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禄是我的大学同学,也是我的老大哥。我们是“****”后恢复高考第三年考入山西大学中文系的。七七、七八、七九这三届学生中,“老三届”学生多,往届生多,同学之间年龄差距比较大。国禄上小学的那年,我才出生,所以他又是我的老大哥。学中文的人多数都做过作家的梦,我的同学中,毕业之后有的写小说,有的做学问,坚持写作并取得可观成绩者为数不少。我对这些执着追求的同学既羡慕又为他们感到高兴。可让我惊讶不已的还是国禄兄。前几天,他一下子拿来五本书,嘱我写序。写序不敢当,只是作为同学谈一点第一眼的观感。
细读之下,我由惊讶转为感佩。以前听说国禄兄出过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叫《细说三农》的书,可惜未曾拜读过。这次一下要出五本书,正厚积薄发者也。如果一定要分类的话,国禄兄这五本书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关于故乡、国禄兄的青少年时期及农村、农民、农业的纪实类作品,分别是《一个村庄的记忆》、《荒唐少年》和《扶贫记事》;一类是一本名为《****趣闻录》的笑话集;还有一本《白话论语》。
《一个村庄的记忆》让我感到震撼。这个村庄是国禄兄的故乡,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发生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巨变,有的伤害和损毁是难以逆转或修复的。在汹涌的发展大潮中,许多可爱的村庄被连根拔起,消失在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建筑群里,有的村庄则被工业污染强暴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已经全然不适宜人类繁衍生息。而被迫永远失去土地的农民兄弟的哭泣声淹没在辉煌政绩的鞭炮锣鼓声中,他们投诉无门。这虽然只是这个国家巨变中一个很小的,也可能不是十分典型的案例,但也充分说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这个快速前行着的大国,是何等的重要。对故乡一往情深的国禄兄以冷峻的笔触为这个村庄留下了全方位的文字影像,其意义和价值在“原其成败得失之由,以为前事后师之道”。
《荒唐少年》写的是国禄兄上大学前的生活经历。当然,荒唐的那个年代,国禄兄是那个荒唐年代的一个经历了诸多苦难的少年。国禄兄生性诙谐、达观而又刚毅坚韧,从我认识他起到现在,一直如此。一口气读完了《荒唐少年》,我对他个性中的闪光点似乎认识得更深切了唯其在苦难中浸泡过,就像一把剑经过淬火和磨砺,自然会从容闪光了。国禄兄在本书《自序》中谦逊地说:“至于有同龄人愿与我分享这段其实是共有的经历,那是给力,也给我面子。如有年轻人想了解上辈曾经的生存和生活状态,闲来翻翻,或有启迪,这便是一种意外收获了。”我要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国禄兄毕业后主要在省里农口工作,《扶贫记事》即是他以文学形式反映工作的成果。在农村出生和长大的国禄兄,对农村、农民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缘,从《扶贫记事》中可以看到他是如何饱含热情地为农民兄弟服务的。这倒让我想起他在《荒唐少年》中评价他母亲的一句话:“我妈是个不识字的文化人。”这里我想套用这句话说:国禄兄是个有文化的农民!
《****趣闻录》,我愿视之为别一面目的“****”史。“趣”字后面有沉重的反思,有长鸣的警钟,理当在“****”博物馆占有一席之地。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非有深厚国学根底者不能碰。一些半桶水的油腔滑调遭读书人吐槽就是明证。国禄兄说想为普通民众做一本接地气的《论语》读本,这个想法本身就非常了不起。同时我注意到,国禄兄在序言中特别强调他自己从小就想成为一个君子,并且大半辈子都在身体力行。我认同他的这句话,国禄兄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因为从以上几本书来看,他恪守了一句先贤古训:君子不为无益之文!
老大哥之嘱,敢不从命?是为序。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