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但在《聊斋志异》中,有一个富家公子武承休,他家里很有钱,但他却主动和一个没有钱的穷猎人田七郎交朋友。因为田七郎家境贫寒,他不断地在经济上资助田七郎。从通常意义上说,武承休应该是一个乐善好施、轻钱财、重友谊的好人,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笔锋一转,让穷猎户田七郎“讲义气”,为了这个富家公子武承休而动刀杀人,从而使这个故事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武承修这个富家公子和穷猎人田七郎交朋友,是因为真诚的友谊还是想让对方知恩图报?他到底算不算一个好人呢?而穷猎人田七郎为了报恩而动刀杀人,他的报恩方式对不对呢?他讲义气有没有错?《聊斋志异》中的田七郎这个故事究竟应该怎样解读呢?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说聊斋之《悲戚赴难田七郎》。
马瑞芳:
武承休是辽阳富家公子,这个人喜欢交朋友。有一天,他夜里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你喜欢交朋友,但是你交的很多朋友都没有用处,只有一个人可以和你共患难。武承休就问,谁啊?田七郎啊。第二点早上,武承休就开始打听,田七郎是谁。打听的结果有人告诉他,田七郎是东村的一个贫穷的猎人。武承休就跑去拜访。田七郎出来了,20来岁,什么模样呢?长着一双像猎豹似的眼睛,像黄蜂似的细腰,身形非常的健美,但是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戴着一个油脂麻花的破帽子,连他扎的围裙上面都打了补丁。田七郎一见家里来了客人,“拱手于额而问所自”。把手恭恭敬敬的举过额头作揖,问,您上我这儿来做什么?田七郎很穷,但是他很有礼貌,很有教养。这个武承休他本来是专程来找田七郎的,但是,他很有心计,他不直说,他说我走到这个地方有点不舒服,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然后,就似乎无意地问,这儿有一位田七郎吗?田七郎说,就是我。然后,就邀请武承休到自己家里去。
武承休一进田家就发现,满眼是“穷”,几间破房子,似乎马上就要倒了,用树杈来支撑着。房间里面挂着虎皮,挂着狼皮,连个凳子、椅子都没有。田七郎就地铺了一张虎皮,请武承休坐下。这个武承休就进入了田七郎的门,我们说这夜猫子就进来了。
两个人说了几句话,武承休发现,这个田七郎很诚实,马上掏钱给田七郎,说你做生活费吧。
画外音:
从马瑞芳教授的讲述中我们知道,武承休刚刚接触田七郎,就看出对方很诚实,他马上掏钱资助田七郎,他的资助是因为梦到神人告诉他,田七郎可以和他共患难。所以,他的资助有施恩图报的成分在内。那么对于武承休为图报答而施恩惠,马瑞芳教授是怎样认为的呢?一贫如洗的田七郎会接受武承休的金钱吗?
马瑞芳:
田七郎立即谢绝,不要。武承休掏钱是他那种有钱人的传统的思维,他认为,钱能通神。他认为,人穷就志短,我掏钱你就会要的。但是没想到,田七郎不要。武承休就坚决地、一定得给,田七郎最后把钱收下,说我得去报告我的母亲。到房子后面去报告母亲,一会儿的工夫回来了,更加坚决,把钱退给武承休。两个人正在那儿你要退,我就一定要给,两个人正在那儿推推让让,田老太太老态龙钟地出来了,很严厉地对武承休说,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我老太太就这一个儿子,我不打算让他伺候有钱人。武承休很不好意思,灰溜溜地走了。在路上就翻来覆去地想,这田家母子是怎么回事啊?怎么还有世界上还有不爱钱的?恰好,他的随从在他田七郎的房子后面听到了田家母子说话,就把说的话报告给武承休。原来,田七郎捧着银子去报告母亲,田老太太对儿子说,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闻之:‘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意思就是我刚才看见那个武公子了,这个人一脸晦气,肯定要遭到奇祸,我听说受人知遇的人就要分担人家的忧愁,受人恩惠的人就有责任帮助人摆脱困境。富人可以用财物来表达,穷人就只能用义气来报答。你无缘无故的得到人家那么多的钱,不是好事儿,恐怕你只能用死来报答。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不仅人穷志不短,而且社会经验丰富。她就从武承休这种不同寻常的举止看出他的内心。她说武承休这个人面有晦纹,好像她还动点麻衣相术,嘱咐儿子,你对这种人要敬而远之。实际上,生活经验丰富的田老太太知道,这个衣冠楚楚的富家公子,跑来和穷苦人交朋友,必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打算。而老太太又知道,富朋友的所谓乐善好施是驴打滚的高利贷,这个高利贷是要用鲜血偿还的。
这段话很长,但是我们把它归纳一下,只有四个字是它的中心,就是拿钱买命。这真是把武承休看到骨头里面了。
田老太太一眼就看穿了武承休上我们田家来,不怀好意,她就很警惕地保护儿子,说出了这样一番石破天惊的议论。
聊斋的点评家但明伦就评论说,田老太太这番评论是“弥纶天地,包罗经史之言,大识见、大议论。此等学问,从何处得有?”这个乡村老太太的这段议论涵盖了整个天地,包括了古人所有的经典和历史,不是一般的见识,是大见识,是大议论。
画外音:
田七郎的母亲是一个普通农村老太太,她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富家公子武承休的施恩是为了将来让儿子用生命为代价去报答。武承休结交田七郎从经济上资助田七郎,真的是为了这个目的吗?在田七郎拒绝他以后,武承休接下来的做法又是什么呢?马瑞芳教授是如何评论武承休的做法呢?
马瑞芳:
武承休听了随从说的话,“深叹母贤”、“益倾慕七郎”,表面上看就是武承休很赞赏田老太太很贤惠,他就越发向往田七郎了。实际上,他不是叹田老太太贤惠,他是感叹,一个乡下老太婆,竟然看出他武承休黄鼠狼给鸡拜年。但是,正是因为听到田母这番议论,武承休就更加坚定,我一定得交田七郎这个朋友。他断定,田家母子是讲信义的。田母既然说,“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只要田七郎接受了他武承休的恩,就一定分武承休的忧。就一定会哪怕牺牲他自己,也会把武承休从危难当中解脱出来。那么自己倒霉的时候把这个厄运转嫁到这个朋友田七郎身上,这不就是个如意算盘吗?所以武承休越是受到拒绝,就越是坚定地要交这个朋友。实际上,他就是下定了决心要用金钱收买一个替罪羊。
接着,这个武承休就精心编织一个人情之网,想网住这个天真、单纯的田七郎,他在网住这个田七郎的时候真是什么手段都用,叫做无所不用其极。
他拜访田七郎的第二天,他就在家里面设宴,请田七郎,田七郎不来。武承休就跑到田家去说,我要在你家喝酒。田七郎就拿出村酒来,拿出鹿脯来,请武承休喝酒。武承休既然在田七郎喝了酒,他就有理由了,我喝了酒就得回请啊,他立即回请,田七郎就去了,武则天又给他钱,七郎还是不要。武承休就说了,我不是送钱给你,我给你这个钱,是我要买一张老虎皮。田七郎就收下了,买老虎屁这是一个借口,这个借口很聪明。按照人之常情,交朋友总是鱼找鱼,虾找虾,总是跟同样身份的人交朋友。一个富裕的公子和一个贫苦的猎人,长期交往的概率几乎等于零。但是,我这个富家公子要向猎人买个虎皮,却可以长期保持联系了,因为老虎不是随时可以打到的。而田七郎是个老实人,他以为,武公子真是要买一个老虎皮,他就把钱收下,然后回家,就看看自己家里的老虎皮能不能拿去交差,一看,虫子咬了,不好意思给这个姓武的,他就打算我再打一只老虎再还给他吧。
但是无巧不成书,田七郎的妻子病倒了,田七郎就只好用武承休给的钱去给妻子看病,因为要照顾妻子,就不能去打老虎。而武承休却借着田七郎妻子去世的机会,慷慨解囊,送了一笔很封侯的吊仪。田七郎就认为,我既然用了人家买虎皮的钱,我就得给人打老虎,他埋葬了妻子,马上背上弓箭进山打虎。有一位聊斋点评家就说田七郎,是一介不取,大圣贤,一饭不忘,大豪杰”,拿了别人的钱,就得替别人办事,可敬可爱。武承休一听说赶快捎信,打老虎的事儿不急,你先到我家里来。这就很奇怪了,武承休为什么不让田七郎打虎?因为买老虎皮本来就是个借口,如果田七郎去打老虎反而叫老虎吃了,那武承休他的如意算盘不就白费了?所以,他阻止田七郎打虎,叫他到自己家里去。而田七郎不肯去,武承休就捎信说,你把旧虎皮给我算了。田七郎找到自己那个旧虎皮,原来不是虫子给蛀了,现在干脆毛全掉了,不好意思送。武承休一听说,赶快跑到田家,拿出那个旧虎皮来就说,“此亦复佳。仆所欲得,原不以毛。”这个话说得很怪,这张破虎皮就很好,我要找的是虎皮,原来就不是因为虎毛。这是什么话啊?这个谎也说得太拙劣了,老虎皮之所以名贵,因为上面有老虎的毛,没有毛的虎皮和羊皮有什么区别?而武承休竟然就说,他就是要没毛的虎皮。田七郎还是上山打了一只老虎,给武承休送了去。武承休一见,可高兴了,天上掉下个活宝贝,把门关了,不让田七郎走,说你要在我们家住三天。武承休就借了一个买虎皮的借口反复的纠缠田七郎,总是和田七郎套近乎。这真是太拙劣了,一个喜爱虎皮的人,连虫子咬了的虎皮都要,连没有毛的虎皮都要,大家一看,不就明白吗?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想借买虎皮牵制这个打虎的猎人。
画外音:
经过马瑞芳教授的讲述我们知道,武承休结交田七郎、资助田七郎是想用人情之网网住单纯的田七郎。他对田七郎的资助虽然有施恩图报的成分,动机不纯,但并没有刻意要害田七郎的意思。而田七郎接受恩惠后,将来如果能够帮助武承休度过难关,是知恩报恩,更是一种美德。那么为什么田七郎的母亲要一再阻止儿子和武承休接近呢?作为封建社会中一个穷猎户的母亲,她是怎么想的呢?
马瑞芳:
田老太太她知道,穷人接受了富人的恩惠,就需要拿命来换。她就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个一脸晦气的、一肚子坏心思的武承休一而再,再而三的作秀,莫名其妙的和田七郎套瓷,她感到危险在向自己的儿子靠近。田老太太一再阻止,不许接近我的儿子。所以,田七郎打到老虎,还了武承休的虎皮之后,就再也不到武家去了。
但是武承休还是跑去找田七郎,现在连买老虎皮的借口都没有了,还是去。恰好,田七郎打猎没有回来,田老太太出来了,警告武承休两句话,“再勿引致吾儿,大不怀好意!”“引致”是山东淄川的土话,就是勾引人,把人引到邪路上的意思。这两句话就是,你再也不要来勾引我儿子了,我看你是不怀好意的。老太太说这番话的时候,老太太那个动作还特别有趣,她们家是门,老开开只开一扇,似乎两扇门都打开,这个恶鬼就跑进来了。田七郎的老母亲真是像防贼一样的防着武承休。因为老太太非常清楚,自己的儿子不存在,和那个富家公子交朋友的条件,这个富家公子不择手段地来接近贫穷的田七郎,居心叵测。武承休他那个鬼心眼被田老太太一语道破,只好很惭愧地走了。
这就是武承休千方百计地和田七郎交朋友的过程。我们说当那个猎人田七郎追捕林中的猛兽的时候,武承休正在把田七郎当成一定要追到手的猎物。在田母的保护下,虽然是费尽了心思,但是田七郎始终不冷不热。
画外音:
田七郎的母亲认为,武承休结交自己的儿子用小恩小惠笼络自己的儿子,是想施恩图报。而封建社会中的报恩,往往是重义气,轻生死,田七郎的母亲不想让儿子和武承休结交,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儿子用生命去报答这些小恩小惠。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田七郎的母亲改变了态度,主动要求田七郎去报答武承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马瑞芳:
有一天,武承休的家人来报告,说田七郎和人争猎豹打死了人,被抓走了。武承休一听,赶快跑去,田七郎已经抓进了监狱,看到武承休,很伤心地说,今后麻烦公子照顾我的老母亲。武承休在探视田七郎之后,小说里面用了三个字描写,叫“惨然出”,就是脸色很悲惨的出来了。我想这个时候,武承休肯定感到很悲凉,心里面也在敲小鼓,在暗暗地算计,田七郎啊田七郎,你是我梦中神人说的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如果你先死了,姓武的再有了危难,谁来解救我啊?无论如何,我武承休得留下这道生命的保护屏障。所以,武承休拿了很多的银子去行贿,交给县官,交给被打死的那家人家,所谓苦主,田七郎被释放回家。
经过这件事儿,田七郎的母亲态度完全变了,她非常感慨地对儿子说,“子发肤受之武公子,非老身所得而爱惜者矣。但祝公子终百年无灾患,即儿福。”你的姓名是武公子给留下的,我就不能够再爱惜了。我现在只是祈祷,武公子长命百岁,他没有灾祸,就是你的福气了。田七郎对母亲说,我要去感谢武公子。田母老太太就嘱咐说,“往则往耳,见武公子勿谢也,小恩可谢,大恩不可谢。”这个老太太很像一个哲学家,对生活观察得非常细,生活的经验总结得非常深。她对儿子说,你要去只管去,但是你见了他不要说感谢的话,因为一个人得到别人的小恩小惠可以说声谢谢,得到了救命大恩就不能口头上说谢谢了。
田七郎抓进监狱,武承休就得到了操纵田七郎,甚至操纵田老太太的良机。武承休花了很多的钱,把田七郎救出来,对于很有钱的武承休来说,这叫举手之劳,但是对于田七郎来说,这是救命之恩啊。田七郎是一钱不轻受,受了别人用巨大的金钱换来的救命之恩,他能不刻骨铭心吗?所以表面上看,是田七郎被武承休救了,实际上,是富人在官府的帮助下,用金钱制约了穷人的性命。田老太太清醒的认识到,从此,我的儿子就要义无反顾的去替武承休卖命了。所以她就嘱咐儿子,你见面不要感谢,因为大恩不可谢,不可以口头感谢,而要用生命来感谢。大家想想,多么残酷啊?富人的恩是要用穷人的命来答谢的。聊斋点评家但明伦就分析了很长的一段,他说可谢者,言语之谢也,谢而不谢;不可谢者,身命之谢也,不谢而谢也。毙身命而后可谢,言报何为?”这一段很长,什么意思呢?就是可以感谢的是口头上的感谢,谢了等于不谢。不可以感谢的是救命之恩,是不能口头感谢,只能用生命去感谢的。这个聊斋点评家对于武承休的施恩和田七郎将来必须要报答这个关系分析得很透。
画外音: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马瑞芳教授认为,武承休施恩是想图报,他把田七郎从监狱里救出来,也是想对方能报答他。可以说,蒲松龄在《田七郎》这个故事中,设计了“施恩”与“报恩”两个复杂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施恩”与“报恩”都有着有意义的一面,但封建社会中的报恩往往是“重义气、轻生死”,那么,在武承休最后遇到困难的时候,田七郎会报恩吗?他又是怎样报恩的呢?
马瑞芳:
武承休有一个娈童叫灵儿,所谓娈童就是同性恋的伙伴。有一天武承休出去了,叫这个灵儿看家,武承休有个儿媳妇王氏,到院子里摘菊花,这个灵儿就跳出来调戏。王氏就大喊大叫,家里人跑来,灵儿就跑了。跑了之后,就投靠了一个御史家,这个御史在京城做官,他的家里的事情是他的弟弟管,而这个弟弟,恰好是武承休的同学。武承休就写了一封信,找这个御史弟弟要这个灵儿,御史的弟弟就不理睬,武承休又是告状,县官不敢管,因为御史的官儿要大得多啊。武承休就抽空,抓住灵儿狠狠地打了一顿。武承休还有一个年纪很大的叔叔,叔叔就告诉他,这个事儿还是经过官府去办吧。刚送到县官儿那儿,御史家送来一封信,县官立即释放了灵儿。武承休可给气晕了,过了一夜,有人报告,灵儿被大卸八块。武承休又惊又喜,出了一口恶气。接着御史家就告状,说是武承休叔侄杀人。把他们抓到县衙对质。就在对质的过程当中,动刑把武承休的叔叔活活打死。武承休在公堂高声叫骂,县官装聋作哑,武承休只好把叔叔的尸体抬回家,他是又气愤又悲哀,他想找田七郎商量,谁知道,武家发生这么大的事儿田七郎根本就不来问。武承休就想,我待七郎不薄啊,七郎怎么就像个毫不相干的路人啊?他怀疑,杀灵儿的是田七郎。但是又想,如果你真要杀灵儿,你为什么不和我商量呢?武承休就派了人,到田家去探查,结果田家的门锁了,问邻居,邻居说,不知道这家子人到哪儿去了。
过了几天,有一天早上,御史的弟弟正在县衙里面向县官游说,就是又要打通某个关节,恰好这个时间是县衙里面送柴送水的时间。突然,一个砍柴人走到了御史弟弟的面前,从柴担上抽出一把钢刀,一刀就把御史弟弟的脑袋砍下来了。县官一看,跑了,县府的衙役们关上大门就围攻这个砍柴的樵夫,樵夫抽刀自尽,倒在地上,死了。大家过来一认,说这不是田七郎吗?田七郎直挺挺的躺在血泊里,手里面还握着那把钢刀。县官就过来察看,县官一过来,尸体突然跳起来,一刀把县官的脑袋砍下来,然后倒在地上,真的死了。这就是田七郎的结局。
画外音:
田七郎为了报恩,甚至在没有和武承休商量的情况下就动刀杀人,最后自己也自杀了。这是田七郎的报恩方式。而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武承休施恩也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因为他梦中的神人告诉他,田七郎可以和他共患难。所以,他施恩是希望对方报答,也就是希望对方帮助他度过难关。那么对于《聊斋志异》中《田七郎》这个故事,马瑞芳教授的看法是什么呢?
马瑞芳:
《田七郎》是聊斋一个比较长,也比较复杂的故事,学者们也在争论,读者们也在争论。有人说,田七郎贫而有志,报恩重义。田七郎以死报答知己,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优秀品质。而田七郎报仇的过程,显露了他的果敢、勇猛、视死如归。特别是杀县官,真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豪情,有着悲壮之感。可是,我总是觉得,田七郎之死和高风亮节不对劲儿。田七郎的故事我认为实际上是穷人掉进富人的陷阱的悲剧。武承休这个刻意和穷朋友交往的富豪公子,他终于叫穷朋友付出生命作为他们友谊的代价,而换得的是自己的安全。所以我觉得,田七郎太悲惨了。即使他的社会生活经验丰富的母亲不断地提醒他,他仍然是落入了“义气”的陷阱,掉进了“报恩”的罗网。
所以,我觉得田七郎他是始终被那个披着羊皮的狼的所谓朋友算计了,始终对这个朋友感恩戴德。所谓视死如归,义薄云天的田七郎,实际上是一个可怜的、懵懵懂懂掉了脑袋还不知道的田七郎,是一个愚蠢的被人卖了还帮着数票子的田七郎。所以,我就觉得,聊斋故事《田七郎》,是有钱人千方百计用金钱、用殷勤收买穷人替他做爪牙,替他在紧要关头卖命的故事,说这样的故事是歌颂了义气,恐怕不一定对吧?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呢?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蒲松龄的人物命名早就寄予了深意,田七郎的这位所谓朋友叫什么?叫武承休。承是继承的意思,休是美善的意思,承休就是继承了美和善。但是这个人姓什么?姓武装的武,谐音是无有的无,就是一点好心肠都没有。田七郎,田七郎的名字有没有特殊的意义?堂堂七尺男儿的意思,像田七郎这样一个对人不设防的堂堂七尺男儿跟一个处心积虑的总是想把自己的灾难转嫁到朋友身上的人,一个一点好心眼都没有的人打交道就没有不上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