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激发音乐兴趣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半个多月就有了明显的听觉,而音乐是听觉艺术,可以成为最早进入孩子生活领域的一种艺术活动。从婴儿期开始,经常给他听优美的音乐,能使孩子在音乐艺术美的熏陶中愉悦情绪、增添乐趣、陶冶情操、促进听觉发展。
创造一个让孩子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环境,是发展才能的重要条件。在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婴幼儿时期,给他们创造良好的音乐艺术环境,对发展孩子的音乐才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符合孩子活泼好动的运动,如唱歌表演、舞蹈活动,是受孩子欢迎的一种艺术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父母要尽可能地同孩子一起歌唱、跳舞、欣赏音乐,鼓励和带动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可以配合孩子一天的生活活动来进行音乐熏陶。例如,婴儿吃奶、幼儿吃饭、早晨起床、晚上睡觉,在这些时候听音乐,可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玩得愉快,睡得舒服,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忆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发展音乐才能打好基础。
播放音乐,应选择活泼、欢快、轻松的音乐作品,音量要稍弱、适中,摇篮曲的音量要更弱些。千万不要在孩子枕边播放大音量刺耳的音乐。实践证明,长期听“狂歌劲曲”的孩子,智力比正常孩子低下。充满尖声怪叫、声嘶力竭,寻死觅活般的音乐,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恐惧,诱导儿童产生变态心理。
到七八岁时,就可以培养他安静、专心地倾听音乐了。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教给他与音乐作品有关的生活常识和一定的音乐知识,如给孩子讲讲有关音乐家的传说和趣事,讲讲作品中音区、音色、音的强弱、快慢变化、音乐的节拍、节奏特点等音乐知识和它们在作品中的表现。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让孩子生动具体地体会音乐,增加他对音乐的兴趣。
如何学习乐器
乐器的演奏需要有较好的乐感和灵活、熟练的弹奏技巧,早期的乐器学习能为此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乐器学习最好从孩童时期开始,它不仅对培养熟练的技巧和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另外,对培养持之以恒的、刻苦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有重要作用。孩子学艺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要让孩子做好思想准备。
父母首先应了解自己的孩子对音乐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唱歌时音调的准确性、跳舞时动作能否合拍等等,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音乐基本素质,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硬逼着他学,那就非但无益,还可能有害,要视情况而定。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成材,愿意克服这些人力物力的困难,为孩子进行早期的音乐艺术教育,但不知学什么乐器为好,从几岁开始合适。据资料介绍,学习钢琴的最小年龄为2岁,小提琴为3岁,大提琴为5岁。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为孩子选择学习的乐器。至于几岁开始学为好,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决定。例如弦乐和键盘乐器可以早些开始学习,而管乐等吹奏乐器由于需要较大的肺活量,可稍大一点再学。
学习乐器时,还要有教师以及适合孩子的教材、教程。
在孩子练习乐器时,家长要配合老师给予督促和耐心的辅导,科学安排学习的时间,不要为这些学习剥夺孩子游戏和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
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
发展孩子的动作能力是孩子舞蹈艺术培养的宗旨。
匈牙利人鲁道尔夫·拉班被誉为舞蹈界的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作为科学巨匠,发现了宇宙的秘密,而作为著名运动科学家、艺术家的鲁道尔夫却发现了动作的秘密。
鲁道尔夫彻底研究了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动作活动现象,他发现,婴幼儿早期许多原始本能的动作活动,虽然多半缺乏功利性目的,但动作本身便是目的,孩子正是借此发展其动作元素,是生命内在能力的表现。所以,鲁道尔夫主张各级教育机构在从事系统的舞蹈训练之前,应先了解各种年龄孩子自我发展的本能动作活动。
对孩子舞蹈艺术的基础培养要从儿童本能动作入手,放开动作,发展动作,引导动作是其指导原则。因此了解儿童一些基本动作,如拍手、走、跑、跳、自由摇摆等,知道这些动作的基本特征、引导要领以及在舞蹈中的意义是家长必须掌握的问题。
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是孩子舞蹈艺术培养的前提,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才会有协调的舞蹈动作。尊重孩子动作的愿望和能力的同时,让孩子自由愉快地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以引导孩子用动作舞蹈去发现,让人类天性具有的动作表现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动作舞蹈艺术教育中提高孩子的美感与创造美感的能力。
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兴趣
孩子的绘画兴趣与年龄有关,但因人而异。不管多少差别,一个清楚的的规律明摆在这里:孩子绘画是一个从运用像征符号的表现,逐渐发展到写实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幼小的孩子拿着纸和笔,涂抹出许多不成形的道道、圈圈。这就是孩子的最初绘画语言——无意涂鸦期。可别小看了孩子这最初的原始作品,从表面看上去虽然没有任何意义,可这最初的探索不仅为今后的绘画打下了基础,而且他们对绘画行为感到愉悦,充满自信,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画笔的接触,使他们认识了绘画这一特殊语言的表达形式,在涂涂抹抹中,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手、眼、腕、臂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看到自己的孩子随意涂画,家长要给孩子以鼓励,不要过多干涉他怎样用笔,也不要急于教他画成形的东西,而应放手让他随意涂抹,并对他的涂抹表示赞许。他在涂抹中慢慢探索自己手的动作与纸上画出线条的关系,对笔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孩子稍大一些,他们的画面便会出现一些有形的东西了,如人、太阳、小花、房子等。他们试着用各种方法来表现自己所喜欢和熟悉的东西,这个时期被称为有意涂鸦期。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在兴奋之时拿笔到处涂抹,担心会把房间弄脏,就粗暴地加以干涉制止,这样做无疑会扼杀孩子的绘画兴趣和绘画天赋。
为了保护孩子的绘画兴趣并激励孩子的创作欲望,下面几种作法是值得参考的。
珍惜孩子的作品
对孩子的作品家长要珍惜。如果对孩子的绘画毫无兴趣,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父母不要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要太注重结果,也许孩子画的不很像,但只要他敢想、敢画、有创造性就要给予肯定,使孩子的绘画技能在画的过程中有所提高,这是最关键的。
给孩子展览作品的机会
有些孩子的画在幼儿园或学校没有被老师展览,而家长可以弥补孩子的缺憾。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悬挂或张贴孩子的作品,包括小制作等等。让家人或亲友参观、评价、欣赏。这样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让孩子开阔视野
仔细观察、欣赏周围事物和大自然的风光,感受事物的美进而表现美,也是孩子绘画的重要一环。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利用周围的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带孩子去观察、欣赏,使孩子体验到生活中美的存在,并激发表现美的欲望。
培养孩子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兴趣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这对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把握世界将有巨大的帮助。
文学作品具有形象可感性、直观性的特点,孩子们在文学的熏陶下能受到感染,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在培养孩子的文学欣赏审美素质时,也能增强他们表达思想、表现世界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美化的能力。
在幼儿时期,父母可以给孩子讲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民间神话,给孩子朗读优美的诗歌,诵唱动听的童谣,让孩子从生动有趣的故事歌谣中吸收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滋养他们幼小的童心。
儿童在2~3岁阶段,随着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明显增加。在此之前,多是大人要求孩子听故事,学儿歌,但此时则多是孩子主动要求。父母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故事、短小儿歌讲给孩子听,让他们背,并对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讲解,让孩子理解。
在4~6岁时,让孩子能正确说普通话,正确发音,让孩子讲故事,背诵优美的诗句,朗诵儿歌、唐诗等,鼓励孩子讲述自己的见闻。看电视电影后和孩子谈节目内容,要求孩子正确表达,让孩子领略文学作品(故事、诗歌等)的语言美与感受其意境美。
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活泼的特点最易被孩子接受和传唱。2岁以前背儿歌的孩子,上学后综合能力较强。会背儿歌的孩子很快也能背诵唐诗。唐诗中很多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的短诗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学美感能力十分有用。
琼英与玉蕊,
片片落前池。
问君花来处,
东君也不知。
这是虞仲文4岁时写雪花的诗。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儿童充满童真的情趣,形容像花瓣一样透明的雪花,片片飘落到池前,它从哪里来的呢?恐怕连主管百花季节的春神东君也不知道吧!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入梨花寻不见。
这是一首很多人都熟知的诗歌,看上去平淡无奇,实则意境隽永,诗意独特。孩子们数着迟到的春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如果就这么数下去,这样写雪花也不见意境,但一句飞入梨花寻不见,画龙点睛之处,道出了春来的季节,梨花已开,柔美白嫩,稀稀落落不合时宜而又顿添诗意的白雪突然飘至,可惜一入梨花丛中,茫茫一片白花竟寻它不见,童趣十足。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是初唐四杰骆宾王7岁时写成的《咏鹅》诗,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唐诗之一。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游戏时有色有声的情景。白(毛),绿(水),红(掌),清(被),色彩鲜丽,春意勃勃,完全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表现了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唐诗中诸多短诗都是培养儿童文学爱好的基本读物。家长可以自行选择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熏陶孩子。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普及及电影业的不断发展,电影电视也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由于其直观性及对视觉的冲击力,符合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对孩子的艺术美感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但影视作品不会都适合孩子,甚至有精神污染的,需慎加选择。对于儿童来讲,健康有益的反映儿童生活的音乐故事片、纪录片、卡通片,内容健康、生动有趣,是可以起到欣赏与培养作用的。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卡通片,因为没有孩子不喜欢看电视卡通节目的。比如最早的米老鼠唐老鸭的形象是由20年代美国人沃尔特·迪斯尼制作出的一系列动画短片中的主角,而根据格林童话《白雪公主》改编的动画片,则是三四十年代制作的。我国自己制作的动画片如《大闹天宫》、《黑猫警长》、《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葫芦金刚》、《哪叱闹海》,引进欧美等国外的如《蓝精灵》、《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变形金刚》、《美少女》等等,良莠不齐,尤其是日美的很多卡通片中有不少充斥着许多暴力和色情的内容,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沉迷其中,害莫大焉。所以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加以鉴别。当然优秀的卡通艺术品,比如《猫与老鼠》这类既活泼、精彩、幽默又童趣盎然的作品,其简洁而又明快的风格以及符合儿童心理与思维的特点,颇能启迪孩子们的思想,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为了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父母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激发孩子读书学习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儿童阶段是孩子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观察是发展孩子智力的主要途径。没有观察,可以说就不可能积极思维,也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像。通过观察,孩子才可能对事物有明确的认识。
事物主要依靠各感觉器官,即通过眼看、鼻闻、耳听、口尝、手触。观察一朵花,才知道这朵花是红的,摸一摸,才知道花瓣很细软,闻一闻,才知道这朵花是香的。孩子在观察中,运用感官认识许多事物。
父母不仅要引导孩子观察,还要教会他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一条鲫鱼,要先从整体再到局部,先从头再到尾(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按次序进行。从整体看,鲫鱼的身体是扁扁的,两头小,中间稍大,全身披着闪亮的小鳞片。从头到尾看,头上有两只眼睛,尾上有鳍。要求4~5岁孩子,把观察到的简单内容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使孩子深刻理解,还可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如把两种不同的鱼放在一起,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孩子的认识就更进一步了。
孩子观察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激发他对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动力,当孩子对观察表示出极大兴趣时,父母应当津津乐道地解答,以增加孩子的观察兴趣。家里如果养了一只兔子,大人应让孩子照料。他从新奇到产生兴趣,然后进入观察,能学到许多知识。他知道兔吃菜叶很快,从小兔到长成大兔要长很长的毛。对孩子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家长应及时满足他们的愿望。例如,家里买来一只母鸡,孩子会很自然地去抓一把料来。家长不要阻拦,让他去喂,因为这正是孩子观察鸡吃食的好机会。
在家庭中、马路上、公园里,供孩子观察的事物比比皆是,大人要有心选择对象,引导孩子观察。在观察中,掌握从近到远、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培养孩子仔细认真的观察习惯,发展孩子的观察力。
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头脑中创造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就是想像力。想像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过去感知所得到的形象,经过加工而成,是在思维的条件下进行的。比如,孩子对妈妈的形象记忆最深,因此,当他接触到布娃娃时,就产生做“妈妈”的愿望。他的话语和动作,有些是摹仿妈妈的,有些是凭自己的想像。这就是新事物的形象,即“娃娃的妈妈”的思维过程。
孩子的想像非常丰富,他可以从一只玩具引起一连串的想像。例如,用花纸折一只“船晒衣裳”送他玩,他会高兴地边玩边说:“一只小船水上走,我在水里洗衣服,洗好晒在小船上。”4岁的孩子就能有这样丰富的想像了。孩子时期,想像力的发展是很快的。当孩子偶然用两条交叉线画出一条鱼时,他会欢跳地叫起来:“一条鱼,一条鱼。”此时,父母对他的“作品”加以肯定、鼓励,他会画了一张又一张,以此感到满足和骄傲。以后,父母有意带他去看水池中的金鱼,图书上的各种鱼的画片,孩子所画的鱼逐渐就有变化了,如鱼背上添鱼鳍,鱼身下画有横曲线表示水。经过多次练习,他能画出各种各样的鱼在水里游玩,其主题构思虽然简单,但在成人的启发引导下,想像已从无意识进入到有意识的创造性阶段。这表明,孩子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想像力在孩子身上有较大的潜力。
孩子的想像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有时会把想像当做真事,或夸大想像。例如,孩子特别喜欢万能积木,他会这样告诉同伴说:“爸爸给我买了万能积木”。这绝不是在说谎,而是受情绪影响,或做过梦,以致辨不清真假了。遇到这样情况,父母不要责斥他是“说谎”,也不要认为“有趣”,应正确对待。有条件可给他买,否则应分散他对这一玩具的注意力。
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孩子时期是孩子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父母应抓住时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发音要正确
孩子有些语音发得不准,如“奶奶”说成“来来”,“热”说成“乐”,“岁”说成“睡”等。这是孩子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或受方言影响所致,成人千万不要取笑和摹仿,应随时给予纠正。
词汇要丰富
教孩子学说衣着、食物的名称,如“毛衣”、“饼干”;学招呼人,如“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学礼貌用语,如“你好”、“谢谢”;学说自然现象,如“春天”、“下雨”;学形容景象,如“蓝蓝的天”等。反复巩固已学过的词汇,不断增添新的词汇,词汇丰富了,口语表达能力才有了基础。
使用短句
句子是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由词构成的。先教孩子说短句,才能进一步练习说连贯性语言。
训练孩子学讲连贯性语言
5~6岁孩子词汇已非常丰富了,有名词、动词、形容词、连接词、数量词等,还掌握了不少短句。应引导孩子把各种词连起来,连贯地用口语描述某一事物或情景,如:“冬天到了,天气很冷,我跟妈妈上街,穿了大衣,戴了帽子和手套。”
发展孩子口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摹仿父母的语言
学口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主要是摹仿他们的语言。父母必须注意规范地、文明地使用祖国语言,学讲普通话,为孩子做出榜样,并有意识地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发音,注意语句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游戏
孩子最喜欢玩游戏,游戏中的问答和自言自语,就是练习口语的好机会。孩子所熟悉或理解的事,都会自然而然地在游戏中通过他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可供孩子观察的内容非常丰富。口语表达能力可在观察中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
交谈
亲切地、自由地与孩子交谈,是发展孩子口语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结合孩子的年龄,父母从简单到复杂与孩子进行交谈,并作恰当评定,据孩子发展情况进行引导。
接触故事、儿歌等文艺作品
孩子在家应有自己爱听的故事、寓言、童话和传说。父母讲时语句要优美动听,内容要丰富多采,以吸引孩子的兴趣。对孩子爱听的故事,大人可多讲几遍,让孩子记熟、复述。儿歌,大都情节简单,文字规范,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易于上口,便于记忆,孩子能较快地学会,念唱时感情充沛。其他如绕口令、诗、谜语等,感染力也很强。这些文艺作品,能大大丰富孩子的想像力与思维力,通过经常练习,口齿会变得伶俐,语言也善于表达。
多看图片、画册、玩具、木偶等艺术作品
形象的、生动逼真的实物对孩子吸引力很大,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能得到好的效果。最终孩子会看图说话,背木偶戏的台词,两个孩子在一起,边玩边交谈,在欢乐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受力
除了对孩子进行感性认识教育外,家长在家中还可开展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知识艺术训练。只要选择内容适当,孩子是愿意接受的。
识字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随时能接触到文字,并且会好奇地问:“这个字念什么?”他看着大人的口形会跟着念。报纸来了,读一下报名,过不了多久,邻居的几份报纸,差不多都能认出来。走在街上,认认店面招牌,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一些字。继而认孩子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还可利用识字卡,一面看图,一面认字,这样效果更好。但文字比较抽象,孩子不宜大量认字,死记硬背,否则孩子会感到单调,产生反感情绪。要让孩子多接触实际,学会观察,为系统识字打下基础。
写字
孩子能绘画,也能练习写字。孩子动笔总是先画画,对画圈圈、涂黑点、画线条很感兴趣,因此,孩子把写字叫画字。
4~5岁的孩子可开始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和几岁了。开始时确像画字,如把“口”画成“〇”。父母应教孩子握笔的方法,引导他按笔顺写字,注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字要与认字相结合,在认字过程中,孩子记住了字的形状,临摹起来就方便了。孩子写字用的铅笔,色要浓,铅芯要软,使字迹写得清楚,不易戳破纸。5~6岁孩子见大人用毛笔写字,他也试试,父母应予以鼓励。写字时需注意正确姿势,用眼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引起视力疲劳。
绘画
孩子喜欢看图画,更喜欢拿笔在纸上学画。绘画不仅能学到绘画技能,对孩子的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特别是观察力,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观察是绘画的前提。孩子画什么要给他观察什么。3~4岁孩子进行观察时,往往只注意物体明显部位,而且不能持久。所以,只能要求他们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少许时间后转移搞另外活动。以游戏口吻启发孩子练习,绘画技能便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画直线用“天上下雨地上长草”作比喻;学画横线时,画一条线作地,画两条线作马路。5~6岁的孩子,不但能观察所画物件的整体,还能注意局部。他们中大多数已掌握横线、直线、圆圈、三角形和方形。家长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孩子用这些图形构成简单的画面,如电视机、伞、自行车、房子等,把孩子的眼光引向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中。
孩子画完一张画,常会给父母看,父母要热情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培养孩子绘画的兴趣和信心。引导孩子把画贴在本子里或墙上,供家人欣赏,把绘画当做一件美好的事情来做。
家庭艺术熏陶——音乐
孩子非常喜欢音乐,因此音乐比别的更能吸引孩子,因为孩子的听觉灵敏,在别人唱歌、在优美的旋律中,能感受到生活的欢乐和温暖。从小注意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而且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和性格。
在家庭中,如何早期注意音乐教育呢?
让孩子多欣赏现在,录音机电视机已普遍进入家庭,孩子在家听音乐的机会多了。电台有专为孩子放录的音乐节目。雄壮的歌声,优美的乐曲,充实了孩子的听觉。培养孩子欣赏音乐,要注意音响不刺耳,环境不嘈杂,作品短小,节奏鲜明,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并培养坚持听完一曲的习惯。
用自然声唱唱歌是音乐表现中最易理解、最易接受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种形式。孩子最喜欢唱歌了,顺口的曲调听几遍就能唱上口了。每当他们在幼儿园学会一首新歌时,总要一次又一次地唱给爸爸妈妈听,或在游戏中哼哼。孩子开始学唱歌时,父母要注意培养他们用自然声唱歌。
首先要有正确的唱歌姿势,即自然地站着或坐着唱。唱歌姿势不正确,往往会直起嗓子喊叫,声音非常难听。有时孩子高兴了,喜欢唱得很响,父母要及时提醒,并使他懂得在集体中唱歌时,自己的声音不可突出,歌声要整齐才好听。
在日常游戏活动中,也要提醒孩子说话要养成不叫喊的习惯,保护嗓子。有的孩子对唱歌不感兴趣,节奏感不强,可让他多听琴声,多听发音准的同伴唱,父母若不喜欢唱歌,也要创造让孩子接受音乐熏陶的机会,让音乐纳入日常生活之中。
创造音乐环境3~4岁孩子可以学弹钢琴、拉小提琴、拉手风琴等乐器了。从小能学会一种乐器,不仅为长大成才打下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毅力。
无论学什么乐器,都需从培养孩子兴趣着手,根据孩子特点认真下功夫。孩子觉得很有趣,就会一遍遍地练。一曲弹完,应予拍手夸奖。学习任何一种乐器,必须有老师手把手地教,严格地按教程由浅入深进行学习。老师的讲解、示范很重要,不能心急贪快。有一定基础后,最好创造机会让孩子参加演奏,或听适合程度的音乐会,以增长见识,进一步提高兴趣。
孩子特点之一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即使是对他有明显刺激的欢快旋律,能够集中的时间也甚短。因此,孩子练习乐器时间不宜过长,3~4岁孩子应从几分钟开始,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乐器,可延长到15~20分钟,不宜超过20分钟,一天分几次练习。
培养孩子的文学水平
孩子文学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有故事、儿歌、绕口令、谜语等。它运用形象的、生动有韵的语言,创造有趣的情节,告诉孩子,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人类的聪明、生活的欢乐,把孩子带进广阔的天地,陪伴着度过欢乐的童年。
听故事
童话、神话、寓言是孩子最爱听的故事,还包括介绍有科学知识和描述大自然的故事。孩子喜欢故事,百听不厌,有的成了上床入睡的催眠曲。故事能给孩子以智慧、勇敢和理想,多听故事,不仅能开阔眼界,发展想像力,而且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但给孩子讲故事,不可用教训口吻,寓教育于故事情节之中,多让孩子自己去品尝感受。
背儿歌
儿歌的内容广,有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形象,歌颂祖国,歌颂大自然。孩子将从儿歌中接受熏陶,培养美好的情感,高尚的品德,纯朴的愿望。家长要多鼓励孩子背诵儿歌。
猜谜语
猜谜语是孩子动脑筋思考的一种游戏活动。谜语既有韵又有歌,一般是用儿歌、顺口溜的形式,以恰当的比喻表达事物的特征。因此猜谜语过程,能够活跃孩子思维,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产生联想,对发展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好处。
每个孩子都具有好胜心,在猜谜语时孩子愿意自己动脑筋猜出来,不希望大人透露谜底。如孩子几次猜不着,家长可用启发方式,如揭示“这是吃的”,“跟……有关”孩子将越猜越有兴趣。谜语内容,应该是孩子接触过的、生活中较熟悉的物品,从吃的、用的、自然现象、动物中取材,当然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不可太深奥。
说绕口令
教孩子绕口令,有助于发展语言。教的方法主要一条是。开始教时正确示范,一句句慢慢学,不可操之过急,待完全学会并习惯后,要求说快就不会错了。绕口令要求有一定的速度,说得慢就不稀奇不好笑了。相声中常有绕口令内容,孩子特别感到新奇、有趣,越是说不好越是要学着说。
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
孩子到了3岁,非常需要与同伴交往,不愿一个人单独玩耍。当家里来了小客人,他会非常高兴地主动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很快两个人便做起了游戏,成了好朋友。一旦小客人要回去了,好客的小主人竟会哭出来。这说明孩子已从个体活动发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体生活了。
幼儿园是孩子的集体活动所在,是孩子的乐园,那里有老师、有小朋友、还有各种设施和玩具,对孩子有吸引力。父母应该送孩子到这个美好集体里接受集体主义教育。只有在集体生活中成长,孩子才能更好懂得互相谦让、有礼貌、相互帮助、有同情心、遵守纪律,为以后入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父母要善于抓住孩子关心集体的点点滴滴,给予称赞、鼓励和支持,并且自己要做出。当听到孩子充满感情地反映某某小朋友生病了,可带着孩子去探望,支持他们的友谊。当见到孩子在离园前自觉把小椅子摆整齐,并轻轻地放,做出爱护小椅子的行为时,大人要及时表扬。当孩子在口袋里发现多出一只不是自己的玩具时,大人应提醒他交还老师。家长应处处遵守幼儿园规则,为孩子做出榜样,这样孩子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品质就会成长得更快。
培养孩子从小爱科学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及早注意培养孩子爱科学的兴趣是祖国培养科技人才、实现四个现代化大计的基础,其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对孩子进行爱科学的教育,绝不是死记硬背,灌输知识。主要是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对事物观察、思考和探索的习惯。早早地在孩子心灵上播下爱科学的种子。
怎样让孩子从兴趣着手呢?
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水、风、雨、树、花草、小动物等的千奇百怪的事物都感到有趣。可是孩子真正发生兴趣,必须通过具体接触,如白天看到了蓝天、白云、金亮亮的太阳,晚上看到天空中的星星、月亮。孩子会好奇地发问:“太阳的家在哪里?”“星星可以下来跟我玩吗?”这表明他对自然现象产生了兴趣,家长如果能正确回答,孩子的兴趣就得到了认可。有时家长也可以提问启发孩子,引起他的思考,如孩子回答错了,或者是根本没有听清楚,家长可以再说一遍,并结合孩子的年龄能力,慢慢诱导。
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家里可以随时积累一些材料,如铁片、竹片、吸铁条、木块、小石头、彩色玻璃纸、硬板纸、小瓶子、破乒乓球等,让孩子经常摆弄,亲自摸摸、看看、比比,逐渐认识它们。例如,偶然间发现一张纸不费力地一撕就破,而布要用剪刀剪。把两张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叠在一起对着阳光照,颜色变了,黄和蓝变成绿,红和蓝变成紫,这就会非常吸引孩子。家里还可以养些花、小金鱼、小蝌蚪,冬天切下萝卜根、土豆养在盘里,让孩子一起照料,当发现土豆钻出绿芽,萝卜长出嫩叶,孩子该多么兴奋啊!一点奥秘,一点道理,引起孩子的思考和探索都离不开大人的诱导。一般孩子常常爱问“天为什么会下雨”。家长有空时不妨跟孩子一起做个小实验。用一大杯开水,放上一个冷的盖子,水蒸气碰上盖子就变成水珠往下流,这水珠就是“雨”,这样孩子就知道了。一盆水,里面放一块铁和一木块,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到盆底,看看哪个重,哪个轻。两块同样的硬糖,把其中一块敲碎,越细越好,同时放在一只盛有热水的杯中,让孩子看看,哪种糖先溶化。通过这个实验,让孩子懂得成了粉末的糖比整块糖和水接触多,所以溶化快。这些小实验使孩子发现一些科学的奥秘和道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极大益处。
“一再反复”产生兴趣
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不喜欢重复听一句话或某一件事,因为这样会影响好的心情,造成心烦意乱。大人的这种态度与小孩显然有很大差别。比如我们在幼小时,总是喜欢缠着父母,要他们重复讲述某一故事。
据专家们研究表明婴儿期的一再重复,有利于加强他们的脑部智力组织的功能。之所以向婴儿反复地灌输他都不觉得厌烦,主要是因为他们还处于不懂厌烦的阶段,因此,我们才可以用反复的做法,以增强他们的智力。
婴儿的吸收力是非常惊人的,只要每天重复播放几次音乐给他听。过了一段时间,任何深奥的音乐,他都会记得。由此可见,婴儿的吸收力是十分惊人的。
这一时期的一再反复,除了有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外,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某一事情的兴趣。
通过不断的反复而记住了各种各类音乐与童话的婴儿,会渐渐地着迷于自己所喜欢的音乐或故事。也就是说,反复的作用,既能让孩子能熟记故事,同时还增进了他们对该故事本身的兴趣。
关于让这一时期的幼儿产生兴趣为何重要,已无须赘言,因为很显然,如果把自己一个年仅14个月大的孩子一直寄养在育幼院,当他们将孩子领回家时,孩子已近乎处于白痴的状态。可是,等孩子到了四五岁时,他却突然对音乐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一下子想学小提琴、钢琴的欲望,狂热得近乎异常。
他的父母觉得十分奇怪。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这个孩子在育幼院时,在睡前和运动时间,院方曾不断地播放舒伯特和莫扎特的摇篮曲,以及冰上华尔兹等音乐。
正是这种不断播放的音乐,使一个智能并不高的孩子对音乐产生了独特的领悟力。
培养数字兴趣
在斯特娜夫人培养女儿的过程中,她感到,在所有的学科中,再也没有比数学更难于使孩子感兴趣的了,她尽管曾通过游戏法很容易地教会了女儿数数和数字,并用作买卖的游戏很容易地教会了她对钱的数法,然而,当她在教女儿乘法口诀时,却碰到了麻烦:女儿有生以来第一次厌弃学习,由此可见,就是已到5岁左右的孩子,也是不喜欢死记硬背的。尽管她把口诀编成了歌词供她唱,她还是不喜欢。
斯特娜夫人真是有些担忧了。你想想,女儿5岁时,已能用八个国家的语言说话了,还在报刊上刊登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她在神话、历史和文学方面,已达初中毕业生的水平,然而,却连乘法口诀都不会。她是否在学业上有所偏向了呢?一个偏科生显然不符合斯特娜夫人培养孩子的理想,因为她的理想是使女儿均衡发展,在成材的同时真正感到幸福,片面发展就不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为此,她为女儿对数学不感兴趣而苦恼。尽管如此,她还是没有强制女儿死记硬背乘法口诀,因为她知道强制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并容易扭曲孩子的性格。
不久斯特娜夫人的苦恼被与洪布鲁克教授的一次幸会而解开了。那次,为了宣传世界语的优越性,她曾带女儿到纽约州的肖特卡去讲演,在那里幸好遇到了芝加哥的斯他雷特女子学校的数学教授——洪布鲁克女士,她的数学教学技巧相当高明。在听了斯特娜夫人的担心后,她一语道破了问题之所在:“尽管你女儿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但决不是片面发展,这是你的教法不对头。因为你不能有趣味地教数学,所以她也就无兴趣去学它。你自己喜好语言学、音乐、文学和历史,所以能有趣地教这些知识,女儿也能学得好,可是数学,由于你自己不喜欢它,因而就不能很有兴趣地教,女儿也就厌恶它。”接着,这位杰出的女士十分热情地教给她一套教数学的方法。回去后,斯特娜夫人便把这套教数学的方法用在女儿身上,事实证明这套方法很有效。
这位女士的建议,首先是让孩子对数字产生兴趣。例如:把豆子和钮扣等装入纸盒里,母女二人各抓出一把,数数看谁的多;或者在吃葡萄等水果时,数数它们的种子;或者在帮助女佣人剥豌豆时,一边剥一边数不同形状的豆荚中各有几粒。
母女俩还经常作掷骰子的游戏,最初是用两个骰子玩。玩法是把两个骰子一起抛出,如果出现3和4,就把3和4加起来得7分。如果出现2和4、3和3,就得6分,这时就有再玩一次的权利。把这些得分分别记在纸上,玩3次或5次之后计算一下,决定胜负。
斯特娜夫人非常喜欢这类游戏。当然,在女儿投入到这种游戏的乐趣之后,她仍按洪布鲁克女士的建议,每次玩游戏不超过一刻钟。理由是所有数学游戏都很费脑力,一次超过一刻钟后就会感到疲劳,在这一游戏玩了两、三周以后,她们又把骰子改为三个、四个,最后达到了六个。
接着,她们把豆和钮扣分成两个一组的两组或三组、三个一组的三组或四组,把它们排列起来,数数各是多少并把结果写在纸上,然后把这些做成乘法口诀表挂在墙上。这样一来,斯特娜夫人的女儿就懂得了得四,得九的道理,而且非常高兴。复杂的游戏可以依此类推地继续做下去。
为了培养女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做妈妈的还经常同她作摹仿商店买卖情景的游戏。所卖的物品有用长短计算的,也有用数量计算的,还有用分量计算的,价格接近实际的价格,钱也是真正的货币,妈妈常常到女儿开办的“商店”买各种物品,用货币支付,女儿也按价格表进行运算,并找给妈妈零钱。
当女儿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或帮助家里干活儿时,妈妈就付给她钱,她还不断地从杂志社和报社领取稿费。她把这些钱用自己的名字存入银行,并计算利息。
按洪布鲁克女士的方法教,不久,斯特娜夫人的女儿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教学就像流水一样,从算术开始一直到顺利地学会了代数、几何。
培养科学兴趣
幼儿乐意从高处丢东西,可能是东西一放手突然就不见了让他觉得非常有趣,或是喜欢听东西掉下去的声音吧!这个时期的幼儿一坐在椅子上就会故意把东西丢下来,然后要大人帮他捡,身为爸爸妈妈不要责骂他的行为,应重视隐藏在这种行为背后的科学心理,父母还应为他提供一些快乐的游戏。
从哪里放进去呢
幼儿可以开始学习什么是三角形、四角形、圆形了。玩积木游戏时要边玩边跟他说“这是圆形、这是三角形”。要他把积木按各自的形状放入打了洞的箱中,他就能玩得很开心。
做纸飞机飞上天
用广告纸或彩色纸帮幼儿折成纸飞机,让他开开眼界,爸爸的纸飞机也能飞得老远。给幼儿一架,抓着他的手,让他学会如何放飞机。
什么都丢
幼儿喜欢听东西掉下去的声音,所以看到什么就丢什么。当他丢金属汤匙时妈妈可以在一旁说“锵”,丢积木时说“咔啦”,丢手绢时说:“咦,没有声音?”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就会知道声音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把小石头丢入空瓶中
给幼儿准备一个塑胶制的空罐子,让他玩丢石头的游戏。不管是抓或丢,对他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把瓶子倒立,从小洞中抓出石头虽然很困难,却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