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中心工作
【科技项目申报】 共组织申报国家、自治区、固原市科技项目13项,申报项目总资金850万元,争取国家科技支撑专项1项、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2项、固原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计划总投资515万元,到位扶持资金96万元。科技富民强县计划项目“六盘山无公害优质肉牛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经专家会审后上报国家科技部,已批复立项。【科技项目实施】 共组织实施国家、区、市科技计划项目5项,投入经费3万元,争取科技项目经费96万元;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9项,扶持龙头企业1家,各科研试验示范推广进展顺利;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7个,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成“六盘山优质高效肉质养殖技术示范项目”的各项技术指标,2009年9月15日通过验收;组织实施自治区“5183”重大科技支撑“特色林木种苗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完成常青树种育苗技术示范推广100亩,野生花灌引种驯化100亩,地埂培育大苗500亩;完成西部民族“地区电子农务平台”建设项目的部分任务指标,建立20个“12396”信息化示范点。
【拓展科技合作领域】 在与自治区农科院、林研所、宁夏大学农学院、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固原市农科所建立广泛深入关系后,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4项,举办科技培训4期,培训科技人员、农民1200人(次)。并且在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寻求国际合作项目,与日本善邻协会先后进行2次合作交流,把泾源县种桑养牛(羊)项目列入合作范围。
【科技特派员工作】 泾源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这一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抓手,以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为主要方式,制定2009年科技特派员工作计划,考察选派科技特派员46名,全县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50名,其中,男33人,女17人;大学学历12人,大专学历18人,中专学历20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19人。建立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3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2500户,建设科技示范园区2个(农业1个,林业1个),示范面积2000亩;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个;共实施科技项目19个,其中,工业项目1个,中药材生产项目1个,中药材营销中介项目1个,肉牛养殖项目4个,脱毒薯生产项目1个,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3个,良种推广项目3个,名优花卉、树种繁育项目2个,生态养禽项目1个,种桑养蚕技术推广项目1个,沼气应用推广项目1个,在50名科技特派员中,独立领办经济实体具有法人资格的8人。科技特派员建办各类示范点30个,举办各类培训30期,培训农民3000人(次)。有2名科技特派员获“区、市优秀特派员”荣誉称号。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为全面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强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增长,整合各类资源,采取有线和无线结合的方式,加快宽带进村和网络覆盖的速度,各信息员从网上搜集种、养、加工技术,产品价格,市场需求信息1000多条;围绕全县草畜、苗木、劳务、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专家现场指导33场(次),电话咨询150人(次),印发农业实用技术资料2000份,解决各种疑难问题50余项,积极为当地群众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群众尝到信息带来的甜头,同时对外发布农副产品信息500条,帮助群众销售各类农副产品127吨,实现产值71.3万元。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组织5名相关人员参加全市知识产权培训班;对全县专利商品进行自查,共检查各类产品4类28件;对县域重点专利产品开发进行扶持,专利助推农机厂的快速发展,2009年,共制造农机具5000台,创产值44万元,获价值17.2万元。
【科技服务】 在县城、泾河源镇、六盘山镇举行科技“三下乡”科普活动,发放各类科技资料3000份;以“携手创建创新型国家”为主题,共组织7个单位,25名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咨询和培训服务,开展活动11项,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农民42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全县首期新农村信息化信息员培训在7个乡镇开班,102名学员参加培训;组织18名科技特派员参加区、市科特办举办的各类培训班7期7场(次);围绕全县优势特色产业,组织各类培训112期,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12474人(次)。
【机关综合建设】 结合科技工作特点和单位实际,对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分解,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农业机械操作、沼气生产、秸秆青贮、园区建设的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列入科技培训当中,丰富了培训的内容,深化了培训效果。结合文明机关创建工作,与各办公室签订工作责任书,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
防震减灾
【水氡观测】 先后制定印发水氡和水井观测规程、制度和观测员职责,水氡观测员交接班制度和观测员考核细则。严格地下流体观测的程序,保证地下流体观测的时间性、程序性和规范性。观测员能够按时到岗,规范操作,水氡观测员在规定的时间(每天早上8:30~9:30)取水样并进行水氡化验,水井观测员早8:00时准时进入井房进行水位观测,严格按照观测程序,规范换算数据,准确记录。各辅助测项降雨量、水流量、室温记录规范,准时向上级业务部门提供观测数据,为区、市地震趋势会商、判定震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重视监测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为确保数字化网络设备正常运转,保证自治区地震局专业人员24小时内能够随时看到山洞内地震监测数据,制定网络信息管理人员职责和制度,指派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各种仪器的维护和管理,保证了山洞监测仪器和信息节点的正常运行。
【宏观观测】 为加强宏观观测管理,分别于4月28日和10月28日对现有的15名宏观观测员和7名防震减灾助理员进行业务知识集中培训,不断加强“三网一员”队伍业务能力建设。完善宏观观测员和防震减灾助理员档案,制定地震宏观观测员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按时给宏观观测员发放岗位补贴,调动了宏观观测员的工作积极性。各宏观观测员和防震减灾助理员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认真开展工作,迅速上报宏观异常,先后收到宏观异常报告26项,深入异常地点落实异常26次。
【定期会商制度】 为加强地震预报能力建设,提高会商报告的科学性,坚持把周、月、季会商作为一种制度。成立单位会商小组,每周、每月、每季召开会商会议,并根据微观观测和宏观观测异常情况,结合邻区震情和辅助测项进行科学研究、讨论、分析,综合判定地震趋势,编制年中和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在区、市地震趋势会商会上做报告,为全区年中和年度地震趋势判定意见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工民建筑抗震设防管理】 编制《关于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实施方案》,梳理《泾源县地震局行政执法依据》,严格执行《宁夏南部山区特困灾民危窑危房改造建设标准》,按照8度设防标准施工,坚持“毛石基础、上下圈梁、外三七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对新建的居民点提前介入,进行地震地质考察,保证避开地震断裂带。为全县9个建设单位的新建工程进行抗震设防确认,发放抗震设防确认证书。深入4乡3镇的19个新建居民点进行地震地质考察,发放考察意见书。
【防震避灾】 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09]156号)文件和6月3日全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工作会议精神,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区市地震局业务技术人员组成的地震活动断层野外考察组,从6月中旬开始对全县境内活动且定位标准的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六盘山东麓断裂层,进行实际勘察,摸清了全县境内活动断层及附近居民点分布情况,确立6个乡镇的11个居民点需要设立避让标志牌。并于11月中旬完成地震活动断层避让标志牌设立工作任务。
【防震减灾宣传】 按照“积极、主动、科学、慎重”的宣传工作方针,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和《防震减灾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科技“三下乡”活动、“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防震减灾法》宣传月活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在乡镇街道开展宣传活动。共悬挂横幅30余条,张贴标语50余条,展示宣传展板100余块,向群众发放地震科普宣传资料30000余份、《防震减灾知识读本》3000余册。解答群众疑问200余次,在县有线电视台巡回播放防震减灾专题片36期。受教育群众达40000多人(次)。全年共印发防震减灾信息32期,宁夏《防震减灾》刊登3期,宁夏地震网采用22期,固原地震网采用6期。
【地震应急建设】 为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对中强地震灾害工作方案》的精神,编制《泾源县应对中强地震灾害工作方案》,组建泾源县应对中强地震抢险救灾组(公安消防、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分队)、医疗防疫组、群众生活组、震情监测组、通讯保障组、交通运输组、基础设施抢险组、次生灾害抢险组、治安保卫组、涉外工作组、宣传报道组等11个应急工作组,明确了工作组的职责,做到备案齐全。完成泾源县地震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数据库建设任务。开展了地震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调查,摸清了物资储备情况。
【地震应急演练】 按照区、市、县的统一安排部署,5月12日14时28分,指导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单位),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学校、医院等64个单位的近5000多名干部职工和全县的8所中学、101所小学开展人员疏散和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公众防震避险意识和能力。
【自身建设】 根据泾源县领导干部调整情况,及时建议县人民政府调整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为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在县人民政府第十七次常务会议上汇报全县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县人民政府与相关部门签订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编制《泾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方案》,县人民政府以泾政办发[2009]14号文件批转实施;建立和完善《泾源县地震局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及其职责》等11项工作制度;印发《泾源县地震局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其分工的通知》,明确单位领导和职工的工作职责和分工;依法行政,开展“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加强水氡化验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学习,水氡观测数据的准确率得到不断提高。
气象
【基础业务】 全年共完成地面测报基数10550个,测报错情率0,报表错情0.4个,无涂改、伪造等重大责任性事故;完成农业气象观测基数1966.6个,错情率0,完成生态监测基数583个,错情率0,农气、生态报表经上级业务部门审核均无错;信息网络运行正常,报文传输及时率99%,无缺报、漏报。【气候监测】 全年日照时数2153.3小时,6月份最多244.1小时,9月份最少125.3小时。年平均气温7.2℃,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18.6℃;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5.2℃。年平均地温10.4℃。极端最高气温29.7℃,极端最低气温-21.3℃。全年降水量为549.7毫米,其中8月最多为188.2毫米,12月最少为2.3毫米。平均风速为2.2米/秒。【自然灾害】 年内共发生各种自然灾害6次,其中低温冷冻、干旱及冰雹等灾情严重,1月11~29日低温冷冻和4月份持续干旱以及4月20~24日霜冻等,造成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7700.5公顷,成灾7383.1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819万元。
【气象服务】 全年共编写各类服务材料75期,《重要天气情况报告》3期,发布预警信号40次,通过手机短信向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气象信息员提供气象服务4000多条(次);在内联网发布气象简讯49篇,在《中国气象报》发稿1篇,在《固原科普》发稿2篇,接受县电视台电话采访1次,在“3·23”、“5·12”、“12·4”等纪念日积极开展宣传活动,组织职工走上街头进行气象宣传,全年共发放宣传材料4000多份。
【人工增雪、增雨、防雹】 2009年1~2月,全县未出现有效降水,旱情严重,开展人工增雪,作业6架(次),耗弹21枚,2月25~27日全县普降大雪。2009年6月以来,泾源县降水明显偏少,干旱形势严峻。7月14日,组织作业点实施人工增雨,从夜间开始,共组织作业3架(次),消耗增雨弹9枚,全县普遍出现小雨天气。全年共组织增雨作业23次,耗弹122枚,防雹9次,耗弹129发,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干旱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健全气象保障机制】 基本探测仪器设备备件充分,遇有紧急情况可正常更换,保证了气象资料采集不间断。现用气象仪器均由区、市气象主管机构提供,不存在使用未经许可的气象仪器,无使用带病或超检仪器。业务人员能对业务规范和业务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随时掌握,仪器出现故障能及时更换。区域自动站维护纳入常规工作。为了做好区域站的技术保障工作,提高资料传输质量,业务人员不定时对辖区内的自动站进行认真检查,并及时对各传感器、太阳能板,雨量传感器进行清洁,对通信设备和话费情况心中有数,确保区域自动站的正常运行。
【气象科技服务】 根据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需求,调整专人负责,组建服务队伍,采购防雷检测设备,对全县的加油站、学校认真开展防雷检测,全年开展行政许可8次,受理防雷图纸8套。4月上旬与县安监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09年度防雷防静电装置安全检测工作的通知》文件,联合建环局认真落实《泾源县建(构)筑物防雷工程设计审核、验收实施办法》,开展便民服务,8月,气象行政审批进驻县政务大厅。
【共性工作】 3月下旬,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体职工参与学习,邀请市局领导讲课,并采取自学等多种方式,合理解决工学矛盾,报送学习简报20期,县委学教办选编2篇;根据《泾源县创建区级卫生县城》文件精神,深入开展“创卫”活动,成立创卫领导小组,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单位卫生管理制度,创建无烟单位的实施细则和“除四害”的具体措施,并在健康教育橱窗栏宣传健康教育、吸烟有害健康知识,被县爱卫会评为“卫生先进单位”。9月底,完成旧办公楼的改造项目,更新部分办公设施,购置篮球架、乒乓球桌等文化用品设施,美化了办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