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
王守仁字安伯,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生于余姚(今属浙江),明代哲学家。 王守仁为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其学深受南宋陆学和禅学的影响,但比陆学精致完整和广泛得多。“心即理”为王氏心学之理论基础,也是其宇宙观。他服膺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并且发展了陆九洲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提倡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承袭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传统命题,而将其方法概括为两种:一即无事时存养和有事时省察。王守仁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传习录》、《大学问》为重要哲学著作。他的思想对明代及后世儒学影响很大。
国学故事
王守仁年幼时,突然背诵起书文来,家人吃惊的询问他缘故。他回答说:“听到祖父朗读时,就记在心了。”显示出他智力非凡。15岁那年,他出游居庸三关月余,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他仔细勘查山川地形,了解当地各族群部落,又多方倾听学习守备抵御的方法与策略,并且亲自与胡人骑射作战,他的能耐使胡人不敢来犯。后来,他迎娶舅父诸养和的女儿为妻。结婚当天清早,守仁出门散步,行到铁柱宫道观,在侧殿中见到一位道人,正盘膝静坐。守仁上前作礼,向他请教养生之道。
婚后王守仁与夫人返乡途中,特地拜访了名士娄谅。娄谅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从此,他开始仰慕圣贤之道,勤奋研读古代经典,师友王冕等诸人自叹不如。 王守仁苦学之后,乡试得中,随即奔赴京师。一天,他忽然想起先儒说:“衣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王守仁参加会试,不中,众人皆感意外,当朝宰相半开玩笑,请他作“来科状元赋”,守仁并未推辞,援笔立就。四年后,他再次参加会试,这次终于考中。有些同来参加会试的人因未能考中而感羞耻,他对他们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闻者无不叹服。
王守仁中了进士后,曾因公务之便访问九华山,与道士蔡蓬头和地藏洞异人往来。31岁深觉舞弄文采无益人生,乃告病回乡筑室阳明洞中,专心的练习道家的导引术。后来有了未卜先知的本事。一天他在洞中静坐,守仁突让仆人去迎接来客,并告之有哪些朋友与来途经历。王守仁为了能加深的自己的学术造诣,常走访一些高人。
一次他到一个寺庙,拜服修行高深的禅师,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好象很普通,只谈了一些平常的佛经禅理。 突然,王守仁有了一个念头。 他开口发问:“有家吗?” 禅师答:“有。”又问:“家中尚有何人?”“母亲尚在。”王守仁说:“你不想她吗?”禅师感叹:“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他觉得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说:“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禅师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寺庙的主持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师劝回了家,心里恼怒,于是便把王守仁请出了庙门。王守仁并不生气,因为在这里,他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人性都是不会被泯灭的。从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识到:朱熹把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后来,他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