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同时,也是走在回乡路上的游子。故乡,任谁,也是永远打不开的结,说不尽也参不透。当然,我也写。但是,包括名篇大作,又有几人能把乡情写进骨缝里,写在针尖上,勾画在心屏的最亮处?不需要修饰,不需要渲染,只让发生过的最平常的事件复原,只让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不能平息的情感安静地流淌……那么真实,真实的,我们能看到,几十年前姥爷筐头子里拾到的粪渣;我们能闻到姥姥的石磨里磨出的豆香;我们也能彻悟到连姥爷姥姥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深层含义的每一句话。
正如,作品的名字叫童谣一样,的的确确,它带有童话色彩:儿童的视角,而又在环境的更迭中,展现了大人们的世界。姥姥的内敛,奶奶的豪放,姥爷的敦厚,新娘的平实,四巴她娘的耿直,舅母们的热情,两个老姥娘的温和,还有二话没问就端上苦涩难咽一碗水的农妇的那股子豪爽劲:乡里乡亲,家长里短,情真意切……这些性格和品质,充满了人性中向上的力量;这些性格和品质,在小人物朴素艰苦的日子里,像春天山野的花朵,无声地开放,不经意地展现,那样的自然,那样的真实,又是那样的美丽。这让后来的我们所看到的,无一不是沂蒙老区人民形象的真实写照,无一不是平民百姓高贵品质的颂扬,无一不是淳朴民风的真实画面。
最真的乡音,最浓的乡情,从点点滴滴的细节里渗出,当时,不会在意,过后想起,会让一颗颠沛流离的心很痛很痛。而苦难,心灵苦难的嬗变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末,而与此相融汇的,是“我”人性成长的过程。苦难也罢,人性也罢,小说说不完的离愁别绪,即使再长,也是以情感的源远流长为线索。
人们常说,乡音难改;而乡情更难改。那么,乡音乡情又是什么呢?我与这部书相遇,我更宁愿相信,这是人生在冥冥之中为我安排的一场缘分,因为,这部书,让我找到了回乡的方向!
六〇后读者 黄爱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