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闲情偶寄.窥词管见》校注本经过数年断断续续的劳作,就要付梓面世了,拿着最后的稿子,感到还有许多话要说。
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文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世德先生为本书作序,我由衷高兴。世德兄是我近半个世纪的朋友和同事,无论其为人、为学,都是我所景仰的。他善良、温厚、诚挚,待人处事,从不张扬,而其一举一动,都中规中矩,让人感到踏实、稳当。他文如其人、学如其人,做学问严谨、缜密,兢兢业业,其成就,有目共睹;一丝不苟,尤其是其考据功夫,堪称楷模。读他的文章,你会感到每一句话都像铁板钉钉那样牢靠,赋有不可撼动的力量。我做本书校注的时候,心中总是以世德兄为标杆。当然,我做得肯定没有他好,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朝着心仪的那个目标努力提高自己。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结下了不解情缘,该社的数位编辑成了我的好朋友。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就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那是1982年,责任编辑是后来成为该社社长的余顺尧编审。我在《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后记》中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几位编辑同志,更是为本书出版花费了大量心血。对这些同志的帮助和友情,说几句客套的感谢的话,是太轻微了;我将长久地埋在心底,时时记起。”到1998年,我的《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又由该社出版,责任编辑还是余顺尧同志。这部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首届中国文学研究奖,接着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又过了九年,即2007年,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李渔美学思想研究》被编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丛书(我和钱竞主编的四卷本《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也一同编入),由该社修订再版。我在《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修订稿完成之后写的《再版后记》中,回忆了同余顺尧同志交往的种种往事,并记下了我当时的心情:“从1982年我最初那本《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出版,到1998年《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前社长余顺尧同志一直是责任编辑。他尽心尽力,一丝不苟,每次编辑完成之后,都给我写出四五页纸的编辑意见。编辑《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时,正值盛夏,我去他车公庄宿舍拜访,他正在蜗室中一边看稿、一边挥扇驱暑,见我来,把他长长的编辑意见摊在桌上,用他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逐条向我说明,还不时征求我的意见……此情此景,时隔将近十年,一如昨日。余顺尧同志的敬业精神使我钦佩,使我感动,使我尊敬!谢谢余顺尧同志以及同他一样常年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编辑!我还有几部书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愿意同他们进行良好的合作。”写这段话的时间是2006年的立秋日。此刻,2008年7月8日,离立秋还有整整一个月。从彼立秋日到此立秋日,两年光阴匆匆而过,而我也登上了我生命的70岁“山头”。两年前我所说的将要出版的“几部书”,其中有两部,《艺术哲学读本》和《价值美学》,已经由该社推出,并且编辑、制作得十分精美。这期间,我与这两部书的责任编辑史慕鸿同志和一编室主任郭沂纹同志,结下了深厚情谊。还有一部书,即我此刻为之写《后记》的《闲情偶寄.窥词管见》校注本,马上也由该社印行。接纳这部书出版的是该社社直中心负责人张林同志,为签出版合同,她还亲自造访寒舍,诚挚而热情;之后,她又委托该社二编室关桐同志做责任编辑。关桐非常认真,冒着酷暑编辑此书。我原以为自己仔细校阅两遍自信不应有错,而关桐居然发现了在我眼皮底下漏网的、我自认为没有眨眼却硬是未曾看见的许多错讹之处。捧着关桐为之洒下辛勤汗水的编辑稿,我对一旁的夫人说:“对编辑,我服了!”在这次出版《闲情偶寄.窥词管见》校注本的过程中,我又有幸交了两位编辑朋友。
在本书快要结尾的时候,突然传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消息,我、我的全家,同亿万中华同胞一样,陷于巨大悲痛之中。连续几十天,我时常情不自禁停下手头的工作,看抗震救灾直播节目,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全国三天哀悼日的第一天,即5月19日下午2点28分,我独自在家,站在卧室里电视机旁,朝着西南方向,和着电视画面中发出的及街上传来的远远近近的车船笛声,含泪默哀三分钟。妻子告诉我,那一刻她在办公室也与几个同事和泪默哀。中华民族13亿同胞的眼睛一起流泪就像一个人那样,13亿同胞的脉搏一起跳动就像一个人那样,13亿同胞的肺叶一同呼吸就像一个人那样。世界的东方,珠穆朗玛峰旁,站起13亿中国人,站起13亿中国人凝聚成的一个人。
这些天我流的眼泪,恐怕是几年、十几年或更多时间的总和。但是,眼泪不仅为惨痛的场景而悲伤,更为壮烈的事迹而激动——那位舍身护住四名学生的英雄老师谭千秋,那位以弱小身躯从废墟中抢救出两个同学的九岁半小英雄林浩,那位失去10名亲人仍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累得昏倒的女民警蒋敏,那位为抗震救灾活活累死的铁军战士武文斌和以身殉职的羌族大校飞行员邱光华,那位在抗震救灾中牺牲在岗位上的摄影记者,还有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自带干粮和器械赶来救灾的外国朋友、华人华侨……我数不清也不能全部叫出那些舍弃自己的血肉之躯而保护他人生命、不顾个人安危而抢救灾民以及各个行业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热血和生命的无数英雄们的名字,但是他们感天地泣鬼神而又朴实无华的行为,天天使我老泪纵横。
是的,“感天地泣鬼神而又朴实无华”,这是这次抗震救灾中各种感人事迹和行为的显著特点。这些人,这些事,是素朴之至美。那现场的即时的不加修饰(并且想不到修饰、来不及修饰也不可能去修饰)的赤裸裸的事实本身,最富有光彩、最打动人心。你看,那位已经牺牲的老师,为了保护学生而死死把住课桌的那双手,任凭谁、怎么用力也掰不开,这是地震发生一刹那的英雄定格——谁看了这场景不流泪?你看,那位家里半岁儿子等待哺乳却毫不犹豫为十余名地震孤儿义务喂奶的女民警,以她女性特有的温柔和体贴安抚着那些襁褓中的婴儿——谁看了不激动?那身先士卒、肩章上闪着金星的将军指挥抗灾战斗的坚毅面孔,那怀着身孕不顾安危将老年病号从十几层楼上背下来、自己却不幸流产的白衣天使,还有奋不顾身抢救同学的中学生、地震袭来第一时间镇定自若组织群众有序自救的北川县长、自己一条腿截肢却不断安慰别人的“舞蹈女孩”……哪一个不催人泪下?第一时间赶赴抗震救灾现场的******总理的行为,他奔波在废墟上的身影,他在废墟上摔了一个斤斗碰破手臂而拒绝包扎,他在北川中学教室黑板上为学生写的“多难兴邦”,他的泪水、悲情和坚定……看了、听了,只想流泪而无需再多说任何赞美的话——在这里任何形容词都是多馀的、苍白的。我从来没见过一个总理说如此少的话而具有如此大的力量:“我要那(被围困的)十几万人活着!”“人民养了你们,你们看着办。”他几乎是含着眼泪对解放军官兵说的这几句话,震撼大地,震撼人们的心。
不但救人英雄们呈现出的是素朴之美,而且被救者同样表现了素朴之美。那位年仅三岁的“敬礼娃娃”躺在担架上做出的成人般的敬礼姿势,那位要求解放军叔叔先救别人的“可乐青年”被救出后说出的孩童般的稚气话语(“叔叔,我要喝可乐,冰镇的”),都以其本真之人性光辉而感人至深。还有好多好多类似行为和场景。它们本身比任何美丽的语言都更加美丽。
中华民族在生命财产方面遭到一次大灾难,但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品格上却得到一次大提升。房屋和各种建筑倒下了,而整个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尽显英雄本色。我是说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和主体。我是说的中华民族的本质。当然,也有“范跑跑”,也有极少极少乘灾打劫者,还有某些怯弱的行为,个别不称职的干部……但那毕竟只是中华民族巨大身躯上的小脓包、灰尘和泥点,而且我们中华民族会把自身的小脓包挤掉,再涂上点药水,治好;会把自己身上的脏东西洗掉。我不是英雄,但我为自己是这个英雄民族的一分子而自豪。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我常常反省自己,假如我处于汶川大地震那样的情景之下,会怎么样?在这次洗礼之后,我可能表现得好一些,我会学着英雄们的样子去做——尽管我可能没有他们做得好。但在这之前,会怎么样呢?我也可能有害怕、怯弱的一面。但是,我自信比“范跑跑”好的地方在于我“知耻”,我不会像“范跑跑”那样毫无廉耻之心,把自己的卑鄙当作美德炫耀。而且我会用英雄们的光芒作为伽马刀向自己的怯弱动手术。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尔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我倒不认为人的社会品德是先天所“固有”,但是它们可以后天培养。人身上难免有某些人性弱点。但是,重要的是“知耻”;只要“知耻”,就有希望。《中庸》说:“知耻近乎勇。”人可以养浩然之气,培育“仁义礼智”之品格;也可以勇敢地正视自己的人性弱点,加以改正和割除。
我将努力。
2008年7月8日于北京安华桥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