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蒙古鞑靼诸部从漠北进入宁夏及其南部固原地区,通常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条是东入,即由灵武、盐池一带,突破兴武营(今盐池县高沙窝乡)至花马池一线的边墙(长城),经同心韦州、予旺直扑固原;另一条是西入,即由贺兰山赤木口(今三关口)向南推进,突破中卫、中宁一线的边墙过黄河,顺着清水河南下直入固原。明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弃守胜州(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鞑靼遂占据河套,花马池便成为鞑靼各部入寇宁夏、固原以及南下关中的交通要冲。
花马池,即今宁夏盐池县。何以取名“花马池”,说法不一。《辞海》(1979年版)对“花马池”是这样解释的:“(花马池)在宁夏盐池县东北部。与陕西、内蒙古两省区边境的苟池、北大池等合称‘花马诸池’,为历史上著名的盐池,因古代以盐易马,故名。”宁夏有的地方志云:因其县东有盐池,方圆10公里,传说有花马现影,故得名。为了加强花马池一带的防守,正统八年(1443年),明王朝筑城于塞外花马池北,置花马池营,调西安等卫官军驻守,为宁夏东路,设右参将分守其地。城在长城外,孤悬寡援,故于天顺年间,改筑于今盐池县城所在地。弘治六年(1493年),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弘治十八年(1505年),在花马池西北的兴武营设守御千户所,后又改花马池守御千户所为宁夏后卫,调西安、庆阳及宁夏招募的士兵充实其防守力量,使城孤兵寡的情况有所改变。花马池城高11.66米,,池深5米,阔6.6米。城门二:东曰“永宁”,北曰“威胜”。万历三年(1575年)开南门,曰“广惠”。西城无门。因风大沙多,一遇风起,沙与城齐,只在西城外另筑一道挡沙墙。万历八年(1580年)砌以砖石,土城变成砖包城。
每年春夏季节,占据河套的鞑靼诸部因马疲畜乏,侵扰宁夏等地的战事相对少些。待到八月秋高季节,宁夏中南部五谷已登场,六畜正肥壮。这一带又是明朝分封宗亲王的牧场,畜养着成千上万的马牛羊。边墙内侧还是明朝东西交通干线,每到秋收季节,运粮的车马驼队,昼夜不断。因此,毗邻宁夏北部的鞑靼各部便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河东边墙防线,纵马驰骋于水草丰美、牲畜繁盛的铁柱泉、惠安堡、韦州、下马关一带,进行大肆掳掠。进而攻掠固原、隆德以及更南的地区,常常造成关中告警,朝野震动。为了防御鞑靼各部的劫掠,明王朝每年秋季都要在这一带增派兵马,戒严备战,称为“防秋”。在防秋之前,从内地抽调大批人马赴宁夏驻防,称为“班军”。嘉靖十八年(1539年),朝廷又决定秋天移固原三边总制府于花马池,总督亲临花马池城坐镇指挥。届时固原总兵移防下马关居间听调,陕西巡抚移节固原,组织内地府县全力支前,史称“花马池防秋”。所以,每到秋季,历任陕西三边总制的大员们很少不到花马池防秋的。加之他们大都是进士出身,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戎马倥偬之余,还写下了不少有关花马池防秋的诗作,成为人们了解当时历史的珍贵资料。
正德七年(1512年),进士冯清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九年(1514年),升户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三边军饷。此公不仅多谋略、善规划,且足迹遍于宁夏很多堡寨要塞,这可以他留下来的30多首边塞诗题目为证,如《灵州道中》《沙井道中》《盐池道中》《石沟道中》《萌城道中》《王宏堡道中》《兴武营次韵》《石沟驿次韵》《盐池驿》《花马池》等。其中《花马池》诗有四句是这样写的:“荒草望穷天远接,流沙踏遍地深铺。除凶每切平生恨,雪耻应先内治图。”荒草、流沙一望无际,花马池防秋是很艰苦的。冯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经略边地的主张,那就是“雪耻应先内自图”,加强边备,认真谋划,积极防御。
嘉靖八年(1529年),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王琼总制陕西三边军务。这年秋,他亲自统领大军移驻花马池。这位进士出身的总制在长城边教诸将“演摆墙拒战之法”。十月,令东自定边、西至横城的3万多名守军,同时出动,越过边墙,焚烧野草,“曜兵而还”。他还创深沟高垒,在花马池置关门,罢战设守,加强防御。王琼在驻兵花马池时,曾写下两首诗留传后世,其中一首《驻兵花马池》曰:“奋迹并汾五十年,桑榆日暮尚行边。胡盘河朔千营月,兵拥长城万灶烟。驼马雨余鸣远塞,牛羊秋夕下高阡。秦皇汉武开边事,俯仰乾坤一慨然。”史载,这位祖籍山西太原府的总制,不但防御奏效,还指挥军队打了几次胜仗,故诗中流露出他俯仰自得的豪情。
嘉靖十五年(1536年),湖北麻城人、进士刘天和,以兵部右侍郎总制陕西三边军务两至宁夏。此公“忠于边事,造全胜车、神臂弩,城铁柱泉,扼鞑靼入寇之路,功莫大焉”。后因守边有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刘天和十分重视花马池的防守,十八年(1539年)秋,鞑靼夜陷花马池塞,他怒斩失守指挥两人。在花马池,他曾写了一首《登花马池城楼》诗,抒发自己防秋行边的豪情:“谁筑防胡万堞城,坐来谈笑虏尘清。三秋号令风传檄,千里声容鸟避旌。剑戟霜寒明远道,鼓鼙雷动满行营。登楼渺渺龙沙地,极目烟销紫塞横。”
嘉靖十八年(1539年),山西蒲州人、进士杨守礼,以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下车伊始,整备边务,修筑赤木口,断敌通道。次年,以边功加右都御史。十一月,升任总督,负责陕西三边军务。此公更是戎马倥偬,足迹遍及贺兰山主要口隘,花马池自然也不例外,有一首《驻花马池》的诗表达了他此时的心绪:“六月遥领花马池,城楼百里间华夷。云连紫塞柝声远,风卷黄沙马足迟。名利一生空自老,是非千载不胜悲。长安东望三千里,早把平胡颂玉墀。”
万历二年(1574年),山东益都人、进士石茂华任三边总督,后致仕。十一年(1583年)再起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三边军务。石茂华驻节固原期间,将固原土城砌为砖包城,创建尊经阁、城南书院,置学田,发展地方教育,固原州士民为了感激他,申请将石公入祀名宦祠。防秋时,石茂华亲临花马池坐镇指挥,并写了一首《防秋戍花马池》的诗:“障亭直与塞云班,入望盈盈白草孱。河界龙沙趋砥柱,地连陆海拥青山。征夫远出萧关戍,胡骑初从麦垛还。无奈边人耕牧鲜,绥怀何计慰疲艰。”
简而言之,在明朝花马池防秋不但让后人了解了花马池这一塞北军事重地的雄奇壮观与真切鲜活的历史,而且也从中感受到当时参加花马池防秋的宁夏、固原两镇数万名下级官兵的辛劳和血泪。他们不但要守护边墙,戍守城寨,为国保境,血战疆场,还要不断地修筑修复边墙、屯堡、烽堠,还要屯田,还要从事军事运输……不知有多少戍边将士血染征衣,阵殁沙场。今人曾有诗云:“长城自古争雄地,花马烽烟自北驰。顽敌未歼身已死,黄沙埋骨血滋旗。”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宁夏地区几千年戍边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