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海的家离着黄河仅仅五六里地,所以大部分耕地是可以使用黄河水浇灌的。但是由于黄河实际上是“悬”在鲁中大地上的,想要用水必须要通过一个闸门,先将水引到黄河大堤的闸门,然后水才能顺流直下,所以在黄河大堤上每隔几十里地就经常看到“张桥引黄闸”“刘桥引黄闸”这样的闸口,黄河水就是从这里像头黄牛一样被人牵着缰绳引领往前的。
引流出来的黄河水还是那样的浑浊,就像电视里山洪爆发的洪水一样的颜色,夹杂着大量的泥沙,这可能也是李海老家大量沙土地的来源。这些温顺的小河蜿蜒的流淌着,就像建筑工人手上隆起的根根静脉血管,滋润着丰饶的鲁中平原。而这些小河也成了孩子们的又一个乐园。
李海家的房后不远就是一条这样的小河,开闸放水的时候,河水有两米深,平时安静下来也就有七八十公分的深度。虽然这河水夹杂着大量细小的沙土,但舀上一瓢细细观察会发现,其实没有看到的那么浑浊,半分钟后就是一杯清澈见底的清水,只是底下有一层细小的黄沙而已,河水可以直接饮用,甘甜可口,这成二十年后鲁中平原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条件。
夏天一到,就到了下河的季节,黄河边的孩子没有几个不会水的,他们就是先在这小河沟练习,然后再挑战那滚滚黄河的。
这天刚出校门,李海和徐二娃就勾肩搭背起来,李海顺手解开了的确良白色短袖上衣的扣子,这件衬衣非常舒服,是老妈用老爸的一件旧衣服改的,虽然有点旧,但仍然难可见他那柔软的质地,穿在身上很是舒服,曾经惹得徐二娃阵阵的羡慕,经常要求换着穿穿。
这小哥两都是一个“德行”,一出校门就会把短袖上衣的下摆从裤腰里面拿出来,然后解开一整排的扣子,敞着怀,快步走着,任由清风拂过黑逡逡的肚皮,享受那“自由”畅快的感觉。今天已经入伏,即使跑起来也是一圈的热风跟着自己,一身的臭汗,勾肩搭背显然不行了,那就互相追赶吧,这俩就像两只小狗一样欢快的追着跑着。不远就看到了村头的大石桥,大石桥很是宽阔,能并排通行两辆卡车,两边各有一排涂成白色的水泥栏杆,在童年的李海心目中,这就是最大的桥,竟然可以通行那么多的骡马车、自行车、拖拉机······但殊不知十几年后,他开着刚买的装载机路过这里的时候,这宽阔的大石桥仅能容纳他的装载机颤巍巍的经过······
“二娃,这天太热了,咱们下河去吧,也凉快凉快·····”李海见了河里碧绿的水就迈不开腿了,你说啥?为啥河水是碧绿的,奥!那是因为现在不是开闸放水的日子,平日不放水的时候,河水沉淀,就变成清澈的湖水一样,但由于河水没有流动,再过一段时间,就变成了碧绿的颜色。但是这个时候里面可是藏着更多的“活物”的,咱们慢慢来讲。
“我看行,咱们赶紧玩一会,然后回家吃饭······”说话间,二娃就向他们经常练习“跳水”的大石头跑去,河边一排大青石,也不知道是谁摆放的,很是整齐,一溜的摆放在河沿上。其实这不是专门给孩子们“跳水”使用的,这儿是那些大婶、大娘的阵地,他们每天都要都要端着盆子还有一堆堆脏衣服,到这来洗衣服。那个年代都是到河边洗衣服,也不用什么洗衣粉,主要是用一根棒槌使劲的在湿衣服上砸着,砸一阵再翻一下沾点水继续砸,似乎可以将衣服上的灰尘给砸掉似的,李海经常想,难怪衣服经常有容易损坏,就是因为老妈太过“勤劳”,经常给自己砸衣服的结果。可能就是因为这大“棒槌”只会砸,不会变通,所以在东北那嘎达成为了对一个人憨直的代称。
也有女人不用棒槌的,她们用搓衣板,大部分是那种木头的搓衣板,这个也很好制作,只要在一块木板上刻出一条条的凸起和凹槽就可以了。二十年后是没人用它来洗衣服了,但还是有好多家庭主妇千方百计寻来趸在家里,据说是给犯了错误的老公使用的······可能有些主妇实在寻不到搓衣板,就用键盘、方便面来代替,确实有点不太人道·····
二娃站在大青石上,三下五除就脱了个光光的,他们这帮孩子可没有什么游泳衣,光腚就是最好的游泳衣,还不怕弄湿衣服。李海也不敢落后,光着屁股翻了个跟斗栽了下去,溅起一堆水花。河水不深,浅的地方到孩子们的胸膛,深一点的也就比他们高不了多少,对这帮孩子来说,这就是很安全的水域了。说来也怪,那时候的家长还真没有现在的防溺水的知识,学校倒是偶尔强调不能下河、不能下湾,奥!抱歉!推广一句方言,湾就是对小池塘或者是小水洼的称呼。但是孩子们听的很少,甚至很多家长也不太在乎,可能是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比较“糙”,既耐揍又耐折腾,其实归根到底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人太穷,而孩子还不少,所以相对来讲就更加值钱了。而现在,每家每户钱多了,而孩子少了,所以孩子的一举一动就备受家长关注了,谁还敢让孩子自己下河、下湾?打断他的腿都算轻的。所以,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安全了,但还有几个能领略大自然河流的魅力呢?领略那种自由、畅快的感觉呢?可能还是很少来了·····
随后赶来的王波、魏大山等人看到刚放学这两小子就跳到了小河里,也是忍不住了,迅速的脱光衣服,跳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