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对百姓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乱世,但对某些人来说确实咸鱼翻身的好时代,这一点在王建、马殷他们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西川节度使王建,舞阳人,家里祖祖辈辈卖饼。到了王建这一辈,大概是觉得卖饼没啥出路,投身于偷牛、贩私盐大业中,后来混不下去就去投军屡立战功,混到了都将(指挥使别称),后来抱上了大太监田令孜的大腿,做了田太监的干儿子,被任命为利州刺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渐渐讨平西川,成为西川最大的军阀。
另一个马殷木匠出身,投军跟着寰宇无敌的秦宗权东征西讨。随后老板们相继死掉,马殷占据潭州(长沙),逐步统一湖南,被任命为武安军节度使。此外还有无数草莽英雄登台亮相,和他们相比,刘隐这种膏粱子弟官二代简直不值一提。
刘隐势力此时已经占据岭南大部,不出意外岭北的虔州也马上要收入囊中,如果还想要扩张,就要与他们正面遭遇了。不过前段时间刘隐吞了太多地盘,最近有些撑得慌,还要消化一段时间,而且广州以西大片的草鸡军阀,包括西南面的静海军节度使都是一些经验宝宝,刘隐实在没必要与马殷等人起冲突,还要以苟为主。更何况此时长江以南大片地区都乱了套,王建集结重兵去怼东川节度使;马殷消化刚占领的地盘,而且内部也不稳,无暇他顾;闽地的王审知刚死了哥正忙着安抚各大侄子;淮南的杨行密老哥得了河东的数千精锐骑兵,意气风发北怼朱温,南锤钱镠,准备成为新一任寰宇无敌。此时正是岭南猥琐发育的好时候,等到他们把目光投到岭南,就会发现一个庞然大物出现在南海之畔。
经统军府商议,岭南将派出一支高规格队伍前往各地,这支交流队伍由二弟刘台率领,向大军阀们宣扬岭南睦邻友好和平发展的理念,并请求与各地通商,实现合作共赢。同时岭南承诺将无偿接受各地因战争流离失所的难民,提供但不限于盘缠、车船、住所等支持,欢迎各地人才落户岭南唯一大都会广州。----至于各地军阀愿不愿意,或者傻不傻,那都可以慢慢谈嘛。
交流队在二月初一出发,第一站潭州。刘隐也要出发去虔州,因为谭全播同意了他的条件,刘隐要率军队接受。
乾宁三年二月初六,刘隐军至江西虔州。
江西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北有长江,南有梅岭,东西都为高山所阻,中间则是地势平坦的低地,整一个小关中。赣江自彭蠡湖(鄱阳湖)由北而南贯穿整个江西,所谓“襟江带湖,控荆引越,形胜之地也”。而虔州在赣江最南面,刘隐占据虔州不仅意味着岭南从此再不会被关门打狗,更意味着有朝一日沿赣江逆流而上,就可直入彭蠡湖,占据江州(九江),江西全境就是个任人拿捏的小媳妇了。
虔州刺史府。
暂任虔州刺史的谭全播坐卧不安,他就是个军师型人物,十余年前跟随卢光稠带领乡民起义,从而占据了虔州。那时的他只管出谋划策,何曾想过有一天他要把一州数万人的生命抗在肩头,他实在顶不住啊。好在刘隐已同意放回卢光稠,至于解散军队这种事,岭南已经大军压境,再加上那帮被放回来的俘虏到处妖言惑众,城内早就人心惶惶,哪还有什么军心士气,解不解散还有什么区别吗?
在谭全播命令下守军兴高采烈放下武器等候检阅,刘隐也带人进入了刺史府。
“谭刺史不动刀兵,不愿生灵涂炭,真是仁厚长者。”
“刘使君也不必说客套话啦,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谭某还有何话可说。只望使君能紧守承诺,放了茂熙兄(卢光稠,字茂熙)。”
刘隐说道:“这是自然。”看向王胡子,“去把卢刺史请来。”
很快王胡子把卢光稠带到。老卢看了看谭全播摇了摇头,又微微叹口气说道:“罢啦,刘使君能放老朽回来足见心胸,老朽也感念使君高义,既然沙场上降了一次,到这虔州再降一次又如何。只是为何不见我那不成器的儿子?”
刘隐哈哈一笑:“卢世叔,我与世兄一见如故,每日促膝长谈,已知其高才。我广州缺少人才,像世兄这般大才,如何会轻易放过?”
老卢道:“既如此,这虔州刺史我便为使君做上一做吧。”说完看了刘隐一眼,两人目光一碰,心照不宣。
虔州就此易主。
刘隐留下静波军一部约四千人驻守虔州,又从虔州军中选拨一千人散编入守军中,这五千人便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虔州的守备力量了。那些被选中的虔州军卒倒是十分高兴,传闻广州的这位刘使君人傻钱多,军中粮饷极为丰厚,还时不时有赏赐班下来,就是训练有些苦容易被军官打骂,那些亲卫都下来的军官个个手上好几条人命,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刘隐在虔州待了几天,处理一些善后事宜。临走时见了卢光稠和谭全播二人,本想将老谭拉进统军府,见两人依依惜别的样子没好意思开口,于是给谭全播留下一封信,信上先是赞颂了谭全播的美好品行,接着着重陈述统军府的用人原则,最后隐晦的威胁了一下,并约定只要谭全播来统军府,高官厚禄虚位以待。
······
时间进入三月,广州的天气舒适起来,随着各地人才的不断涌入,统军府的规模越来越大,权责也越来越细,已经成为岭南的中枢决策机构。这种人才的加入其实并非常态,唐末战乱大批中原士人流寓南方,一部分定居在岭南,此时加入统军府的多属于这一批人。但这并不代表岭南的人才充裕,等这批人都加入政府,统军府就会陷入尴尬的人才断层,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选拨制度便被提上日程。
刘隐已经决定重开科举,让岭南的读书人有个进入官府的机会,久已荒废的书院重新开办起来,这些书院由军府出面聘请大儒,只要稍通经义之人都可进入书院学习,当然,自费。
同时军府向民间筹集资金,在各县设立幼学,倡导适龄儿童进入幼学读书识字。因为军府穷困潦倒,无奈之下将学校冠名权委托给民间有力人士,这些有力人士将成为幼学的名誉山长,学校的日常管理那军府自然不能再麻烦人家,就由军府派出人手。要说岭南有力人士,商人们当仁不让,纷纷慷慨解囊,一时岭南文气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