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资本主义性质工矿企业的创办,始终是衡量早期现代化进程启动与否的重要标尺。宁夏自清末以来连年战乱,尤其是民国元年马麒扑灭宁夏会党起义、1933年的四马拒孙(殿英)两次战火,更使经济凋敝的宁夏雪上加霜,大伤元气,复苏经济谈何容易?故而马福祥、马鸿宾主政宁夏时,对宁夏经济的恢复很难有所作为。宁夏近代经济的起步始于马鸿逵。
马鸿逵首先从控制金融入手积累资本。1938年6月,他将南京政府中央银行属下的宁夏银行接管下来进行改组,宁夏银行成为地方官商合办的独立金融体系,总股金为15万股,150万元法币,其中官股认购10万股,商股认购5万股。所谓官股不过是马鸿逵家族的私股。宁夏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会,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马鸿逵自兼银行董事长。宁夏银行的业务,由以前的发行钞票兼营商业,一变而为专营商业的投机垄断组织,经营种类从大烟、粮食、百货到皮毛、枸杞、精碱、药材、木材、发菜、食盐等土特产。在西安、兰州以及本省各市县共设立分行及办事处11个,在北平、天津、包头以及上海、武汉、广州等处均有联系或专设机构。币制改革是马鸿逵的又一重大举措。宁夏自民国以来,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既有前清的银两,又有北洋政府的银元,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地方货币,币制的混乱造成换算的困难,阻挠和限制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严重破坏了当地的金融秩序。马鸿逵通过宁夏银行回收境内流通的各种旧币,按比价统一兑换成新发行的纸币,虽然个人从新旧币兑换的过程中捞取了不少好处,但客观上有效整治了宁夏的金融秩序,以他兼任董事长的“富宁公司”为龙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统一的金融体系,为民族工商业者创造了一个较为成熟和有利的投资环境。
宁夏银行成立当年,马鸿逵即以省政府主席的名义宣布,为了“抗战建国”,对宁夏的优质羊毛等土特产品实行“国家专卖制度”,“各商号所存羊毛,均须卖给银行,不得偷运包绥、天津,违者以资敌办”。马鸿逵还把宁夏的羊毛、羊皮和牛皮划归“军用物资”范围,由军需处严加统制,通过地方税局按照所掌握的征收羊捐登记清册摊派征购。羊皮分二毛皮和老羊皮两种,每一种每年派购1万张到2万张不等。马鸿逵假银行之手,低价收购民间羊毛、羊皮、羊绒和驼毛、驼绒等,动用军车运往兰州、西安等地高价出售,再从那里购回布匹和五金等商品回宁夏高价销售,通过高价卖出通和低价购进,几个反复就轻易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不到5年,马鸿逵便可以自己独立出资100万元法币,专营宁夏土特产的外贸出口。1934年~1940年,国民政府曾给宁夏追加8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在宁夏建立毛织厂和改良畜牧场,这笔款项到了马鸿逵控制的宁夏银行的账目上,很快被财政厅长赵文府转到了马鸿逵家族资本“富宁公司”的名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洗”成了马鸿逵的私人财产。宁夏银行还通过专卖鸦片而进行资本积累。宁夏自从“禁烟”后,省政府原先统购的二三百万两大烟,全部归宁夏银行经手出售。当时马鸿逵的“禁烟”是禁种而不禁吸,吸食大烟的需要量并没有减少,而存烟数量却越来越少,烟价与日俱增。宁夏银行通过垄断大烟的出售,聚敛起大量的财富。
宁夏的工业本来一无所有,一切工业品都要从外地购入。马鸿逵主宁以后,开始创办一些企业。马鸿逵的“富宁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在三四十年代的业务发展达到顶峰。如:1935年创办的宁夏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创办的宁达棉铁工厂,1942年创办的光宁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和兴夏毛织股份有限公司,1943年创办的兰鑫炼铁股份有限公司、德昌煤矿公司、德兴煤矿公司和利民机器面粉公司,1944年创办的兰鑫机器厂、光华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和鸿丰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等。除此之外,马鸿逵还相继办起了甘草膏厂、玻璃厂、酒精公司、精碱公司等。这些工厂和公司使宁夏地区的经济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开始起步。
马鸿逵家族及其幕僚们经营创办的这些官僚企业,在解放初期也是宁夏唯一的企业,如解放初的宁夏人民发电厂(原宁夏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宁夏新华毛织厂(原兴夏毛织股份有限公司)、宁夏新华第一煤矿(原德昌煤矿公司)、宁夏新华第二煤矿(原德兴煤矿公司)、宁夏人民面粉厂(原利民机器面粉公司)、宁夏新华火柴厂(原光宁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宁夏人民机器厂(原兰鑫机器厂)等都是人民政府接收的马鸿逵及其家族成员和幕僚们创办的企业。
马福祥统治宁夏8年(1912年~1920年),尽管在清政府“新政”的影响下,兴办了一些新式的学校,支持编撰了《朔方道志》等,但在宁夏地区却没有创办一家近代企业,以至于有些学者说:“(民国初年)宁夏竟然没有一座使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厂,这是当时国内极少见的经济落后现象。”有人在研究近代资本主义工矿企业的产生时,认为“擅长标新立异的马鸿逵,在宁夏创办的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工矿企业,不但很快促成了自己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形成,也给”塞上江南“带来了新的社会气象。”由于马鸿逵集团在政治制度上采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形式,打的是“三民主义”的旗号,所以经济上必然会逐步走向资本主义性质的官僚垄断道路。翻开民国时期宁夏的工商业发展史,除了马鸿逵家族官僚资本开办的这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体之外,实在难以找到其他的民间企业。吴忠在1944年由商户集资创办的“立新工厂”(织布厂)、灵武县小型煤矿“福善堂”等,虽然也有过短暂的红火,但终因无力与马鸿逵的企业相竞争,要么被迫停产倒闭,要么被马鸿逵的企业兼并。所以有学者在谈到宁夏省民国时期的近代企业时,不仅感叹到:他们基本上是由马鸿逵家族及其幕僚们经营创办的官僚企业,这种官僚垄断资本集团,无疑也阻碍了宁夏经济的发展。试举几例说明之。
马鸿逵利用宁夏银行征购皮毛时,征购价格压得非常低。1941年以来,盐池、同心一带,当时3张羊皮可换回2只活羊,而马鸿逵收购时,老羊皮每张2角至3角,二毛皮每张3角至5角。致使很多牧民赶上羊只逃往靖远、海原、固原、蒙旗、陕北,躲避灾难,不敢回宁夏。有的携家带眷,过起游牧生活。本来,宁夏地处贺兰山麓,坡缓草细,沙平水清,最适宜于滩羊生长,过去每年出产滩羊二毛皮袄几万件,运销京、津、川、陕、晋等地,自马鸿逵统制羊皮后,将工匠一律抓进他的皮革工厂,致使宁夏有名的滩羊皮生产陷于停滞状态。1937年,吴忠几家商号在甘肃、青海两地,收购羊毛30多万斤,运到西套马峰峡后,马鸿逵下令扣留,致使这些羊毛在露天存放了3年。到1939年春天,马派人把这些羊毛低价强行买去。本来每百斤羊毛的成本是65元左右,而马鸿逵只给14元。
枸杞是驰名全国的宁夏特产,为珍贵的滋补药品。枸杞园主要分布于中宁县之宁安堡、舟塔、恩和等乡。1939年,马鸿逵见贩运枸杞获利丰厚,于是在宁夏银行内部专设“富宁商行”,垄断枸杞贸易,不准私人运销贩卖。富宁商行做枸杞出口贸易,由宁夏银行出面压价收购,并由地方税局、军警限制药商采购,枸杞价格因之狂跌,杞农生活大受影响,纷纷挖茨(即枸杞树)转产,枸杞园减少1/3,到解放前夕,闻名中外的中宁枸杞残存无几。宁夏产的甘草、苁蓉、当归、锁阳等中药材由宁夏银行统购后,药价越压越低,致使以采药为生的穷苦百姓无法糊口,许多人被逼迫改行干别的。
清末民初,宁夏省城已有较大的八家私营商号,俗称“八大家”,即敬义泰、天成西、隆泰裕、广发隆、合盛恒、百汇川、福新店、永盛福,都是山西人创办的。马鸿逵主宁后,垄断贸易,致使包括“八大家”在内的宁夏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走上窒息的道路。在马家官僚资本统治集团的垄断下“,八大家”不仅被剥夺了经营土特产的权利,而且也被切断了进货渠道,逼得宁夏各商号不得不从河南等省进购土布,质次价高,得不偿失,生意日衰。加上货币贬值,使各商号难以维持。马鸿逵还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强令“八大家”入股而不给分红,致使“八大家”中的永盛福于1938年倒闭,福新店、合盛恒、隆泰裕、广发隆也先后破产关门,其余几家也奄奄一息。1923年,京包铁路通车后,吴忠堡的商业得到长足发展,不到10年时间,商户的资金总额就达160多万元,其中在1万元以上者有30多户,吴忠堡成为宁夏的商业中心,当时称为“小上海”。但是,马鸿逵主宁后,横征暴敛,垄断经济,残酷掠夺,任意敲诈,很快就将吴忠堡的商业摧残殆尽。到抗战胜利时仅剩十几家商号,资金不及原来的半数。
马鸿逵控制金融,垄断经济,为自己及其家族成员和亲信搜刮了巨额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