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3日,宁夏省解放,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这一页上,留下了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马鸿宾走向新生的历史篇章,同时也抹去了客死异国的原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的历史印迹。历史的裁定总是公平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对马鸿宾给予了充分的重用和很高的荣誉。刚解放,任命他为银川市军管会副主任;宁夏省人民政府成立,他任宁夏省第二副主席。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成立,他任甘肃省副主席;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任命他兼任甘肃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1年7月2日,马鸿宾响应抗美援朝总会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捐献人民币1亿元(合新人民币1万元)。1953年10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他被任命为副主席。1954年8月,在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年已70岁的马鸿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成立,他被选为委员;同时,毛泽东主席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任命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12月,在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他当选为甘肃省第一副省长。1958年10月,马鸿宾在甘肃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甘肃省第一副省长和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根据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任命马鸿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同时被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
1960年10月21日,马鸿宾因患胃癌等多种疾病,经多方医治无效,在兰州逝世,享年77岁。兰州市各界1000多人参加了隆重的追悼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和民族委员会、中共甘肃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省政协、兰州部队,以及甘肃省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都送了花圈和挽联。
逃离宁夏后的马鸿逵的命运如何呢?
1949年9月1日,马鸿逵应蒋介石电召飞重庆,同机飞渝的有他的四姨太刘慕侠、五姨太邹德一、六姨太赵兰香、参谋长张蔚野及随行人员共30余人。嗣后,马鸿逵长子马敦厚、次子马敦静也先后飞到重庆。10月中旬,马鸿逵派人到中国航空公司,用17000银元券包了一架“空中行宫”式客机(能乘坐60人左右),于10月14日飞赴台湾。到达台北后,马鸿逵住进阳明山下新北投“行政院宾馆”。刚一住定,马鸿逵便连日拜访台湾省主席陈诚等人。以后马又移居于1947年购置的古亭区和平西路二段23号住宅内。马步芳较马鸿逵早到台湾四五天,他料到自己住在台湾以后会有些麻烦,便以3000两黄金贿赂蒋介石的一个亲信,取得了出国护照,飞到埃及做寓公去了。后又用“黄金外交”开道,被台湾国民党政府任命为“驻沙特阿拉伯的全权大使”。
1949年11月,马鸿逵晋见了自重庆逃到台北的蒋介石,蒋问到关于咸阳战役中马部擅自撤退的原因时,言谈中很不满意。事后马鸿逵了解,这是马步芳、马继援父子在蒋介石面前告的状,说马鸿逵擅自退兵,贻误军机,以至西北战局急转直下,不可收拾等。马鸿逵很生气。当年12月,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马鸿逵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宁夏省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的身份出席了中央全会。原先国民党中央只有执行委员会,这次增加了评议委员会,将一些下台高级将领,如阎锡山、白崇禧、孙连仲、马鸿逵等都从中执委剔出来,安排为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当时,国民党监察院伙同山西省的一些监察委员提出弹劾案,弹劾马鸿逵、马步芳贻误军机、丧失防地的责任。弹劾案提出后,台湾朝野一时议论纷纷。对弹劾案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说二马作战不力,贻误军机,应该受到弹劾;另一种说,多少国民党中央嫡系部队高级将领和封疆大吏,也是同样失去防地,为何未见有人受到弹劾?二马是杂牌部队、地方势力,国民党还在搞清一色,排除异己。马鸿逵很烦恼,很压抑,深感自己长期留在台湾,恐怕对自己不利。马步芳已远走高飞,于是他也产生了离开台湾的念头。为了脱身,他便以四姨太刘慕侠治病为由,把她送到香港,定居皇后大道辉浓台继园1号。1950年1月,刘慕侠来电称“病危”,要夫妻见最后一面。马鸿逵持电报向当时的“副总统”陈诚请假,准假1个月,随即带六姨太赵兰香和原宁夏交际处长李树山,离台去港,从此一去不返。
1950年4月中旬,五姨太邹德一和马敦静一家等人也以种种借口先后飞到香港,同在一起生活。台湾只有马鸿逵的庶母马书诚、长子马敦厚及马敦厚第三子马家麟等。其间,继弹劾案之后,台湾当局行政院又以“放弃职守,擅自撤兵”为由,正式给马鸿逵“撤职查办”的处分。中央党部也先以“附匪”、后改“未报到归队”为由,将马“除党籍”,此事不了了之。马鸿逵在香港,又向当时台湾驻香港特派员公署申请携带港台家眷赴美。以后由美国人陈纳德在台湾疏通说项,经蒋介石特许,由陈纳德代办领取6张出国护照,再电美国国务院签证,于1950年10月携带在港家眷去美国。在美国,他先住旧金山,后在洛杉矶市购置房屋居住,还办了一个牧场。在美期间,美国移民局曾劝其入美国籍,马鸿逵向其随行子女说:“你们入不入美国籍由你们,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死了还要埋在祖国土地上。”
1970年1月14日,马鸿逵病殁于洛杉矶市郊家中,终年78岁。家中遵照遗言,把他的遗体空运台湾安葬。在美国的子孙没有参加送尸活动,只有六姨太赵兰香只身护尸抵台。运尸飞机在台北松山机场降落后,只有其在台湾的长子马敦厚、孙子马家麟以及甘肃同乡等到机场迎尸。尸体运至台北新生南路清真寺内停放两日后,埋葬于台北县三张犁教公墓。
县东部。
A
艾山 与牛首山相对,位于黄河西岸,古称艾山,明代称峡口山。
艾山渠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薄骨律镇将刁雍在艾山修筑的一条渠,渠首约在今青铜峡水泥厂东,渠道约当今西干渠上游。
安定郡 西汉至晋郡名。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西部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固原县城关),辖今宁夏中卫、中宁二县以南地区和甘肃平凉、泾川、会宁、靖远等市县。在宁夏境内设高平、乌氏、朝那、三水、眴卷、月氏等县。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永初五年(111年)因羌族起义移治美阳(今陕西武功县境),永建四年(129年)归复,后再徙治扶风(今陕西兴平县)。建安十六年(211年)复治临泾。东晋后再不辖宁夏境土。
安化县 宋、金县名。治制胜关(今宁夏泾源县城西北4里官庄)。宋乾德二年(964年)析华亭县地始置安化县,治在今泾源县新民乡。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移治制胜关。建炎四年(1130年)入金,改称化平县,辖今泾源县。
安乐州 唐代安置吐谷浑部的州名,治今同心县下马关乡红城水古城。唐至德二年(757年)被吐蕃攻占。大中三年(849年)收复,更名威州。辖境约当今同心县北部、中宁B
白杨城 亦作白羊城,今彭阳县人民政府驻地。传说古代城南崖上有白羊出没,故名白羊城。
半个城 即今同心县旧城,俗称半个城。位于县境西部、清水河东岸。老城紧靠清水河,部分为河水冲毁,故称半个城。另外,今盐池县城西北60公里处的高沙窝乡,在明代称兴武营,明代以前这里有旧城废址一面,亦俗呼为“半个城”。
保静县 古县名,曾名弘(宏)静县,又曾名安静县,治所在今永宁县望洪附近。北魏立弘静镇,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弘静县。唐神龙元年(705年)改安静县,至德元年(756年)又改保静县。五代为保静镇。北宋初复为保静县,开宝年间废县为镇。咸平四年(1001年)入西夏,仍为保静县,又曾升静州。
宝丰县 治在今平罗县宝丰镇。清雍正六年(1728年)筑城,置宝丰县。乾隆三年(1738年)地震城毁,宝丰县并入平罗县。
薄骨律城 十六国时赫连勃勃所建。因其地多果园,又称果园城或赫连果城。据说因勃勃的骏马白口骝死于此,乡人以马名城,后转音而称薄骨律,故址在今灵武市河中堡。
薄骨律镇 北魏军镇名,治在今吴忠市北。置于太延二年(436年),不领郡县,辖今宁夏中、北部地区。孝昌二年(526年)撤镇改灵州。
北地郡 秦汉郡名。始置于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治今甘肃宁县,辖今甘肃省庆阳、平凉地区和宁夏固原地区及盐池等地。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为36郡,北地郡为其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遣蒙恬收复河南地,增辖今宁夏全境及内蒙古的鄂托克旗、乌海市,在宁夏境内置富平、朐衍、乌氏、泾阳等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其西部另置安定郡后,北地郡治牵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其辖境缩小,在宁夏仅包括今中宁鸣沙以北及盐池县、同心县之东部。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刺史部,北地郡属朔方刺史部,在宁夏境内有灵武、富平、灵州、朐衍、廉县。东汉时,北地郡治移富平县(今吴忠市西境)。永初五年(111年)因羌族起义治所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永建四年(129年)归治富平。永和六年(141年)又徙冯翊(今陕西高陵县)。此后,北地郡即移出宁夏境。
卑移山 西汉时,贺兰山北段称卑移山,后又称乞伏山。
C
查汉托护 今银川平原北部地区,即今平罗、惠农县境黄河西岸的大片滩地。
长乐州 唐州名,吐谷浑部落迁居地。对其治所有两说:一即安乐州,治今同心县下马关乡红城水古城;二与安乐州有别,但治地不详。据唐《元和郡县图志》所记推断,长乐州当在今同心县韦州境。
朝那县 秦汉至南北朝县名,治所在今彭阳县古城乡。先秦为邑名,置县时间不详。西汉初年属北地郡,元鼎三年(前114年)改属安定郡。辖境约当今彭阳县全境、固原市南部和甘肃镇原县西北部。北魏时废。
赤木口 今贺兰山三关口。位于贺兰山中部,是由阿拉善高原进入银川平原的咽喉要隘,为银川城防“四险”之一。口阔八丈,通车骑。明朝扼险筑关,有石砌边墙一道,依次筑赤木里口墩、赤木中口墩、赤木新墩,故又称“三关”。
摧沙堡 唐代堡名,在今固原市红庄乡。
D
打隈口 明代贺兰山边防口隘,即今石嘴山市大武口。原意为打制石磨的山口,后以谐音改为今名。
大沙井 即大沙井城,明代灵州驿站。约在今灵武市郭桥乡沙江村附近。
大盐池 即花马池,今盐池县。
大原 西周区域性地名。清代以前多用朱熹之说,指今山西太原地区。清顾炎武谓系指今固原及甘肃平凉一带,此说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
得胜寨 宋代寨名,在今西吉县硝河乡。
德顺军 北宋军名。治笼竿城,亦作陇干(今隆德县城关)。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筑城。庆历三年(1043年)置德顺军。金改为德顺州。
第背城 约在今固原市南。
典农城 汉代设立的管理屯田事务的官署。据史载,汉代在今宁夏设置的典农城似有两处,一处在上河城(今宁夏永宁县西南),一处在汉代富平县古城西(今吴忠市西南)。
吊堡子 今同心县羊路乡。
丁奚城 东汉城名,在灵州县境内,今址不详。东汉永初元年(107年),羌族起义军首领滇零在富平地区建立政权,自称天子,以丁奚城为都。
定川寨 宋代寨名,在今固原市中和乡。
定远县 唐县名。开元元年(713年),朔方军大总管郭元振在今平罗县姚伏镇附近筑定远城置军驻守,后升为县,隶灵州。景福元年(892年)改警州。辖今平罗县、惠农县及石嘴山市区。五代后梁、后唐因之。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废州为威肃军,北宋初为定远镇,西夏改为定州。元因之,明废。
定远军 唐代军府名,治在今平罗县姚伏镇附近。开元九年(721年)后属朔方节度使所管七军府之一。见定远县条。
东山寨 北宋寨名,在今彭阳县古城乡东侧。
东皋兰州 唐六胡州之一,在鸣沙县界内(约在今中宁鸣沙一带),安置归附的铁勒浑部。
F
丰安军 唐代军府名。万岁通天初年(696年)置,系关内道九军府之一,治在丰安城(今中宁县石空堡附近)。开元九年(721年)后属朔方节度使所管七军府之一。
丰安县 隋唐县名。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隶灵武郡,治今中宁县石空附近,辖今中卫、中宁二县的黄河以北地区。后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隶灵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再废,其地并入回乐县。
逢义山 古山名,即今固原市西北之须弥山。
富平县 秦汉县名,治今吴忠市西。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始置,属北地郡,辖今银川平原及中宁县西北部。辖境有蒙恬所筑神泉障、塞外浑怀障。西汉时辖境缩小到今灵武、吴忠市至中宁县鸣沙镇一带。东汉为北地郡治所。三国后县废。
G
高平县 古县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为安定郡治,治高平城,即今固原市原州区。因地处塬上,既高且平而得名。辖今固原市全境及西吉、海原、隆德、同心县之毗邻地区。三国魏县废。前赵复置并为朔州治。北魏废县并于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年)复设高平县为原州治,西魏末改平高县。
高平镇 北魏北方所设军镇之一,治高平城(今固原市原州区),太延二年(436年)置,不领县,辖今固原地区大部。正光五年(524年)改原州并置郡县。
高平第一城 即高平城,因城池险固,故有“高平第一城”之称。
高平川 今固原地区清水河流域。因其源经高平县而得名。
高平寨 北宋时寨名,在今固原市杨郎乡。
光禄渠 古渠,始凿年代无考。史载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听将废塞的光禄渠进行过疏浚。其位置在黄河东岸今吴忠、灵武市境。
H
海城县 即今海原县。元代设海剌都城,明代为海剌都堡,又名海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海城县。1914年因与奉天省(今辽宁)海城县同名,改为海原县。
海剌都成 元代城堡名,即今海原县城关。见海城县条。
旱海 今盐池县麻黄山以北、灵武市以南几百里干旱沙碛之地。
河南地 秦汉时期区域性地名,即河套黄河以南地区,包括今宁夏平原。
河套 黄河在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五省区境内形成马蹄形大弯曲,大弯曲地带的北部,亦即白于山(陕北)以北,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芦芽山(晋西北)以西的广大地区,自明代起被称为河套。河套地区黄河两岸的平原称为河套平原,西南起自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东北止于内蒙古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可分为宁夏平原(西套平原)、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土默特平原)三部分。狭义的河套平原仅包括内蒙古境内的后套和前套平原。
河朔 泛指河套及黄河以北地区,范围包括今宁夏北部平原、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阴山一带。
河东 古代惯指今山西省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省。因黄河经山、陕两省为北南流向,山西全省在河东而得名。另外,宁夏黄河以东地区亦称河东。黄河于宁夏出青铜峡口,呈南北流向,河之东岸为今陶乐、盐池、灵武、同心、吴忠等市县。今人称宁夏河东一般指吴忠、灵武及青铜峡市黄河以东一带地区。
河西 一指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一指今宁夏平原。
河儿坪 在今同心县境。
葫芦河 又名蔚茹河,今宁夏南部山区之清水河,源出六盘山,流经固原、同心、中宁县注入黄河。(按:今发源于月亮山、流经西吉县、后入甘肃静宁县的那条河,也叫葫芦河,与清水河曾名葫芦河是两回事)。
花马池 古盐州地。明置花马池营,弘治七年(1494年)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治在今盐池县城关。清置花马池分州。
化平县 金、民国县名。宋置安化县,属平凉府。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入金,改称化平县。清置化平川直隶厅,民国仍改为化平县,属甘肃省,1950年改名泾源县。
化平川直隶厅 清甘肃平庆泾固化道直属州,治在今宁夏泾源县城关。清同治十年(1871年)左宗棠平定西北回民起义后,强迫退入甘肃、宁夏地区的陕西回民军和家属近万人,集体迁至华亭县境内化平川地方择荒安置,并割平凉、固原、隆德、华亭四州县边地析置化平川直隶厅,辖境即今泾源县全境。民国2年(1913年),改名化平县,属甘肃省。
怀远县 古县名。本名饮汗城,故址在今银川市东7.5公里,赫连勃勃以此为丽子园。北魏时因民户增多,立为怀远县,隶灵州,辖境约当今银川市区、贺兰县及永宁县东北部。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移民2万户于此,又置怀远郡。隋废郡存县隶灵州。唐因之。仪凤二年(677年)城为河水冲毁,次年西迁更筑新城(今银川市城区)。北宋开宝年间废县为镇。咸平四年(1001年)入西夏曾置县,又改兴州、兴庆府、中兴府,为西夏都城。
怀远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移民2万户于怀远县,故升为郡。治怀远县城(今银川市东约7.5公里)。辖境约当今银川市、永宁、贺兰及青铜峡市、石嘴山市部分地区,隋初废。
怀远寨(城)北宋城寨名,今西吉县偏城乡。
怀德军 北宋军名,治平夏城(今固原市西北黄铎堡古城址)。唐朝于此置石门关。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改筑,名为平夏城。大观二年(1108年)于此置怀德军。辖今固原市西北部、海原县东部、西吉县东部及同心县西南部。建炎四年(1130年)为金所占。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废,以地属镇戎军。
回乐县 北魏置,为灵州、普乐郡治所,在今吴忠市北。隋唐因之。辖境约今灵武市、中宁县、中卫县、吴忠市及青铜峡市的河东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丰安县,辖境缩小。五代废。
回中道 古道名。西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由汉武帝刘彻下令修筑。系长安经回中北出萧关至安定郡(治今固原县城关)的交通大道。对其具体走向有两说:起自今陕西陇县西北(秦回中宫在此),然后经华亭、平凉至固原;起自长安,经咸阳、泾川(汉回中宫在此),沿泾水经平凉至固原。回中道修通后,此后2000余年,一直是关中通往宁夏的交通大道。
浑怀障 亦称“塞外浑怀障”,秦代军事要塞。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筑以御匈奴,为浑怀都尉治所。地在今陶乐城西南。
J
鸡头山 秦汉山名。即今泾源县境内之六盘山。系泾水发源地。又名笄头山,因山峰形如鸡冠,远望似鸡头,故名。
金积山 即今宁夏牛首山。因该山产五色纹石,又出红粘土,其色如金,故得名。或名紫金山,又因山之西侧远望似牛,两峰如牛角,故亦名牛首山,俗呼牛头山,位于今吴忠市和中宁县交界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库东侧。
金积堡 即今吴忠市金积镇。明代筑堡,因县南有牛首山,称金积山,故名。
K
开成府路 元置。治开成县(今固原市开城乡开城村)。宋为镇戎军开远堡,元初为原州开远堡。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封三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出镇西安。次年,在开远堡建造王宫和官邸,升立开城府路。
开成县 元置,治开远堡(今固原市开城乡开城村)。宋置开远堡。元至元十年(1273年)安西王忙哥剌于六盘山建行宫,遂升堡为县。上隶开成府路。
克夷门 约在今石嘴山市东北贺兰山的一处隘口。一说即今贺兰山三关口。
L
兰池州 在今灵武市境。
乱麻川 在今同心县境。
力吉里寨 西夏寨名。王天顺主编《西夏战史》第266页注:“地址不详……待考。大体当在西夏北境。”但《宁夏百科全书》第199页“应里州”条解“:应里州,元置。治应吉里寨,亦呼力吉里寨。”(按:应里(理)州,即今中卫县)
廉县 汉代县名。西汉始置,治在今贺兰县暖泉西,属北地郡,辖今石嘴山市、惠农县、平罗县及贺兰县西部。晋代废。
灵洲县 一作灵州县,古县名。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治在今吴忠市北境,属北地郡。县在黄河主流(当时在河西)与支流(与今主流流向大体同)所围洲岛上。谓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曰灵洲。其辖境约今吴忠市、青铜峡市、灵武市的沿河各地及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的东部。晋代县废。
灵州 古州名,治今吴忠市北,城址已被黄河水冲毁。两汉曾置灵州县。北魏孝昌二年(526年)以薄骨律镇改置,辖境约当今宁夏川区。北周置灵州总管府。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灵武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灵州,并置总管府,七年(624年)改都督府。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亲至灵州接受回纥诸部及铁勒九姓酋长的投降,故有“受降城”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于此置朔方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改灵武郡。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即位于此,升大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灵州。辖境仍相当于今宁夏川区。唐中晚期,先后在其境置安乐州(后改威州)、警州、雄州,故辖境有所缩小。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被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置西平府。元代仍为灵州。明代置灵州千户所。因河水毁城,数次迁移州城,最后一次于景泰三年(1452年)在今灵武市城关另筑新城。清置灵州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改为灵武县。
灵州道 古交通大道名。系唐末五代至宋初由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大道,也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主线。其具体走向是:由今西安(唐代长安)经陕西省咸阳、彬县,甘肃省宁县、庆阳、环县北至灵州;或由开封经陕西省延安、定边西入灵州,再西渡黄河,沿腾格里沙漠南缘至甘肃武威。再西,即传统丝路。
灵武县 西汉始置,治今青铜峡市邵刚堡西,因其西有灵武谷(今贺兰山灵武口)而名。辖境约当今青铜峡市的河西部分、永宁县及银川市的西部。东汉废。隋仁寿元年(601年)将广润县(治今陶乐县城西南)更名灵武县,同时将县治移回西汉故址。唐因之。五代、北宋初为灵武镇。咸平年间被西夏攻占。曾置顺州,亦称归顺州。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灵武县。后废。民国2年(1913年)以清代灵州改置灵武县,其县城当与古灵武县有别。
灵武谷 汉代山谷名,在今贺兰县暖泉附近的贺兰山口,即《宁夏通史》所注的“今银川西北”。《宁夏百科全书》解为“:在今青铜峡市玉泉营农场西,即贺兰山双山南面之灵武口。东汉建宁元年(168年),段颎率军在此与羌族大战。”以上解释有异,录此备考。
灵平寨 明代城寨,即好水寨,故址在今固原市杨郎乡。
刘璠堡 在今海原县西南。
六胡州 唐代于灵州境安置归附的北方少数民族所置各州的总称。贞观二十年(646年),铁勒、回纥、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归附,唐太宗令于灵州界置皋兰、高丽、祁连三州,属灵州都督府管理。永徽元年(650年)废。调露元年(679年)又置鲁、丽、塞、含、依、契等六州,统称六胡州。开元初(713年)又更名为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其中燕然、鸡鹿、鸡田三州为突厥九姓部落,寄治在回乐县界;东皋兰州在鸣沙县界;燕山、烛龙二州在温池县(治今盐池县惠安堡)界。其所处约当今银南地区,又总称为羁縻州。至德年间因被吐蕃攻占,均废。
六盘关 唐关隘名。在今固原市和尚堡西、隆德县东约10公里六盘山顶,控制西越六盘山之路。宋代设六盘关寨。
隆德寨 北宋堡寨名,址在今西吉县火家集。宋天禧元年(1017年)筑城,庆历三年(1043年)置隆德寨,属德顺军。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隆德县,属德顺州。元初为陇干县治,后省,迁隆德县治于笼竿城(今隆德县城关)。
笼竿城 即今隆德县城。《武经总要》载:宋祥符三年(1010年),渭川曹玮言:“今陇山外有弃地,号茏竿川,坦为兵冲,曾无捍蔽,因相地形而筑城,尽要害之地,以兵戍之,五堡寨,置弓箭手居之。”天禧元年(1017年)筑城,名笼竿城(或陇干城)。
陇干县 宋、金县名。北宋始置,治外底堡(今甘肃静宁县附近),属德顺军。金皇统二年(1142年)徙治笼竿城,即今隆德县城关,仍为陇干县,亦为德顺军治。元因之,后省。
陇山 山脉名,亦称陇。北起宁夏海原县西华山,经西吉、固原、隆德、泾源县入甘陕,南北长200公里,东西宽20~60公里不等。汉代至唐代统称陇山。唐代于峰顶置六盘关,因古道盘旋有六始达峰顶,故名。从宋代起将固原市和尚堡与隆德县之间的山峰称作六盘山。当代,六盘山扩展为山脉名,而南段仍称陇山。
陇山关 唐代关名。在今固原市东南、三关口以北,系全国6个上关之一,属原州,通驿道。
陇右 古代泛指今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
芦沟堡 今甘肃靖远县与宁夏中卫市交界处。
落思城 西夏时寨名,地址不详,大体当在西夏北境。
蠡山 即今同心县境之罗山。南北长45公里,宽2~5公里。北段称大罗山,南段称小罗山。唐咸亨三年(672年),吐谷浑部由青海迁至罗山东,置安乐州,后改长乐州。此山因名长乐山,又名大(或达)乐山、铎乐山、乐山并沿袭至宋元。明洪武年间,庆王府长史刘昉因山形似螺(古螺、蠡两字通用)而名之。
M
满家营 今固原市杨郎乡三岔村。
满城 清代满洲八旗驻防地称满城,亦称满营。雍正三年(1725年)在宁夏府城东北2.5公里处创建宁夏满城,俗称“旧满城”。乾隆三年(1738年)宁夏发生大地震,旧满城覆毁,五年(1740年)改在府城西7.5公里平湖桥东南建筑新满城,这就是今银川市新城前身。
毛卜喇堡 堡寨名。在今盐池县高沙窝乡营西村西北角明长城内侧。
没烟峡 峡谷名。在今海原县郑旗乡与固原县黑城乡之间的峡谷。
鸣沙县 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此地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
随路有声,故名。北周保定二年(562年)于此置会州,建德六年(577年)废州、县,立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599年)以大河于此环曲,立环州,复鸣沙县为州治。大业三年(607年)废州,以县隶灵武郡。唐初属灵州。武德二年(619年)于此置西会州。贞观六年(632年)复改环州。贞观九年(635年)废州,仍以县隶灵州。原辖今中宁、中卫两县及同心县之东北部。咸亨三年(672年)于其境置安乐州,县境缩小。神龙二年(706年)后,先后被突厥、吐蕃攻占,大中三年(849年)收复后,隶安乐州、威州。宋初仍为鸣沙县,后废县为镇。
鸣沙州 元置。治原鸣沙县(今中宁县鸣沙镇)。北魏始置县,元初升为州。先后隶西夏中兴等路行省、宁夏路行中书省和宁夏府路。下无管县。辖境相当今中宁县全部和中卫县黄河南岸地区。见鸣沙县条。
磨脐隘 亦称磨哆隘口,在今海原县城东南。
木峡关 古关隘名。在今固原市西南20公里红庄乡东、海子峡内大湾店附近,控制固原市原州区西越六盘山孔道,南北朝即已出名,唐代为全国13个中关之一。通有驿道。
沐家营 今西吉县城关。明代为黔宁王沐英封地司牧官员驻地,称沐家营。清代置沐家营堡,后讹称穆家营。
N
捺龙川 流经固原彭堡乡的一条小河。
南牟会城 西夏元昊时所筑。故址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华山东坡。
宁安堡 今中宁县城关镇。明代筑堡,寓“安宁”之意。1933年由中卫县黄河北岸胜金关和黄河南岸山河桥以东析置中宁县,治宁安堡,取“中卫”、“宁安”首字命名。
宁朔县 清置,治今银川市兴庆区。清雍正二年(1724年)以宁夏右屯卫改置,与宁夏县同为府之首县,辖境相当今银川市和永宁县、青铜峡市一部分地区以及贺兰县局部地区。民国2年(1913年),县治由府城迁入新满营(今银川市金凤区),后相继迁至王洪堡(今永宁县望洪乡)、瞿靖堡(今青铜峡市瞿靖镇)。民国30年(1941年)迁小坝(今青铜峡市府所在地)。
宁夏县 清置,治今银川市兴庆区。清雍正二年(1724年)以宁夏左屯卫改置,为宁夏府首县。辖境相当今银川市和贺兰县、永宁县一部分地区以及青铜峡市局部地区。民国24年(1935年),县治由省城迁至谢岗堡(今贺兰县习岗镇),30年(1941年)改名贺兰县。
宁灵厅 清宁夏府直隶厅。治金积堡(今吴忠市金积镇)。同治年间,马化龙领导回民大起义失败后,陕甘总督左宗棠为加强对马化龙家乡、回民聚居区的金积堡一带实行控制,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宁夏水利同知为抚民同知,置宁灵厅,移驻于金积堡。辖境相当今吴忠市南部和同心县北部地区。民国2年(1913年)设金积县。
宁夏卫 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治宁夏府城(今银川市城区)。管辖屯堡寨有:潘昶堡、金贵堡、李祥堡、河西堡、杨和堡、王泰堡、王鋐堡、任春堡、叶升堡、汉坝堡、河中堡。
宁夏左屯卫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置,后废。建文四年(1402年)复置,治宁夏卫城(今银川市兴庆区)。下管屯堡有:蒋鼎堡、陈俊堡、瞿靖堡、林皋堡、邵刚堡、李俊堡、马站堡、魏信堡、张政堡、唐铎堡、许旺堡、王澄堡、刘亮堡。
宁夏右屯卫 明置,治宁夏卫城(今银川市兴庆区)。下管屯堡有:大坝堡、靖夷堡、杨显堡、平胡堡、威远堡、靖虏堡、雷福堡、桂文堡、常信堡、洪广堡、姚伏堡、高荣堡、周澄堡、镇朔堡、杨信堡、镇北堡、平羌堡、新兴堡。
宁夏中屯卫 明置,治宁夏卫城(今银川市兴庆区)。下管屯堡有:虞祥堡、汉伯堡、金积堡、中营堡、镇河堡。
宁夏前卫 明置,治宁夏卫城(今银川市兴庆区)。下管屯堡有:谢保堡、张亮堡、李纲堡、丁义堡、周澄堡、威镇堡、宋澄堡、平虏城、黄河马寨。
宁夏中卫 明置,治旧应理州城(今中卫市城关)。下管屯堡有:柔元堡、镇靖堡、永康堡、宣和堡、宁安堡、威武堡、石空寺堡、枣园堡、常乐堡、镇虏堡、宁安新堡、控夷堡、古水井堡。
宁夏后卫 明置,治花马池营(今盐池县城关)。下管堡寨有:安定堡、柳杨堡、野狐井堡。
P
潘原 约在今甘肃平凉西、固原东。
彭阳城 北宋城名。即今彭阳县白阳城。宋咸平六年(1003年)置,属镇戎军。建炎四年(1130年)陷于金,废城为堡,属镇戎州东山县。
平高郡 西魏、北周郡名,治今固原市原州区。西魏末以高平郡更名平高郡,北周因之。见高平郡条。
平高县 西魏至唐代县名,治今固原市原州区。原名高平县,西魏末更名。隋、唐先后为原州、平凉郡治。见高平县条。
平虏城 即今平罗县城。明弘治六年(1493年)筑平虏城,嘉靖三十年(1551年)置平虏守御千户所。清初以谐音改平罗所,雍正二年(1724年)置平罗县。
平夏城 在今固原市黄铎堡乡。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在此建城,取名平夏城,后升为怀德军。
平远县 清固原州属县。治下马关(今同心县下马关乡)。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平定西北回民起义后,于宁夏、固原交界回民聚居地区添设平远县,隶固原直隶州。辖境相当今同心县全境。民国2年(1913年)改隶于朔方道,次年改名镇戎县。后又改为预旺县、同心县。
平羌堡 明代堡寨名,即今银川市平吉堡。1949年改为今名。
七级渠 古渠名,始凿时间不详,唐始有记载,在唐灵州。今人认为七级渠即今吴忠市秦渠。
牵屯山 魏晋南北朝时山名,一般指陇山(今六盘山脉)北端。北魏有所扩大,包括今固原市东至海原一段六盘山及中卫香山。
清远军 北宋军名。在今盐池县西南宁夏、甘肃交界处。原为清远镇,北宋初属灵州温池县。淳化五年(994年)八月,置清远军并筑城。
清水营 明代堡寨名,在今盐池县境。湫渊 秦汉湖名,即今固原市东海子
(一说为西海子)。周20公里,冬夏水不增减,湖畔不生草木,时人奉作神灵,建湫渊祠祭祀。
朐衍县 又作昫衍县。先秦至西汉县名,治今盐池县北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秦惠文王于更元五年(前320年)曾游朐衍,疑当时已置县。秦属北地郡,辖今盐池县及陕西定边县大部。西汉因之,东汉废。
S
三川寨 北宋寨名,在今固原市彭堡乡西南。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在此置三川寨,属镇戎军。
三关口 在宁夏被称为三关口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贺兰山三关口,又名贺兰山口,在今银川市西南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交界处。见赤木口条。另一处是指固原地区的三关口,古名金佛峡、弹筝峡,当陇山、制胜、六盘三处关隘之口,古为军事、交通要地。
三水县 汉代县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专门安置匈奴降众。治今同心县下马关乡北红城水古城,属安定郡。辖今同心县大部、盐池县西南部。
上河 东汉至南北朝时,今中宁至银川一段黄河的别名。有峡,河侧两山相对,称上河峡。
上河峡 秦汉至唐代古峡名,亦名青山峡,即今青铜峡。因此段黄河当时又称“上河”,故名。明代改称青铜峡。
上河城 汉代移民城,在今永宁县西南。赏移口 在今同心县北。
神泉障 秦代军事要塞名。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筑以御匈奴。西汉为北部都尉治所。故址在今吴忠市西境至青铜峡峡口一带。据说,今牛首山大西天寺的座基就是蒙恬派兵凿石砌成的神泉障遗址。
省嵬城 西夏城名,在今惠农县东庙台乡省嵬村,东距黄河约10公里。
石城 在今西吉县火石寨乡蝉窑村,是天然形成的一座石城,四面皆是悬崖绝壁。
石门关 隋唐关隘名,在今固原市西北的黄铎堡乡,关口在须弥山寺口子东。系丝绸之路长安———凉州北道必经关隘。唐代有石门镇,宋有石门城,设石门驿。
石峡关 唐关隘名,即今海原县高崖乡石峡口。
石门堡 在今固原市寺口子。
石嘴子 今石嘴山。因其东北贺兰山余脉临黄河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
宿嵬口 贺兰山东麓沟口之一,即今贺兰山苏峪口。属贺兰县金山乡,位于贺兰县城西北36公里贺兰山下。古代即为贺兰山重要关隘,有山道可通山地以西阿拉善高原。
T
弹筝峡 今固原市颉河(泾河支流)流经三关口一段峡谷的古称。见三关口条。
特进渠 唐长庆四年(824年)所开灌渠,在当时的回乐县境,即今吴忠市境内,具体走向不详。
天都山 今海原县西华山。
天都寨 西夏堡寨,在今海原县西安乡以东10余公里处。
铁柱泉城 明代古城。在今盐池县冯记沟乡。因此地有清泉一处,水甘洌,终年不竭,四周草场丰美,明时蒙古鞑靼内犯时,往返均以水泉为站。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边总制刘天和奏准筑堡包泉于内,派兵防守。现已废圮。
W
瓦亭 东汉以来邮亭(驿馆,递送文书投止之所)名,即今固原市南约40公里之瓦亭。为历代驿道必经之地。另有西瓦亭在西吉县将台乡南,即唐太宗逾陇山观牧马之处。
瓦亭寨 北宋寨名,在今固原市大湾乡瓦亭村。
瓦亭川 西汉至唐代河流名,即今西吉县葫芦河。因有西瓦亭(在今西吉县将台乡南),故名。源出西吉县月亮山南麓白城子乡,经西吉、隆德县境、甘肃静宁、秦安县境,至天水入渭河。
威州 唐州名。大中三年(849年)以安乐州改置,治今同心县下马关乡红城水古城。辖境约当今中宁县、同心县北部、盐池县西部。五代移至灵州方渠镇(今甘肃环县)。北宋咸平年间被西夏攻占,于今同心县韦州镇复置威州,或称韦州、南威州。
温池县 唐县名。神龙元年(705年)置,属灵州,治今盐池县惠安堡附近,以温泉、盐池而得名。大中四年(850年)后改属威州。
温池盐矿 即温泉盐池,古盐湖名,即今盐池县惠安堡盐池。西汉时已开采,朝廷设盐官专其利。唐、五代时称温泉盐池,因西有温泉,故名。盐湖周围15.5公里,朝廷置榷税使管理。明代称小盐池,盐产量极盛。因开采过度,至清末时枯竭,近代已停止开采。
温泉山 在今贺兰山暖泉附近。
乌氏县 先秦至汉代县名。西周故地,后为乌氏戎族居地。秦惠文王取之置乌氏县,辖有今固原县南部及泾源县、平凉市部分地区,治地不详。秦属北地郡,西汉改属安定郡,东汉更名乌枝,东晋十六国废。
五原郡 西魏以大兴郡改置,治五原镇(今陕西定边县南),辖有今盐池县,后改西安州(按:此西安州非海原县西安州)。
五原县 隋唐县名。治今陕西定边县南。隋始置,因其境有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故名。为盐州治所,辖有今盐池县东部、南部地区。
X
西安州 西魏州名,治大兴(今陕西定边县南),后改盐州。见盐州条。
西安州 北宋州名,治南牟会(今海原县西安乡)。西夏元昊时筑南牟会城,宋元符元年(1098年)为宋攻占,元符二年(1099年)复筑,称南牟会新城并建为州。辖今海原县西部、西吉县北部及甘肃靖远县东部。元废州。
西平府 即灵州。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灵州后置,为西夏立国前的政治、军事中心。后又置翔庆军司。辖今灵武市、吴忠市及青铜峡市的河东地区。见灵州条。
席芨滩 在今西吉县境内。夏城 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宋为西夏国都城,明为九边重镇宁夏镇城,故称镇城为夏城。
下马关城 明筑,初名长城关、下马房,即今同心县下马关乡。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边总制秦紘派兵铲削下马房东西150多公里,随山设险以为天堑。嘉靖五年(1526年),三边总督王宪始筑城池。万历九年(1581年)三边总督高文荐改造为砖诚。每年防秋,固原总兵移于此指挥战守。巡抚、总督等大员阅视东边防务亦必驻此或“下马休息”,久之易名曰“下马关”。
峡口山 在今青铜峡市境内,与牛首山相对,位于黄河西岸,古称艾山。
萧关 汉代关名,在今固原市东南。从《史记·匈奴列传》“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入朝那萧关”的记载来看,则汉萧关应在朝那县(治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内。对其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综合诸说,似应在今固原市东南、三关口以北。
萧关县 唐县名。神龙年间(705~707
年)以他楼县(约在今固原市至李旺一带)改置。治故白草军城,约在当今海原县李旺堡北,属原州。至德年间(756—757年)被吐蕃攻占,大中三年(849年)收复,中和四年(884年)废。
萧关道 唐代著名大道,即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因汉萧关位于该道上,故称这段丝绸之路为“萧关道”。
小盐池 即惠安堡盐池,亦称花马小池。新秦中 秦汉区域性地名。新秦中当在
秦汉时的北地郡内,包括今宁夏中部、北部及陕西北部。
新渠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在平罗县南姚福堡(今姚伏)东添设新渠县。乾隆三年(1738年)大地震毁,次年裁撤,并入平罗县。
兴庆府 西夏都城,今银川市兴庆区。宋初为怀远县,属灵州,后废县为镇。咸平四年(1001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取之。天禧四年(1020年)继迁子德明始建宫殿,定为都城,号兴州。显道二年(1033年),德明子元昊升为兴庆府。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为都城。后改称中兴府。见怀远县条。
兴武营 明代军事堡寨名,故址在今盐池县高沙窝乡兴武营村。
眴卷县 西汉县名。元鼎三年(前114年)置,治今中宁县古城,属安定郡。辖今中宁县大部、中卫县河南地区、同心县西北部。东汉废。
Y
盐州 南北朝至西夏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以西安州改置,治五原镇(今陕西定边县南)。辖今宁夏盐池县、陕西定边县及内蒙古的乌审旗南部。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盐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五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盐州,永泰元年(765年)升都督府。宋至道初年(995年)被西夏攻占,仍为盐州。
盐茶厅 清固原州盐茶同知厅。治海原县城关。见海城县条。
燕然州 唐六胡州之一,即燕然羁縻州,寄治在回乐县界(在今吴忠市北)。
羊牧隆城(隆德寨)古城在今西吉县火家集西北。
养马城 又名拦马城、定西堡,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大堡村。
移隘口 在今海原县东南。
义渠县 先秦至西汉县名。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置,治在今固原市东南。
饮汗城 十六国时赫连勃勃所建,又名丽子园,故址在今银川市东郊掌政乡镇河堡一带。
应理州 元置。治应吉里寨,亦呼力吉里寨(今中卫县城关)。西夏置寨,元升为应理州。先后隶西夏中兴等路行省、宁夏路行中书省和宁夏府路。辖境相当今中卫县和中宁县黄河以北地区。
永清堡 今盐池县高沙窝乡英雄堡。
豫王城 即今同心县预旺乡。元代以其地封豫王,筑城,俗称豫王城。
原州 北魏至唐代州名。治今固原市原州区。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始置,因治高平城,盖取“高平”之意名原州。辖今固原地区大部、同心县南部及甘肃平凉、镇原北部。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称平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原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平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原州。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州治先移平凉,后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大中三年(849年)唐军收复故地,州治回归高平,但唐末复陷吐蕃,原州从此移出宁夏。
Z
折姜会 在今同心县下马关乡附近。
镇戎军 北宋军名。治今固原市原州区。西汉于此置安定郡、高平县。宋至道三年(997年)于此置镇戎军并筑城,属陕西秦凤路;庆历元年(1041年)十月改隶泾源路,元丰后复属秦凤路。辖今海原、西吉县东部、同心县南部和彭阳县、固原市大部。大观二年(1108年)以其北部析置怀德军后,辖境缩小。建炎四年(1130年)陷于金,后改镇戎州。
镇戎所 即镇戎守御千户所,明置。治地在今固原市七营乡境北。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陕西巡抚余子俊奏筑。辖境相当今固原市北部、同心县西南及海原县东南部。
镇戎县 民国置。民国2年(1913年)以清代平远县改,隶朔方道(宁夏道)。17年(1928年),以“镇戎”含民族歧视意,改名预旺县,27年(1938年)又改名为同心县。见平远县条。
镇远关 贺兰山关隘,今石嘴山之北正谊关(亦作正义关)。明代在此筑关以防鞑靼。
制胜关 唐、宋关隘名。在今泾源县城西2公里永丰村(原名关庄),控扼西峡东口及越六盘山主峰之路。
1.《史记》:《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六国年表》《河渠书》《平准书》《蒙恬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货殖列传》。
2.《汉书》:《武帝纪》《文帝纪》《景帝纪》《宣帝纪》《食货志》《地理志》《卫青霍去病传》《货殖传》《匈奴传》《西域传》《王莽传》。
3.《后汉书》:《光武帝纪》《刘玄传》《卢芳传》《隗嚣传》《公孙述传》《寇恂传》《冯异传》《岑彭传》《来歙传》《邓遵传》《吴汉传》《耿弇传》《窦融传》《马援传》《班彪传》《皇甫规传》《段熲传》《张奂传》《梁冀传》《虞诩传》《西羌传》《西域传》《南匈奴传》《鲜卑传》。
4.《晋书》:《皇甫谧传》《左思传》《姚兴载记》《乞伏国仁载记》《秃发乌孤载记》《赫连勃勃载记》。
5.《魏书》:《刁雍传》《崔延柏传》《萧宝寅传》《郦道元传》《尔朱天光传》《食货传》。
6.《周书》:《太祖纪》《文帝纪》《武帝纪》《贺拔岳传》《李贤传》《吐谷浑传》《突厥传》。
7.《隋书》:《高祖纪》《炀帝纪》《崔仲方传》《杨素传》《元孝矩传》《党项传》《突厥传》《铁勒传》《吐谷浑传》。
8.《旧唐书》:《高祖纪》《太宗纪》《玄宗纪》《肃宗纪》《德宗纪》《宣宗纪》《则天皇后纪》《李勣传》《李靖传》《张仁愿传》《张说传》《李林甫传》《王维传》《王忠嗣传》《李光弼传》《郭子仪传》《李泌传》《哥舒翰传》《杜鸿渐传》《仆固怀恩传》《元载传》《李益传》《浑瑊传》《突厥传》《吐蕃传》《吐谷浑传》、《铁勒传》《回纥传》。
9.《新唐书》:《太宗纪》《玄宗纪》《肃宗纪》《李勣传》《李靖传》《王晙传》《张仁愿传》《张说传》《李光弼传》《郭子仪传》《李泌传》《王忠嗣传》《元载传》《辛云京传》《鱼朝恩传》《杨国忠传》《安禄山传》《李林甫传》《突厥传》《西域传》《吐谷浑传》《吐蕃传》。
10.《宋史》:《太祖纪》《太宗纪》《夏竦传》《范仲淹传》《韩琦传》《种世衡传》《种讹传》《高遵裕传》《章楶传》《任福传》《吐蕃传》《夏国传》。
11.《元史》:《太祖纪》《太宗纪》《宪宗纪》《世祖纪》《成宗纪》《武宗纪》《河渠志》《食货志》《兵志》《诸王表》《廉希宪传》《高智耀传》《刘秉忠传》《董文用传》《张文谦传》《郭守敬传》《扩廓帖木儿传》。
12.《明史》:《太祖纪》《成宗纪》《武宗纪》《神宗纪》《诸王年表》《地理志》《食货志》《兵志》《庆王栴》《徐达传》《王越传》《秦紘传》《王琼传》《杨一清传》《刘天和传》《扩廓帖木儿传》《刘瑾传》《鞑靼传》《瓦剌传》。
13.《明史纪事本末》:《寘鐇之乱》《刘瑾用事》《平哱拜》《固原兵变》。
14.《清史稿》:《圣祖纪》《诸王传》《疆臣年表》《刘芳名传》《陈福传》《赵良栋传》《顾光旭传》《左宗棠传》《刘锦棠传》《董福祥传》。
15.《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康熙朔方广武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银川小志》《乾隆中卫县志》《嘉庆灵州志迹》《道光平罗纪略》《光绪花马池志迹》《宣统固原州志》《民国朔方道志》《民国固原县志》。
16.吴忠礼:《宁夏志笺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17.陈育宁:《宁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陈育宁主编:《宁夏百科全书》,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18.马勇:《国事全书》,团结出版社,1997年。
19.张怀武:《历史名人与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郑彦卿:《宁夏五千年》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21.张欣毅:《朔之方———宁夏历史文化随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李松茂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23.钟侃:《宁夏文物述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年。
24.周兴华:《宁夏古迹新探》,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25.薛正昌:《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
26.徐兴亚:《西海固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27.李凝祥:《宁夏满族述往》,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钟侃,吴峰云,李范文:《西夏简史》(修订本),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29.张灵:《西夏王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0.僧人:《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31.王天顺:《西夏战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32.徐庄,李萌:《西夏故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33.高树榆:《西夏故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4.宁夏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
35.丁明俊:《马福祥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6.中共宁夏区党委,中共宁夏区党校,宁夏档案馆:《中共宁夏党史大事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37.中共宁夏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38.吴怀章:《古峡揽胜》,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39.京宁:《国共秘使张子华》,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40.潘梦阳:《宁夏胜览》,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宋连生等:《乾隆惩贪秘档》,珠海出版社,2003年。
42.[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
43.许宪隆:《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44.《考古学报》1987年第四期,1989年第4期。
45.《新消息报》2005年9月1日:吴晓红著《宁夏抗战》;张树彬著《转战绥西》;张树彬,兰建忠著《激战乌布浪口》;马伟,刘柏序等著《轰炸记忆》。
46.宁夏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编委会:《宁夏文史资料》合订本第一册、合订本第二册。
47.宁夏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编委会:《宁夏文史资料》第一辑、第十辑、第十二辑、第十三辑、第十四辑、第十五辑、第十七辑、第十九辑。
48.宁夏文史研究馆:《宁夏文史》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第六辑、第七辑、第八辑、第九辑、第十辑、第十二辑、第十三辑、第十四辑、第十五辑、第十六辑、第十七辑。
49.中宁县政协:《中宁文史资料》第一辑、第三辑、第五辑、第六辑。
《宁夏五千年史话》一书即将付梓印行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宁夏人,能为宣传家乡做些微薄的工作,心里是很欣慰的。
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在《出卖荒凉》一文中写道:“宁夏的知名度低,是宁夏从领导人到山沟老百姓都觉着苦恼的事。”“苦恼”本人倒不觉得,只是有点“愤愤不平”。记得1984年暑假,我到厦门参加由教育部和全国教育总工会举办的“全国中学优秀政工人员代表暑期休养活动”。休养活动结束返回宁夏时,为了领略大运河的风光,我从杭州乘船到苏州。晚上,船舱里的蚊子特别多,骚扰得我无法入睡,只好到甲板上欣赏起运河两岸的夜景来了。在甲板上,遇到一位年约40岁上下、干部装束的人,我们便攀谈起来。在闲谈中,我知道他是一位湖南老表,在长沙工作,这次到北京出差。当他问到我在什么地方工作时,我这个当教师的便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回答他的问话(原因是我曾数次遇到不知道“宁夏”在什么地方的人)。我说:“我工作的地方离这儿很远很远,在大西北。你知道西北吗?”他说知道。又问:“在西北什么地方?”我说:“西北有个宁夏,你知道吗?”他说不知道。我又说:“西北有个宁夏回族自治区你知道吗?和你们湖南一样,是省一级建制。”他说没听说过。我没办法了,只好又问:“银川,你知道吗?”他突然大声说:“噢!宁夏在银川那儿!”天呀!他把种属概念都弄混了。我只好“愤愤不平”了。尽管20多年过去了,但这句“宁夏在银川”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却始终让我难以忘却。这大概算是我写这本书的最早的动机吧。
2006年1月6日,我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百家讲坛·唐诗的故事》,讲课的是位大学教授,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李白的一些事情:天宝初,李白入长安,经贺知章等人推荐,任翰林院供奉。因蔑视权贵,遭谗出京。游历江湖,纵情诗酒。安史之乱,因坐永王(李)之乱,被逮捕入狱等。其中在讲到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时,这位教授竟然说李亨是在“甘肃灵武登基”!我不禁“愕然”了。因为“甘肃”之名始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1281年),在元朝以前并未有“甘肃”之称。唐朝时,今甘肃属陇右道,今宁夏属关内道,灵武属关内道之灵州。将宁夏的灵武说成是甘肃的灵武,怎不使人“愕然”呢!
话说远了。实事求是地讲,《宁夏五千年史话》这个课题,对于一个年逾花甲的退休教师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实属“不自量力”。但当这个自己设置的“工程”启动以后,我逐渐从以写书“打发退休时光”为主而变为“要做一件正经事”了。在门军华和胡志存两位助手的参与下,多年来我未敢有丝毫的懈怠。
为写好这本书,我不断地充实、砥砺自己,谨慎从事,小心治学。并暗自告诫自己:不能愧对厚重的宁夏历史,不能愧对渴望了解宁夏历史的读者。在资料的收集、阅读、鉴别、梳理、考证研究上,不敢掉以轻心;政治把关上不敢马虎,学术观点上择善而从之;在编写时,力求能达到历史性、学术性、通俗性的较好结合,让一般读者能看得懂,有兴趣。虽不敢说“皓首穷经”,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当这本60多万字的书稿脱稿后,准备送出版社预审时,得知出版社要打印稿。为了省却数千元的打印费,我这个从未动过电脑的66岁老翁,只好学习电脑打字,每天七八个小时,整整用了4个多月时间,才将书稿打印出来。大功告成后,还暗自庆幸自己电脑“脱盲”了。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过不少同志的鼓励和支持,有的为笔者提供自己珍藏多年的资料,有的不惜花费自己的时间认真阅读本书一稿、二稿、三稿……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书稿呈送宁夏人民出版社之后,政治经济编辑室主任马若飞同志(本书的责任编辑)、事业发展部主任杨森林同志(本书的特邀编辑),在认真审阅书稿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发行部主任何志明同志热情地为本书稿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我都一一予以采纳。马若飞主任花费了数月时间,对本书中个别史料的推敲和文字的编辑加工、校对等做了大量的认真细致的工作,并进行了版式设计、图片遴选、开本纸张选择等。在付梓印行时,有幸获得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以及宁夏杞乡生物食品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自贵先生为本书刊行提供的难能可贵的资助,这些都是令笔者十分感激的。在这里,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忱!
是为记。
胡学祥
2006年1月写于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