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任得敬最后发展到篡权分国的地步,是仁孝皇帝姑息养奸的结果,这是怨不得别人的。面对任得敬咄咄逼人地分国要求,仁孝的表现也是软弱无能的,令人失望的。但实事求是地讲,在仁孝统治西夏的54年中,他审时度势,与金通好,为国内经济的繁荣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他推进汉文化,进行社会变革,以先进的汉族文化来促进西夏封建社会的发展等治国方略,都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金灭辽和北宋之后,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权只剩下了西夏,这种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对西夏王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此之前,西夏与北宋、辽国相鼎立,西夏时而与宋交好,时而依附辽国。而现在,宋室南迁,辽国灭亡,西夏完全处于新兴发展起来的金国包围之中。面对这种局势,仁孝皇帝审时度势,决定与金通好,承认其宗主国的地位。因为他知道,夏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灾难,国家需要安定,人民怨恨战争,再加上他即位之初,内乱频生,叛党纷起,夏国政权处于十分危急之时。为了争取较长的和平时期来医治战争创伤,为了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金国的谅解和支持,以平息国内叛乱,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政权,就必须积极主动与金修好。仁孝每年都要派使者到金国朝贡,一般每年3至4次,最多时5次。据统计,夏仁宗一朝入金使者高达143次,而金世宗一朝(1161年~1189年)回聘使者也高达34次。如此频繁的外交活动,加强了金、夏双方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当然,西夏与金国的关系也不完全是风平浪静的。夏乾祐三年(1172年),金世宗认为金国用生活必需品去交换西夏的珠玉之类的奢侈品不太合算,于是下令关闭了保安、兰州等榷场,给西夏的贸易带来了困难。仁孝知道后,马上派使者向金国献上本国方物“百头帐”(西夏特制的一种毡帐),以表示对金的诚心,借此要求恢复关闭的榷场。后经再三交涉,金国才又开放了和西夏交易的旧有榷场。在仁孝统治末期,西夏和金国也屡有局部性的战争发生,如西夏曾派兵进攻麟州和今山西的岚县、离石县等地,主要是不满意金国给西夏划定的疆界以及实施限制贸易的政策,加之金章宗完颜璟即位后,接待西夏使臣十分倨慢等等。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是和金友好相处,给西夏本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仁孝酷爱汉文化,在国内大力提倡儒学,实行“文治”。他即位的第二年,就立爱行汉礼的罔氏为皇后。罔氏聪慧知书,仁孝在儒学上的建树,得到她不少帮助。人庆元年(1144年),仁孝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全国在校学生增加到3000人,比其父乾顺时猛增了10倍。同年,又在宫中设立贵族小学,凡宗室子弟7岁至15岁都可入校学习,仁孝和罔氏也常前往调教训导。第二年,西夏模仿中原制度,设立太学,仁孝亲临太学向先圣先师举行隆重的祭祀,对教师学生分别给予赏赐。在建立太学的次年,仁孝又尊孔子为文宣帝,下令各州郡修建孔庙,每逢孔子诞辰及其他重大节日都要烧香祭祀。孔庙建得宏伟高大,如同皇宫一般。一年以后,仁孝又设科取士,正式接受了中原的科举制度,进一步把西夏的儒学教育推进到一个空前昌盛的时期。后来又建立内学,仁孝亲自选拔名儒主持讲授。天盛十三年(1161年),仁孝又设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院的设立,表明西夏已经有了储备高级人才的场所,后来西夏很多名士名臣都出自翰林学士院。
人庆年间,仁孝为修文治,对西夏的礼乐也作了较大的改革,他令乐官李元儒采用中原汉族乐书,参考本国乐制,修订乐律。李元儒还因此升了官。对西夏的法律,他也作了进一步地修改完善。在总结前代律令的基础上,编纂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该法典是一部根据西夏国情,参照宋朝政书编修的西夏政治法律制度的总汇,目的在于“为民取则,为世除恶”。法典共计20章,1460条,其内容包括刑法、诉讼、民事、婚姻、经济、行政等。这是西夏时期最完整的法典,被国外学者称为“中世纪独一无二的法律文献”。因为在12世纪以前的同时期中国法典中,只存有《唐律疏仪》和《宋刑统》,与西夏同时代的契丹辽国和女真金国的法典没有保存下来,其他远东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都没有留下15世纪以前的法典。这样,流传至今、保存完好的原文原版的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就成了研究远东少数民族法典的弥足珍贵的资料。
仁孝执政,倡导“直言”,比较注意纳谏,当时出了不少以社稷为重、敢于仗义执言的名臣。仁孝喜欢打猎,经常带领文武官员和大批侍从出去围猎。行前都要派民夫修道路。有一次,仁孝骑马去贺兰山狩猎,不料马失足受伤。恼怒之下,仁孝下令要杀掉修路的人。不少跟随的官员见皇上发怒,都不敢作声,只有尚食官阿华上前谏道:“经常围猎,已非明主所为。如今为了一匹马而杀人,贵畜贱人,岂能让国人心服!”仁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下令放了修路人。回宫后,他把阿华的话说给皇后罔氏听,罔氏高兴地说:“自古以来,有乐于纳谏之君,才有敢于直言之臣。阿华敢于直言,可称贤臣;陛下能采纳逆耳忠言,自然就是明君了。有贤臣与明君,乃我大夏之福,这是很可喜可贺的事!”仁孝还采纳罔后的建议,赏赐阿华银币,以此鼓励大臣们直言劝谏。为了便于了解下情和上情下达,仁孝又将中书房、枢密院移到内门外,以便随时顾问。他又任用刚介直言的灵州人斡道冲为国相。在仁孝执政期间,群臣敢于说话,敢于对时政发表自己的意见。
晋王察哥是仁孝的叔父,虽曾领兵战胜宋军,战功卓著,但他生活奢糜,贪财受贿,侵占民田民宅,朝野都不满意。仁孝即位后,濮王仁忠、御使大夫热辣公济、翰林学士焦景颜等经常进谏要仁孝查处察哥。仁孝由此事觉察到,骄奢淫逸决非晋王一人,在党项世禄之家中已成风气。于是,他下令禁止奢侈,以节约国家财政支出,并查处一些贪赃受贿的官员,褒奖一些廉洁奉公的官吏。晋王察哥去世后,仁孝下令将他侵占的民田民宅退还给原主。濮王仁忠的弟弟舒王仁礼,驻守韦州时曾接受贿赂,仁忠听说后,立即写信责备仁礼,仁礼退还了所受的贿赂,从此为官清廉。仁礼死后,家无积蓄,仁忠就用自己的俸禄赡养仁礼的家属。斡道冲任国相十余年,死的时候,家里除数架书籍外,没有其他的私蓄。仁孝令人在学宫中画了他的图像,让后人世世祭奠他。
仁孝统治时期,西夏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连西域各国都很羡慕。夏天盛五年(1153年)五月,西域回鹘还派遣使臣到夏国贡献地方特产。其时,西夏疆域包括今宁夏、甘肃的大部、陕西的北部、内蒙古的西南部、青海的东北部、新疆和蒙古国的一部分地区,疆土的辽阔为其建国以来之最。然而,仁孝统治时期虽然政局暂时稳定,但经过一系列的叛乱、起义、分国的扰乱后,西夏社会政治已走下坡路。加之仁孝的“崇儒”“尚文”,更是把党项民族原有的崇武尚勇的精神削弱了,他重文轻武的执政思想也削弱了西夏的国防实力。由盛而衰已成为西夏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