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人之嗜名节,嗜文章,嗜游侠,如好酒然①,易动客气②,当以德消之。
【注释】
①然:一样。②客气:冲动。
【译文】
人们珍惜名声气节,爱好舞文弄墨,喜欢仗义豪气,就如同爱好喝酒一般,容易一时兴起,应当用道德修养来改变它。
【评点】
喜欢名节的人可以为名节拼了性命,喜好文章的人可以为文章的措辞反目成仇,而以游侠自居的人却常常仗义不足。这些都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究其原因,只不过是好面子罢了,对自己却毫无益处,更说不上什么有利他人了。
1.21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译文】
一个善良的念头,可以让降福的吉神伴随左右;而一个邪恶的念头,可以招来恶鬼为祸作灾,明白这个道理,便可以差使鬼神了。
【评点】
其实所谓吉神与恶鬼,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是想做善人,还是想做恶人。祸福并不是由鬼神给予,而是惟人自取。长期为善的人心胸坦荡,本身就是自己的吉神。长期为恶的人本身形为恶鬼,心中充满蒺藜,自然会有恶鬼跟着他,引诱他作恶,最终自食其果。
1.22眉睫线交,梦里便不能张主①;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注释】
①张主:控制自己的主张。
【译文】
当双眼闭上,在睡梦中人便不能自作主张。当梦醒之后,眼光落到地下,想到梦中都不能自主,死后在九泉之下又如何能想得分明呢?
【评点】
在佛教中,说生命有六道轮回,又说死后会出现一种“四大分离”的可怕现象,说我们这个色身为幻身,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所追逐的一切功名利禄,不管看起来多么宏伟,可在永恒的时空里,也只是渺小的幻影,因此,面对死亡,许多事情都可以释怀。
1.23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①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注释】
①不:没有。
【译文】
佛只是一个善于了却俗尘凡事的神仙,也是个善于了却烦恼的圣人。人类虽然很聪明,却不知该如何了却一切的烦恼,不知万事放下便是无事;若心中还有放下的念头,便是还没有完全放下。
【评点】
人总是自以为很聪明,却整日在烦恼欲望的沟壑中不能自拔。很多事情没有来临之时疯狂地去追逐,真正来临之时渴望一直拥有,过去之后还在心中念念不忘,全然不知放下即收获快乐,只是不断地以欲望来烦恼自己,束缚自己。
1.24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译文】
将心中最易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荆棘去除,以最宽阔的胸怀和人交往,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评点】
去除胸中恶念,以便于和他人真诚交往,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作为一个在社会上生存的人,要善于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不要把自己尘封在另一个世界里,锁住自己的心灵。要打开心扉让忧愁哀伤释放出去,把爱和欢乐带回家,这样的生活,会让自己感觉轻松愉快。
1.25居不必无恶邻①。会不必无损友②,惟在自持者两得之。
【注释】
①恶邻:可恶的邻居。②损友:有害的朋友。
【译文】
居住在一个地方,不一定非要避开不好的邻居。会友聚会时也不一定要除去不好的朋友。关键在于自己,如果自己能够把持,即使是恶邻和损友,自己也能从中得到益处。
【评点】
无论是恶邻还是损友,都是在考验我们的定力和修养。倘若我们与邻居吵架,以牙还牙,也把垃圾丢在他家门口,也放狗在他家门口拉屎拉尿,这样,我们与毫无涵养的恶邻有什么不同呢?很多时候,一些事情稍加忍耐也就过去了,即使实在说不过去,去交涉也要依理而行。至于损友,那就完全看自己的把持了,如果自己的定力足够,就不会被人影响。这样的恶邻或损友,不过是对自己修养的试金石罢了。
1.26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须五更头检点,思想的是什么便得。
【译文】
要想知道自己是君子,还是小人,只要在五更时分,天将明时进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所思所想的是什么,就会很明白了。
【评点】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分别呢?其分别在于君子总是以大我为出发点,在大局面前,会不计较个人利益;而小人则总是以小我为出发点,事事总以个人利益优先。君子不会因为利益而伤害别人,而小人却会因为利益而伤害别人。
1.27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①,则心自清。
【注释】
①窒欲:约束欲望。
【译文】
以理智对听到的言语进行判断,心中便自然会有主张。以道德来摒弃内心的欲望,则内心自然清明。
【评点】
我们的内心难以平静下来,是因为被私欲所控制,同时心胸也会因欲望的纠缠而变得狭隘自私,很难得到安宁。倘若我们能够在道德修养上多下工夫,便会明白许多欲望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这样就会减低那些不合理的欲求,让内心趋于平静。
1.28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①后近,交友道也。
【注释】
①达:接触。
【译文】
交朋友,要先淡薄后浓郁,先疏远而后亲近,先接触而后相知,这才是交朋友的正确方法。
【评点】
交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获得真正心灵相知的朋友则更是困难。《中说?魏相篇》中有“先择而后交,则寡尤;先交而后择,故多怨”。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交朋友,要先看准,然后才能结交,这样方能少烦恼;没有修养的人交朋友,会先交往再从中选择,最后多怨仇。
1.29形骸非亲,何况形骸①外之长物;大地亦幻②,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注释】
①形骸:身体四肢。②幻:变幻。
【译文】
人体的四肢都不属于亲近之物,何况那些身体之外的声名财利等带不走的东西呢?山河大地不过是一种幻影,更不用说生活在天地间如尘埃的芸芸众生。
【评点】
佛家说肉身是一个虚幻而不真实的东西,身体形骸尚且如此,还有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整个山河大地也会沧海桑田,最终都要在漫长无边的岁月中有如幻影一般地消失。既然如此,为何不把眼界放得更开阔,更长远一些,何必去斤斤计较生活中那些鸡零狗碎、细枝末节呢?
1.30寂①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②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注释】
①寂:糊涂。②惺:清醒。
【译文】
在寂寞的状态下,要时常保持警醒,但也要以不扰乱寂静的心境为优先。在清醒的状态下,也要时常保持寂静,这样才能使心念收拢,而不致于奔驰。
【评点】
“寂寂”指的是孤独和寂静,对于人生来说,它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财富。但“寂寂”并不是让人安静得像木头一样,所以还要有“惺惺”,即“清醒”的作用。“惺惺”的心也要安静,但是要有静有定,静而不迷,清洗明白,不迷就叫做“惺”。如果能做到“寂寂”,“惺惺”便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常葆自己内心的安静祥和,还能随时随地都处于禅定当中。
1.31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译文】
孩童的智力发展不够,知识也不多,但是因其知识愈少,其看问题的角度愈直接,所以智慧就会愈加完整;成人的智力已经发育完全,知识也多,但智慧却因其分散而不完整。
【评点】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是,知识和学问一旦累积得多了,注意力便会分散开来,成为一种负担。知识越多,想法便会越多,太在乎外在,而对内在的统一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老子主张要“为道日损”,只有一天天地减去妄见,才能达到一种“绝学无忧”的境界。
1.32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的真消息①。
【注释】
①真消息:关键所在。
【译文】
没有事情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杂乱的念头出现,忙碌的时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气燥,得意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骄慢,失意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能时时这样细查自己的身心,使不良的习气由多而少,最后渐渐地完全革除,这才算是真正了解了学问的真谛。
【评点】
人在无事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无聊而生出种种杂念,所以在闲居的时候最要将心收住。而忙碌的时候又会变得脾气暴躁,不能冷静思考事情,这时若能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浮动,便不会将事情做错或得罪他人。
1.33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终时,带一恋字。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
【译文】
贫穷低贱的人,身无长物,什么都没有,到临死时,会因为对贫穷的厌倦而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富有高贵的人,应有尽有,什么都不缺,到临死时,因对功名利禄的迷惑而恋恋不舍。因为厌倦贫穷而解脱的人,死亡对他们来说,好像是放下了一副重担;因对功名利禄眷恋不舍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就像戴上了刑具般的沉重。
【评点】
死亡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会降临到贫苦之家,也不会远离富贵之人。自古以来有很多王公贵族都梦想着长生不死,结果还是跟升斗小民一样,任由死神降临,变成黄土一抔。真正豁达的人,不论富贵还是贫贱,对生与死的态度是一样的。贫贱也不厌生,因为生活除了物质,还有许多别的东西,还有很多乐趣。富贵也不厌死,因为再富足的生活,也会让人疲惫。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既知生,就不用畏惧死亡了。
1.34透①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②;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注释】
①透:看透。②休歇:休息。
【译文】
一个人,如果能看得透名和利,过了这一关,人生便轻松许多,这算是小休息;如果能看得透生和死,明白生死之间的界限,明白生死是人生必然的过程,这样才能真的放下,才是真正的大休息。
【评点】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追逐名利,人生的大部分光阴都放在“名利”二字上了。天下的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不破“名”和“利”,竞志斗才,蝇营狗苟,却没有让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名和利于自己,到底可以保留多久?
1.35多躁者,必无沉潜①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②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注释】
①沉潜:深刻。②笃实:踏实肯干。
【译文】
性情浮躁的人,必定对事情没有深刻的见地。胆小的人,一定没有不同凡响的见解。对欲望过于看重的人,必定没有意气激昂的气节。多话的人,必定没有踏实肯干的心灵。过于勇猛的人,往往无法拥有文学的风雅。
【评点】
性情浮躁的人,内心很难专注,很难对事情有深入的见解。而遇事胆小畏怯的人,没有主见,往往会追随他人,当然不会有超越众人的见解。对欲望太过看重的人,每逢大难来临之时,有太多留恋的东西舍不得放弃,又怎么可能慷慨地舍生取义呢?这个时候,能不为自保而变节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是好的现象,只有沉着、卓越、慷慨、笃实,才会有文学之雅,进而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1.36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①,云可赠人。
【注释】
①往:出现。
【译文】
精妙的才思突然涌来时,不需要什么美味佳肴,有一本书在手便能佐酒了。豪气的情意一生发出来,即使手中什么也没有,也可拿天上的白云来赠予他人。
【评点】
李白的诗《月下独酌》这样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说的就是饮酒的情趣。饮酒重在情趣,如果没有情趣,再好的酒饮起来也是苦涩的。美酒佳肴是美食,一本好书则是心灵的美食,如果能得到其中的乐趣,用一本好书来下酒,更能见其美味。
1.37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关,谁能透过?独①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
【注释】
①独:那种。
【译文】
人如果不能对生命看得透彻,那么,对“生、老、病、死”这四个生命的关卡,谁又能看得透呢?尤其是那些国色天香的美人和叱咤一时的名将,当他们出现老、病的情状时,更会让人感到生命的悲怜。
【评点】
佛家也看破了“生、死、老、病”这人生的四大关口,将人的身体当作虚幻不实的东西。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既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而且心理的痛苦比生理的痛苦往往要大得多,如果众生能在心理上看破,就能够受苦而不感到苦了。
1.38真放肆①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②偏于大听卖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认得当下真,是以常寻乐地。
【注释】
①放肆:不拘泥。②矜持:庄重。
【译文】
真正地不拘于规矩礼数,肆意放荡,并不在于要饮酒狂歌;而虚假的矜持在大庭广众之下,看起来既卖弄又不自然。能够将世事看得透彻明白,自然就不会过于重视功名,只要能时时刻刻明白什么是最真实的,就能找到让心灵感到愉悦的天地。
【评点】
真正懂得生命情趣的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一些虚幻不真实的事情上,也不会为无意义的事束缚自己的身心,随时都能保持最怡悦的状态,这样才能不为人情世故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