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常被囚、西夏大乱的消息传到宋朝京城汴京后,不少文臣武将都积极主张乘其内乱进行讨伐。他们认为,今夏国内乱,天亡其国,我兴师问罪,正是千载难逢之机。年轻气盛的宋神宗赵顼(xū)也正思振作,加之实行了王安石变法,初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意图,于是便决定发兵西征,名为帮助西夏平定内乱,实则想一举荡平西夏,根除西北边患。
宋五路大军拟围灵州
宋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宋神宗决定派遣五路大军,从东、南、西南3个方面向西夏腹地进攻,直逼其核心地区西平府(即灵州)和兴庆府。计划先攻下灵州,然后直捣其都城兴庆府。东线:签书经略使王中正(宦官)出河东路,延路经略安抚副使种谔出延路,受王中正节制。南线:行营经略使高遵裕出环庆路,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出泾原路,受高遵裕节制。西南线:以秦凤和熙河两路宣庆使李宪(宦官)为经制使,出熙河路。五路人马共约45万人。宋神宗任命李宪为统帅,负责调度各路人马。
面对宋朝五路大军攻夏的严峻形势,梁太后惊惶失措。眼下大夏国把全部兵力拢到一起,也不到30万人,更何况近年来只重文治,不修武备,官兵不谐,堡寨失修,显得更为被动。梁太后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对策。梁乙埋、梁永能等主张与宋军决一死战,独有一老将说:“不必出战硬拼,只要坚壁清野,纵敌深入。在灵、夏二州屯聚劲兵,并派出轻骑兵断其粮道,宋军无食,就可不战自困了。”梁氏采纳了老将军的意见,调集12个监军司中的10万精兵,重点驻防兴、灵各要冲。并在宋军围攻灵州时,截获宋军粮草,断其给养。另外,派专使去辽国,请求辽国出兵牵制宋朝。
东线两路宋军半途溃散
宋元丰四年十月左右,五路宋军向灵州进军。这次灵州战役,以东线宋军发动最早。
九月初,宦官王中正自称“代天子亲征”,率河东路士兵12万人(含民夫6万)从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出发,出城数里就是屈野川。刚一过河,王中正就下令停止前进,埋锅造饭,并给朝廷写了一封战报,说是大军已进入西夏境内。其实他们在当地呆了9天,大军一步也没前进,军粮都由士兵从麟州运来。与此同时,延路种谔率兵9.3万人从绥德出发,攻米脂寨。西夏大帅梁永能领兵8万增援,被种谔设伏击败,夏兵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致使无定河河道堵塞。宋军占领米脂寨后,银州、夏州不战而取。种谔经朝廷批准,不受王中正节制。
王中正率河东路军尾随延路军来到夏州,驻兵于城东。王中正完全不懂军事,也不懂军饷运输的重要,12万军队只带了半个月的粮食,他认为延路军受他节制,只要行军赶上延路军,就不担心没粮吃。可是现在种谔获准不受他的节制,河东路军便完全失去了军粮补给。他们进入无定河谷后,没有向导,只是望空而行。一路上到处是沙丘沼泽,兵马多被陷没。王中正毫无临战经验,又胆小如鼠,因害怕西夏人发现其宿营地,竟荒唐地禁止驴叫。又强令军中二更天就要熄火,以免西夏人发现火光,因此行军后到的士兵常吃半生不熟的饭菜,致使大批士兵病倒。因延路军行进在前,打胜仗多,获粮也多;河东路军尾随其后,所到之处,西夏军民早已逃光,军粮断绝,士兵怨怒。行军一个多月才到达宥州,夏兵弃城而逃,城中仅留500余家百姓,河东路军杀死百余人报功,又尽杀城中牛羊2000多头充饥。当河东路军到达宥州奈王井(今靖边西)时,军粮完全告竭,士兵死亡2万人。据说王中正也被冻饿而死,可谓自作自受。在昏庸的王中正率领下,河东路军12万士兵和民夫终于半途溃散。种谔的部队虽然连战连捷,但由于西夏全境均已坚壁清野,沿途能抢到的粮食毕竟不多,因此这支9万多人的队伍从夏州出发继续西进时,也已军粮不足了。当部队进驻麻家平(今内蒙古乌审旗南境)时,士卒饥困,皆无人色。种谔把断粮的罪责推在漕运官身上,漕运官无奈,只好说是运粮民夫不堪劳苦而携粮逃走。种谔一怒之下,竟下令把运粮民夫的脚筋割断,致使大批民夫有脚不能走,最终都在荒山野谷中痛苦辗转冻饿而死。此时已是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饥寒交迫的延路军最终在麻家平溃散。出发时的9万多人,逃归入塞者仅3万人。这样,宋朝派出的五路大军中的河东路军和延路军21.3万人马,根本还没有到达西夏腹地就半途溃散了。
南线两路宋军惨败灵州城下
宋朝廷诏令泾源路与环庆路合兵进讨灵州,并命泾源路副总管刘昌祚受环庆路经略使高遵裕节制。泾源路离灵州最近,而且可沿着葫芦河谷地北上(按:葫芦河,又名蔚茹河,即今宁夏南部山区之清水河),道路较好,因此进展最快,在这次大战役中起了主攻作用。西夏方面已料到宋军必定要经过此道,因此调集了大量兵力在葫芦河谷布置阻击。
刘昌祚率泾源路5万人马从原州(今甘肃镇原)出发,沿葫芦河北上,入夏境。西夏国相梁乙埋率3万多人扼守磨脐隘(或称磨哆隘口,在今宁夏海原县城东南)。此地易守难攻,形势险要。宋军进攻受阻后,有几员部将主张转向东北方进取韦州(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以便同环庆路军会合。刘昌祚驳斥了这种退缩不前的主张,命令分兵强渡葫芦河,夺取磨脐隘。他把盾牌手排在前面,中间是弓弩手,马队殿后。并且开出高额赏金激励官兵作战立功,于是宋军欢声震谷,勇气倍增。刘昌祚亲自手执两面盾牌,弓弩手跟随,同西夏统军梁乙埋大战。自中午战至傍晚,夏军稍稍退却,宋军立即乘机进攻,夏军败退10公里。宋军斩获夏军大首领卧沙、监军使梁格嵬等23人,夏兵死亡2460人。梁乙埋的侄子讫多埋等被俘。刘昌祚率军胜利通过磨脐隘,继续北进。这时高遵裕也率领环庆路军8.7万人北上至韦州。韦州夏军早已跑光,宋军顺利进占韦州。刘昌祚率泾源路军进至赏移口(今宁夏同心县北),直取鸣沙州,抄获夏国御仓藏米100万石后,直奔灵州城。当时刘昌祚率军到达城外时,灵州城门还未关闭,先锋几乎可以夺门而入。刘昌祚认为当时立即攻下灵州城是没有困难的,问题是环庆路军未到,而且高遵裕曾派人带来指令,说是已派使者去灵州招降,不必攻城。刘昌祚只好命令大队人马在灵州城外安营扎寨,以致坐失入城的战机。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高遵裕的部队尚在韦州,他嫉妒刘昌祚如果先入灵州夺得头功,他这个主帅岂不是很没面子。可是这样一来,高遵裕却帮了西夏的大忙,等到高遵裕的大队人马赶到灵州时,西夏人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西夏军一面坚守城池,一面派出轻骑抄掠宋军粮饷,断绝粮道。宋军围困灵州18天仍不能破城,这时已进入十一月,宋军饥寒交迫,渐渐支持不下去了。十一月初六,黔驴技穷的高遵裕又命令士兵攻城,并发动士兵向夏军喊话:“你们为什么还不投降?”夏兵回答:“我们不背叛本国。”就在这天深夜,西夏梁太后命令挖开灵州城外的七级渠(即秦家渠),放水淹灌宋营。七级渠高出地面丈余,渠道宽阔,流水湍急,一经决开,灵州城外立即变为泽国。且渠道上连黄河,水源不断。宋军冻溺死者无数。这时宋神宗只得诏令班师。所谓“班师”,已经是名不副实了,因为灵州城外10多万宋军,逃生者仅有1.3万人。当年随从高遵裕出征的监察御使张舜民,亲眼目睹了宋军的惨败,他以悲愤的心情写诗描述了当时战场的景象:
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
西南线宋军半途全师而还
这年八月,李宪率熙河路军10万人出熙州,迂回越过马衔山。马衔山为祁连山余脉,东西走向,横亘在今临洮与兰州、榆中之间,主峰在榆中县的正南方,海拔3670米。10万宋军突然从马衔山上下来,大大出乎西夏军队的预料,据守龛谷寨(亦称康谷寨,今榆中县小康营)的夏军闻风奔溃。八月二十三日,宋军到达西市新城(亦称西使新城,今榆中县三角城),在这里遇到西夏军2万余骑兵的阻击,宋军夺取战马500匹,首战告捷。宋军向北进军兰州途中,又遇西夏军数万屯于汝遮谷(今兰州东榆中县宛川河谷),宋夏双方激战半日。半夜,夏军逃走。九月二日,宋军进占兰州。李宪请准在兰州筑城,建帅府。
十月,熙河路军开到天都山下。天都山即今宁夏海原境内的西华山,这里因为有西夏皇帝的行宫和御仓而成为宋军的攻击目标。宋军在天都山击败西夏都统军星多哩鼎的抵抗,焚毁天都山东坡南牟会的西夏行宫及其馆库,又追袭其溃逃的夏军,俘虏百余人。十一月,熙河路军直逼葫芦河。这时,灵州城下的环庆、泾源两路军已溃败,宋廷急令李宪撤军兰州,“安养士气”。熙河路军终于得全师而还。
这场五路大军远征西夏的战役,从全局看,是以宋朝失败而告终,因为它没有达到预期的军事目的,而且损失军队近40万人。而西夏方面,以保卫灵州为最高作战目标的意图完全实现。宋军初期之所以能较快地进取银、石、夏、宥诸州和兰州古城,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夏军精锐被调集后方保卫兴、灵的缘故。应该说,西夏取得了胜利。宋朝的失败,在于宋神宗错误估计了形势,轻敌且草率出兵,其失败也是必然的。当时王安石已罢相,朝廷无当此重任的大臣。当宋神宗任命宦官李宪为五路大军的统帅时,曾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对,但终因没有选定合适的人选,最后只好“以宦者为之”,这也是宋军失败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环庆路经略使高遵裕嫉贤妒能,贻误战机,致使唾手可得的灵州城最后成为埋葬宋军的坟墓,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