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呼叫转移
通常来说,当大家酒后谈论起电视剧《北风那个吹》,而我以为编剧的名字叫北风的时候,肯定是喝高了。
只是这一次,却高得不知不觉。那场酒局中我记得给一个哥们打了一个电话,事后问起,他却说打了三个,我不相信。但是对方与我方都有人证明,确是三个。那么,三减一等于二,有两个电话竟然在我记忆中消失了。
这一吃惊非同小可——那么,除了这两个电话,我还说过什么荒唐话做过什么荒唐事?
我是一向自诩为能做到酒后不乱的,虽有时免不了在路边抱树扶墙,但从没有在桌上就闹起来。事后的回忆,也还相对完整。但这次的事实告诉我,神话破灭了。只要是神话,就总有破灭的一天;只要是喝酒,总有醉倒的那一回,这该是意料之中的事。
只是次日醒来恍然忆起,开始思考酒精的功能。有一次我们开玩笑,说要像《爱情呼叫转移》那样,写它一部《酒精呼叫转移》,把喝酒的那点趣事臭事写出来,一定会很精彩。那么,酒精到底替我、替像我这样的人们转移了些什么,都转到哪里去了?
最直接的显然转移到了卫生间,抱着马桶伴着冲水声去得无影无踪,比这还近的连卫生间也来不及去,就在路边解决了,或者在桌上现场直播。第二天想起,一顿酒白喝。
最暴力的转移为一顿拳脚,如历史上武松醉后打老虎(杀害野生动物)、打蒋门神(替另一伙黑社会报复农民企业家)。我有一位朋友平时才华横溢,只是不该某天酒后失手打了人,偏偏被打的还是个大人物,结果费了好大力气才混上的七品官被一抹到底。
最浪漫的显然是转移为文字。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投入产出比,明摆着是一笔合算的买卖;陶渊明的饮酒组诗,更是有种真性情;在赤壁曾看过苏东坡的一篇文章手迹,开头写得工工整整,到后来越写越乱,最后四个字是“东坡醉矣”。此类事例,多得不胜枚举。比如辛弃疾先生,喝完了酒还骂酒一顿——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当然,骂过了之后,免不了接着再喝。
最悲情的转移为眼泪。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只是显得有些小家子气。而阮籍先生酒后驾驶,开一辆牛B牌越野车,不择路而行,走到途穷处,放声一哭,直让人寒彻心肺。
最不着调的,可能就是像我这样的,转移为失忆。啥也没有弄清楚,就醉过去了。
得了,既然醉不出个门道,哪里都转不过去,还是痛改前非,戒酒吧。
2009年3月
李白的赔本买卖
与百姓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最贵的液体是汽油,比汽油还贵的液体是白酒。
汽油价格一路飞涨,原因我们可以理解——虽说成本构成看不懂,但浅显的道理还是懂的——起码康菲公司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溢了那么多的油,这笔损失总要平摊到成本里去。
只是这白酒涨价让人有些看不明白。按理说,构成它主要成本的原料——高粱和水的价格都未见明显上涨,但是有关资料显示,在中秋节前五粮液的零售价格突涨到了接近千元,茅台的价格则涨到了两千元以上。此刻,距年初发改委约谈白酒企业要求价格“维稳”尚不足半年。
从经济学上讲,产品的价格变动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属于愿打愿挨的事。对于底层百姓如农民工而言,这两样皆非生活必需品:汽油涨价,反正也没车开;白酒涨价,戒了不喝便是。既然涨价势不可当,我们的选择只有逆来顺受。
但我却没来由地替古人担心起来,比如说,李白。这位唐朝的文学工作者最著名的POSE便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倒是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年写诗的“投入产出比”还是很高的,难怪他可以那么牛。
这事放到今天恐怕会是另一种景象。按照考证中的“斗酒”约两千毫升计算,考虑到酒精度数换算,据说这酒量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两瓶茅台——大约得花四千元左右。写出的那一百首诗,按时下的稿费标准,据说可以得到三千多元。也就是说,如果不扣个税的话,他每进行一次文学创作净亏损一千元。如果他仍然执迷不悟,醉心写作,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穷得把衣服都当掉。
至于那连诗也写不出的酒鬼刘伶,活到如今怕是茅台喝不起,只配喝些土制假酒,所以酒精中毒昏迷几天,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当年他给仆人发把铁锹,声称“死便埋我”,不过扮酷而已。放到今天,也许真的就埋掉了——谁能保证他喝的不是甲醇?
绕了半天,其实只想弱弱地说明一个道理:负责生产上述这两种液体的企业,除了赚大钱之外,多少也负担着一些社会责任——比如,繁荣文艺创作什么的。想想这些,不知道他们下次涨价的时候,会不会厚道一点。
2011年9月
从作风看酒风
新的一年来到了,辞旧迎新是个高兴事。一般来说,遇到高兴事总不免喝两杯,当然遇上不高兴事兴许也会喝两杯的,滋味不同,放过不提。
只是今年有些特殊,酒的话题比往年更受关注。年前著名的酒鬼酒被检出塑化剂超标,紧接着更著名的茅台酒又被一名好事者送到香港去检了一回,据说也检出了那物事。茅台酒厂忙不迭地开了个新闻发布会,找了位专家来辟谣,说大家放心,只有达到每天大喝一斤的剂量,那塑化剂才显效。话音未落,贯彻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中央军委做出决定,工作接待禁止饮酒。文件发布的第二天,茅台股票应声下跌,市值挥发上百亿元。早知如此,那发布会不开也罢。
酒鬼公司至今不肯召回那些出了事的“野鬼”,其他各酒厂也装聋作哑,无非全仗着咱老百姓身体好记性差,加之当今社会热点多,没准过几天就把这事忘了。而中央规定之所以立竿见影,显然是军令如山,军中无戏言。新年前后的这段日子,酒厂和酒鬼们心里有些添堵,也是可以理解的,况且这事,于国于民都应该算作好事。卖炭翁为了生计“心忧炭贱愿天寒”让人同情,酒厂为了利益而希望“天下酒鬼俱欢颜”,就很不厚道。
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与人类历史同行。据说人类贪酒是有遗传基因起作用的,远古时代,还不是人类的猿人们闻到熟透的果实散发出乙醇气味,就知道这意味着食物和安全。千百年来这基因一直在表达着自身的存在。文人是要喝酒的,“李白斗酒诗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武将是要喝酒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醉成这样子上战场,想回来也难);不文不武的人也是要喝酒的,刘伶抱一坛酒,给随从一把锹,说“死便埋我”,居然一直没有死掉,可见当年的酒里甲醇或者塑化剂还是添得太少。
我虽时有小酌,却一直没有搞明白一个问题:喝酒到底是图个什么?平时不敢说的话,酒后可以放肆说了——但酒后醉话又有什么用?酒前不敢做的事,酒后可以大胆做了——已喝成这样你还能做什么?平时不敢骂的人,酒后可以壮胆去骂——漫说人家不与你醉鬼计较,更何况到酒醒,往往后悔的还是你自己。我认识一位老兄,在酒场上当面痛斥一位大领导,及至第二天醒后,忙不迭地道歉不已,并且足足戒了半年的酒。
想来想去,喝酒这事,大多时候不过应酬二字,前一段网曝某位接待干部一天泡八次澡,这是极品,但一天喝三五顿酒的干部,我确实见过不少。说起来都烦这一套,但到了场面上,该喝还得喝。
酒场俗话说,从酒风看作风,从酒品看人品,从酒量看胆量。其实这话也可以倒着说,从作风看酒风,大体也是不差的。如果作风能够真正好转,想来酒风也能相应地清正。从涉酒诸条禁令来看,酒是没错的,出毛病的是贪酒的人;正如同钱是没有错的,问题总是出在贪污受贿的人一样。李白《月下独酌》云:“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饮酒不愧天。”
2013年1月
白酒贴上“土豪金”却让社会责任蒙尘
近日,国家卫计委官网刊登了《关于征求拟批准金箔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意见的函》,拟批准金箔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开始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该函件显示,允许金箔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产品仅为白酒,最大使用量为每公斤0.02克。据称,此法是将纯度为99.99%纯金以物理方式将其汽化,使其均匀分散成小分子,再重新堆栈排列以形成食品添加剂金箔。至于为何在白酒中添加金箔以及添加金箔的好处,函件未曾提及。
也许因为这标题过于引人注目,让媒体找到了金闪闪的话题,纷纷跟进热议。话题无非集中在几个方面:安全吗?必要吗?有用吗?值钱吗?
从讨论结果来看,安全性应该问题不大。虽说古代文学作品中时有吞金自尽的情节描写,但从理化性质来说,黄金确实是一种性状十分稳定的金属。能够溶解黄金的,大约只有一种浓盐酸和浓硝酸以3:1比例配成的名叫王水的溶液,我们在电影《黄金大劫案》见过它的风姿。人体胃中那点可怜的胃酸显然奈何它不得,所以料定不会起什么化学反应。
针对有效性这个话题,有人搬出《本草纲目》记载:“食金,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服之神仙。以箔入丸散服,破冷气,除风。”但是从科学上讲,怕是也靠不住。理由同上——黄金性质如此之稳定,恐怕只有酒肉穿肠过,金箔化肥料的结果。而且更恐怕是作肥料而不得,被回收重复利用的可能性倒是很大。
至于价值,有细心人算了笔账,按卫计委征求意见稿,500克装白酒添加金箔量最多0.01克,以目前黄金原料价格计,一瓶白酒新增黄金原料成本不过2元多钱。显然也增加不了多少成本。
既然如此,那么你说它还有必要吗?何况,原卫生部曾明确表示,金箔既不是酒类食品的生产原料,也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专家也说从营养学的角度看,目前已确定人体必要的元素有二十多种,其中不包括金。
可是,为什么这提议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冒出来了呢?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金”“睛”之间也。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其用处无非在两个方面:一为“吸睛”,二为“吸金”。
这些年白酒行业为吸引眼球,各种营销手段轮番使用了不少,广告轰炸、事件营销、新闻大战……现在又出了这块“金字招牌”,也在意料之中。盖因黄金总是和高贵联系起来的,从那些“金碧辉煌、金枝玉叶、再塑金身”之类的词就可以看出来。虽说一瓶金箔酒只增加了2块钱成本,但沾了个金字,售价则可翻几番,在网上搜索“金箔酒”,一下子找到四十多款,个个高端大气上档次。同一品牌的酒,平常只要几十元,而添加金箔的价格要达到三百多元,更高端的则达到数千元。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想起刚被杀得差不多的“四风”。
但是有一点似乎被忽视了,那就是在这身价百倍、“金光闪闪”的背后,有可能助长消费浮夸,引导不良消费习俗。黄金可以让人有钱,却并不能使人高贵,我们见过一些珠光宝气,浑身戴满了金饰品的妇女,并未见其身价有多高,反而觉得俗不可耐。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从金箔添加剂开始征求意见这点上看,有关部门还是明白的。同时,市场经济亦是道德经济,这点显然重视的程度还不够。企业不仅是商品生产者,还承担着社会责任,而且这一责任的“含金量”应该更高才是。从这个意义上,白酒贴上“土豪金”,提升了身价却让社会责任蒙尘。况且,“天价月饼、天价粽子”殷鉴不远,如果事态发展失控,进入了纪委的视线,那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2015年2月
好个诗家阮步兵
中石化“天价酒”事件已被炒得沸反盈天,网上一曲改编的《我为祖国喝茅台》,词曲诙谐,顷刻走红。最近的进展是调查组进驻,涉事公司的老总被停职了。
这条消息一出,马上让我联想到大约两周之前,发改委约谈白酒企业,对前段时间白酒轮番涨价提出警告,要求酒价维稳。不过依我看来,这番良苦用心一定会落空——有如此位尊而多金的衣食父母、米饭帮主,不去涨价狠赚他一笔,简直都没有天理。
我辈升斗小民,管不了价格大事,只是免不了要喝酒或开车(是或,不是和——向交警说明),当然要受这两大液体制造商的双重盘剥。情急之下,就想起了阮籍这老爷子。
魏晋之时,阮大人先生与另外六个酒鬼号称“竹林七贤”,不参与任何政事,也不臧否任何人物,只是每天喝酒嗑药。这老爷子是酒后驾驶的先辈,常在大醉之后驾一辆牛车,漫无目的随意行驶,行到途穷处,放声一哭。司马昭想把自家姑娘嫁给他,他不惜大醉六十天来逃婚。谁知突然有一天,他竟找到组织部门,说想去当个不大的官——步兵校尉。原因呢,竟然是听说步兵营厨善酿,藏有好酒三百斛。后来没有听说他为当朝步兵事业做出过多大贡献,大约是利用职权把好酒喝完,再没有酒水可捞就辞职不干了。
如此风度,千载之下仍让人击节一叹。面对着中石化天量天价的茅台拉菲,在下也不免生出些投靠之心——诚如是,俺一定喝完就走,而且保证在任职期间不涨一分油价。
石化双雄近些年来名声不佳,年年哭穷,年年涨价,又年年出些负面新闻,例如去年的天价吊灯,以及在此之前被查处的老总一掷万金,等等。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发改委跟着受连累——只要一调油价,不是掉飞机就是闹地震的。
石化是国有企业,自然使命重大;咱们百姓也是国有百姓,最是听话。所以不管油价再涨,该加的油还是要照加,该赚的钱也还是让中石化赚到。只是有一点,国企赚到的钱按说总该花到国民身上,这些年却没听说他们有过什么惠民行动;国企花的钱,从理论上也该向国民说个清楚,但这些年来不独我们,若不是这次事发,恐怕连他们自己的员工也未必知情。顺便说一句,在石油石化内部,也不是人人富得流油,前些年我曾采访过“大漠深处把井打”的采油工人,收入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
赚钱没错,只要是合法经营,想怎么赚就怎么赚;花钱也没错,只要是合法收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在我看来,中石化是家诚实的企业,从来没有向油里掺加过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什么的,他们不需要费那么大力气赚这几个小钱。如果允许的话,我们只想提几条合理化建议。第一条就是,赚钱之余,如果再讲一点社会责任,就更好了。尽管他们每年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只是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还需进一步深化。
还有一条就是,这次“天价酒”事发之后,石化方面做出的解释很不给力,把它归于“非油品经营”或急忙把酒卖掉,均非上策。我可以献上一计:不如直接痛快承认,就说给劳模、给职工喝了,要怎么着?如果再大张旗鼓开个表彰会,真的给劳模们喝一场,“今日啊痛饮庆功酒,明日啊长征劲百倍”,“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看他们谁来敢说个不字?
只是不知兄弟如此公关高才,会不会引起石化领导重视,真的把我调将过去?想来不会的——对待百姓,石化向来心如化石,要不他们怎么会连我这样的拙计都想不到。
2011年4月
那些被导演的感情
长期以来,我判断电视节目的真假有一条相当简单的标准:凡是节目后面有导演名字的,那就是假的。当然,反之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显然这年头假的太多而真的太少,各种晚会上的假唱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观众们早已懒得追究——反正也就是在电视里看看,那图像也不是真人。
也许正因为如此,许多地方台的情感类节目一度因其“逼真”而获得不菲的收视率。这些节目里也的确说出了一些例如“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面笑”之类的“真话”,但我看到那节目后面出现导演二字以后,依然固执地认为,看此类节目中那些男女的言行做派,不仅应当归打假办管,而且简直应当归扫黄办管。
毋谓言之不预也,这不,有人开始对这类节目“起底”了。《华西都市报》载,某电视台《情感密码》栏目播出一期《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片中的不孝子激怒了观众。节目播出后,人们开始对那厮展开了“人肉搜索”,想不到那“儿子”却主动找到媒体,爆出自己只是一家传媒公司花钱雇的临时演员“演的一场戏”而已。而且据报道,该节目工作人员还曾表示:“情感类节目不是新闻类节目。如果当事人不愿意出演,是允许找演员扮演的。这在业内是通行的做法。”
如果这节目前面打上一行“本片纯属虚构,望勿对号入座”的提示,那么这“通行的做法”自然不会有人说三道四。可是往往,这些节目大多是打着“真情”“苦情”的招牌,许多不明真相的观众也往往信以为真,却不知道自己原来被忽悠了。本来怀着一腔真情,想与电视里那些看上去像街坊的人物同喜同悲,但没有想到,他们的感情和自己的情感通通被导演给导演了。
说实在的,我其实确实生出过几分同情,那些“洒狗血”的导演们也是迫于无奈——搞不出真的来,只好弄假的。就像前几年有位法官审问造假的农民:“为什么造假?”答曰:“造不出真的么!”何况正如那歌里唱的:“人生本是一出戏,不知谁能躲得过去。”既然躲不过去,那么只好奉劝观众朋友们多长个心眼,分辨真假之时,除了本文开头说的那一条外,还需注意,什么事情只要看上去完善到太像真的,那就一定是假的。
人家那么多的编辑、导演、摄像、美术、录制人员加上演员,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不过是想哄您一乐,您要是明白了这一点,也不妨配合一下,一笑置之。只是回到生活中,真的需要付出感情的时候,切不可像电视里那样自己骗来骗去。虽说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但你可以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2011年9月
我们曾笑得如此冷漠
《春节七天乐》重播了过去春晚中一些影响巨大、流传久远的明日黄花,一不留神我又重温了一遍黄宏、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以及黄宏、严顺开的《超生游击队》续集,听到当年的笑声一片,突然感到一股凉意从心里泛出。
可怜的黄宏和宋丹丹,为了多生个孩子,不远千里,从“海南岛”跑到“吐鲁番”,再流浪到“少林寺”,为了生计男的弹棉花女的钉鞋掌,生活的窘迫、“小脚侦缉队”的追击,把孩子养得“个顶个的葱芯绿”。在生活中,他们的境况值得我们发一长叹,将他们加入送温暖的名单之中,在舞台上,他们的表演却引来观众不停的笑声——这笑声是如此冷漠。
黄宏们的遭遇从农村的那些“暴力口号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一人结扎,全家光荣!
该扎不扎,见了就抓。
见证怀孕,持证生育!
谁不实行计划生育,就叫他家破人亡。
喝药不夺瓶,上吊就给绳。
……
在这样的计生狠招之下,黄宏们想不到处游击也实在是难上加难。也难怪一些别有用心的外国人攻击中国的计生政策——我们都给人家表演到台上了。
我不知道黄宏他们家那些“游击”的孩子长大后对社会是什么样的心态,只知道作为观众,我们的笑声与当前和谐的主旨是很不和谐的。
回味往事不只有骄傲、光荣与感慨,很多时候也会让我们脸红,而当年,我们确实如此冷漠地笑过。
2008年2月
闲暇种种
闲暇,是个令人神往的字眼,但我遇到的闲暇往往变了味。君若不信,由是观之。
其一,吾友赵伯,年届半百,工厂工作多年,一朝被开回家,多年被教育做“螺丝钉”,别无长技,就业无门,虽离退休还远,从此开始享受“闲暇”时光。他这种人,社会上有种说法,叫“4050”人员。
其二,吾友钱仲,年纪轻轻,上小学中学而至大学,读学士硕士而至博士,然而职场屡屡碰壁,盖因说不得假话做不得假账,一身呆气也,只好学富五车,“闲暇”至今,自解嘲道,如今“海归”还当“海待”呢。
其三,吾友孙叔,年富力强,终日职场打拼,终于积劳成疾,入院,花费了高额的检查、治疗、红包等种种费用,挨了手术刀、爱克斯刀、伽马刀等诸刀后,家破人存,不得不丢了工作,从此“闲暇”。
其四,吾友李季,农民工也,辛苦搬砖和泥扛麻袋一年,到年根包工头携款而逃,讨不到工钱的李季爬上自己盖好的楼顶喊冤,被警察拿下,拘留“闲暇”七天,还被媒体斥之为“跳楼秀”。
其五,吾友周五,乃李季老乡,同样在建筑工地卖苦力,同样被骗拿不到工钱,不同的是他乃持刀抢劫了老板,被警察全国通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久落网,被判有期“闲暇”一十八年。他道,终于有了一个能吃饱饭的地方。
其六,吾友魏翔,按排行实为魏小六也,某大学教授,苦心孤诣多年,研究出惊世结论——中国人的闲暇时间已超英赶美。我的朋友中,只有他一人是闲来生事,吃饱了撑的。
2006年10月
按公示意见办
公路局长变成了技术员、财政局长变成了会计师、交通局长变成了养护工、企业经理变成了工程师。这不是这些领导犯了错误,而是河南省某县在评选劳模前夕的公示材料。这些领导“降职使用”,是为了当上劳模或拿到五一劳动奖章——这评选对领导干部职务限制是相当严格的。
河南省总工会早有规定,在五一劳动奖章评选中,一线职工要占到50%以上,科技人员不少于20%,副厅级以上领导不得参评,县处级从严掌握。规定可谓严格,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硬规定遇上多面手,怎奈这些候选人都有一定的专业职称,穿上军装就是八路,脱下军装就是老百姓,能官能民、亦官亦民,像个变脸大师,实在是神通广大得很。
当老百姓的,没有回扣可收,没有红包可拿,没有权力可享,只有劳动和奉献。可是,对于表彰他们劳动奉献的奖章,也要有当官的来争来抢。那些当官的平日过着舒服日子,而到此时又与民争利,简直就像那些开了私家汽车去领取“低保”的一样不厚道。
好在有了公示制度,也就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上级领导只需看看公示榜,对其职务做出批示:“按公示意见办。”让他从此当老百姓去,不知意下如何?
2006年6月
谁肯“假扮”农民工
大千世界最近很是热闹,新近发生的几起“假扮”事件让人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先说一起假扮记者的,山西吕梁新闻出版部门一次查获了八十多名假扮的记者,其中大多数是利用记者的身份敲诈当地企业。这事说不清是在给真记者同行们长脸还是丢脸,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如愿以偿——不同程度地敲诈成功了。
这让我想起了十多年前,记得有一位某省的领导,“到报社办了一个记者证”,扮作记者到市场上了解情况,对了解到的服务差劲、质量低劣等问题,再亮出领导身份来痛加解决。这本是件有些微服私访味道的佳话,可是却引起了我的反感,写了篇文稿质问记者身份怎么可以假冒,假如有哪个记者“乔装成领导”又当如何,当然这稿子没发出来,因为我的报社的领导也是领导。
十多年后我的预言终于实现了,就在山西查获假冒记者前后,上海与河北也联手查获了一起假扮领导的——假扮的还不是小领导,而是中纪委的干部。这位河北老兄假冒中纪委工作人员,写恐吓信勒索上海的干部。具体勒索了多少钱新闻里没有说,不过从他被抓获来看,显然是犯罪既遂了。
其实我知道这已不算新闻了,我们公安机关查获的骗子,多是假扮领导干部或高干子女。查获的算倒霉,没查获的还不知有多少。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再深入问一句:假如这些人果真是记者、果真是领导,结果又当何如?
前些年有位冒充高干子弟骗吃骗喝的,风光了一阵被抓了被判了,这小子对法官说了句话很让高干们汗颜。他说:“我唯一的错误就在于我是假的,如果我是真的就不会坐在法庭上了。”这话也很让我们平头百姓受启发——原来真高干子女是这样的。
有位哲人说过社会是个大舞台,人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这哲人还哲得不够,他说这话时显然没有想到有人会像以上那样去扮演。我可是知道的,在我还小的时候,做游戏总想扮作八路,而让别的孩子去扮演鬼子,当然对方也有不干的时候,那就打起来,结果八路鬼子各有胜负,游戏也就到此结束——扮演的八路和鬼子也本来就是要打仗的。
长大了才发现很多大人的智商停留在我小时候的水平上,总想自己当八路而让别人扮鬼子。于是我们发现有很多人喜欢扮作领导、扮作记者、扮作城管人员、扮作其他有权有势自以为一贯正确的角色,从来没有人扮作农民或农民工,这样的角色需要本色演员,城里人想扮也扮不好。
如果严肃起来,认真地说一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真记者、真领导的问题,才能消灭假记者、假领导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净化我们的社会空气,才能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
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