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目的:现今,科技日益进步,门锁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安全性不断增强。但成本却比较高,更可恨的是小偷的开锁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使我们防不胜防。
研究思路:认真分析这一问题,究竟为什么小偷能够开锁,就是因为他们有“机会”接触到锁,如果能把这一环节给去掉,安全性不就上来了吗?怎么办呢?我观察到现在的锁都是在门的外面,主人能接触到锁,小偷同样能接触到锁,用先进的方法打开锁。那么,能否有一种办法让小偷接触不到锁但主人能打开锁呢?正向思维不行,那就反过来,将门锁反装在门里面,那样钥匙就必须改变,根据“雨伞”的设计特点:打开时很大,关闭时很小,当钥匙来开锁时,横向直径很小,能够通过正面的小孔进入。但打开后,横向直径变大,此时拉不出,就借此向后拉,在门背面将钥匙插入锁槽中,然后通过转动完成开锁后再往前用力,关闭钥匙,这样横向直径变小,拉出钥匙即可。
经过如此改装后,即便小偷有再高的开锁技术,因为没有机会接触到(手不能通过)、也看不到锁的正面,就无法开锁,这样就使锁的安全性大大增强,同时成本也不是很高,只需将传统的锁稍加变形和一把特殊的钥匙。同时,还可以在门外小孔处加一挡板增强安全性,门内锁槽也可以是一槽、二槽、三槽、四槽,以至多槽,这可以根据用途而控制锁的做法和成本。
作品设计及使用:本创意要有一把特殊的钥匙(能打开)和特殊的锁及锁盘(可转动打开门)。钥匙采用“雨伞”的设计特点,其闭合和打开时的横向直径不同(d打开>d闭合),且分A、B、C、D型锁槽与A、B、C、D型锁锯齿相对应,在门外留一很小的孔,这一小孔只能允许钥匙闭合时通过。也可在外部小孔处加一可推拉的挡板增加安全性。
开锁原理:钥匙处于闭合状态→按一定顺序(如加“点”表示)深入小孔→打开钥匙→向后拉→对应锯齿插入对应锁槽中→转动,开锁打开门→向后用力→使锯齿脱离锁槽→在门中闭合钥匙(这里是不能用手的,要事先设计一个机关,一触发就会自动恢复闭合状态)→抽出钥匙,完成开锁行为。
这个设计是“逆向思维”的成功运用,设计得非常有特色。
(郭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