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一岁左右的孩子,声音的分辨力增强,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节奏感与乐感。例如,父母可以把家中废弃不用的玻璃瓶找出来,装进不等量的水,排成一列,然后用玻璃棒敲打这些瓶子,它们发出的声音接近于奏出简单的乐曲,孩子很快便能学会如何在这些自制的乐器上弹出曲子。
类似这样的训练对孩子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俄国著名音乐家柴柯夫斯基的经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柴柯夫斯基是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的一个矿区出生的,父亲是一个送矿石原料的马车夫,母亲是平凡的家庭妇女。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在这样的矿工家庭里,会诞生出一个世界闻名的作曲家。他在襁褓中的时候,他的母亲常常是横抱着他一面哼唱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他的小屁股,使他在和谐的节奏氛围中安然入睡。他醒过来以后,听见马蹄声由远而近,便知道是父亲回来了,就随着声音挥动着小手臂。他的父亲一回到家里就逗他玩耍:把他抱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模拟马蹄的声音,一面轮流抬起左、右腿,使他东摇西晃,上下颤动,使他充分享受到了这一“节奏情趣”。
这对普通的父母并未有意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但他们的“哄孩子睡”和“逗孩子乐”的动作却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节奏感,使柴柯夫斯基自小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少年时常到矿山附近的一所东正教堂玩耍,最爱聆听节奏分明的赞美诗歌曲,从中吸取音乐养分。后来他终于攀登上音乐领域的高峰,写出了以节奏明快、热烈著称的芭蕾舞曲《天鹅湖》。
在《回忆录》中柴柯夫斯基写道:“我的父母使我从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
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也都热衷于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在孩子进幼儿园时便为孩子购置乐器,令其从师学艺,但多数效果却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为父母者未深谙这样一个道理:促使孩子音乐禀赋得到发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责令其学习乐器”这一“因素”,而是培养其节奏感这一“要件”。
大音乐家郐曼曾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音乐家之所以能在笔端流淌出一串串悦耳的音符,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就在于他有超过常人的节奏感,而节奏形成总是从童年开始的。”
由此不难看出,“软件”比“硬件”更为要紧。年轻的父母应当从中得到启迪,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音乐艺术活动指导
听音跟唱
训练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基本方法是先让孩子听一段乐曲,然后将它完整地唱出来。可以由家长先唱(这时要求家长一定要保持音准),也可以放录音(可以一小节一小节地放),有条件的家庭,家长可以先在乐器上(最好是钢琴,因为它的音准、音质好)弹奏一段曲子,然后让孩子唱出来,可以唱出音符,也可以用“啊”音。
要求曲目简短,最初做练习时,曲目音符变换要少,旋律少曲折。
听音指五官
训练音乐记忆能力和音乐反应能力。跟孩子事先说明,“1”音代表眉毛,“2”为眼睛,“3”是鼻子,“4”为嘴,“5”为牙齿,“6”为舌头,“7”为耳朵,“8”指整个头部。然后,家长唱或弹奏诸如“111”的小段盲书,让孩子迅速指出它所代表的五官,训练次数增多后,可以使音高顺序与五官的上下顺序不对应,以加大难度。
指导欣赏文学艺术
文学作品的种类很多,其中小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童话、寓言、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体裁。由于体裁不同,欣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童话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幻想采取拟人化的表现方法创造出来的假想故事。孩子最喜欢新奇有趣的故事。运用新奇有趣的故事,对训练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智慧,加强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指导孩子欣赏童话时,要引导孩子认识童话中的人和事,一般童话对话较多,有些童话很富于音乐性,要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孩子讲给别人听,这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极好机会。
寓言
寓言是作家采用譬喻或影射的方法,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单纯的故事情节、精辟的文学语言、紧凑短小的篇幅写成的文学作品。它可以借以说明道理,嘲笑人们的缺点,给人们以极深教训。孩子欣赏寓言时,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帮助孩子理解文中的内容及寓意。读寓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理解寓言的基础上,揭示寓言的道理,从中使孩子受到深刻的教育。
诗歌
诗歌语言精炼巧妙,意境幽深美好,思想深刻独见。诗歌的韵律节奏、生动形象的语言,给予孩子以美的感受。孩子在欣赏诗歌时,家长可对感情色彩浓厚、思想含义深刻的词语讲解分析,传达出作者在诗中饱含着的激情,使孩子受到感染、得到教育。诗歌运用丰富的想像、新颖的比喻、夸张、形容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家长在教孩子理解诗歌时,可引导孩子领会诗歌中表达的意境,从中发展孩子的想像力。诗歌宜于朗读、吟诵。所谓“高声朗诵,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一定要让孩子多读多诵。
故事、小说
故事和小说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新奇有趣,引人入胜。有的故事和小说由于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家长要让孩子有选择、有目的性地读文章,在欣赏时,引导孩子不仅要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还应对人物加以必要的分析和评述。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阶级、阶层、职业、民族、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成长转变中的人物等等。家长和孩子一起评述、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可提高孩子的欣赏能力、认识能力。
音乐基本动作的引导
拍手
当孩子可以一手拿勺子,一手端碗,并会用勺敲击碗时,他就会拍手了。拍手动作能够使孩子对节奏作出敏感反应,是训练孩子掌握节奏和速度的基本动作。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拍手:手臂放松,轻松挥动下臂和手臂,用凹的手心以拍得响亮。不论站、坐或做其他活动时,都可进行灵活多变的拍手。除了双手互相拍击外,还可单手拍打其他东西。
走
走的动作平稳而舒缓自然,是孩子最早掌握的全身性协调动作。由于走时脚比较接近地面,因此利用它可以很好地使孩子学习连续演奏。让孩子跟着音乐的速度在房间里来回走,自然地轻松走动;让孩子观察不同人、动物的走路姿势,根据乐曲可以创造性进行变奏,并摹仿其他人或动物的走路姿势。
跑
当孩子还没走稳时,就喜欢用跑来表达他好动的愿望和愉快的心情。他也常用跑的动作来摹仿马的小跑,或者在跑动中伸出双臂学小鸟飞。利用他此时丰富的想像力,可以使他初步学会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引导他用轻巧的脚步和良好的膝盖动作,转变或改变方向,正确运用手臂,然后鼓励他将跑、突然站住、原地跑、下蹲等动作结合,根据乐曲不同形式的组合而做出适当反应,表达并创造出自己的感受和新动作。
跳
孩子们十分喜爱跳的动作,而且在做该动作时,他们也显得天真可爱。有时他们跳得并不连贯、不稳,却还要竭力学习双脚跳、屈膝跳、蹲跳、单脚跳等动作。利用跳,可以使孩子学习掌握乐曲的小节、段落,用跳中的间隔表达休止符等。引导他们保持脚背松弛,到达地面时膝盖稍曲,就可以使动作尽可能轻巧。利用各种跳摹仿不同动物的动作,利用跳与其他动作的结合表现乐曲节奏,掌握跳的节奏,学会把握跳的时机。
自由摇摆
孩子的摇摆动作首先从头部开始,然后才学会身体的摇摆。在舒缓、轻柔的乐曲中,孩子也许会自然地做出摇摆动作。利用这一动作可以使婴幼儿准确把握乐曲的情绪情感,体会音乐的表现力。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此动作运用较多,因为与上述其他动作相比,它表现得较安静,可以养成婴幼儿倾听音乐的好习惯。引导孩子站立时,两脚要自然分开,左右摇晃躯体,放松肩、背,不要耸肩或僵硬地左右移动上躯干;坐立时,则启发他们想像自己为钟摆或摇椅,把自己完全放松,并可左右、前后随意摇摆,力气也可以随意增减,与音乐处于完全和谐的状态之中。
舞蹈活动指导
脚的动作游戏
脚在舞蹈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一个以地面为键盘,通过走、跑、行进、跳、跃等记录和把握节奏,出色地完成乐曲的演奏。
与此同时,幼儿对自己脚的注意从他刚学会独立坐时就开始了,如玩弄脚趾、啃脚掌等。
可以利用孩子好动的特点,选择不同节奏的乐曲,设法鼓励他随乐曲速度的变化而运用各种走姿和跑姿。并试着用足跟、足尖、足内侧、足外侧踏步或缓慢移动,体会不同的感觉。
为增加动作的变化,可由基本的走步和跑步过渡到跳步、跑跳步、滑步、跑马步等。并且将脚的动作与腿的动作结合起来,如前踢腿、侧踢腿、后抬腿时运用自然和谐的脚的姿势。
如果能在音乐的伴奏下做这些练习是再好不过的事,孩子很喜欢这种游戏,可以玩很长时间不厌倦。但是,请家长注意,不要让孩子用脚踏所有的节奏,简单明快的节奏用脚表现即可。踏更复杂、更准确的节奏应在学龄期进行,并且宜用其他方法来表现。
要求
通过表现小猫和狮子的动作,比较体验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节奏。
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发展孩子的想像力。
过程
欣赏《小猫和狮子》音乐两遍。
第一遍音乐欣赏后,告诉幼儿:“刚才小朋友听到的音乐叫《小猫和狮子》。”
第二遍音乐欣赏后提问:“小猫是怎样叫的?”“狮子是怎样叫的?”
请孩子听音乐学小猫和狮子走路,孩子自己创编动作。
成人示范小猫和狮子走路,小猫一拍走一步,狮子两拍走一步。
孩子边唱歌边做小猫的动作一遍;孩子边唱歌边做狮子的动作一遍。
可让孩子分别扮演小猫和狮子的角色进行表演。
动作说明
在学小猫走路时,步子迈小一点,落地轻一些,学狮子走路时步子不妨大一些,落地声响一些,两手五指分开,掌心向后,从两颊中间往两边一拍一抓,两手五指分开成爪状,手心向下,放在身体两侧,两拍走一步。
踵趾动作游戏
要求
初步学会踵趾小跑步。
培养儿童对音乐的节奏感。
过程
欣赏乐曲,儿童感受音乐的节拍并拍出乐曲的节拍。
成人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脚尖脚跟跑跑跑”。
儿童排成纵队学习动作,练习三至四次。
请跳得好的儿童示范。
儿童四散跟着音乐做踵趾小跑步两遍。
动作说明
踵趾小跑步四拍完成。第一拍,右脚跟向右前方点地,同时左膝微屈,身体稍向右倾,脸向左前方。第二拍,右脚尖向后点地,脸向右后方;第三、四拍,右脚开始向前跑四小步。两脚交替进行,应向前跑三小步以便换脚。步伐熟练后,两手叉腰,(手心向后)与脚的动作同步做。
马步动作游戏
要求
学习跑马步。
感受乐曲风格。
过程
欣赏音乐,初步感受音乐。
听音乐拍出音乐的节拍。
成人示范跑马步,正面、侧面分别示范。
儿童排成大圆圈,跟着成人练习跑马步三至四遍。
加上双手动作再练习三至四遍。
听音乐,儿童四散跑马步,要求按乐曲改变跑的方向。
动作说明
一拍一步。前半拍左脚向前跑一步,后半拍右脚跃至左脚处,同时左脚离地屈膝,准备向前跑,连续起来像马跑的样子。右脚起步时,左脚动作相反。跑步时,身体稍前倾,两臂前伸稍屈,两手半握拳,做拉马缰绳状,或一手上举作握鞭状。
指导孩子欣赏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美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离不开建筑,古今中外,建筑的式样可谓千姿百态。有非洲的草房、北京的四合院……世界上仅住宅的样式就不下几百种,至于公共性的、纪念性的建筑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庙,罗马的角斗场,中国的宫殿寺庙,直到近代的航空港、巨跨大桥、摩天大楼……结构、风格、式样各具特色,这些人类世界中的“第二自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当家长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来到故宫、圆明园、世界公园、中华民族园……看到气势雄伟的皇家宫殿建筑时,该如何引导孩子来欣赏这些古代、现代的建筑美呢?
这就需要家长平时多说、读一些有关建筑美学方面的书籍,以对中、西方、古代、现代建筑的风格样式有些了解,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带领孩子来欣赏品评。中国建筑风格随着地域、民族、审美心理不同,而各具特色。中国建筑倾向和谐统一,宫殿寺庙建筑讲究照应环境气氛,靠气氛显示性格,如故宫、天坛等;园林建筑注重曲折委婉,充满运动,如苏州园林等。
了解了各方面的建筑风格之后,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
了解建筑艺术的特征
19世纪的美学家、艺术家们如德国的谢林许莱格、歌德都不约而同地将建筑叫做“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的内涵非常丰富。建筑艺术具有实用性、群众性、纪念性、正面性、空间延续性及艺术综合性。故宫三大殿的庞大崇高,惟有皇帝可使用的龙凤纹样及金色充分体现了皇权。这座建筑以群体取胜。故宫除了体现建筑物本身结构以外,它还展示了壁画、匾联、碑刻、雕塑、工艺等艺术门类的成果。
欣赏古代建筑的同时进行爱国教育
带领孩子欣赏古代建筑美的同时,可结合历史时代、历史事件进行教育。这样,可使孩子在欣赏建筑艺术陶冶情操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将古代建筑不同时期的特征教给他,让孩子在欣赏美的同时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比如到圆明园参观,从石柱的废墟中我们欣赏的不仅仅是残缺美,更应体会到的是一种当年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耻辱。我们既要回顾当年建筑物未被毁坏时的全貌,又可给孩子讲解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史实,激发爱国情感,这样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孩子理解历史知识,历史事件。
引导孩子欣赏古代、现代建筑的绚丽色彩
在引导孩子全方位地欣赏了中国古代、现代建筑之后,还应有意识地带领孩子欣赏建筑的绚丽色彩。给他们讲讲该建筑与其环境在结构上、色彩上的独特魅力。
比如看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的黄色琉璃瓦、红色砖墙、彩绘图案与蓝天呼应、互衬,显得建筑物气势宏伟,白色汉白玉栏杆与千年古松衬托出庄严、神秘的气氛。
总之,当走到各种建筑物前时,我们都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来欣赏,启发孩子自己品评。欣赏建筑艺术的美,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欣赏品味,更重要是向他们进了一次又一次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孩子对社会生活的美感能力
实际上,社会生活不是杂乱无章的,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性,也包含了许许多多明显或隐暗的脉络。在这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融又相矛盾的关系环境中,蕴含了诸多的美的载体。在人们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事物、言行、关系可以激起人的美感需求,培养孩子对社会生活的美感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友爱和成功的社会化的能力,这是对孩子综合美感能力的培养。仁爱善良、和谐友好、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勤劳俭朴、文雅谦逊、勇敢坚强、自尊自立、积极乐观等优秀品质,讲究礼仪的行为,亲切和善而又充满才情的语言,健康健美的体态,穿戴得体、干净大方的服饰,端庄的仪表,高雅的气质等等,都能唤起人的美感,进而在社会生活中更融洽、更自如而被社会生活创造性地接受。
因此,父母亲要从小注重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性的培养。
首先要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及语言入手。在孩子刚刚学习语言时,父母就要注意用中国标准的普通话对其说一些积极向上的美好语言,最重要的是大人不可以讲脏话,以免污染了孩子的耳朵和心灵,大人间的争吵等也不能影响孩子。让孩子一开始就接触到艺术化的美感的语言环境。大凡孩子都对色彩艳丽华美的衣服有先天的喜爱,父母要理智地培养孩子,漂亮的东西固然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但漂亮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美的。一个人真正能让他人产生美感,主要在于其心灵的美好与丰富仁爱。如果一个孩子外表长得好看,也穿戴得漂亮,但自私、骄横、待人冷漠、缺乏礼仪,这样的孩子同样不能唤起他人的美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也将不能顺利和谐地创造生活,不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得到赞扬和支持进而获得人生的成功。所以教导孩子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与素质修养,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高情商的儿童,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领略到成功,具有生存如鱼得水的美感才是家长应注重的。其次要从孩子学习和生活中去培养社会生活的美感。孩子从幼小的婴儿到学说话学走路,可以四处玩耍,可以和父母交流,一起出游,能背儿歌、唐诗,能绘画等,这些都离不开他们与社会生活首先要接触的内容——家庭有关。让孩子在和谐、自由、充满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这是培养孩子感觉并进入社会和谐美感的开始。孩子逐渐长大,开始认识到别的小伙伴,别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开始认识一个大的环境。这时孩子的衣着打扮,眉眼之间的亲善,嘴角的微笑,健康开朗的性格,友好的举止等都可以唤起周围人的美感,获得别人对他的肯定和喜欢,也受到小伙伴的喜爱与拥戴,而他的生活也始终洋溢着春天般的阳光,这就更增强了他对生活的信心与热爱,使他更加地向真向善向美。在这种成功的高质量的互动的生活环境中,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的美感,以及他人与社会对他的接受与支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快速综合发展。
这就要求父母要依照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加以开发培养。儿童天性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都表现出极大兴趣。利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美感能力以及表现美感、创造美感的能力十分重要。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艺术美感表现能力,一方面培养他们生活中的“艺术”,使他们热爱生活中的一切,比如穿衣、吃饭、游戏,帮助家长劳动,与人友好相处等等,让孩子认小就对生活充满一种信心与渴望,充满朝气与乐观。
在孩子4~6岁或者可以自己穿衣系鞋带时,配合对孩子的艺术美感教育,要培养孩子具有美感地打扮自己。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具有美感功能的着装是干净、大方、天真烂漫而非贵重;让他们学会色彩、造型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与配合,这是做父母应做的事。另外,当孩子稍大一点后,要让他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布置自己的小天地,引导他们走出电影电视及普通成人的奢华浮艳的风格,而在居室布置之中体现了孩子的童趣、美好的心灵、自由奔放的情趣。要引导孩子热爱动态的朴实的天然的美,而千万不可将成人的方式如乱贴美人图等误导孩子,使他们被俗世红尘的浅薄与物欲所遮蔽。所以说培养儿童对社会生活的美感能力在他们的一生中都显得不可缺少。
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对的影响,绝大的威力,确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与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处于天地之间的人,禀赋了一种亲近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归依的林泉之心。这种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是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因此,在山水之中,不仅有大自然之美,而且有山水与人之间的“比德”之美,以及山水与现代人生存之间的“雅俗”之美。
暴风骤雨过后,天空一片晴朗,一座七彩桥横架天空,末端消失在山林深处……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所表现出的动态美很大程度地丰富了山水自然景观,这充满生命活力与灵性的大自然,水光山色令我们心境祥和愉悦、舒爽快乐。从古至今,许多人都在大自然中受到美感的浸染,表现大自然的艺术作品可以说在每个艺术门类中都占据很大的比例,使人的美感素质受到培养。对于儿童来讲,可以将艺术品中的大自然山水与生活中真实的自然情境相比较而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像这些表现、称赞自然的壮丽与优美的诗句还有很多。这些文学作品以及美术作品、工艺品在表现自然之美时,各具魅力,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提升孩子对大自然美的领悟能力再好不过了。但我们更多的是要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中,在一花一草之间感受花叶上泛光的影子,以及悦耳的鸟鸣,小溪中五彩缤纷的瑚石,蝶儿飞舞,蜻蜓栖落等都能令孩子流连往返,从中品味到和谐生机之美。我们在大自然中培养孩子的美感能力,除了让孩子在自然神秘之美中感受熏陶,还要培养孩子通过山水折射出自身人格的美,欣赏人格美的高尚与宏大。
实际上人在把握了大自然的本质和意蕴的同时也就把握了自己的本质,人在欣赏大自然的高洁及其无尽变化时,也欣赏了人内在的高洁与超越。于是,万物都打上了人格意蕴的色彩,大自然是理想人格的象征,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达到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确证。
那么,通过自然山水怎样去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呢?山水自然之美,乃在于一种自由和谐的大境界。现代社会,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个体心灵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人类文明越发达,人生的情趣意味就越淡薄,加上我们所身处的世界,无论都市亦或村庄,都充满了拥挤、污染压抑的气氛,大自然与人的分离愈来愈明显,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缺乏诗意。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培养孩子的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只有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发现大自然之美,人与大自然愉悦相拥的关系之美感,才能感知山水的诗情画意和人类心性的家园,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境界受到大自然的滋养、关爱和慰藉。
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美感能力,不仅仅让他们感到一种美的景致,还利用对其美感能力的培养来启迪孩子们的心灵,通过启发孩子对自然美感的某种暗喻性的赞美,唤起孩子对人某种品德的爱慕。比如,引导孩子观赏傲立雪中的青松,启发孩子认识青松凌霜不屈的精神,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观看动物园的老虎,启发孩子认识老虎的勇猛威严;大海的雄壮辽阔;森林的博大生机……让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美感体验,变得敏感、激情而充满朝气。
大自然与人类的瑰丽景观既可培养儿童的美感能力,又能铸造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崇尚大自然的美好心境。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对此深有体会。他出生于海边的渔村,大海是他少儿时惟一的生活天地。在他撰写的《我和我的祖国的真实》一书中他写道:“的确,我从大海中学到很多。大海的暴风雨,大海的温和平静,大海无边无际的宽度,大海的万丈深度。大海碧蓝如天的颜色……不管情愿不情愿,在我的体内似乎渗透着大海的气息,渗透着大海的无言教诲。大海所具有的属性中,可谓之最高美德的属性,莫过于依靠自身的能力清洁自身,容纳一切而不染脏自身,就是大海赋予人类最大的最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