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温州,浩瀚的瓯江入海口有一个灵昆岛。千百年来,大海的波涛一直拍打着这里,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每年海上的台风,却经常肆虐沿海地区,地处入海口的灵昆岛更是首当其冲。1901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台风袭来,风仗雨势,雨助风威,小山般高的海浪冲决了岛上脆弱的堤坝,潮水迅速地漫过了灵昆岛海思段和新塘段,田园淹没,房屋被毁,百姓哭喊连天,7天7夜风雨不停,岛上绝粮、断水,淹死和饿死20余人,人民处于绝望之中。这次灾情,还涉及玉环、乐清各岛,真可谓哀鸿遍野。
台风过后,当时的温处道童道台带领几位随员来视察灾情,在勘察决口堤坝、走访受灾农户、目睹百姓之惨状后,不禁潸然泪下。当即发起赈灾救济,自己首先捐出数百金,给灾民送来粮食及种子,以解百姓燃眉之急。同时,为了平抑灾后狂涨的米价,派员赴镇江、上海购米,并请省宪奏截冬运漕米1.2万石,解运来温,分配到各县,如此调度,温州百姓在灾荒中才安然渡过。为了根治水患,拨款四五千金帮助修建海堤,为保障工程质量,他亲临一线,亲自住在灵昆岛海思码头西陈家坐镇指挥。7个月后,一条两里多长的堤坝竣工了。对这一造福一方百姓,恩惠后代的救民工程,灵昆百姓欢欣雀跃,拍手庆祝。
为了感念童道台的功绩,由地方绅士郑嘉周、李兆西等人商议并牵头筹银,建造了一座纪念亭。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落成,取名“童公亭”,亭内塑有童公像,亭中两侧对联为:“追思辛丑六望天降风雨潮淹灵昆遭大害,纪念清朝童公职掌道台周济殃民报洪恩。”百年来,童公亭历尽磨难,于1994年被17号台风摧毁,后当地村民又自发筹资,重修了现在的纪思亭。原来的对联不见踪影,现改为:“追思辛丑突袭风潮淹灵昆,悬念童公重筑海堤赈灾民。”唯有历经百年的碑文还镶刻在墙上,印证着岁月的沧桑。纪思亭是一座平房式的水泥建筑,仍建在原海堤旁,内塑有神像,标为“童道恩公”。纪思亭实际上是百姓乞求天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地方,但也由此看出尽管岁月悠悠,童道台为百姓所做的功绩,当地百姓刻骨铭心,百年不忘。
这位童道台,在温州任职近5年(1901~1905)。在近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温州文史资料第9辑的文章上,认为清代历任温处道台中,最有政绩最受人民爱戴的是童道台。1901年春,童道台到温州,由于历年积压的冤假错案甚多,他便立即开始清理,尤其是涉及外国人的教案,童道台亲自到监狱按名一一审问,并选择干员督审,结果大多无罪释放,囹圄一空。尤其是处理瑞安县乡民杨茂奶一案,更是长了中国人志气,灭了洋人威风。温州当时天主教教士为法人赵保禄,此人能说华语,态度骄横,地方上许多地痞无赖为求庇护而入教,横行乡里,鱼肉良善,人民愤恨日深。义和团事起,温州也有教堂及教民房屋被毁,但乡民杨茂奶并不涉案。赵保禄派刘教士赵瑞安强要杨茂奶五亩地修建教堂,杨未允,赵保禄即要求官府杀杨,童道台力争,“彼法不当死,我不能杀人以媚人”。赵保禄大怒,请调法国军舰、军官、水兵带武器冲入衙署,以武力相威胁,同时又致电北京总理衙门谓童道台庇护罪人。政府回电可以按法人要求办理,以图省事。对朝廷来说,杀一个小老百姓算什么,下属劝说:“国势如此,王公大臣尚不能保,又何必硬挺。”童道台愤而答曰:“我办案无力,得罪不过革职而已,岂能以他人性命保自己禄位!”乡民杨茂奶被判无罪释放,但赵保禄竟纠缠数年之久,一次盛暑中,赵保禄又来交涉,急辩中童道台盛怒,当场晕倒在堂上,从此半身不遂(应为中风),第二年死于任上,可谓以身殉职,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温州教案。当现在回读这段历史时,不禁使人掩书长叹!国势弱小,竟被外人欺负到如此地步!
温州地区人民生活受困,经济不发达,为改变这一状况,童道台派人到湖州一带购置桑苗数十万株运回温州,并印刷桑树种植小册子散发给农户,创办蚕业传习所,从上海聘请专家讲授,鼓励农户养桑。在任五年中,购桑苗40万余株,并给蚕业传习所经费千余金,均为自费。从此,温州丝绸业开始发展,商业上称之瓯绸。
童道台重视教育,认为“教育为富强原”,他与知府王琛邀六县主要绅士,将原温州中心书院改为温州府中学堂,推行新学。即现在的温州中学(前几年,温州中学庆祝了该校百年的校庆),又令各县筹办小学堂,并自捐购教科书10余种,颁发各县。
为培养高级人才,童道台令各县选拔高才生两名,每人补助银圆100,到日本留学,学习师范、实业两科,毕业后返国安排担任教职。凡家境贫困者,还给予资助及官费补贴,从此温州出国留学之风为浙江省之冠。
温州每年冬天,社会治安尤为严重。刁民无赖,游兵散勇,纠结团伙进行抢劫,而往往案多不破。童道台了解此情况后,下令召集无业游民、无赖、赌徒、抽鸦片者,以及曾判罪人犯,设工艺局,进行劳动感化,教以手工业使其生活能自给,不至于铤而走险。而对抢劫重犯,则严惩不贷。曾有一重案抢劫犯为童道台同乡,永嘉县令判以轻罪,童道台了解后力持不可,逐斩首示众,从此社会秩序日趋安定,百姓至少能安居。
这位童道台,即湖南人童兆蓉,1838年出生于宁乡。宁乡是湖南长沙附近的一个县,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曾出过不少名人:刘少奇、谢觉哉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前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母亲均是宁乡人。童兆蓉少年家贫而力学,同治六年(1867)中举人。任陕西巡抚刘果敏幕僚,随后在陕西、兴安、西安、榆林、汉中等地任知府,延绥、汉中任道台,西乾麛督粮道等职务,温处道是他晚年最后一个职务。现在温州市图书馆古籍部可以查到在他死后出版的童温处公遗书,共有6卷之多。其中3卷为个人往来书信,3卷是他在任官职时的各种对下的批文(谕)及对上的报告(禀),从这些谕、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勤政、体谅百姓疾苦的官员,内容包括:地方河情、水势、水灾轻重、堤坝开工应办工程请款、工程勘捡、平利县开仓借放、集资救济贫民(白银6000两),汉江厘卡(即收税站)过密请酌量裁并,驿站修治、清理积案、沿江船户预防盗匪、榆林旱灾,汉阴、紫阳、安康、镇坪水灾以及开办学堂等。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丁丑年关中地区大旱,赤地千里,根据朝廷律法,开官仓发粮救灾需先上报批准方得执行,地方官员不得自行为之。但灾情紧急,公文往返西安几百里,又要饿死多少灾民,童兆蓉力排众议,承担责任,先开仓救济百姓,后上报总督左文襄公(左宗棠),不知救了多少性命,受到左宗棠的表彰。在他的文集中,还收藏了他对府内的家丁及身边的书吏的严格管理制度,不得为非作歹,不得拖欠公务等,看来对他身边的人也是要求很严的。由于他在各地任职期间为百姓两袖清风办事,公正廉洁办案深受百姓爱戴,还见到温州、陕西兴安等地绅士为他缕陈政绩给朝廷的禀。
纵观童兆蓉的一生,应该说是一位为国尽忠,为民做主有作为的官吏。但在清朝末期,由于清王朝的自身腐败,列强入侵,虽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及童兆蓉这样一批力图支撑朝廷的官吏,但也无法扭转历史的进程。他于1905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去世,终年68岁。在他死后6年,清王朝在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打响后,终于崩溃瓦解,从而结束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童兆蓉死后101年,我写下这篇文章纪念他,因为他就是我的曾祖父。他不但对国家,对百姓做过许多好事,还恩泽后代。特别是由于他重视教育的家风,童家的子孙不论男女大都知道读书自立,受过各种高等教育。在1949年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之前,童家子孙已没有什么人留在乡间靠祖产过日,后来有不少成为教授、教师、医生、工程师及政府公务人员,有的还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现星散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可喜的是,我们可以告慰列祖列宗,现在的中国自1949年以后,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可以像赵保禄那样作威作福,自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国正大步地走向世界一流的强盛国家,百年以来多少中国人复兴中华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资料来源:《温州文史资料第九辑》浙江人民出版社
《童温处公遗书》
童兆蓉和灵昆—历史传说——百度搜索
《清史列传》二百三十八条
《观化一巡》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