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这学期,我已经工作30年了。在过去的30年里,我带了近20个六年级毕业班。因为我们班的孩子几乎每天都写日记,所以我每天都能读到大量的日记。读这些日记的时候,一个个孩子就像站在我面前跟我说话,说他们的快乐、他们的悲伤、他们的顽皮可爱、他们的痛苦无奈……这些日记让我看到了孩子们最真实的生活、最真实的想法,听到了他们心底的声音——遗憾的是,这些生活、这些想法、这些声音有许多是老师和家长看不到、听不到,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想不到的。但即便如此,这些日记在我眼里依然仅仅是日记,直到遇到冯卫东先生和他带来的“倾听教育”。
2009年,经时任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郭其龙先生的“牵线搭桥”,我有幸和一群同事在南通市教科院冯卫东副院长的指导下做“倾听教育”研究。“倾听教育”既可以理解为“关于倾听”的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以“学会倾听”为目的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指在课堂、课外等情境中,通过一定的学校行为使全体人员(含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还包括学生家长)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乐于倾听,并由此得到较大化、较优化的教育效益、生命体验、人生成长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冯卫东先生反复强调,教育就是倾听,倾听就是教育。的确是这样的,“哪一种行出由衷的教育行为不是在倾听,或者不经由倾听这一通道而得以达成?又有哪一种发自肺腑的倾听行为不是在进行教育——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对自我的教育?”(冯卫东语)但让人遗憾的是,当下的教育教学最缺少的就是倾听。没有倾听,我们眼里就没有有血有肉的学生,他们只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背景,只是获取分数的工具;没有倾听,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教学,因为“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时,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李政涛语)所以,钱理群先生说:“有时候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而冯卫东先生则说:“倾听是教育教学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发现了这些日记最重要的价值:它们不就是我们最需要倾听的、学生发出的最真实的声音吗?它们不就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吗?它们不就是我们研究儿童最珍贵的、原生态的资料吗?
于是我开始着手收集、整理这些年来学生的日记——我觉得自己就是在完成一项很有意思的、漫长而艰巨的“田野调查”。小学的12个学期里,六年级下学期显然是孩子、家长、老师压力最大的一个学期,当然也是各种问题集中暴露的一学期。所以我以小学的最后一学期为倾听的时间段,从开学的第一天到学期的最后一天,每天至少选取一篇日记,以此来呈现、或者说是记录孩子们这学期的生活——这就有了这本书的上篇:《倾听:“我”小学的最后一学期》。
我是个做事很慢的人,完成这部分内容竟然陆陆续续地用了七八年的时间。这七八年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教育似乎是个例外——日记里七八年前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在当下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的教育跟七八年前相比,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依然在顽强地重复着某些错误或者说某些错误反而在不断地得到强化——这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我个人认为,“倾听”“倾听儿童”是弥补这一缺憾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所以,2016年,我和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的顾小兰老师合作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倾听儿童’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对倾听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看来,“倾听”首先意味着安全。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不会仅仅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在做出任何判断之前,他一定会细细地倾听学生。于是,他的声音、他的目光、他的心就会变得无比温柔,他就会无比理解孩子,就会无限靠近孩子。他的学生不必担心出错,不必害怕责罚,因为,倾听给他们带来了安全感,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意见,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倾听”意味着不断地调整。善于倾听的老师绝对不会唯我独尊、孤芳自赏、高高在上。他会自觉地矮下身段,会以仰视的姿态观察学生。这时,他就能在孩子们身上发现许多成人所稀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人性的光辉,他就会发现儿童的伟大,他就会心悦诚服地以儿童为师,他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它跟儿童向上向善的天性形成共振,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成长。
“倾听”意味着各种可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反复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而“个别对待”的前提就是要倾听学生,在不同的声调中听出差异,听出“具体的人”。只有听到了“具体的人”,“因材施教”才能成为可能,各种观点或立场才能得以“差异性存在”,富于个性的人和观点才能得到保护和发展。
当然,倾听还意味着尊重、接纳、谦虚、开放、包容等极其丰富的意蕴,它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营养,不断地滋养着我,改变着我——这就有了这本书的下篇:《改变:我的思考与实践》。这部分的随笔、案例、书评、论文也许并没有什么惊人之语,但都来自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都发自内心,都能让我感受到倾听的力量——我想说,拥有倾听的教育教学是和谐的、快乐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我不是唱高调,很多时候,我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享受。
出一本书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周海棋先生,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我的成长,对我的研究给予了许多鼓励和帮助;感谢冯卫东副院长、王爱华老师、胡海舟教授,情绪低落的时候,犹豫徘徊的时候,茫然无绪的时候,我总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力量,找到方向;感谢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的校领导、同事、可爱的学生还有家长们,也许大家不会想到,我努力前行的最根本的动力是你们的信任和期待。我无法预测这本书出版后的命运,但我希望所有打开它的人都能听到我真诚的心跳——我相信,倾听过后改变就会发生。
孙小冬
2019年1月 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