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也就是距今4500年至4000年之间,宁夏地区的先民们进入了原始社会的晚期阶段。这时居民已经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的定居村落生活,他们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聚居在一起,死后埋葬在同一氏族或部落的共同墓地中。这可以海原县西安乡菜园村这一原始氏族社会晚期阶段的遗址来解读。
菜园村遗址地处南华山北麓。南华山,古名莲花山,是宁夏南部南西列弧形山地的组成部分。主峰马万山海拔2954米。主峰北侧五桥沟内五泉环列,众水汇流。北麓古洪积扇多被马兰黄土覆盖,植被以杂类草草甸和长芒草草原为主,部分地区分布着天然次生林。这是现在南华山北麓的地质、地貌。远古的时候,南华山绝大部分坡面被森林覆盖,其间夹杂着大片草地,到处郁郁葱葱。定居在这里的古代人村落周围有平缓肥沃的土地,稍远处有草木丛生的山坡,近处有终年流淌的河水。这样的地理环境,既有利于开垦种植,又利于渔猎、畜牧和采集。这正是早期农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选择。
4000多年前,菜园村人将村落建在一个背塬临水的坡地上。居民们有的把房屋挖成窑洞式的,有的掘成半地穴式的。其中有一座窑洞式的房子是在黄土中挖掘而成的,窑门朝向东北,门前有较宽广的场地。窑内宽4.1米,长4.8米,面积约为17平方米。屋顶为穹隆形,窑洞的高度约为3.2米。居室的中央有一个圆形的锅底状灶坑,是用来炊煮食物和冬季取暖的。地面以红烧土铺筑,可能是为了防潮。室内还有4个窖穴,用来储藏粮食或其他杂物。这座窑洞背山临沟,避风向阳,又接近水源,说明先民已注意到居址的选择。这座新石器时代窑洞式房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古窑洞遗址。中国古建筑专家杨鸿勋先生认为,这座古窑洞是现在黄土地带窑洞民居的“直系祖先”。可谓是“窑洞之祖”了。
菜园村人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的斧、锛、锄等石器,播种的时候,用这些工具来掘松土地,播下种籽。还有磨制的石刀或用陶片打成的陶刀,刃部磨锋利,收获时用这些工具割谷穗。粮食作物主要是耐干旱的粟,也就是谷子,去壳后就是小米。除农业外,菜园村人还驯养家畜,主要是羊,除供给居民穿衣食用外,骨骼还可以用来制造骨器,如锥、簪、梳子、箭头、刀、叉、匕首等。狩猎继续存在,不过只是农业经济生活的一种补充。墓葬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反映。菜园村人的墓地有多处,这里以切刀把墓地为例讲讲先民的墓葬习俗。切刀把墓地离居住地不远,在约6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墓葬33座。墓坑有竖穴土坑和竖穴侧龛两类。埋葬没有葬具,人的头向朝北者居多,少数朝东或朝西,葬式以屈肢葬为最普遍。墓葬中只埋一人,个别合葬墓也只是大人和小孩的合葬,还没有发现成年男女的合葬。随葬品多为陶器,也有少数还有石斧、石刀、石锛、骨器及饰珠等。墓地中的死者虽然属于同一氏族的成员,但随葬品的数量多寡不一,有的氏族成员生前拥有的财产多些,随葬品也就多些,陶器可放四五十件,再加上石器、骨器等;有的氏族成员生前没有多少财产,随葬品只好放上一件陶器就行了。这也反映出同一氏族成员在氏族组织中的地位已开始发生了变化。另外,从墓葬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出,当时制陶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陶器的类型很多,除了钵、盆、碗、杯、瓶、匣等食器外,还有壶、罐、瓮等容器。陶器的外表在制作时还拍印上篮纹、划纹、绳纹等纹饰,有少量的罐、瓶外表还用矿物颜料彩绘出方格纹、网纹、水波纹、鱼鳞纹等图案形花纹。当时的石器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磨制的石器形制整齐,刃口平整锐利。骨器制作工艺也有发展,墓葬中发现的数以百计的骨质(还有石质)串珠,证明骨器生产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相当成熟的工艺。
这一时期的遗址在宁夏的西吉、隆德、固原、彭阳等县均有发现,说明当时宁夏南部地区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晚期阶段。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氏族社会开始分化,已经孕育着原始社会即将解体的迹象。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中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代时,宁夏地区正处于原始公社制的解体时期。
夏、商、周三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建立、发展并逐步衰落的时期。在夏朝的时候,今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的泾水流域一带聚居着一个姬姓的部落,它和另一个姜姓的部落世代通婚,结成部落联盟。后来由于受到其他戎狄部落的攻战,姬姓部落举族迁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定居下来,建立了以“周”为名字的方国。
周人东迁之后,留在原地生活的西戎部落被周人视为戎狄,或称之为鬼方。逐渐强大起来的周人与鬼方经常发生战争。到商朝末年,周人西边的游牧民族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许多小方国,其中有义渠戎、犬戎、乌氏戎、朐(qú)衍戎和大荔戎等。周武王灭亡商朝以后,周朝对时服时叛的西戎诸国经常进行讨伐。周穆王曾以六师大军西征犬戎,将犬戎驱赶到大原(今固原)一带;周夷王和周宣王又多次攻伐“大原之戎”。不过,周人征服西戎诸国的企图并没有完全实现。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下,一代强盛的西周反而被其西方诸戎方国所灭。经过西周末多年的发展、兼并,至春秋初期形成了以陇山(六盘山)为中心的许多小方国,其中有名且见于史籍记载的有緜(mián)诸、绲(ɡǔn)戎、翟、豲(huán,又读yuán)、义渠、大荔、乌氏、朐衍八国,史称“西戎八国”。其中今宁夏固原东南为义渠戎所据,固原南部为乌氏戎所据,盐池、灵武为朐衍戎所据。当时,今宁夏全境及内蒙古河套、陕西及山西北部统称为“朔方”,尚无行政建置。
西周灭亡,周室东迁,史称东周。东周的历史大致分为春秋、战国两段。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戎诸国成为新兴秦国在西方的劲敌。公元前626年,秦穆公出兵灭西戎,曾征服了今宁夏大部分地区。公元前327年,秦惠文王时正式设置义渠县(今固原市东南),还先后设乌氏县(今固原市南)和朐衍县(今盐池县境内)。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后,乌氏、朐衍两县均属北地郡管辖,始为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随着秦对西戎的兼并,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近2000年的西戎诸国才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