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以普济消毒饮为主。发在耳后。以柴胡、川芎、为主。在项下以葛根。白芷。为主。在项后或巅顶。
加羌活、薄荷。时方以连翘败毒散为主。如羌、独活、荆、防、连翘、赤芍、牛蒡、桔梗、土贝、蒺藜、薄荷、银花、甘草之类。如元气虚者。须兼归 补托。溃脓后。当大补气血为主。然发于阳明者易治。
发于少阳者难治。总之此症初起。速宜消散。缓则成脓。不可轻补于未溃之前。补早则必成脓。尤不可纯用寒凉于将发之际。恐闭遏而毒不得发。故必兼疏散为要。外治以葱水时时浴之。
【炳章】按余治此症。常用吴氏加减消毒饮。如银花、连翘、蝉衣、僵蚕、牛蒡、马勃、荆芥、元参、薄荷、鲜生地捣豆豉。便闭加大黄等。辛凉疏散之剂。多则三帖必愈。如耳下有结核者。加粉重楼、天葵子。外治用水仙花根捣烂。和金黄散浓涂核上。数日即消散。此屡经试验法也。
(十八)瘥后耳聋 温热症身凉后。尚有耳鸣耳聋等症者。其因有三。一因余邪留于胆经。
宜养阴药中。加柴胡、鲜菖蒲、钩藤、滁菊、通草、荷叶之类。以清解少阳之郁。二因痰火上升。
阻闭清窍。其耳亦聋。宜导痰汤、去半夏、南星。加栝蒌皮、京川贝、枇杷叶、杜兜铃、通草、鲜菖蒲之类。以轻宣肺气之郁。三因肾虚精脱。则耳鸣而聋。宜常服耳聋左慈丸。或磁朱丸等。以滋阴镇逆。此二症不关少阳。皆禁用柴胡升提。外治、惟耳聋神丹。(鼠脑一个、青龙齿、朱砂、梅冰、净乳香、麝香各一分、樟脑半分、上药各研细末、用鼠脑为丸、如桐子大。)用丝绵包裹。
纳入耳中。多效。
(十九)瘥后腹热 凡热病后。身大凉。独腹热未除。此脾火内甚也。养阴药中。加生白芍、自除。但此症惟伏暑晚发最多。多属肠胃积热。雪羹汤送服陆氏润字丸、最妙。
(二十)瘥后疼痛 热病失治于前。热流下部。滞于经络。以致腰胁疼痛。甚则不能起立。卧不能动。误作痿治。必成废人。宜清瘟败毒散小剂。加木瓜、牛膝、续断、萆 、黄柏、威灵仙。
以祛风通络。
(二一)瘥后不食 当辨不欲食。食亦不化两端。不欲食者病在胃。宜养以甘凉。《金匮》麦门冬汤主之。叶氏养胃汤亦主之。食不化者病在脾。当与以温运。香砂理中汤主之。六君子汤亦主之。
虽然不欲食一病。又宜分伤食与停食两项。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论食之多少。或当食而怒。或当食时病在气结而不能化也。治伤食宜注重于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则重在气。惟理气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任用也。医者须分别治之。
(二二)瘥后不便 凡温热病后。大便不行者。热闭虚闭俱多。风闭气闭者少。热闭者。热搏津液。
肠胃燥结。及肠胃素有积热者。多有此疾。其症面赤腹热。大腹胀满。四肢反冷。或口舌生疮是也。
大黄饮子最妙。三黄枳术丸。枳实导滞丸。陆氏润字丸等。皆可酌用。虚闭有二。一阴虚。一阳虚也。
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下焦阴虚。则阴血枯燥。津液不到。而肠脏干槁。
治阳虚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苁蓉润肠丸主之。老年者。黄 汤、送服半硫丸。治阴虚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六味地黄汤加淡苁蓉、白蜜主之。益血润肠丸、五仁丸等亦效。风闭者。风胜则干也。由风热搏激肺脏。传于大肠。津液燥烁。传化则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风闭。或肠胃积热。久而风从内生。亦能成闭。东垣润肠丸主之。加味皂角丸亦主之。气闭者。气内滞而污物不行也。其脉沉。其人多噫。心腹痞闷。胁肋膨胀。若用攻药通之。虽或暂通。而其闭益甚矣。或迫之使通。
因而下血者。惟当顺气。气顺则便自通矣。苏子降气汤、加枳壳、杏仁、主之。重则六磨汤主之。
(二三)瘥后下血 温热新瘥。或十日。或半月。忽然下血者。由于初起失汗。邪不外达而内入。
阳邪热甚。热伤阴络而血下溢也。治以清营凉血和络之法。如生地、丹皮、地榆、川断、槐米、白芍、苡仁、黑荆芥、白茅根、脏连丸。治之自愈。阴虚火旺者。脏连六味丸、尤捷。
(二四)瘥后遗精 病后遗精。因火动者多。宜清余热。固精封髓丹主之。三才封髓丹加黄连亦主之。以此症黄连、黄柏、二味。最是要药也。
以上瘥后遗症。药物调理各法。大旨已具。其他普通调理。当分补虚清热两项。补虚有两法。一补脾。一补胃。如其人中气虚者。病退后必纳谷少。运化迟。或大便不实。或恶心吐涎。宜六君子、加减以和中。形寒畏冷。
宜黄 建中汤温补之。凡此症脉皆缓大。舌皆白嫩可辨。如其人阴分虚者。必有余邪未尽。舌燥口渴。二便艰涩。脉兼微数等症。宜小甘露饮。叶氏养胃汤等清养之。清热亦有两法。初病时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二者有霄壤之殊。凡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故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泻热之药。以治感后之虚热。如麦冬、生地、丹皮、北沙参、西洋参、鲜石斛、梨汁、蔗浆、竹沥、鲜茅根之类。皆为合法。仲景河间主用竹叶石膏汤。
天水散。以清虚热。亦取甘寒之义也。设误投参、 、苓、术、补脾之药为补。宁不并邪热而补之乎。
此为瘥后调理脾胃之要诀也。
第三节·食物调理法
伤寒温热之症。多属胃肠伏邪。早已失其消化力。最宜忍饥耐饿。平卧安静。热退舌净无苔。始可渐进粥饮汤。渐进渐浓。不致转复。爰将瘥后进食法。食物之忌宜。食物调补法。胪举于下。
(甲)瘥后进食法庞安常曰。凡病瘥后。先进清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与之。切勿任意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若有不谨。便复发热。名曰食复。王士雄云。瘥后必小便清。舌苔净。始可吃粥饭、鲫鱼、台鲞之类。
油腻酒醴甜食新鲜补滞诸物。必解过坚矢新粪。始可渐渐而进。切勿欲速。以致转病。陈氏云。
伤寒初瘥。进食最难。如胃中余热未清。进食过早。则邪热必复发。若胃热已清。舌苔亦净。不与饮食。使几微之元气一脱。从何处续命耶。此际全以验舌苔为主。如胃中有积热者。舌必有苔。苔必干燥。重则焦槁。甚则芒刺。在此时期。止可与白滚汤频频调之。禁绝谷气。全要使胃脘空虚。
则邪热易退。今之为父母者。不知伤寒食复之利害。但狃于平昔之爱好。止记伤寒之不吃粥饭。而床头果品。枕边酸甜。一概不禁。不知此等滋味。一入胃肠。则稠粘胶结。反助胃火里邪。其害甚于谷气。如果看得舌苔渐净。即宜渐进谷气。以扶正胜邪。其法、先用荷叶擦洗杓器。次用青竹叶带水一滚。倾去竹叶。止用净水一碗。次入嫩鲜芦根指大数寸。置汤中一滚。再去芦根。次入陈冬米研磨之粉。法以水搅和粉。澄去沉底粗者。止取上浮细者。入前汤中十数沸后。粉糊已熟。
芦根、竹叶。气清香入胃。能回清气退浊气。有湿化湿。有火清火。有痰消痰。如有燥粪。自能润下之。此伤寒瘥后进食第一法也。其糊初进最薄。续进逐渐加浓。至后进糜粥软饭。若进米糊数日。
大便不下。药方中加当归、紫菀、麦冬。大便液足。燥粪自行矣。若误用大黄。多损气血阴液。戒之戒之。
(乙)食物之忌宜伤寒温热愈后。虽能食糜粥软饭。正气未复。凡饮食居处。俱不可不慎也。如酒肴、甘脆、肥鲜、生冷等物。皆不可犯。
少食而频。则易运化。不可过饱。及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也。不但油腻腥发麴 炙 。薰灼脏腑者。
固宜禁绝。即瓜果生冷。凡能冰伏脾胃者。亦宜禁不入口。最妙以萝卜汤。陈干菜汤。疏导其胃肠。
渴则饮清快露。和开水少许。或但饮细芽茶。输运其****。病势轻减后。佐其点心。可略进流动性之滋养品。如藕粉、燕窝粥。及开水冲鸡蛋等。每次之食量宜少。每日之次数宜多。不过以之略充饥肠而已。病将就痊时。凡各种未熟之果实油类。及一切之固形物而不易消化者。均不宜入口。恐损胃肠。反增病也。
(丙)食物调补法程钟龄云。药补不如食补。凡病邪未尽。元气虽虚。而不任重补。则从容和缓以补之。相其机宜。
循序渐进。脉症相安。渐为减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底于平康。故饮食之补。但取其气。不取其味。
如五谷之气以养之。五菜之气以充之。每食之间。便觉津津汗透。将身中蕴蓄之邪热。以渐运出于毛孔。
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补之。临时虽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腻阻滞经络。邪热不能外出。久久充养完固。愈无出期矣。庞安常有鉴于此。如所云凡病新瘥。只宜先进白稀粥。次进浓粥汤。又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不得早吃肉食。旨哉言乎。顾松园云。百合麦冬汤。清肺止咳。
真柿霜消痰解热。人乳为补血神品。童便为降火仙丹。悉尼生食能清火。蒸熟则滋阴。苡仁汤、肺热脾虚。
服之有益。淡莲子汤、芡实粥、遗精泄泻。最属相宜。扁豆红枣汤。专补脾胃。龙眼肉汤。兼养心脾。
鳇鲟鳔、线鱼胶、(同猪蹄、燕窝、海参、或鸡、鸭、荤中煮烂、饮汁更佳。)填精益髓。凤头白鸭。
乌骨白鸡。补阴除热。猪肺蘸白芨末。保肺止血。以上诸物。病患如已食饭多日。行动自如。方可随宜恒食。此食补方法之大要也。
第四节·气候调理法
气候调理之法。如冬温夏凉。不失时序。即所以自护其身者也。前贤知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
兴起有至和之常制。调养筋骨。有偃仰之方法。节宣劳逸。则有予夺之要则。温凉调节合度。百病不生。
《太素经》云。适寒温者。寒无凄凄。暑无出汗。居处无犯八邪。则身自安矣。不独病后调理如此。
平时无病摄生。亦当遵此。兹述四时调理各法。分季列后。
春季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早卧宴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与而勿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阳初生。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人有宿疾伏热。春气一动。遂即遄发。又兼去冬薰衣。烘炙御寒。积藏余热。至春而发泄。致体热头昏。
咳嗽脘闷。四肢倦怠。如风温春温稍发。不可使行疏利之药。恐伤肺脏。宜用消风泄热和气。或凉膈化痰之剂。若病后调养。当此春日融和之际。宜处园林宽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久卧。
以郁生化。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逐渐减服。稍寒莫强忍。即仍加衣。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