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不是“眼球”
从1995年至2000年,在互联网泡沫最膨胀的时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无数新公司却基本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商业主张,都在从事所谓的“眼球经济”。创业者、投资人和分析家几乎组成了联合阵线,坚信当足够多的眼球被吸引至一个地方,这些年轻的公司就能把它们变成真金白银。接下来发生的事无需多言。最早赶上数字淘金热潮的都赚翻了,而大多数人则血本无归。我当年正在国家电视网一个叫“TechTV”的频道主持财经节目,现在频道已经改名叫G4了(我的同事包括科技类作家里奥?拉波特,《PC》杂志专栏作家约翰?德沃夏克,还有互联网创业者、Digg公司的创始人凯文?罗斯)。“非理性繁荣”一词的含义在这个节目平台上被很好地诠释了。我还记得与斯蒂芬?佩特诺特和托德?克里则莱曼这两个互联网泡沫的典型代表见面时的情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是他们“泡沫男孩”的绰号,这显然不是因为什么好事。
这两个好朋友一起创办了TheGlobe.com。公司于1998年11月上市,并创造了IPO历史上几乎最大的单日涨幅。直至今日,我仍然无法准确说出TheGlobe.com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者更坦率一点说,他们到底是干什么的。后来大家发觉,那时候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它就是一个能免费聊天、免费发信息的网站而已,类似一种门户网站,我们也找不出更合适的词了。不过这两位仁兄却并不在乎。他们一掷千金,拼命炫耀着自己的成功。当TheGlobe.com一年后褪去了光环时,他们已经两手空空。股价从最高位的97美元跌得一文不值。事后再看,其实这家公司的关门早有先兆。一个CNN的摄制组曾经拍摄了佩特诺特和他的模特女友在纽约夜总会里劲舞的情景。他说:“女人也有了,钱我也不缺,我现在就想过那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不用说,这些人绝对没有乔布斯的思想境界。当泡沫男孩们忙着扮演大亨的时候,乔布斯正在为了帮助真正的消费者实现真正的梦想而制造真正的产品。与泡沫男孩们不同的是,在苹果的世界里,消费者并不是“眼球”。他们是一群真实存在的人,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普通爱好者还是专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梦想着生活得更好。苹果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恰恰因为他们一心帮助消费者实现这个改变世界的梦想。
在任意一个夜晚走进任意一家夜总会,你都会看到DJ们用Mac来播放音乐。也有人用PC,但是从比例上说Mac笔记本是DJ们绝对的首选。我自己并不是经常流连于夜场的人,所以我原本认为DJ们都在赶时髦,选择Mac是因为它更酷。然而,某一日当我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家夜总会问DJ为什么用Mac时,他首先冒出的话跟时髦没有一点关系。“这玩意儿不会死机。我可不想就因为电脑崩溃而丢掉在威尼斯酒店的工作。”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