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说话时的胆怯心理
一位知名的口才大师应邀来到一所学府参加一场大型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如何有效克服公共演讲的恐惧。
离开场还有几分钟,这位口才大师在厕所碰到了一位漂亮的小姐。小姐笑着问他:“大师,请问您现在是不是很紧张?”口才大师急忙摇头:“怎么可能?我可是有十几年经验的演讲专家了。”
这位小姐似笑非笑地说:“那您怎么会跑到女厕所来了?”
在我们周围,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在与陌生人或者异性交往时,常常面红耳赤、词不达意;路上偶遇老师或长辈时,宁愿远远避开;在公共场合发言时,总会手足无措;在向上司汇报工作时,经常张口结舌、局促不安。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发言者,一种是承认自己紧张的,另一种是不承认自己紧张的。胆怯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在一千个人中间做过一个实验,题目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令人惊讶的是,有超过一半的人最害怕的事情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讲话,而对死亡的恐惧则位列第二。
胆怯本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如果不加疏导,长此以往,就会变成恐惧,遇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退缩,这是低情商的标志之一。那么,应当如何克服这种卑怯心理呢?
1.树立信心,坦然面对
当你坚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时,你往往都能成功。很多人之所以怯场,都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或太顾及别人的看法。其实,你完全不必自己给自己添加压力,坦然面对,扬长避短,肯定自己,你就会发现,只要信心充足,你也会体验到成功的甜蜜。
有一位初出茅庐的女歌手,第一次登台时非常紧张。看着台下数千名观众,她手心直冒冷汗,心想:“要是在台上太过紧张,忘词了该怎么办?”越想,她就越胆怯,甚至萌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就在进退两难之际,一位前辈笑着走上前来,给她手里塞了一个纸卷,悄悄地对她说:“这是这首歌的歌词,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词,就打开看看。”她紧紧攥着这张字条,像握着一根救命的稻草,心里顿时有了底气。结果,她的首场秀发挥很好,演唱结束后台下掌声雷动。
在后台,她激动地向那位前辈致谢。前辈却笑着告诉她:“是你自己战胜了自己,其实,我给你的只是一张白纸,上面根本什么都没有!”惊异之余,她打开手心里的纸卷,果然上面空空如也。
前辈语重心长地说:“你手里握住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你的自信啊!”
说话时吞吞吐吐、惴惴不安,大多是因为自信心不足造成的。对自己缺少十足的把握,就会心烦意乱,心烦意乱又会造成谈吐上的障碍。所以,树立自信心是克服胆怯心理的第一要义。而想要在说话时克服胆怯心理,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做平常不敢做的事,反复多做几次,胆怯就会慢慢远离我们。
2.准备充分,胸有成竹
一位伟大的演说家曾经说过,充足的准备可以消除80%的怯场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胆怯心理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你准备得越充分,这种恐惧的威胁就会越小。所以,说话胆怯的人不仅要对自己的说话水平和说话效果充满自信,更要在讲话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我的这个故事非常生动有趣,听众一定会喜欢”“我已经准备得非常充分了,不会出现突发状况”……每次在讲话前如此暗示自己,并做好充足的准备,就能避免因潜意识否定自己或准备不充分而引起的惊慌失措。
3.做深呼吸,消除杂念
适度的深呼吸有助于缓解紧张、恐惧、憋闷的情绪。所以,当你在台上大脑一片空白、紧张无措时,不妨放松全身,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呼出,同时目光转移到远方的事物,反复做几十次,你就会发现你的紧张情绪有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4.反复练习,完善语言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获得良好的口才,平日里要多说勤练。熟能生巧,演练的次数越多,你对语言的把控能力就越强,讲起话来也就越得心应手。
洛根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很孤僻的孩子,他每天独来独往,身边很少有朋友。老师告诉洛根的父母,说他在学校很孤单,上课从来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更不跟同学们交流,成绩一直平平。
洛根的父母听到这个情况后,十分担心,心想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于是,他们把洛根送到医院去检查,检查的结果是洛根没有任何疾病。父母束手无策,更加忧心,这可怎么办啊?
洛根不但身边没有朋友,更经常在学校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哑巴”。每次当同学们喊起这个外号时,洛根都会跳起来,冲同学们怒吼:“你才是哑巴呢!”同学们听了就会哄笑起来,说:“原来你不是哑巴啊!”洛根很憋屈,可也无可奈何。他不敢动手,一旦动起手来,同学们就会一哄而上,非把他打得求饶不可。
父母看到越来越孤僻的洛根,非常为他担心,长此以往下去,洛根只怕会走向极端。有一天晚上,父亲对洛根说:“孩子,我知道,其实你心里有很多话,可就是不敢大声地表达出来,不如这样吧,你回你的屋子,把门关上,把你想说的话对着墙壁说,没有人会听到你说什么!”洛根真的进了自己的屋子关上门,然后对着墙壁说了起来。
洛根好不容易从嘴里挤出了第一句话,接着就越说越多,几十句,几百句,把他的许多心里话都说了出来。从此之后的每天晚上,洛根都会关上房门,在自己的屋子里对着墙壁说上几十句话。洛根越说越顺畅,越说越有精神,越说越觉得自己永远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说了许多心里话,洛根心情变得非常好,人也放松了很多。
父亲发现洛根变了,变得比以前更有精神,也更快乐,便对他说:“你既然跟一堵墙壁都有说不完的话,那么面对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你应该有更多的话要说。以后,你要多多跟我们交流。”洛根听了点了点头。
从此之后,洛根每天放学后都会跟父母说上很多话,滔滔不绝地谈起他在学校里的经历。洛根从父母那儿得到了不少经验,还跟父母增进了感情,他发现原来说话不是那么困难,甚至还能产生快乐。
于是,洛根也开始尝试着跟班里的同学们说话了。洛根的话匣子一打开,就跟同学聊得非常投缘。同学们都暗暗吃惊,他们没想到洛根有这么多话,还能说得这么头头是道,大家都不再叫他“哑巴”,纷纷跟他交朋友。后来,只要洛根一说话,同学们都会纷纷围上来。洛根从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每天他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渐渐地,洛根成了全班乃至全学校最受欢迎的人,只要班里或者学校有啥活动,洛根都会成为小主持人。只要有洛根在台上,气氛就能被迅速调动起来,台下的听众也感觉非常愉悦。
几十年后,曾经不善言辞的洛根已经成为英国一家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了。不光如此,他还有另外两个身份:谈判专家和演讲家。在一些大型晚会上,人们经常看到他的身影。他主持的节目,在当地的收视率总是排名第一。洛根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主持人。
有一天,洛根接受另一家电视台的采访,主持人问他:“您是如何从一个‘哑巴’变成一个‘话匣子’的,这里面有什么秘诀没有?”洛根笑着回忆起了父亲让他对着墙壁说话的故事,他说:“以前我之所以是一个‘哑巴’,是因为我非常孤僻、害羞。自从我对着墙壁说话后,我渐渐找到了自信,于是才敢于跟人交流,敢于倾吐自己的心声。其实,最好的口才就是自信。只要你敢于表达,你就能说出你的精彩!”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慢慢提升。只要我们每次在讲话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时刻提醒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就能慢慢克服怯场心理,从而获得职业优势。
别让口头禅泄露你的秘密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一个人嘴里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往往代表了他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成就。一般来说,口头禅不仅是一种言语习惯,更是潜意识思维定式的流露。
很多人在讲话的时候,往往不经意带出很多诸如“随便”“我晕”“郁闷”之类的口头禅,结果把严肃的话题聊成了调侃,把有效的互动变成了啰唆的自言自语,这样的谈话效果肯定好不了。
清朝末年,江苏有位巡抚叫王雪超,此人贪赃枉法但身居高位。下属向王雪超请示的事情颇多,让他不胜其烦。
有一天,知县朱得胜求见王雪超。朱得胜是王雪超一手提拔起来的,他的女儿朱芳长得貌美如花,现在已到了婚配年纪,所以朱得胜想让王雪超帮忙介绍一个好婆家。
“大人,您交友广泛,请问您有合适的人选吗?”朱得胜问王雪超。
王雪超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但又羞于启齿,只得含糊其词:“你说呢?”
朱得胜听得一头雾水,只好试探性地问:“大人肯定有了,但不知是谁?”
王雪超说:“你说呢?”
朱得胜恍然大悟,说:“哦,卑职明白了,不会是大人您自己吧?”
王雪超心头狂喜,但又磨不开脸面,只得说:“你说呢?”
朱得胜说:“小女能得到大人的垂青,那是我们全家的福气啊!”
后来,王雪超如愿纳了朱得胜的女儿为小妾,心中喜不自胜。事后他一琢磨,自己就说了“你说呢”这三个字,就把事情给办了,这也太容易了。以后每当有人向他求教,他都是这三个字,对方在这三个字中揣摩着他的心意,往往也能够把事情解决了。
光绪年间,欧洲列强在中华大地胡作非为。那一年,外国传教士在江苏欺压百姓,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杀死了这些传教士。当地的县令蒋伯年束手无策,只好向王雪超请教如何处置,王雪超对此也无可奈何,便沉着脸道:“你说呢?”蒋伯年听他话语比较严厉,就说:“卑职明白该怎么做了!”
回去后,蒋伯年马上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剿灭义和团。几天后,败报传来,蒋伯年率领的清军和义和团头领于化伦率领的一万多团民短兵相接,最后全军覆没,蒋伯年也被杀身亡。
这一仗彻底打醒了清政府,连老佛爷慈禧都坐不住了,她下旨让王雪超紧急进京汇报并协商对策。王雪超接旨后,快马加鞭来到京城。慈禧看到他后忧心如焚,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如今内忧外患,现在义和团又杀死县令,你说此事该如何解决啊?”
这时,王雪超不知哪根筋不对了,他又想起了那句经典的口头禅,脱口道:“你说呢?”
慈禧恼羞成怒,她万万没想到王雪超竟然如此目无尊卑,以下犯上,于是下令要将王雪超处死。王雪超被行刑,理由是处事不当,致义和团猖獗泛滥成灾。
很快,王雪超被杀的真正原因就传了开来,街头巷尾纷纷议论。很多人并不是为王雪超惋惜,他在任上贪赃枉法,早已惹得天怒人怨。但人们万万没想到,王雪超最终却是因为一句无关紧要的“口头禅”掉了脑袋。
口头禅是人们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执念,是人们将各种信息通过自己的喜好加工后的一种习惯性语言反应。当类似的情形再次出现时,它便脱口而出。
口头禅偶尔说一两次无伤大雅,但如果出现的次数太频繁,会让自己的谈话显得冗长啰唆,特别是脏话类口头禅,既不利于沟通,也是低情商的体现。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每次演讲时,总要先说个“请恕我直言”;《纽约时报》的记者在采访肯尼迪的女儿时,发现对方曾一连说了142个“你知道”。虽然人们的身份和职业都不尽相同,但口头禅就像黏在人嘴边的膏药,甩也甩不掉。
可怕的是,负面的口头禅带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语言环境,还会令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我们的社交。
那么,该如何改掉这些令人反感的口头禅呢?
1.丰富自己的词汇
口头禅大多是一些肤浅、低俗、毫无意义的词汇,如果我们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词汇,那么讲起话来就会妙语连珠,毫不卡顿,口头禅自然也就消失了。
2.学会自我克制
说话前尽量做到深思熟虑,在心里组织好语言,不该说的话别说,多余的废话少说,让每一个词汇都对号入座。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有效避免口头禅。
3.尽量使用规范用语
很多时候,口头禅都是方言、脏话一类的词汇。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改说普通话,尽量使用规范用语,那么就等于在嘴巴上设置了一个“关卡”,口头禅自然也就过滤掉了。
4.坚持才是硬道理
心理学家发现,二十一天以上的重复就会形成一个习惯。你与成功之间,差的仅仅是坚持而已。所以,你需要把这种有意识克制口头禅的状态坚持二十一天以上,并时时检讨自己,二十一天以后,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语言变流利了,口头禅变少了。
一句简单的口头禅,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脾气秉性、职业素养和生活遭遇,还能影响听话者对他的态度。很多人缺乏人际交往的常识和技巧,一张嘴就是“郁闷”“有病”等负面的口头禅。也许你会打着“性格直爽”的幌子隐藏你在人际交往的缺陷,但这样对你在人际关系中百害而无一利。
南宋学者王懋在《野客丛书》中说:“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想成为一个高情商沟通者,就应该对自己的口头禅有所重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口头禅会让对方听起来不舒服,就应每天有意识地减少说的次数,最终将它们从你的语言系统中驱逐出去。
通过演讲锻炼说话的能力
什么是紧张?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过多地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造成紧张的重要原因。而说话时的胆怯、紧张,则很大程度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从小,我们就受到“枪打出头鸟”“言多必失”“韬光养晦”的熏陶,导致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总是谨小慎微,不愿意发言,长久下来,无形中给自己增添了很多压力,自卑情结也越来越重。
其实,任何人都会在公众面前产生紧张的心理,即使是那些经验丰富的演说家也不例外。美国著名的演讲家詹宁斯,他回忆自己第一次演讲时,双腿颤抖得几乎无法站立;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说他第一次登上演讲台时,感觉像塞了满嘴棉花。
从根本上来讲,要消除紧张情绪,需要建立自信心。战胜胆怯、紧张的心理,是高情商沟通的重要使命。
下面是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参议员汤姆士自曝的演讲经历,看看他是怎么一步步摆脱胆怯,走向成功的:
汤姆士从小身体就不好,非常瘦弱。小时候,跟朋友们玩棒球、赛跑等游戏时,常常是输的一方。大家看他瘦瘦高高的,就为他取了一个绰号——“尖头”。
为此,他感到非常苦恼,又因为自尊心非常强烈,就开始讨厌见所有人。那时候他几乎每天被痛苦和恐惧折磨,觉得自己是天生的失败者。幸运的是,当过老师的母亲发现了这一苗头,就对他说:“你的体质是天生的,它会跟你一辈子,所以,你得用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
后来,他开始四处求职,然后进入师范学校工作。给自己准备了一套崭新的西服,参加每年在印第安纳州举行的演讲比赛。他的人生也是从这里发生转折的。
一开始,要他在众人面前演讲,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因为那时的他在陌生人面前连一句话都不敢说,更何况是面对上千名观众呢?但是,他的母亲对他信任有加,于是,他决定以“美国的学术发展”为题,报名参加比赛。
说实话,那时候他连“学术”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他仔细一想,观众也未必很了解啊!所以,他就七拼八凑成了一篇演讲稿,并且拿着演讲稿到森林里去,对着各种动物练习。
为了让母亲高兴,他狠下了心,练了一遍又一遍。
但令他吃惊的是,在这次演讲大赛中,自己竟然得了第一名。当考官宣布成绩时,他整个人都呆住了。直到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才回过神来。
比赛结束后,他收到了来自各方的鼓励和赞赏。很多地方的新闻都以他的演讲为头版:“艾诺马·汤姆士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这一次的演讲,将他的信心增强了100倍。
以上的故事表明,只有自信心才能让你战胜胆怯、紧张。很多人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并不是自己口才不佳,而是他们心里给自己限定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无法企及的。”“心理高度”是很多人无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的成就。思想有多大,才能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2011年,一部电影《国王的演讲》风靡全球,讲述的正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口吃障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的故事。
乔治六世从小就性格内向,而且患有严重的口吃。有一次,国王乔治五世要求他在伦敦温布利的大英帝国展览会上致闭幕词。结果,广播里只传来乔治六世结结巴巴的声音:“我……我宣布……我承诺……”二十秒的时间居然说不清楚一个词。
乔治六世继位后的第三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进攻,英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英国人迫切需要一个能让他们在危机关头感到安慰的精神领袖,带领他们渡过难关。
后来,乔治六世在妻子的引荐下,结识了莱昂纳尔·罗格医生,在他的帮助下,乔治六世开始训练自己的口才。经过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乔治六世终于战胜了口吃。
1939年9月3日,德国占领波兰,英国被迫向德国宣战。在演播室里,乔治六世终于下定决心要发表全国演讲。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向每个家庭传达我们的想法……我们被迫卷入这场灾难,但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家园,如果你愿意,请你竭尽所能,我们必须顽强地面对敌人……”全国的人都听到了国王的声音,“我们必须抵抗这些道德沦丧的刽子手,抗争到底。”国王越说越流利,“任务很艰巨,我们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只能做我们认为正义的事,并向上帝发出我们的呐喊。只要大家坚定信念,在上帝的帮助之下,我们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国王成功了,他的演讲鼓舞了很多人,他成为英国人顽强不屈的象征。即使是在最危险的时候——白金汉宫都饱受炸弹的威胁,国王依然和家人留守伦敦。“国王还在我们身边呢!”这句话成了英国市民的一个指路明灯。
所谓怯场,其实是自己用虚拟的心理感受来吓唬自己。很多人在登台之前,往往都会手足无措。可当来到舞台上,心无旁骛地投入表演当中时,往往又会挥洒自如,毫不沉滞。所以,摆脱怯场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在公共场合大胆地发言。不要怕丢面子,也不要怕被人看笑话。长此以往,你就会慢慢告别自卑、告别怯场。
勇敢地去做,克服恐惧
在大型会议上,面对着数百名观众发言,你会感到口干舌燥吗?比起现实中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你是不是更热衷于网络社交?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你并不孤单,因为全世界90%以上的人都患有“社交恐惧症”。
什么是社交恐惧?美国西维吉尼亚大学的麦克·罗斯基教授给了一个准确的定义:“社交恐惧即指一个人在与他人或群体沟通时,所产生的害怕和焦虑。”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名叫“恐惧症”的巫婆,它会时不时地蹦出来,趁你不注意时偷袭你。社交恐惧会给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阻力,会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亲友关系、社交网络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什么会产生社交恐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我贬低。这种心态的出现,源于对自己的认识不足,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很多人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往往会将自己跟对方比较,因而产生自卑心理。
2.人格特性。有些人天生不爱说话、孤僻,长此以往,慢慢地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和人交流,更严重则变成见人就害怕。
3.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太顾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产生社交恐惧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自尊心太强、太注重外界的影响,害怕别人对自己提意见、害怕被别人拒绝、害怕在人多的场合丢面子,或者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比如外表,没信心。
有位推销员因为常被客户拒绝,竟逐渐患上了“敲门恐惧症”。他去请教一位心理学专家,专家弄清他的恐惧原因后,笑着对他说:“现在你想象自己就站在客户的门口,然后我问你几个问题。”
推销员说:“好的,您请问吧!”
专家问:“请问,你现在在哪儿?”
推销员说:“我正站在客户家门口。”
专家问:“那么,你接下来想去哪儿呢?”
推销员答:“我想敲开门进入客户家中。”
专家问:“当你踏进对方的家门后,仔细想一下,最糟糕的情况会是怎样的?”
推销员答:“最糟糕的情况无非是被客户赶出来。”
专家问:“被客户赶出来后,你又会站在哪里呢?”
推销员答:“当然还是站在客户家的门口啊!”
专家说:“不错,那不就是你现在所站的地方吗?最糟糕的结果,不过是回到原点,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推销员听了专家的话,惊讶地发现,原来敲门根本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可怕。从此以后,他去拜访客户时,就再也不害怕了。他告诉自己:“再尝试一次,说不定就能获得成功,即使被拒绝,也无关紧要,最糟糕的结果无非就是回到原点,有什么可怕的。”这位推销员终于战胜了“恐惧魔鬼”。
罗夫·华多·爱默生曾经说过:“去做你所恐惧的事,恐惧自然就会消失。”恐惧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你越害怕它,躲避它,它就越黏着你,只有你无视它,挑战它,才会一步步战胜它。
在这个繁纷复杂的社会中,我们的人脉越广,朋友越多,路就会越宽。所以,主动地与他人打交道是我们必备的生存手段,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高情商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更懂得正视对沟通的恐惧和焦虑,想方设法将它消灭在萌芽中。
王杰是一家新媒体公司的总经理。他刚入职这家公司的时候,从事的是广告业务员的工作。那时候,他的经理是一位十分能干的人。有一天,经理找到王杰,并对他说:“你非常能干,但我相信你的潜力还没完全发挥出来。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同意,以后将对你的薪酬进行调整,我的意见是,以后你的底薪就没有了,只按广告费抽取提成,当然抽取的比例要比以前高出30%。”显然,这给王杰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当时王杰才刚从学校毕业,衣食皆无着落。但王杰知道经理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何况这也是给自己一个历练的机会。于是,王杰答应了。
王杰马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他列出了一份客户的名单,准备挨家挨户去拜访那些非常难缠但十分重要的客户,这些客户都是其他的业务员避之不及的,而且他给自己定下了最后期限——两个月。
第一天,王杰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与10个非常难缠的客户中的两个谈成了交易;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他又成交了两笔交易;到了月底,10个客户中只有一个还油盐不进。
同事们都劝王杰,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至于剩下那个“难缠的老顽固”,已经没必要再在他身上浪费精力了,但王杰并不这么看。第二个月,王杰一边发掘新客户,一边毫不气馁地说服那位老人。每天一大早,那位老人的商店一开门,王杰就进去和他谈业务,而那位老人总是无理地拒绝:“不!”
第二个月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一天王杰又来到了老人的商店。这位老人的口气明显没有前几次那么生硬了。他问道:“你已经在我身上浪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我现在很好奇,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王杰笑着说:“我并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跟你谈话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即使你不跟我合作,我也在你这儿锻炼了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
那位老人终于笑了,他点点头说:“年轻人,你很聪明,也是我见过最踏实肯干的人。我相信,能录用你这样的员工的公司一定是一家优秀的公司,我决定跟你们合作。”
美国的一项心理研究发现:当人们觉得依靠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恐惧感就会应运而生。但是,假如你勇敢地去做,你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这种恐惧感其实是毫无依据的。所以,当你遇上让自己害怕的事情时,只要勇敢地去尝试,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在城乡接合部,一户人家的菜园里有一颗大石头,宽度大概有40厘米,高度有10厘米。每个经过菜园的人,都会不小心踢到那颗大石头,不是摔倒就是擦伤。
儿子问:“爸爸,咱们菜园里那颗石头太讨厌了,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爸爸回答道:“你说那颗石头?从我记事开始,它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埋在下面的部分很大,露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挖起来不知道要挖到猴年马月呢,与其费那个工夫,不如走路小心一点。”
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儿子当了爸爸,而且还当了公公,那颗大石头也一直留了下来。
有一天,儿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颗大石头太碍眼了,咱们把它搬走吧!”公公劝道:“还是算了吧!那颗石头太大了,如果能搬走的话我小时候就搬走了,怎么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儿媳妇听了心里五味交集,那颗大石头不知道绊倒她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儿媳妇带了铁锹和一桶水来到菜园里,将水浇在大石头的四周。
一刻钟后,儿媳妇开始用铁锹挖开石头周围的泥土。
儿媳妇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可能要挖很久吧。没想到几分钟后就轻松地把它挖了出来。原来,埋藏在土里的部分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大家都是被它巨大的外表吓得望而却步了。
真正怕鬼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见过鬼,害怕的原因是自己吓唬自己。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能让人真正地感到害怕,害怕只不过是每个人心中的一块石头罢了。只要你勇敢地去正视它、克服它,就能挖走心中的“顽石”,就会重新走出一条光明的坦途来。
敢开口,一切皆有可能
有两家卖粥的早餐店。左边的店和右边的店每天的客户相差无几,都是人声鼎沸、川流不息。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店总是比右边店多出一百多块钱,天天如此。
于是,细心的人慢慢发现,先进右边的早餐店时,服务员微笑着迎上去,先端上一碗粥,问道:“要不要鸡蛋?”顾客说要,于是服务员就给顾客加了一个鸡蛋。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要问一句:“要不要鸡蛋?”有说要的,也有说不要的,各自占的比例差不多。
而走进左边的早餐店,服务员也是微笑着迎上来,先端上一碗粥,问道:“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顾客笑着说:“要一个。”再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又问道:“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喜欢吃鸡蛋的说要两个,不喜欢吃的就说要一个,也有直接拒绝的,但是很少。一天下来,左边的早餐店就总比右边的早餐店卖出很多个鸡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开口、会开口,你就一定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往往有两大敌人:一个是看得见的敌人——自己的竞争对手;一个是看不见的敌人——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开口,大部分原因是害怕被拒绝。但是,被拒绝是常有的事,你能因这种“常有”的事而选择一辈子不开口吗?
杨杰毕业于一所著名的大学,获得了会计学士、企管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在一家大型汽车公司出任会计。日复一日的机械性劳动让杨杰感到无比厌烦。后来,他毅然决然地辞职了。于是,他又开始了求职生涯。这次,他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没找到工作之前,杨杰的生活过得凄惨不已,他甚至连最便宜的面包都买不起,在朋友的建议下,每天煮一大锅绿豆汤,一日三餐靠这个充饥。“当时,他喝绿豆汤喝得脸都发绿了,再往后,看到绿豆汤都作呕……”
杨杰应征了上百家公司,终于有一家股票投资公司愿意接纳他。26岁的杨杰觉得,自己总算找到了喜爱的工作。
来到新单位的第一天,经理就让他联系客户,限定他每天必须打500个电话。他每天早晨6点上班,6点半开始打第一个电话。一开始,杨杰脸皮薄,非常害怕被拒绝,打通电话后连第一句开场白都不知如何说。后来,为了解决生活的困苦,他慢慢地进入了状态。
杨杰在办公桌上放了一个鱼缸,打完一个电话就往里面投一枚硬币。每天打到第499个电话的时候,他都要看一下表,心中暗想:“不知道现在几点了?啊!半夜两点多了。”杨杰希望对方是个“夜型人”,会听到他的电话。
每次打完500个电话后,通常都到凌晨两三点了。当他回到自己的住所时,发现嘴角在流血。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客户源源不断地来了。可是,客户一多起来,他就更忙了。他推荐给客户的股票涨不上去,这让他很丢面子。有时候,他告诉客户明天大盘指数会大涨,结果大盘指数大跌。
这时候,杨杰觉得自己应该再做点啥,用自己的专业水平给客户最准确的信息和判断。
尽管他打完500个电话,已经快累瘫了,真想倒头就睡。可是,他告诉自己,不能睡觉,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呢。他跪在自己几平方米的公寓里,一遍又一遍地画股票K线图,分析各种股票的涨势,以便随时接受客户的询问。
那个时候,股票走势图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不能放在地毯上画,因为铅笔会捅破纸张,他就跪在卫生间的地下画图。
因为地面太潮湿了,长时间跪在地下工作,没几年,他的膝盖得了严重的风湿病,一到阴天就疼得要命,这个病魔折磨了他的后半生。
刻苦的努力换来了骄人的成绩。26岁时,他才是个证券界的小学生,33岁他已经成证券公司的副总裁了。
很多人问杨杰:“我已经很努力了,可为什么一直没有加薪?”杨杰会说:“是吗?可是,你并没有讲话讲到嘴巴流血呀。”
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成因。如果一个人在第一次开口向别人求助或是推销某产品时,被对方拒绝了;他毫不气馁,再次向别人开口,也同样被拒绝了;等到第三次时,他的内心已变得非常脆弱,也不愿意再相信别人了。
如何改变这一心态呢?我们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美好的前景,相信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达成目标。正如销售大师马丁·塞利格曼所说的:“销售人员早已对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习惯了,他们把这当作非常平常的事情。如果他们没有这种心态,他们就无法成为顶级的销售人员,这便是游戏规则。”
一句话,保持自信,勇敢地开口去说,成功就在你的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