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调研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市高官周鸿义,市纪检高官吕志,郊区党高官杨永纯,还有书记的秘书坐着面包车来到了靠山屯。王大江和高红霞在大队部门口迎接。
王大江一边跟领导握手,一边说:“领导们辛苦啦,快进屋暖和暖和。”
周鸿义说:“不上大队了。对了,你们那个合作组的组长叫什么?”
王大江说:“张东明。”
周鸿义说:“直接上他们家去。”
王大江问:“走着去呀?”
杨永纯问:“远不远?”
王大江说:“在屯子东头,要不坐车去吧?”
吕志说:“周书记,上车吧?”
人都上车了,周鸿义指着高红霞说:“这是你们的大队长吧?”
高红霞伸手跟周鸿义握了握手说:“高红霞。”
车到张东明家门口停下,人们都下车了,王大江冲着屋里喊了一声:“大老张,家里来客啦!”
张东明掀开门帘子从屋里出来,一股热气冲了出来。张东明一看来了这么些人,赶紧往屋里让。王凤莲正在煮饺子,高红霞说:“都几点了,才吃饭?”
王凤莲说:“昨晚合作组开会开的太晚了。正好,今个过小年,几位领导就在这吃饺子吧。”
杨永纯说:“这个饺子我们不能吃。明年大丰收了,我们再来吃。”
周鸿义说:“你们吃你们的。”
张东明跟王凤莲说:“你把碗筷都拿西屋去。”
已经放好的桌子都捡走了。
杨永纯说:“别都捡走,给我们一人留一个碗,一会儿喝饺子汤。”
张东明把靠边站小方桌放在地当间,又找来了小折叠凳,大家围坐在桌子旁。
王大江给大家相互做了介绍。
周鸿义说:“我们来靠山屯,就是想听听老百姓对分田到户是什么看法?”
王凤莲给大家都盛上饺子汤。
张东明说:“要说看法就是一个字,好!这大锅饭可把我们害苦了。你们领导都看见了,我大老张这身板,赶车,种地都是好手。可干了一年到头只能挣两千来分,把口粮领回来了,还欠大队二百多分。因为孩子多。”
周鸿义问王大江:“你们大队多少口人?”
王大江说:“七百二十口人,每人按照五亩七分地分的。”
他走到周鸿义跟前问:“是不是把他们组的其他人都找来?”
周鸿义说:“本来想挨家走走,我看咱们这么一帮人,上谁家都麻烦。就干脆都在老张家唠吧。”
张东明跟王凤莲说:“你去把咱们组的那几家找来。”
王凤莲出去了。
王大江给高红霞使了一个眼色,俩人也出去了。
周鸿义说:“老张你接着说。”
王大江在外屋地跟高红霞说,“你上蔬菜队告诉小兰一声,一会儿书记他们肯定得上大棚去。再一个你去告诉老孙头,中午在单间安排一桌。你再回大队给姜书记打电话,告诉他市委周书记来了。”
高红霞出去了,王大江又回到屋里。
张东明说:“地分到自个家了,这积极性就来了。我们屯子现在有个顺口溜叫:地到家里了,种啥都在心里呢,交够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我们就等着秋后看看,能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
周鸿义听了这个顺口溜,非常感兴趣,他让张东明又说了一遍。然后自己叨咕起来:地到家里了,种啥都在心里呢,交够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他说:“好,形象。”
杨永纯说:“这就是农民的大实话。”
周鸿义问:“你们这个组里有困难户没有?”
张东明说:“有两家。一个是张锦山,上山装木头,把腿砸折了,花了不少钱。买种子买化肥的钱拿不出来了。还有一个是姜万喜,家里四个十来岁的孩子,负担太重。”
周鸿义问:“那你们怎么办?”
张东明说:“我们先在组里串换,实在不行,书记说了大队给解决。”
周鸿义问王大江,“你们分地没把大队的所有财产都分了吧?”
王大江说:“没有。我们的大棚,水库,鱼馆,拖拉机都没分。”
杨永纯说:“他们集体这块硬实,一年按人头算,一人能分五十块钱。”
周鸿义说:“是吗?一人分五十块钱那可不少。四口人就是二百,六口人就是三百。那得顶两三千个工分哪。你们大队的实力不小啊。”
杨永纯说:“他们的集体财产还有大帐呢。”
王大江说:“没了。哪还有大帐啊。”
周鸿义说:“这个好。大队得留点积累,不能都分了。得有点过河钱,得有点办大事的能力。”
这时,其他几户人家都来了。介绍到张锦山和姜万喜的时候,周鸿义说:“你们看,像张锦山,姜万喜这样种地有困难的,大队就得帮一把。大队要是没有积累,拿啥去帮他们。所有我不主张把什么都分了。一个马槽子都锯两截,没有意义。”
又唠了一个多小时,姜洪涛和赵铁锤也来了。
周鸿义说:“好了,谢谢大家给我们讲了这么多感动人的事。我得去看看你们的大棚,渔场,水库,鱼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