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了说道:“大帅是不是这里看出了问题,大臣们太急了些,第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这么急。第二个问题,光宗和西李选侍一直都是受到东林党支持的,她和郑贵妃是死对头才对,没有东林党哪有光宗做皇帝,可为什么光宗一死,东林党就和李选侍翻脸了。”
“对,重点不是急,是长期以来,西李靠的就是东宫(泰昌)和东林。他们为什么闹掰了,一个要把皇长子从她身边带走,一个阻止带走。问题的关键是皇长子,带走皇长子东林那边一定要有理由,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陈天了苦笑,大帅看问题总是一针见血。点点头说道:“理由很多,我总结了一下,大帅您听听,各种理由都有,有的是官面上的,有的是坊间传闻。”
“第一个动机,争拥立之功。”
“这个理由可以过了,不用考虑,天启是皇长子,地位稳固,不急于一时。朝廷里东林党已经掌控了局面,这功劳落不到别人手里。”李憬说道。
“第二个动机,有大臣说陛下已经十五岁了,气血正旺,李选侍年才二十五,青春貌美,长期同居一宫,恐有唐中宗与武则天故事,子纳父妃,传出丑闻。”
“真能扯,李选侍是陛下养母,身边还有养母的亲生妹子皇八妹,这怎么可能。大户人家的少爷,第一次一般不是和侍女就是和乳母,这两种人都是仆人身份,且常有更衣沐浴暖床之事,常有肌肤之亲,反倒有可能。李选侍是什么身份,她不是要给自己弄个太后吗,怎么会弄这个,真是疯了。”李憬摇头,直接否定,以他对朱将军的了解,他是绝对不会干这事的。
“第三个动机,官场和坊间都有传闻,李选侍秘密和郑贵妃结盟,她支持郑贵妃为太皇太后,郑贵妃支持她做太后,她们二人共同垂帘听政。”
“这个理由有一定的合理性,郑贵妃风云人物,叱咤朝廷几十年,有一定的政治力量,确实有这个合作的本钱。但是,还是不对,李选侍有东林党支持,又是皇长子养母,太后自然可以靠东林支持,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联合郑贵妃。垂帘听政更是扯,李选侍有政事经验吗,她会垂帘听政吗。”
陈天了苦笑着说道:“我也觉得这些都不靠谱,她要和东林翻脸,她会不知道东林的力量吗,居然要和自己不共戴天的对手和解进而联盟,她这么做一定是利益极大,可以诱惑她冒这么大的险,她到底图什么呢,或者说她能给自己闹出什么好处呢?她的目的是什么呢,真是迷雾重重。”
“其实大臣们意见也不统一。当时,吏部尚书周嘉谟、都御史张问达、户部尚书李汝华等大臣“虑皇长子无嫡母、生母,势孤孑甚,欲共托之李选侍”,这些人的意思是,拥戴西李做太后。这按照正常逻辑是最合适的选择。可杨涟则以“天子宁可托妇人”为由坚决反对。之后,诸大臣议移宫,争数日不决,而内阁首辅方从哲“欲徐之”,方首辅不是东林党,他想这件事缓缓办,不要着急。但此时言官势大,内阁已经无法掌控局势。东林已经控制朝堂。抢人遂提上日程。”
“先不说这个,这个没有头绪,移宫那天是什么情况。我看材料中说,西李抚养陛下是神宗和光宗的安排。李选侍成为熹宗的“养母”,由李选侍照料和监管熹宗的日常生活。大臣要把陛下弄走,西李不同意也是有依据的,毕竟她是陛下的养母。大臣要带走皇长子她有权发表意见。”
陈天了说道:“光宗驾崩当天凌晨大臣进宫哭祭,一个时辰后就要把皇长子带走,西李不同意,太监李进忠阻拦。然后大太监王安带人制住了李进忠,强行把陛下拖出乾清宫,大臣们一拥而上把陛下塞进乾清宫里临时找来轿子,当时没有轿夫。杨涟、刘一璟等大臣亲自抬起轿子就跑。西李气得大哭。”
“这个情形看西李的反应是正常的,着个李进忠是陛下身边的魏忠贤吗,我记得他进宫时好像叫李进忠。”
“这个不是,宫里有多个同名的李进忠,这个是西李的心腹太监。魏忠贤和客氏当天没有出现,此事十分蹊跷。这个李进忠移宫案中为李选侍出谋划策、出面阻扰朱由校移宫、是李选侍的“心腹阉”,绝不是魏忠贤。实际上,当时在皇宫大内,至少有或曾经有三个姓名同为李进忠的太监。除魏忠贤进宫时原名为李进忠外,还有一个是后来巴结上魏忠贤而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李永贞(因避魏忠贤原名而改名)。”陈天了说道。
“这个人现在在哪里,”李憬追问道。
“死了,西李搬离乾清宫时,乾清宫丢了很多贵重物品,后来调查说是李进忠指使小太监偷盗。言官指控他参与移宫盗宝案,陛下立,这位李进忠被认定为盗宝案主犯被抓,成为钦犯,被“以正国法”。陛下把李进忠弄死了。”
“陛下是什么反应,他面对大臣们把他从养母身边拖走,反抗了没有,他当时是什么态度”李憬继续追问细节。
“没有陛下反抗或者呼救的信息,陛下似乎没有反抗,陛下惟一的心腹魏忠贤和客氏也没有出现,这个是极不合常理的,大帅您想,陛下莫名其妙的被人拖走,弄走,居然是这个态度,似乎他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他知道是谁给他联络的外臣呢。联络人又是谁。”陈天了困惑道。
“王安是关键人物,只有他能给陛下沟通外朝,王安现在怎么样了。”李憬问道。
“王安死了,就是这两天的事”陈天了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