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六年前的那个夏日晚上,我和一位好友坐在西湖边的露天咖啡座,他喝他的啤酒,我喝我的咖啡,咖啡早已凉了,我对他说起我要写的这部小说。很多细枝末节纷至沓来,说到动情处,眼里起了雾,有泪滑过脸庞。夜很黑,他没有说话,始终沉默着,也许他看见了,也许没有。我们坐在一棵大樟树下,有淡淡的樟树香。
抬眼看,夜西湖在灯影下凝聚起一团水雾,如蒙着面纱的美丽女子。多像我小说里的那位女主人公,美丽而哀伤。
苏格拉底曾警告过我们:“美将人带向智慧,也带向激情和痛苦的深渊。”接下去的日子里,我开始动笔写,奋不顾身地跳进这个“激情和痛苦的深渊”。
那时的我,觉得遍地都是伤口,伤口无处不在。尤其作为一个女人,这世间所施予我们的苦难与伤害,总是多于温情。温情虽然存在,但总是单薄,转瞬即逝。
自然而然地,我为这部小说命名为《伤口》。是和省作协签约的一部长篇,被选入“浙江青年作家创作文库”里,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六年后的今天,一个隆重的冬日,我身处北中国的旅馆里,沏一壶陈年普洱,杯子是六瓣梅的形状,也可想象成一朵即将消融的雪花。窗外正雾霾沉沉,寒冷的风拼命挤进十二楼的窗缝里。这里是北方,却刮不起一场漫天飞雪。
我不止一次地想起见雪落泪的那个人。或许,此刻的他,正避风点燃一支烟,猛吸进一口,站在另一片灌满冷风的黑夜里,注视着看不见的远方。他是否也在遥想一场雪?
他仿佛问过我,小说里的那个女子,她,最后死了吗?
我说,她没死,但她的心死了,生命于她也就再无意义,等于死了。
这么说的时候,仿佛觉得,问的那个人,就是女主人公苦苦找寻的那个人。她足足找了他七年。然而,她并不知道,他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永不再来。
重读书稿,读到第一句:“当我走进这座房子,关上阁楼的木门,我知道,我就是另外一个人了。像身后的夜色,摇曳于这座城市里的灯光,关上门就不见了……”
——像打开一只熟悉而幽深的洞穴,故事里的细节扑面而来,带着莲的伤感和清味。我不再往下读。坚决为小说更换书名,改为《空阁楼》。我觉得,再没有比这三个字,更能与这个小说相契合的了。
对于这部小说,或者仅仅是《空阁楼》这个标题,触动了好友续小强。或许他觉得我对写小说,对生活,都应该有更包容更宽阔的心灵。我承认,这些年来,倔强和偏激,从来都是我最为擅长示人的面目。他率先读懂了我,并以他温婉的方式告诫我。在这部小说再版之际,欣然作诗相赠:
空阁楼
空了许多年了
荒草复流水
流水覆荒草
青蛇如锁
枯化成风
虚掩的门已释怀
合欢树上的那只灰雀
望去就恍惚了
犹如一滴
滑向过去的泪
扶危墙上楼自哀
如入逝川深处
窄小的影子已是寒意
小花窗外青山在
一朵云便是一个故人
还是过了许久
微雨不请自来
心如溪动
屋瓦已盛满了水
只等着
为你煮浅茶一杯
感谢小强,不管是一首诗,还是一部小说,各自拥有不同的生命与气质,它们会在这世上自顾自成长。我们也是。
很多年了,我一直住在自己的雷峰塔里,写小说,幻想,不断虚构,偶尔放自己出去远行。世界在我眼前变来变去,经过的人和事巫幻森森、变幻莫测。
岁月走过,于这个隆重的冬日,我甘愿为赴一场雪,穿过长长的生命,几万里几万里地奔赴在前往的途中,或者,是奔跑在来时的路上。那里应该有海浪,掀起一阵,又掀起一阵,一浪高过一浪,我欲在海浪的尖抵达之前赶到。幻想着一场雪花与海浪的交织,那时再读一首诗,就像遇见一张雨水与热泪交织的脸。
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为了再版这部小说所付出的努力。这是这部小说的荣幸,也是我的荣幸。
2013年12月28日/北京西藏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