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人被蒙古灭国后,作为政治实体的西夏王国已不复存在了。成吉思汗虽然想用铁与火的手段把西夏消灭干净,把党项人斩尽杀绝,但仍有大批的西夏遗民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据专家考证,当西夏政权灭亡之际,为逃避被杀害的厄运,党项人主要有以下四个去向:一部分党项上层人物达官贵人,向蒙古军投降。这些人后来为元朝效力,与“色目人”享受同等待遇,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汉人之上。一部分人投奔了金朝,被安置在当时金朝统治的河南、河北一带。当然,这些人后来也成了元朝的臣民。第三个去向是四川康定木雅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党项人重新迁徙到其祖先曾经生活居住过的地方。第四个去向则是留居于西夏故地。为避杀身之祸而隐姓埋名,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不再穿戴本民族的服饰,不再留本民族的发式,甚至于不再承认自己是西夏党项人。
在元朝政府里为将为臣的西夏人中,籍贯在今宁夏的有元代名臣高智耀、杨朵儿只、元代名将来阿八赤等。本文主要讲讲高智耀为儒士请命的事。
高智耀(约1206年~1271年),字显达,西夏中兴府人。高氏世代在西夏为官。高智耀的曾祖父高逸,为西夏大都督府令,夏应天四年(120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第三次征伐西夏时,他任西夏副元帅,不幸战败被俘,不屈而死。高智耀的祖父高良惠,官至右丞相。在蒙古军围困中兴府时,他率百官和将士日夜坚守城池,积劳成疾,累死在城头。可以说,高氏一门世代忠良。高智耀本人登西夏国进士第,是位饱学儒士。他曾任西夏签判官职,西夏灭亡后,隐居贺兰山中。
元太宗窝阔台任蒙古大汗时,曾访求西夏世家子孙有才能的人,众人都举荐高智耀。窝阔台召见他,准备起用他,但他婉言拒绝,辞归不仕。窝阔台次子阔端镇守西夏故地时,征儒生为站户(元代专供驿站役使之户称站户),就是说,阔端将西夏故地的读书人都贬为驿站的隶卒,并强令他们服劳役。高智耀得知此事后,就风尘仆仆地赶到西凉府(今甘肃武威)藩邸进见阔端,请求按西夏惯例,免除儒生的徭役。阔端听从了他的建议,免除了西夏故地儒生的徭役,并想奏请窝阔台大汗委任高智耀官职,但他又谢绝了。
宪宗蒙哥即大汗位后,高智耀针对蒙古贵族歧视汉族文化,不重视以儒家思想治国的现象,便又进见蒙哥汗。他进谏说“:儒生所学的是尧、舜、禹、汤、文、武治国之道,自古以来,用之则国治,不用则国不治。因此,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应免除他们的徭役,使他们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掌握治国之道,以资国家所用。”蒙哥问“:儒家比起巫、医怎样?”他回答说“;儒家以纲常治天下,巫、医方技怎么能比得上呢!”蒙哥称赞说“:好啊!以前从未有人这样对我讲过。”于是下诏免除了国内一切儒户的徭役。
元世祖忽必烈还是亲王的时候,就已听说了高智耀的贤能,继大汗位后,便召见了他,他又极力阐述儒家思想对治理国家的意义。经过反复辩论,忽必烈被说服,高智耀也因此当上了专管全国儒户的官员。忽必烈令人铸造了一块印符授予他,下令凡是免除徭役的儒户,都要从高智耀那里获取公文,作为凭据。当时蒙古军队攻取淮、蜀时,将那里的儒士连同其他人,一并俘获并贬为驱户(农奴)。高智耀上奏说:“以儒士为驱户,自古未有先例。陛下既然用古人之道治理国家,就应该取消把儒士没为驱户的办法,以使尊儒之风遍及天下。”忽必烈接受了他的意见,并拜他为翰林学士,让他走访所有郡县查明那些被没为驱户的儒士。高智耀受命后,便巡行各地,一一区别,释放沦为驱户的儒士有三四千人。当时,有些蒙古贵族大臣指责高智耀释放的儒士太多了,并向朝廷告了他的状。忽必烈一时听信,召高智耀责问。高智耀回答说:“儒士犹如黄金,金的成色有深有浅,不能因为成色浅就说他不是黄金;儒士的才艺有大有小,不能因为他的才艺小就说他不是儒士。”忽必烈听后很高兴,对他更加宠信。后来,高智耀出任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至元七年(1270年),在奉诏查禁僧徒冒占民田时,由于高智耀本人事佛敬僧,在处置违法僧人时不得力而遭弹劾。
蒙古汗国中统年间,忽必烈附会汉法,采取了一些重大步骤,如建立中书省、重用汉人官员、定都开平和中都(后来的大都,今北京)等。尽管忽必烈在许多方面都十分重视保持蒙古之成法,但还是遭到守旧的蒙古贵族的反对。至元六年(1269年),西北窝阔台系、察合台系和术赤系结成反忽必烈联盟,立誓保持游牧生活和蒙古习俗,并遣使入朝责问忽必烈遵循汉法的原因。忽必烈不敢怠慢,立即召见高智耀,命他赴西北藩王处解释。高智耀行至上都(即开平,今内蒙古多伦附近)时患病,谁知一病不起,不久病逝。忽必烈闻讯后,很震惊,也极为哀伤。朝廷追赠高智耀为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为宁国公,谥文忠。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征讨西夏和金国时,蒙古汗国还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而金国和西夏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马上得天下”,但不“马上治天下”的忽必烈继承汗位后,为了巩固统治,他采用汉法,任用汉儒,并以儒家理学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蒙古统治北方之初,对儒家理学知之甚少,也不了解“以儒术治国”的道理,而在此时,一位不愿为官的西夏遣民高智耀却挺身而出,积极进言,宣传儒家思想,为大量被沦为官奴的天下儒士请命,实在是难能可贵。因为他自己也不过是个儒士,而且还是一位西夏儒士。由此可见当时西夏儒学教育的昌盛及其影响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