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43900000008

第8章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发挥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吗

《春秋繁露》共17卷,共82篇,哲学著作。作者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广川,即河北景县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此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并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旨在发挥春秋大一统思想。在宇宙观上,董仲舒把“天”当作至高无上的神,建立“天人感应”论。在人性论上,董仲舒根据神学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在历史观上,董仲舒提出“三流”“三正”的历史循环思想,他将儒家哲学神学化,用以顺应巩固统一的封建制度。

董仲舒开了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吗

董仲舒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春秋繁露》是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吗

董仲舒还著有《董子文集》。此编为作者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四库全书总目》云:繁或作蕃,盖古字相通,其立名之义不可解。《中兴馆阁书目》谓“繁露”冕之所垂,有联贯之象;《春秋》比事属辞,立名或取诸此,亦以意为说也。此书篇名与《汉书·艺文志》及《双书·董仲舒传》的记载不尽相同;《汉书·艺文志》只言《公羊董仲舒治狱》16篇;《汉书·董仲舒传》所载“《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皆为所著书名,数十篇,十余万言;”

今存《玉杯》《竹林》则为《春秋繁露》中之篇名,因此,后人疑其不尽出董仲舒一人之手,而是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宋儒程大昌攻之尤力,但《四库全书总目》却认为,书虽未必全出仲舒,但其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

《春秋繁露》传本很多,主要有清《四库全中》本,光绪五年定州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本,附张驹贤《校正》17卷,又有《四部备要》本及1975年中华书局铅印本。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点校本收入到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里面。

我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春秋繁露》创造了“人副天数”说吗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极力推祟《公羊传》的见解,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把封建统一说成是天经地义而不可改变。他认为自然界的天就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并且建立起了一套神学目的论学说,把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权的统治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安排,将天上神权与地上王权沟通起来,为“王权神授”制造了理论根据。

同时,又以阴阳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社会人事神秘化,理论化,还作出各种牵强比附,建立“天人感应”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神学体系。如董仲舒创造的“人副天数”说,将人身的骨节、五脏、四肢等,比附为一年的日数、月数,以至五行、四时之数,人身五脏与五行符、外有四肢与四时符,从而得出“为人者,天也”的理论,认为人类自身的一切都由天所给予。用天有阴阳来比附人性,谓“天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意即天道兼备着阴阳两种作用,人身也兼备着贪仁两种本性等。

董仲舒的神学体系包括“三纲”“五常”吗

董仲舒的神学体系包括“三纲”“五常”“三统”“三正”“性三品”诸说。在《基义》篇里,谓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综合前论,即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把“仁、义、礼、智、信”五种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相比附,则为“五常”。“三统”与“三正”实际上是仲舒的历史观。

《春秋繁露》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的合法性制造舆论。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后来韩非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为“三纲”划出了一个明晰的轮廓:“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董仲舒对此加以继承和神化,第一次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虽然尚未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正式条文,但其意思已很明确了,待西汉末成书的《礼纬》就把“三纲”的条文具体化了。三纲以君为臣纲为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从属于君为臣纲的,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君权的统治。

董仲舒在本质上是否认历史发展的吗

秦汉以前古书记载有夏、商、周三代,董仲舒遂认为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改朝换代只不过是“三统”的依次循环,只是“改正朔,易服色”,在历法和礼仪上作形式上的改换。夏以寅月为正月,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以子月为正月,三代的正月在历法上规定不同,故被其称作“三正”,在董仲舒看来,一个新王朝出现,无非在历法上有所改变,衣服旗号有所变化,此即为“新王必改制”,表示一个新王朝重新享有天命。从“三统”“三正”论中不难看出,董仲舒否认历史的发展,王朝的更迭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实质上却是绝对不变的。

董仲舒学说是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产生的吗

《春秋繁露》中所谓的“性三品”,即是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则可善可恶,性善圣人则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之性则可以教化,逐渐变善,至于小人则是“斗筲之性”,只能接受圣人的统治。总之,此书内容反映了作者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这种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

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

《春秋繁露》的主要思想是“君权神授”吗

董仲舒潜心钻研《公羊春秋》,学识渊博,故时人称其为“汉代孔子”,《春秋繁露》也是一部推崇公羊学的著作。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繁露》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然。草木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凋零,都是天的仁德、刑杀的表现;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的意志的体现。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所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君主之权是天所授予的,并按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这就是神化君权的“君权神授”思想。

《繁露》还用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如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比为父子;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比为父子之序,等等。这样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概念——阴阳和五行变成了体现天的意志和目的,神化封建制度的工具。

“天人感应”也是《春秋繁露》宣扬的重点吗

《繁露》还大力宣扬“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不但为人世安排了正常秩序,还密切注视人间的活动,监督正常秩序的实现。如果人间违背了封建道德即天的意志,君主有了过失而不省悟,天便会降下灾异警告,这就是所谓“谴告”说。

反之,如果君主治理天下太平,天就会出现符瑞。可见,封建统治者与天是相通、相感应的。如果能按照天的意志行事,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就可长治久安。

根据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繁露》提出了先验主义的人性论、性三品说。

这一套性三品的人性论,是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人性论的发展。

《春秋繁露》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吗

《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所谓“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统治制度和方法,《繁露》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分析判断,认为这个道是永恒的、绝对的。它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

这里,它承认对立面的普遍存在,具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但它认为这些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协调服从的关系,否定矛盾双方的斗争。虽然它承认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性质、地位不同,但阳和阴双方,一主一从,一尊一卑的地位是永不可改变的,更不能转化,这是“天之常道”。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王朝更替时有发生,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董仲舒提出了“三统”“三正”的历史发展观。我国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可以作为正月,每月初一日为朔日,朔日有从平旦、鸡鸣、夜半为开头的三种算法。

每一个新王朝上台后,都要改变前一个王朝的正、朔时间,这叫改正朔。如果新王朝选择农历正月为岁首,则尚黑色;如选择十二月为岁首,则尚白;如选择十一月为岁首,则尚赤色,这就是所谓“正三统”。每个正朝都应按照自己的选择改换新的服色,这叫“易服色”。不管如何循环变化,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和天一样,是永远不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改道之实”。所以,“三统”“三正”也是董仲舒借天意之名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武器,目的是长期维护封建统治。

董仲舒的哲学体系是唯心论吗

《春秋繁露》所反映的董仲舒的认识论,是建立在神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上的,是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服务的。人类、宇宙万物及其变化都是天意的安排,所以,人的认识也就是对天意的认识,只要认真考察自然现象,或通过内心自省,就不难体会到天意。董仲舒认为“名”反映的不是事物,而是天意,它是由圣人发现的,并赋予事物以名,“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即天的意志决定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决定万事万物,完全颠倒了名与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一条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春秋繁露》详尽论证“仁义礼智信”吗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时曾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在《春秋繁露》中又加以详尽论证。“仁者,爱人之名也。”“立义以明尊卑之分。”“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不智而辨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是汉王朝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也是中央专制集权制的反映,它在当时维护国家统一和封建制度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历史地位日益向保守、反动转化,它便成了反对革命,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由于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成了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在我国影响深远,危害极大。

董仲舒的“神学蒙昧主义”也制约着皇权吗

《春秋繁露》以哲学上的神学蒙昧主义,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尽管以后各个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这一思想一直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书中将自然现象与社会问题进行无类比附,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影响恶劣。

当然,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这一观点认为,正是董仲舒的“神学蒙昧主义”在制约着皇权,在皇权具有绝对权威、社会又还没有出现可以与皇权抗衡的时代,恰恰是董仲舒的系统的天人感应论在制约着皇权,使皇上不敢为所欲为,正是这一思想文化的因素在维系和制衡着社会力量,这对家天下时代有效防止天子滥用权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舒说,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所以,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笑话古人的愚昧,其实在那个时代,他们看得比我们要深刻和长远得多。《神灭论》

《神灭论》是古代无神论的杰作吗

《神灭论》作者范缜(450~510),字子真,河南泌阳县人,学于名儒刘王献,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是南朝齐、梁间的思想家。《神灭论》旨在宣传无神论,反对佛教迷信。其内容主要论述形神关系,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精神是人类形体的属性,死亡是生命的质变,而精神现象依赖于器官,人死后灵魂随之消灭。反对佛教的因果论,打击“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基础“灵魂不灭论”。在形神关系上,更超越以往之唯物论哲学家,是古代无神论的杰作。

《神灭论》曾引发“神灭”大论战吗

《神灭论》是南朝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范缜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宴席上,发表的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主张神灭的言论。此文一出,引发了关于“神灭”的大论战。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又对此文展开围剿,最终在理论上无法屈服神灭论的情形下,范缜被钦定为“异端”而流放。

在范缜所处的时代,是佛教信仰鼎盛时期。门阀士族封建统治者,为了从精神上奴役人民,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兴佛教,使生产遭到破坏,造成了社会经济危机。在思想领域,传统因果报应观念仍然存在,佛教又极力证明人死神不灭,把所谓善恶之报推到无法验证的遥远的将来。要驳倒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必须阐明人的形体死亡精神也灭亡的道理。因此,关于神灭神不灭的斗争,是当时思想战线上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在南朝提倡薄葬,人们或多或少地都在思考形神关系问题。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推动着思想家们对此进行探讨、研究。范缜的《神灭论》就是这一研究的最高成果。范缜继承和发展了戴逵、何承天、刘峻的无神论思想,反对宗教迷信。他在南齐做官时,对齐竟陵王肖子良“精信释教”,大讲佛法十分不满,同肖子良进行了面对面的辩论。他的《神灭论》发表后,“朝野喧哗”,肖子良集众僧与他辩论,他没有屈服。肖子良又用高官厚禄对他进行利诱,他则响亮地回答:绝不“卖论取官”,继续坚持反佛斗争,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神灭论》是充满斗争性、宣传无神论、讨伐佛教唯心主义的战斗檄文。它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建立在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上的无神论思想,同时克服了它们的理论缺陷,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较为正确地解决了形神关系问题,在理论上达到了中国古代无神论的顶峰,奠定了反佛教的理论基础,确立了范缜在中国哲学史上不朽地位,集中反映了范缜哲学思想的核心。

《神灭论》有代表性的文字有哪些

《神灭论》第一段: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问曰:“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闻也。”答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这些文字说明了“形神相即”的内涵吗

范缜在这段文字里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一个是“形神相即”,另一个是“形质神用”。关于“形神相即”,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说明了精神和形体不可分离,它们不是并列各自独立的两个东西,所以范缜又把它们叫“形神不二”,也叫形神“不得相异”,这都是指形神不得分离,二者是“名殊而体一”,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而且范缜把形看做神的基础,神随形存,神随形谢,在形神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中,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这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唯物主义形神一元论,是荀子以来唯物主义形神关系的重大发展。

“形神相即”的观点,是和佛教神学“形神相异”、“形神非一”观点直接对立的。佛教认为神可以脱离形而独立存在,这是神不灭论的出发点。为了彻底击破论敌,范缜从物质与精神关系中概括出“质用”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形质神用”的学说。他以质与用的关系,来说明形体和精神的关系。他认为,实体(质)具有作用,是不依靠作用而存在的;作用是实体的表现,是依附实体而存在的。具体从形体与精神来说,形体是精神赖以产生的本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和功能。精神和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作为本体的形体死亡了,作为作用和功能的精神也必然随之消灭。为了说明形质神用的关系,范缜用了刃利喻形神的新比喻,比较科学地说明了形体与精神的特征和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范缜这种形神一体、质用不同的观点,克服了以前的唯物主义者把形神视为“精粗一气”的缺陷,在形神关系问题上作出了最重大的贡献。

《神灭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神灭论》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形神相即”。范缜首先肯定形神不可分离。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即”是不分离的意思。认为形和神之间的关系是“名殊而体一”,即形和神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一体。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消亡,精神也就消亡了。这是范缜主张神灭的第一条理由。

二是“形质神用”。为了进一步论证形神关系,范缜又提出了“形质神用”这个前人没有提出过的崭新命题。他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所谓“质”,就是实体、本质的意思;“用”是指功用、作用。引申之,“质”指主体,“用”指主体的派生物。所谓“形质神用”,就是说形是实体,是神的主体;神是形的作用,是由形派生出来的东西。神既然是形派生出来的,只是形的作用,那么它决不能脱离形这个主体而单独存在。为了进一步说明精神必须依赖于形体的道理,范缜用了一个十分通俗的“刃”、“利”之喻,他说:“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应该说,这个比喻是很恰当的,它既说明了形神是不可分离的,又正确地处理了物质实体和它的属性的关系。

三是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用。针对范缜“形质神用”的观点,有神论者用“质同”“用异”的诡辩来反驳,他们说:“木之质,无知也;人之质,有知也。人既有如木之质,而有异木之知,岂非木有其一,人有其二耶?”(树木的实体没有知觉,人的实体有知觉;人有和树木一样的实体,又有树木所没有的知觉,岂不是说树木只有一种特性,而人有两种特性吗?)范缜回答说:“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安在有如木之质而复有异木之知?”范缜把人质和木质作了区别,人的质不同于木的质。人质有知,木质无知。他强调了有知和无知是由不同的物质实体决定的,从而肯定了不同的质有不同的作用,精神是人这种物质实体特有的功能。但是,对方又发难说:既然只有人的形体才有知觉作用,那么人死后形体还存在,就应当还有知觉,可见灵魂并不随形体死亡而消灭。对此,范缜回答道:活人的质和死人的质是不同的,生者的形体变为死者的骨骼,是有质的变化的。但变化也有程序,突然发生的,消失得也快;渐渐生长的,消失得也慢,这是事物本身的规律。人是渐渐生长的,所以人死后形体消失得很慢。但尽管如此,死人的形体和活人的形体还是有质的区别的,这就好象活的花木能开花结果,而死的枯树不能开花结果一样。树木是先活后枯,枯树不能再变成活树,人也是这样,活人要死,死了就不能再活了。所以说活人的质和死人的质是不一样的。死者的骨骼有如同木头那样的质,所以与木头一样,没有知觉;活着的人之所以有不同于木头的知觉,那是因活人的质与木头的质是不同的。这里范缜进一步把精神归结为活人的形体所特有的属性。

四是人的生理器官是精神活动的基础。有神论者又问:手也是形体,那么是不是有精神,可思虑呢?范缜回答时,把精神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能感觉痛痒的“知”(即知觉、感觉),一类是能判断是非的“虑”(即思维),并指出它们在程度上有深浅的不同,“浅则为知,深则为虑”,但“知”和“虑”都是人的形体的统一的精神活动的两个方面。然而“人体唯一,神何得二”?他认为,“知”和“虑”所以有差别,是因为它们依靠的人体器官不同,手能知痛痒,但不能判断是非,而“是非之虑,心器所主”。这里范缜强调了人的生理器官是精神活动的基础。

《神灭论》的经典之语有哪些

1.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2.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3.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4.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安在有如木之质而复有异木之知哉!

5.人无无知之质犹木无有知之形。

6.死者有如木之质,而无异木之知;生者有异木之知,而无如木之质也。

7.珉似玉而非玉,鸡类凤而非凤,物诚有之,人故宜尔。

8.有禽焉,有兽焉,飞走之别也;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别也。

9.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以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10.圣同于心器,形不必同也,犹马殊毛而齐逸,玉异色而均美。是以晋棘、荆和,等价连城,骅骝、騄骊,俱致千里。

《神灭论》是揭穿神学谎言的划时代作品吗

范缜撰写的《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严厉驳斥“神不灭”的谬说,不仅从理论上揭穿了神学的谎言,而且也谴责了当时封建帝王和世家大族佞佛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他那坚持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和为捍卫真理勇于战斗的革命精神,千百年来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象山集》

《象山集》是关于“心”学的理论吗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他曾在贵溪山书象院讲学,人称象山先生,是宋代心学的鼻祖。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入仕,当过荆门的地方官,有颇佳的政绩。他生活在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时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处于动荡之中。陆九渊一方面想维护南宋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又面临社会的动荡与对治邦安民的渴望,于是在自己的哲学中开辟了心学这一块天地,既论及主观的“心”,并兼及客观的事。他的哲学著作被门人及其子结集成《象山集》。

《象山集》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吗

《象山集》是陆九渊哲学的全部精华,是心学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首先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自然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反映自然的理论也是发展、变化的,其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人只能认识、把握它,这无疑是深刻而正确的见解。

陆九渊将“心”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主张“心即理”,从理学走到心学,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观点。依其学说,则“吾心”是人的主观世界,同时客观物质世界也为人心所固有,是人心的体现。如果没有“吾心”,宇宙便会失去其本体,因此“吾心”就是世界的本体。陆九渊又提出自觉本心的认识论,认为人都有羞恶之心,这是与生俱来的,是永恒不变的,是人的“本心”。

只有具羞恶之感,心才是存在的,否则,心就已经死了。而保有这颗“本心”,能让人成为圣贤,能够为公而不为私。如何保有“本心”?陆九渊认为应当不自暴自弃,要安于命运,反对世俗的诱惑。他的主张为杨简、王阳明所发扬,成为中国哲学上颇有影响的一派——心学。

《象山集》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章节

人非木石,不能无好恶,然后恶须得其正,乃始无咎。故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之得其正,则不至于忿嫉。夫子曰:“我本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益好人者,非好其人也,好其仁也;恶人者,非恶其人也,恶其不仁也。

《象山集》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道在天下,加之不可,损之不可,取之不可,舍之不可,要人自理会。

2.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3.理之所在,匹夫不可犯也。

4.且如读史,须看他所以成,所以败,所以是,所以非处。

5.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

6.行仁政者所以养民。

7.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8.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9.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

1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陆九渊心学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吗

陆九渊心学提倡的“本心”,不仅为当时政治所用,对今天在做人和政府治理国家上也有积极作用。但书中所暴露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阅读时要注意,不能受其腐蚀,也不能因其糟粕而否定了陆九渊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尊师敬业(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尊师敬业(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古代兵勇

    古代兵勇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中华家训(第七卷)

    中华家训(第七卷)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中华古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 图文版中国经典民俗故事

    图文版中国经典民俗故事

    AstheoldChinesesayinggoes:"Askaboutthecustomsandtaboosinanystrangeplaceyouaregoingtovisitinordertoavoidtrouble."Thisissoundadvice.Inthiscontext,inordertoreallyunderstandChineseculture,foreignersneedtolearnaboutChinesecustomsandhabitsfirst.
  • 一味一人生

    一味一人生

    《菜根谭》,人情世故的颠峰之道,给您一双透视人世的慧眼!其表达的是400多年前一位哲人对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学、家训的认识和体会,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人生、人性、人际的独到见解。
热门推荐
  • 这个神豪是好人

    这个神豪是好人

    苏阳意外重生,获得助人为乐系统,帮助别人就可以获得大量的金钱和感谢值,开局就开一家大酒吧做老板!感谢值可以兑换系统商品,歌唱技能卡,格斗技能卡,加强版可乐配方,6G信号核心技术……!溢价收购奶茶店,奶茶店老板偿还债务,获得300感谢值,300万钞票。购买法拉利999,帮助销售赵小浅实习期开单,获得500感谢值,500万钞票。……宗师武者:苏阳是一个好人。古董收藏巨师:苏阳是一个好人。商业才女:苏阳是一个好人。歌唱天王:苏阳是一个好人。从此以后,主角在帮助别人和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本书介绍了中医文化之源流,包括对中医发展影响深远的名著、名医,中医诊疗方法,百草药性,养生妙法等内容。
  • 令人费解的方程式

    令人费解的方程式

    被喜欢的男生表白是一种什么样的神仙感受??沉浸在被表白的各种YY里却并不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或许是最糟糕的青春了。他,大概就是我的青春里最难解的“方程”了。我到底要用几种方法,才能彻底解开呢?
  • 花优昙

    花优昙

    东荒大泽仙界五帝称霸,其中,不争不抢不喜俗世的青帝万年来隐居于不落山中。一日,不落山外神光大现,天降异色,满山的优昙婆罗花遍地盛开,直直省去了三千年成树这一环节,饶是沉稳冷静的青帝也被这一圣象所惊。不落山结界外,一声清脆的婴啼声响彻山林,一个眉心长着一簇红点的小孩光裸着身躺在草地上……一年后。某小屁孩跌跌撞撞地追在青帝身后,口齿不清地喊着:“师傅,我要吃粑粑……”某帝抚额,蹲下身耐心道:“昙儿,是粑粑,第一声,不是粑粑……”
  • 愿为书中人

    愿为书中人

    “明明自己很喜欢却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毁掉,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只惜不是书中人,故事剧情难测改。”
  • 重生之废妻难为

    重生之废妻难为

    新婚夜,她等来的竟是丈夫的一尺白绫?!逆天重生,她戴上“贤妻”面具,从狼君,顺小妾,她腹黑隐忍只为百倍奉还!不料,如此“完美妻子”却引来妖孽男侧目!闯她房,占她床,还厚颜无耻说“床太凉!”她怒问:“滚!我对你没兴趣!”男人长臂一勾,搂过女人,笑道“但你,很对本王胃口……”
  • 如果可以不悲伤

    如果可以不悲伤

    那些匆匆年少,是心底灭的痕迹,是我与他走过的痕迹。只愿在他的锦瑟年华里可以有我,只愿在他的锦瑟年华里可以不悲伤。(都快结局了,女主你还敢不死?!)
  • 一枕凰凉

    一枕凰凉

    黄粱美梦终是空,梦醒时分倍凄凉。往昔岁月相伴走,回首已是陌路人。你当我没心没肺,其实我早已伤心伤肺。如果有一天,我们相互伤害,我们兵戎相见,那么过往的美好是否还能抵挡得了未来所承受的痛苦吗?可是——如果没有如果,生活是否会朝着我们预期而行?永远站在你身边,永远爱你如初,信你如初......当初你的话语仍梦牵萦绕!可是——永远没有永远,诺言二字有口无心!是真是假,看不清道不明!我们的相遇终究是一场萍水相逢,无需牵挂,无需叹缘浅,多半的相遇不过是为了一场别离,或平平谈谈,或轰轰烈烈......
  • 大三女生

    大三女生

    叶凡,江零零,秦怡,夏邱娟,四个住在1001的大三女生,在新学期里各自遇到了成长的困惑,有人经历暗恋班草的苦涩,有人遇到了三年爱情能否修成正果的考验,也有人一直默默守护着友情·····你能看到的,不仅是简单而日常的大学生活,四个经历迷茫青春的大三女生,其实就是生活中平凡的你我。
  • 光明力量

    光明力量

    达鲁斯王为了得到传说中的力量,联合了其它两国对被称之为圣贤后裔的巴尔迪亚王国发动了侵略,王子艾利文侥幸逃出,逃出后的王子在友人的帮助下夺回了王国。并得之王国覆灭的真识意图,竟是为了解禁传说中的邪恶力量。而发动战争真正的幕后操纵者,才刚刚浮出水面。为了阻止这场浩劫,艾利文几经辗转终于得到了圣神的力量,再一次的将邪恶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