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曾写过一首诗,诗题为《总督才公捣虏中流矢以诗哀之》。诗中写道:仲冬东南天鼓鸣,我军灭胡功可成。道之将行岁在巳,星落辕门悲孔明。尚书头颅血洗箭,马革缠尸亦堪羡。夷门野夫国士流,痛哭天遥夜雷电。诗题中的“才公”,即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才宽。诗中的“岁在巳”的“巳”,就是明正德己巳年,即公元1509年。
成化九年(1473年),因延绥、宁夏、甘肃三镇,镇抚不相统一,有警不相救援,朝廷才选院部大臣一员到西北总制三边军务。因三边总制非常设之官,一般是用兵时设置,事毕即罢。后来各镇守、巡抚官先后上书朝廷,奏说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又出现了有警不相应援的问题,兵部奏请仿照王越、秦紘等旧例,仍设文职大臣总制三边,镇守、巡抚以下官员,皆受其节制。明武宗允准。遂于正德四年(1509年)四月四日,令工部尚书才宽兼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
才宽,字汝励,明直隶永平府迁安县(今属河北省)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授商河知县。史载其人“阔达无羁,遇事裁决无滞”。意思是说,才宽性格大度而无所拘泥,遇事裁决很果断,不拖泥带水。历任石州、潞州知州,南京刑部员外郎、郎中,淮安、西安知府,山西右参政,河南左、右布政使。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迁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正德三年六月改陕西,未到任而迁刑部左侍郎,八月改兵部左侍郎。因把持朝廷大权的宦官刘瑾“喜其才”,于正德四年正月二十三日升迁工部尚书,同年四月四日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才宽接任三边总制以前,总制一职是由大臣杨一清担任的。由于宦官当权,正直的杨一清不依附刘瑾,于是在正德二年被革去官职,正德四年才宽接任,中间有两年时间未设陕西三边总制。才宽到任后,驻牧河套的鞑靼部不时越界骚扰,才宽便驻节花马池兴武营,亲临前线坐镇指挥。
兴武营城堡位于今宁夏盐池县城西北60公里处的高沙窝乡兴武营村。城堡始建年代失考,明代以前这里就有旧城废址一面,俗呼为“半个城”(按:同心县旧城也曾被称为“半个城”,二者不是一回事)。到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巡抚、都御史金濂在“半个城“的旧基上修建兴武营城。
正德二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改兴武营为守御千户所,分防毛卜喇(在今盐池县高沙窝乡营西村西北角明长城内侧)和永清(今高沙窝乡英雄堡)两堡及河东墙37.5公里墙段。从此,兴武营就成为明代河东墙的重要关口、宁夏后卫花马池的西北门户。才宽到兴武营后,一改杨一清以防御为主的练兵守战之法,盲目轻敌。这一年十一月初五日,鞑靼小王子统兵进犯,才宽轻率下令明军从兴武营出击,驱兵塞外,直取敌营。次日,才宽率领明军追至羱羊泉(今址待考),突然鞑靼骑兵群集而至,将明军围困。在混战中,明军斩杀鞑靼兵数十人,才宽不幸中箭落马,被鞑靼兵乱刀砍死。主帅阵亡,明军只好仓皇败归。才宽阵亡后,朝廷震惊。赠才宽太子少保,谥襄愍(mǐn)。“愍”者,哀怜也,“出师未捷身先死”是值得哀怜的。尽管“书生亦有安边计”,但让一介书生去冲锋陷阵,实在不是自己的“长项”。
整个明代担任陕西三边总制(总督)的几十位封疆大吏中,才宽是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阵亡在沙场上的高官。因此,时任户部郎中的李梦阳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悲痛,便写了这首诗来哀悼他。才宽之死,在编纂于明代的《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中都有简略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