是一支歌曲或戏曲,也可以是一段说白。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围绕要表达的同一主题。
在每一小段双簧表演完毕,还要再加上一段对话,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话的内容则应紧扣主题,同时为下一段双簧的表演做必要的铺垫。每段双簧的结尾要制造出一个“包袱儿”为好。其手法经常是用乙反复重句而造成甲的难看,由甲来翻“包袱儿”。双簧的结尾是由最后一段双簧收住,它和相声的“底”一样,必须要有“包袱儿”。
3.双簧的化妆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双簧演员甲(表演者)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员乙(说唱者)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甲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甲把乙当成理发师傅,说:“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碜!”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化妆抹大白,也有不同的方法。如赵霭如演双簧化妆是将大白压成粉末,用手捏着往脸上揉。这可能是他脸瘦,眼窝深,用平面大白块有的地方抹不上。
前几年,电视里曾播放莫歧、王凤朝的双簧。莫歧化妆不是用大白,而是用定妆粉。拿定妆粉扑,将两眼和嘴扑上三个白圆饼。随着表演,随着从脸上往四下飘飞白粉末。一段双簧词没演完,三个白圆饼就基本上掉光,露出庐山真面。扑粉代替大白,虽然舞台效果不理想,但绝不会烧伤皮肤,毁坏容颜。
4.双簧的表演
双簧要两位演员前后配合表演。舞告上要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演员甲所需的小道具及化妆品,可放在桌子上。表演时,一位演员(甲)坐在前边以表演动作为主,一位演员(乙)蹲在椅子后边以说唱为主。演员甲要善于模仿各种人物,只作表情、动作,而不出声音。演员乙不作表情,只出声音。演员乙所出的语言或唱词一定要和演员甲对上口形,就好象是演员甲自己说的唱的一样。
传统的双簧道具很简单,有一块“醒木”,一块大白,一根假小辫儿。表演时,用大白的一面将左右太阳穴连同两眼涂抹一宽白道。再用同样方法将嘴与嘴角一带涂抹一宽白道。然后将“朝天锥”的小辫儿戴在头上,演员甲一拍醒木,后边的演员乙就开始讲或唱,演员甲随之表演动作。演一段后,甲乙要有一段对白,进行铺垫。然后再进行下一段的表演,这是传统双簧的表演方法。现在演双簧可以更丰富地表演和化妆,可以吸收“傀儡戏”的表演,化妆也更真实些,如戴个帽子、眼镜、假胡须等则更为逼真生动。
在表演时,演员乙在椅子后面讲或唱时,可将话筒握在手中,这样声音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