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我有话要说
“我是一名高二的男生,学习成绩中等,我很不喜欢现在的状态。在家里父母动不动就说我,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外,我想做点自己的事情都不行,我承认我有时候是不太听话,也知道自己有些地方做的不太对,可是,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好好跟我谈呢?在学校,我也不喜欢我的班主任,我的成绩是一般了点,可是我也是她的学生啊,她干嘛那么偏心那么不公平,她让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为什么我们有需要的时候她就不管了。我们还是中学生,同学之间难免有摩擦,彼此互相不服气,总想争出‘你死我活’,我想这是一种正常状态吧。天天被人管,被人说,我们又不是犯人,真是痛苦!”
“我不知道怎么管教这孩子了,说他什么都不听,硬是跟我们对着干,我们都是为他好啊。”
“现在的学生真的没法子管,说他几句吧,他跟你顶嘴,跟你对着干,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同学之间也是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闹得不可开交。现在的学生就像‘大爷’一样,说不得也管不得。”
【学子之惑——反抗还是感激】
逆反不是你的独享
你听说过“逆反”这个词吗?你的父母有没有说你“不听话”“不受教”,你有没有选择和自己父母“对着干”的时候?你的父母是不是常抱怨你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他们说心里话,交换想法,说你做事比较任性。而你又觉得,你的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不仅如此,还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
进入中学后,你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青春期,围绕这个词,出现了很多话题。你的父母、老师也许会说由于你处于青春期,所以,你出现了逆反的心理,经常顶撞父母,甚至跟老师对着干。你会不会觉得,在这个阶段出现反抗心理是正常的?
说实话,逆反心理并不仅仅是青春期的你们所专有的,它潜藏在所有人的内心。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行为: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这样做的欲望。尤其是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反感时,无论他说什么,你都会觉得他说的不对,总是有意无意地反抗。换个说法,人都有偏激的行为。
你有没有听一些成年人在抱怨:为什么他的任务比我的轻?为什么别人都走了非要我加班?你又不是我的上司凭什么命令我?即便是上司,你凭什么对我大喊大叫?这就是一种“逆反”。轻度的“逆反”类似鲁迅笔下的“腹诽”,有意见不说出来,却在肚子中骂,由于没有直接发作,可能一时半会儿没人察觉,但时间久了,也就很危险了;而重度的“逆反”则直接体现为对着干。
人都有逆反的一面,只是随着年龄增长,随着自己控制能力的提升,程度体现的各有不同罢了。相比之下,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控制自己的逆反心理上还有很大不足。
逆反背后的原因
逆反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其背后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看看有哪些原因会引起你的逆反心理。
好奇心:你可能听说过这句话“好奇心害死猫”,人人皆有好奇心。传说中的亚当和夏娃被上帝告诫不要吃树上的果子,可他们偏偏没有遵守诺言,偷吃了禁果,结果自己被贬为凡人,开始了人类漫长的繁衍。假如父母、老师告诉你不许看这个,不许用这个,你反而越发想去尝试。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电影宣传海报上规定某部影片“未成年人不宜观看”,但其作用恰恰相反。上化学课老师再三交代切勿将浓硫酸与水混合在一起,某学生胆大而为之,结果酿成大祸。当你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做某事被禁止时,最容易被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说明的情况下。
渐强的自我意识:进入中学很多同学开始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自己能独立思考问题,不喜欢被父母管教,不希望父母过多地干涉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友等私人问题,这是一种成长的表现。你不喜欢父母过问你的问题,你可能因为一些小问题就对父母发火,譬如,可能因为不满父母为他买的衣服而大发雷霆,可能因为父母一个小小的举动而恼羞成怒。可是,孩子们忘了一点,正是由于他们是父母,所以才会因为关心而过问,可就是因为这样常常导致孩子与父母发生矛盾,觉得父母不理解他,甚至会为了强调他所谓的“自我价值观念”做出违反他们意愿或约定的事。
压力:不管是学习成绩优秀的还是一般的同学,都会面临压力,其实只要我们还活着,总会遇到各方面的压力。而且,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更要命的是压力不单单来自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目前,在社会、学校及家长眼中成绩好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随着竞争的加剧,知识、能力越来越被关注,所以,不得不学习,可很多同学都是被迫去学习,尤其是当你面临着高考的压力,父母、老师对你的轰炸,已令你不厌其烦。一旦你遭受挫折,便会产生一种反抗情绪,有时故意有违父母的意愿甚至不好好学习。
心理上的需要: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由于大多数同学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成熟,这种欲求也就更强烈些。这种强烈的内心诉求,表现在外就成了一种逆反的对抗。
以往特殊的经历: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而过去的种种经历也会影响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譬如,有的同学多次向人表白却被拒,会觉得自己没有魅力;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同学一向循规蹈矩、与人无害,可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结果大受刺激,变得多疑、不信任别人,由于过分保护自己,便像刺猬一样,常常以“刺”对人。
获得别人关注的渴望:谁都想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赢得他人的关注,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吸引别人的眼球,尤其是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吸引别人时。有些同学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采取了另一种极端的措施,以另类、反抗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结果往往令人痛心。
说实话,我没有写太多外界的因素,可能外界不少因素会对你产生影响,但是,所有的因素都是反映到自己内心才可以起作用,人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潜在心理,一旦外界的一切不能让你满意或者开心时,你往往会产生不快,甚至产生对抗的行为。有想法不一定要去做,每个同学都会面临各种诱惑,问题是有人采取了行动有人没有。也许你没法子控制外界的影响,但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动,这也是我希望你能明白的。
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
脆弱的心灵加上逆反的行动,带来的是一种悲剧。打开网页,搜索“因父母的批评而自杀”,你可以发现一幕幕的悲剧。2010年1月,有哥俩因被父亲批评,约定喝农药自杀,结果老大抢救及时,老二却因饮用量大抢救无效死亡;2010年9月,一位18岁的花季少女因父亲的几句谩骂与教诲,而选择了跳河自杀;2010年10月,山东初中女生因被老师批评头发太长而喝农药自杀……
当你的反抗不再是语言,不再是简单的冲突,而是通过伤害自己来表示抗议时,是何其悲哀啊。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恰恰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却发生了种种悲剧。我们都是从青少年成长过来的,也都有过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也都有过不谅解,当你选择对抗的时候,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我想除了伤心难过外,是一种深深的痛,对抗伤害的不仅仅是关心你的人,更是你自己。
人很是奇怪,明明很在意一个人,却又要伤害他们,经常你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后悔,可是一旦双方面对时,又是“死鸭子嘴硬”,就是不肯服软。你自以为是“面子”问题,殊不知,这哪里是有面子,反而把自己置于不成熟、更加没面子的境地。
不要让你的反抗伤害了自己,更伤害了关心你的亲人,问题总是比办法少的。
误会让一切变得糟糕
有这样一个故事: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留下一孩子。他忙于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只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底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他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上,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死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痛心的误会。
误会,往往是人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你是否想过,你对父母的逆反有多少是因为误会?误会之初,误会的一方总是想对方的千错万错,却不会怀疑自己的错误,也正是因为这样,误会越陷越深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你觉得父母对你不公平,对你管教太严,总是这样要求你,不了解你。可是,你是否想过,你了解过他们吗?我想你也从来没有理解过你的父母,其实,你完全可以去理解他们,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你要知道,现在是父母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的问题,百分百是父母的问题”,他们已经愿意要跟你好好相处,跟你深入沟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此时,你应该主动一些,把你和他们之间的大门打开。你还在犹豫吗,抑或是放不下你所谓的“脸面”?有这样一个故事,当你看完后,再想想是否继续你的逆反。希望你能够早些打开那扇门。
1928年,英国利物浦一位名叫莫尔德的女士孑身移民纽约,把年仅4岁的儿子肯·麦克南留在英国,托付给亲戚抚养。此后母子一直通过书信联系。1944年,麦克南报名参军,并于当年6月6日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行动。此后他又到荷兰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直到“二战”结束才光荣退役,回到利物浦定居。
但让他耿耿于怀的是,无论是“二战”期间还是此后的几十年里,他再没有收到过母亲一封信。本来麦克南就觉得母亲对自己很冷漠。现在几十年没音信,更觉得被母亲遗忘了。因此60年来,这段感情一直成为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出乎意料的是,去年12月底麦克南突然接到荷兰一家博物馆的通知,称他们在整理收藏品时,在一个布满灰尘的盒子里发现了一批“二战”期间亲友写的信,其中几封正是他的母亲莫尔德女士在1944年写的。其中一封信是这样开头的:“我亲爱的儿子,真希望你现在和我在一起,我们就像是两个陌生人,我唯一的儿子却离我千里之遥……”麦克南这才明白,母亲一直都在试图与他取得联系,对于母子重逢更是望眼欲穿。麦克南说:“知道母亲一直在惦记着我就很满足了。”但麦克南至今不清楚什么原因让他没收到母亲的来信,就连荷兰的博物馆馆长也不知道这些信是怎么到他们馆里的。
麦克南还得知,由于一直没有联系上儿子,母亲于20世纪70年代又回到了利物浦,并在当年儿子居住的街道住了下来。但造化弄人,此后20多年里,她和儿子虽然住在同一条街上,却从未打过照面。1995年,老太太抱着终生的遗憾撒手人寰,这封迟到60年的信也让母子误会一生。麦克南悲伤地说,他握着那些泛黄的信纸,却没有机会对另一个世界的母亲说一句“我爱你”。
你能否宽容别人
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被宠爱被包容,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了自己是焦点。生活中教授他们谦让的教育很少,家庭里对他们的宽容教育、感恩教育几乎没有,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利我为宗旨,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最直接的表现是说话要占上风,凡事都不肯吃亏,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稍有不顺心便大发脾气。似乎,别人都要为他服务,只有别人对不起他的情况,从没有自己对不起别人的时候。
责人不如帮人,倘若对别人一味挑剔、苛责,只能更加令人反感,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一错再错。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也都会遭遇失败,当你遇到了竭尽全力仍难以逾越的屏障时,请别忘了:宽容是一片宽广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能化解了一切,会带着你跟随着他一起浩浩荡荡向前奔涌。
一位朋友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儿带着60岁的父亲上公交车后,发现没有座位,竟大骂不已,强行要求一位84岁的老人让座。在老者未及时让座之前,那位父亲200多斤的体重硬行要坐在老者身上,老者不得已颤颤巍巍地起身让座,而那女儿还不善罢休,脏骂声仍不堪入耳。全车人都看不下去了,认为老者再软弱也要反唇相讥了。殊不知接下来老者说:“真对不起,别骂出了病,气坏了身子!”车内顿时寂然,老者出乎意料的做法令全车人肃然起敬!
老人的话掷地有声,能够宽容毫无教养而又自私的人,没有豁达胸怀怎能做到,老人家的胸怀和涵养真是非同一般,换作是我真做不到老人家这样。我会告诉故事中的女儿是非对错,我不会跟故事中的女儿对骂,对于这类的人,我向来抱着“狗要咬你,你难道也要咬它”的心态。可能有点过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人,你能拿他们如何,即使当下解气骂了他们一顿又能如何,其实,这些人不知道这样做不好吗,他们肯定知道,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不会意识到,与其引起风波,还不如选择自己豁达些。
在网上我又看到另一则故事,而结果却让人遗憾:
两个大学生在宿舍听一首歌曲,因评价此歌曲有了分歧,竟然打骂起来。在舍友的劝说下,甲同学被推回了另一个宿舍。本来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谁想到回到宿舍的甲同学越想越气,拿起一把水果刀,径直闯入乙同学的宿舍,在众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朝乙同学胸部狠狠捅了两刀。等到宿舍的同学反应过来,急忙把乙同学送到医院,但却因抢救无效身亡。
很可悲吧,一个鲜活青春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价值地消失了,而另一个同样是青春激扬的青年却进入了监狱,更可怕的是她从此背上了灵魂的枷锁。两个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得付出多少的艰辛和汗水,只可怜天下父母心,痛失爱子的父母今后该如何去面对生活呢!真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生活学习中请学会宽容待人,不能一味索取,不能斤斤计较,不能得理不饶人。不妨做一个小小的测试,假如你遇到下面的情况时,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当同学无意弄脏了你的衣服时……
同学露露经常在背后说你的坏话……
当老师向你的父母打你的小报告时……
当父母在气头上对你发火时……
然而,宽容不等于软弱,更不等同于没有原则,一味纵容。有些同学觉得宽容就是事事迁就,处处忍让,如果是班干部,会“宽容”其他同学的违纪。说实话,没有原则的宽容就是假宽容。为了赢得更多同学的好感,他们违反纪律你不去管,他们不交作业你帮着隐瞒,这不是帮助他们,相反是害了他们,同时也害了自己。对待朋友的小误解、小伤害,要选择宽容,但是对违背做人原则、法律法规的事情则坚决不能姑息。
你会心怀感激吗
我们常常让老师讲题,却忘了对老师说声谢谢;我们常常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做的可口饭菜,却忘记了赞美;我们常常流连于城市干净的街道、林立的高楼,却忘了这背后的清洁工人、建筑工人的辛勤与努力。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在你眼里也许是理所当然的:老师为你讲课给你讲题,是应该的;父母爱你给你做饭,帮你解决问题是理所当然的。正是你的“理所当然”,却让一份化解你们误解的良药——“感激”渐渐远离你。
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你随时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假如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假如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会感激他们?一声最简单的“谢谢”你有多少次说出口了?
曾看过两篇感人的故事,每次看了内心都翻腾不已,眼泪更是涌出眼眶,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有一个小孩和同学吵架,同学把他父亲也一起骂了,骂他父亲是乌龟王八蛋、像一条狗,小孩当时气得狠狠地扇了对方一耳光,打得对方鼻青脸肿。小孩父亲知道这件事后要小孩立即去道歉,因为对方的父亲是有权有势的,惹不起,小孩不肯来,小孩的父亲拖着小孩登门道歉。小孩就是不肯开口说一句:对不起。最后父亲是跪下去跟对方说了句:“对不起”,才平息了这件事。为了家庭稳定,事业基础,不惜忍辱负重,而这一幕永远地留在小孩的记忆中。
小男孩为了父亲受到的屈辱,打了那个男孩,这没有错,因为他在保护父亲的尊严;可是他忘了一点,正是他的冲动可能会让自己乃至他的家庭陷入悲惨的境地。一句简单的道歉,却包含了父亲忍辱负重的无奈。这个社会本来就不公平,假如你是小男孩,你能做什么?当你的父亲为了这个家,常常在外奔波时,你是否在感激你的父亲,在为他的辛苦而心疼他?说实话,更多的同学是一味的埋怨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他不会来陪你,为什么他总是不能兑现对你的承诺!假如你是那个看到父亲遭受屈辱的小男孩,你应该做的是跪下来告诉父亲——“对不起”,你应该更加努力些,只有你的努力才能换回父亲的尊严,你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
曾经有一位父亲写过这样一封信:
孩子,在你还小的时候,父亲是你的一匹马,一匹你骑着开始你的人生之旅的马。
孩子,当你长大一点的时候,父亲是你的一把锁,一把让你一次次开启知识之门的锁。
孩子,当你上学的时候,父亲是你的一扇门,一扇等待你归家一扇会变老的门。
孩子,当你离开家门的时候,父亲是你的一道坎,一道让你历尽人生磨难的坎。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而父亲却老了,你小时候的趣闻趣事、点点滴滴都让父亲怀念不已。
孩子,当你和父亲走在一起,希望你能走慢一点,停一停,回过头来看一看,看一看父亲走路的步伐是否比以往慢了许多,父亲有时真希望你能携扶父亲一把,就像父亲在你小时候携扶着你走出人生第一步一样……
我哭了,我知道我的父亲为了我上学读书,为了我能有更好的日子,他的腿中植入了四五颗钢钉,他的腿再也不能跟上我的步伐,但是我愿意停下来等他。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人爱上了一个魔鬼化身的女孩,女孩对他说:“你要真爱我就去把你娘的心挖来”。年轻人虽然爱娘,可在魔鬼的蛊惑之下就真的去和娘说了。娘什么都没说就同意了。年轻人捧着深爱他的娘的心奔向魔鬼恋人。路上,他摔了一跤,心掉在了路上,掉在地上的心说出了一句令人心碎的话:“儿啊,你摔痛了吗?”
有多少次你误解了父母?有多少次你在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不愿意打开内心那扇理解父母的门?多少次你用反抗对待他们拳拳关爱?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父母不是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会对你笑;但是,你对他们哭,他们还是会对你笑。你是否有感激的心,是否愿意心怀感激去理解他们呢?这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学的,一句温暖的话,一个简单的行动都可以给他们带来无与伦比的力量。
【家长之困——逆反背后藏着谁的魔鬼】
不要总拿青春期说事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抱怨:“真是个令人头痛的孩子啊!”“实在太差劲了!”“我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怎么老是跟我对着干呢?!”……
父母有着太多的抱怨,对于那些难以管教的孩子,多数父母会将问题归结为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因为找不到原因不知道怎么办就归结为青春期?不少父母认为孩子的反抗像感冒一样,一年总会出现几次,因此,他们把问题归结为“这都是处于反抗的青春期所致”,就如同谈论“这都是感冒所引起的”一样,尽管不断地抱怨,却始终没有采取实际的对应行动。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父母用“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作借口,在这个阶段他们固然比较敏感,更容易反抗父母的决定,但是,问题的根源绝不是“处于青春期”这么简单。如果用一句“正处于青春期”作为搪塞,就跟一个人说“我就是这样子,怎么着吧”一样,意味着你根本就不打算思考原因了。
所以,请不用动不动就把孩子的问题丢到“青春期”身上,虽然青春期是孩子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容易出现一些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要出现这样的问题。你的心智模式决定了你能看到的结果,如果你总用问题的眼光看事情,你得到的也一定是问题,如果你总觉得孩子处于青春期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他们就一定会出现问题。不要只盯着问题,尝试着看孩子的优点,你不妨打开“优点”的路灯照亮孩子成长的道路。
逆反背后的问题
孩子逆反的背后藏着父母的问题,甚至严重地说,是父母一手导致了孩子的逆反。我们不妨看看父母到底做了哪些导致孩子逆反的事情。
过高、不切实际的期望
许多父母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感受,强迫他们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甚至是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感受、素质和能力,往往适得其反,更糟糕的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对抗。对家长来说,应该注意孩子的兴趣和感受,引导孩子做一些事情,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实际能力略高一些、经过他们的努力能实现的要求。这样,孩子实现目标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一旦他们充满了自信习惯了体验这种快乐,就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实现更高的目标。
对孩子过于严厉
所谓“严师出高徒”,加上现在的竞争和压力如此之大,父母为了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抱着严加管教的态度,甚至有些父母脑子里还存在着“不打不成才”的思想。由于对孩子要求苛刻,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总觉得孩子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很远,有的家长甚至还动手打孩子,这些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其实,家长应该更多地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不要试图通过抬高你自己或别人来打击孩子,不要试图控制你的孩子,管得越严厉,反抗得可能越激烈。
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他们更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但许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他们在瞎胡闹、“不务正业”,有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更要命的是,很多父母只知道傻傻地告诉孩子,你一定不要动这个,你一定不要去那个地方,你一定不要谈恋爱……你越是不让他们做一些事情,他们就越容易做这些事情。智慧的父母不仅仅是告诉孩子不可以做某些事,还会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做这些事,做这些事可能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后果,当父母把原因清楚地告诉孩子,孩子的好奇心也会有所降低。
反复唠叨,喋喋不休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指的是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个效应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你有没有发现在家庭教育中,你经常犯牧师的错误,比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你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地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结果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他们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越发高亢起来。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所以不要试图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必须言而不烦,并且尊重孩子,留给孩子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魔鬼藏在你身上
作为现实社会的成年人,总有很多事不如意,会遇到很多自己感觉不公平的事情,也因此会有很多抱怨,甚至自己生气或愤怒。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别人让我们生气,是外界的不公平让你气愤,是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才产生了抱怨。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妇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生气,和邻居、朋友的关系都搞得很僵。她非常恼火,想改吧,一时又改不了,于是终日闷闷不乐。
有一天,她和一个好友聊天时,说出了心中的苦闷。朋友听完后就对她说:我听说南山庙里的老和尚是位得道高僧,他也许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她去找那位和尚。对和尚说:“大师,我怎么老是生气呢?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大师笑而不答:“哦,施主,请跟我来!”和尚把妇人带到了一个小柴房的门口说:“施主,请进!”妇人很奇怪,但又不明白老和尚的意思,但她还是硬着头皮走进了柴房!这时老和尚迅速把门关上并上了锁,继而转身走了。妇人一看,就气不打一处来:“你个死和尚,干嘛把我关在里面啊?”“快放我出去……”
骂了很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了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最后妇人总算是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现在还生气吗?”
妇人回答说:“我只是在生我自己的气,我为什么会到这鬼地方来受罪。”
“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够原谅别人呢?”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许久,高僧又来问她:“还生气吗?”
“现在不生气了。”妇人回答说。
“为什么呢?”
“气也是没有办法啊。”
“你的气还没有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以后仍会很剧烈。”高僧说完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立即上前说:“我现在不生气了,原因是不值得气了。”
“还知道什么叫不值得呀,看来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的。”高僧笑着说。
当高僧迎着夕阳站在门外时,妇人这样问高僧:“大师,何为气呢?”
高僧把手中的茶水倾洒在了地上。妇人看了很久以后,顿悟,叩谢后回去了。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何为气呢?”高僧打了一个哑谜,把茶水倾洒在了地上,妇人看了很久也顿悟了。你呢,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气”由心生,心中有气自然容不下别人,甚至也容不下自己。“气”可以有,如杯中之水;亦可以无,如无水之杯。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对待,杯中之茶可以品,也可以洒,关键在于你怎么对待!所以,很多问题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对待孩子的问题也是如此,父母往往没有耐心,甚至没有宽容心。
所以,魔鬼并不是都在“外边”,更多是藏在自己身上。
【学子方法——控制情绪心怀感恩】
反抗并不能解决问题,逆反总会带来伤害。其实,很多方法可以解决你遇到的问题,我一直在告诉你的是——自己是一切的根源,很多困扰都是由于自己的“过度”反应才造成的。
为了能够更加开心幸福的生活,减少与父母和老师的矛盾,我给你6条建议:
建议一:学会理解别人。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觉得其他人都对不起自己,你又了解别人多少?当你觉得自己对别人——父母、老师或朋友产生不满时,你可以尝试回答下面7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你的做法,假如你是别人,对你的做法有什么感想,会生气吗?
第二个问题:你这样做,别人会如何看你,如何对待你?
第三个问题: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你可能做错的地方有哪些?
第四个问题:你为什么对他们不满意?
第五个问题:你会对别人的做法采取哪些行动,这些行动会导致什么后果?
第六个问题:你们双方可能出现的误会是什么?
第七个问题:你最终会如何看待这件事,如何对待别人?
建议二:学会控制自己。冲动是魔鬼,一不小心就会让你跌进深渊,所以遇到让你生气或者愤怒的事情,一定要先“暂停”,尝试着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试着理解别人,试着回答建议一中的7个问题,明白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再采取行动。有时候你会被别人误解,甚至受到委屈,这是正常的,伸出你的手也可以看到自己的10个手指不一样长,谁都不希望自己被误解,不喜欢受委屈。可是,面对这种情况,你的冲动,甚至对抗会解决问题吗,我想有时候这么做反而把问题弄糟糕了,何不换个时间等大家都冷静了再来讨论解释问题呢?美国人曾开玩笑地说:“当遇到事情时,理智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大脑,能聪明地思考问题;野蛮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四肢,大脑空虚,疯狂冲动。”我想你会成为一个理智而富有智慧的孩子。
建议三:尽量不生气不愤怒。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美国生理学家艾尔玛曾做过一个“气水”的实验,他将几支玻璃管插在摄氏零度冰水混合的容器里,借以收集人在不同情绪下呼出来的“气水”。结果发现,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凝成的水澄清透明、无色、无杂质;生气时,则会出现紫色的沉淀。更要命的是,将收集的生气时冷凝的“气水”注射到健康的大白老鼠身上,几分钟后,老鼠居然死了。由此可见愤怒的可怕,怎样控制自己的愤怒呢?教你几个小方法:
数数法:这个方法最简单,当你感觉到自己将要生气时,立马给自己下命令——“数数”,此时你便从10开始,倒着数,一直数到1,这样做你的情绪便得到了缓和,即使再发火也不至于那么强烈。你也可以找个搭档,一旦你们两个中的一个生气时,另一个人立即提醒你——“数数”,你便重复上面的操作。
情绪宣泄法:当你遇到不公正的待遇,遭受委屈,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比较愤怒时,你可以选择你比较喜欢的运动方式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出去。要注意,你可不能选择打人,比较好的方式是,走出去在操场、小区空地或者其他空地,疯狂地跑上几圈,跑完后你的情绪就会得以宣泄。当然,有时候受天气和地点影响,你可能不便跑步,那就在室内做俯卧撑,做俯卧撑时你不需要注意自己是否标准,你只需要疯狂地做,加快频率地做,让自己情绪宣泄即可。
转移注意力:当你产生负面情绪时,可以通过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降低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你可以看一些喜剧电影、幽默剧集,也可以让自己去做一些不用大脑思考的工作,尝试着分散你的注意力。譬如,我比较喜欢写字,一旦生气或受委屈了,只要条件允许我就写毛笔字,如果没有毛笔我就拿签字笔、钢笔、铅笔或圆珠笔写字。
建议四:尝试着与父母分享你的喜怒哀乐。让父母走进你的生活,让他们了解你,而不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一味地抱怨他们不了解你,你应该敞开你的心扉让他们走进来。如果你始终关闭自己内心那扇大门,他们无论如何也走不进去,主动些吧。
建议五:学会体谅和宽容别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因你的看法而有不同的结果。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学会体谅别人,当事情发生时,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想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时候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伤害不一定是故意的,宽容比其他的方式更合适些,你要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其实,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别人对你的误解或伤害:你要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手恐慌;更重要的是,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倘若你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会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建议六:心怀感激之心。在生活、学习中,总会有人给予你帮助,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事情,任何人对你的帮助和支持,你都要心怀感激,正是有了这份帮助和支持才让你走的更远。心怀感恩,才能让你充满力量,不至于被各种负面情绪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我很喜欢这样一段话,送给你:
感谢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的心志;
感谢欺骗我的人,因为他增长了我的见识;
感谢遗弃我的人,因为他教导了我应自立;
感谢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能力;
感谢斥责我的人,因为他助长了我的智慧;
感谢藐视我的人,因为他觉醒了我的自尊;
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和无私的爱;
感谢老师给了我知识;
感谢朋友给了我友谊和支持;
感谢邻家的小女孩给我纯真无邪的笑脸;
感谢周围所有的人给了我与他人交流沟通时的快乐;
感谢生活所给予我的一切,虽然并不全都是美满和幸福;
感谢天空,给我提供了一个施展的舞台;
感谢大地,给我无穷的支持与力量;
感谢太阳,给我提供光和热;
感谢天上所有的星星,与我一起迎接每一个黎明和黄昏;
感谢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使我的生命不再孤单;
感谢我的敌人,让我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
感谢鲜花的绽放,如茵的绿草,鸟儿的歌唱,让我拥有了美丽和充满生机的世界;
感谢日升,让我在白日的光辉中有明亮的心情;
感谢日落,让我在喧嚣疲惫过后有静夜可依;
感谢快乐,让我幸福地绽开笑容;
感谢伤痛,让我学会了坚忍,也练就了我释怀生命之起落的能力;
感谢生活,让我在漫长岁月里拈起生命的美丽;
愿人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家长方法——让“南风”温暖孩子的心】
逆反并非孩子“独享”的,其实成年人也有,之所以我们不理解孩子,是因为我们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问题,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这样一来你怎么可能得到孩子想要的答案。没有平等的对话哪来真正的了解,父母应该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跟孩子成为朋友。这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父母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觉得自己是“老子”。也许,你会觉得和同龄人相处很容易,但和孩子相处却很困难,因为你和同龄人朋友有共同的话题,而与孩子你还没有找到共同的话题和兴趣,要求孩子学习,并不是让父母停止学习,孩子的兴趣,父母也需要了解,这是搭建共同话题的平台。
对待孩子的逆反,给你7条建议:
建议一: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他受邀到武汉大学演讲,一上讲台,就拎出一只还在“喔喔”叫的公鸡,并掏出一把米往公鸡的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一粒米也不肯吃。但陶先生一放开手,恢复了自由的公鸡扑哧了几下翅膀,自己吃起了米来。
在听众一头雾水之际,陶行知从容不迫地说道:“我以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强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很多!”
父母应该懂得强迫孩子学习效果并不好,填鸭式的教育效率更是很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总是吝啬你的言语,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去做,比强迫要好。
建议二:懂得南风效应。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南风效应”,说的是寒冷的北风与温暖的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试一下:看看谁先能把行人的大衣吹落。于是,北风呼呼地向行人猛烈地刮,可是,行人却把衣服越裹越紧,任它怎样狂刮也无济于事,最终未能吹落行人的大衣。而南风则不然,它只是饱含着温情,轻轻地吹拂着那个行路人,行人越走越热,不一会儿就热得自觉脱掉了大衣。南风轻易地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乎情”,温和地对待孩子比冷酷严厉更能收到成效。这要求你在鼓励孩子时,要真诚不要虚情假意,“南风”要长“吹”,不要浅尝辄止。
建议三:学会宽容。说实话,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体谅父母,宽容父母,却不知道自己也不太宽容孩子、宽容别人。你是孩子的榜样,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不仅要对孩子宽容,更要对别人宽容,如果仅仅是对孩子宽容,而对别人是另一种做法,你的孩子也许不会对你宽容。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越战归来的士兵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不过儿子又继续说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中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的残疾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这样让他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的。”接着,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知他们自己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建议四:学会理解孩子。正如孩子了解你的过程,在你对孩子发表任何看法之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下,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这么做后会有什么感受,他期望别人怎么看他,他想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什么。尽量多抽出些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尝试着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尝试着做孩子的朋友。
建议五:学会克制自己冲动的情绪,不要使冲突加剧。别忘了你是成年人,是孩子的父母,不要过多地苛责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在冲突面前你是榜样,你是首先要作出调整的人。
建议六: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表扬和鼓励的是孩子的行为,是过程,要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做得好,因为什么被表扬和鼓励。
建议七:请尊重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你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孩子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