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年的起源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我国古代先民经过一年辛勤劳作,在岁末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其恩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腊祭”。
年与年景
有一种关于年的说法是: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称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穀梁传》中说:“五谷大熟为大年”;《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
趣味小知识
年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四处觅食人肉,残害生灵。后来,智慧的人们发现,“年”害怕啪啪的鞭炮声、亮丽的红色和明亮的灯火,便想到了对付它的方法:放鞭炮、穿大红衣、通宵守岁。最后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中秋节的由来
一提到中秋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团圆、赏月、吃月饼。而这一传统佳节又有什么来历呢?
中秋与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中,但它并不是指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定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直至唐初,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有种说法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经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渐渐传到了民间。
还有种说法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称为“仲秋”。此时,各种农作物相继成熟,为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人们便将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
趣味小知识
农耕的节日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非常重视农耕,播种的春天和收获的秋天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季节,因此在这两个季节中的节日也非常多。
圣诞节的由来
圣诞节,即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是西方各国最主要的节日。
宗教节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人们把它当做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
农神节
圣诞节这一天也是农神节,这个日子正值农历冬至左右,开始昼长夜短,日照时间变长,太阳赐予人们的光明和温暖与日俱增。人们为了感谢太阳赐福,常常举行各种欢庆活动,向太阳顶礼膜拜。把耶稣诞辰定于传统的农神节这一天,其用意是为了表示耶稣的降生就是太阳的再生。
趣味小知识
圣诞老人的故乡
美国传统认为圣诞老人来自北极,然而北欧各国认为他们所生活的地方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在第40届世界圣诞老人大会上,丹麦属地格陵兰被确认为圣诞老人真正的故乡。
母亲节的由来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许多国家都相继设立了自己的母亲节。
母亲节的起源
据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安娜·查维斯的母亲认为,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一个纪念日,并希望有人能够创立一个母亲节来赞扬全世界的母亲。母亲去世后,安娜·查维斯立志要实现母亲的愿望,为此,她向社会发出呼吁,结果获得了各方面的热烈支持。1914年,美国参众两院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
献给母亲的花
康乃馨,又称荷兰石竹、香石竹,是一种石竹科草本开花植物。1907年,人们开始以粉红色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象征,故今康乃馨常被作为献给母亲的花。
趣味小知识
伟大的母亲
母亲节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虽然,许多国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庆祝属于他们的母亲节,但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想起辛勤操劳、哺育儿女的母亲。
父亲节的由来
父亲节是怎么来的呢?
父亲节的起源
父亲节是由美国人杜德夫人倡议建立的。杜德夫人早年丧母,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身上。杜德夫人切身体会到父亲的关爱,感受到父亲的善良与伟大。长大后,她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设立父亲节。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所打动,便采纳了这一建议,把父亲节定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的建立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呼吁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趣味小知识
父亲节的庆祝方式
每到这一天,子女们总是向辛劳的父亲致以敬意。父亲节和母亲节的庆祝方式大致相同,只不过父亲们喜爱的礼物不是糖果和鲜花,而是雪茄。
劳动节的由来
你知道劳动节的来历吗?
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工人群众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
劳动节的起源与建立
19世纪80年代,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工人工作繁重,工资很低,工时很长。繁重的劳动和阶级压迫激起了劳动群众的强烈愤怒,他们于1877年发起了第一次罢工运动,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1886年5月1日,全美国几十万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举行罢工,罢工浪潮席卷了芝加哥、纽约、波士顿和华盛顿等诸多城市,波及到美国的各个生产部门,芝加哥是这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斗争最激烈的城市。美国工人提出的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不仅反映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愿望,而且也受到了他们的重视和欢迎。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接受法国代表拉文的建议,把每年的5月1日作为全世界无产者的节日,以纪念芝加哥工人的英勇斗争。从此,这个伟大的国际性节日就诞生了。
趣味小知识
“八小时之歌”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
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
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
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晒晒太阳,
我们要闻闻花香,
我们相信:
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
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场,
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八小时归自己!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是孩子们最愉快的一天。
国际儿童节
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第一次国际大会发表了有关儿童福利问题的原则后,一些国家先后有了儿童节的规定。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
我国的儿童节
我国的儿童节,早期为每年的4月4日,是1931年根据中华慈幼协会的建议设立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广大儿童的国际主义思想,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通令,将6月1日作为我国的儿童节,与六一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
趣味小知识
童工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加上传染病的流行,使得儿童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
教师节的由来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全国都会开展各种尊师重教的庆祝活动。
一波三折的教师节
1932年,南京、上海等地的教育家们提出了以农历6月6日作为教师节的建议。不久,国民党政府同意确立6月6日为教师节。1938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借故否定6月6日为教师节,改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后因这个日子处于上课期间,有碍教学,又改为阳历8月27日,但这个日子处在暑假边缘,无人理睬,陈立夫的主张也就以失败告终了。
教师节的正式设立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从此,教师节在我国正式确立。
趣味小知识
一个重要的倡议
1984年12月9日一早,《北京晚报》总编室编辑接到一封倡议书,其主要内容是倡议在全社会推行尊师重教之风,确定一个教师的节日,主要倡议人是当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院士。该倡议刊出后,北师大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著名学者积极响应,联合提议设立教师节。
吹生日蜡烛的由来
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已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吹生日蜡烛的起源
据说,这一习俗源于希腊。古希腊的人们都信奉月亮女神,每年在她的生日庆典上,人们总要在祭坛上供放蜂蜜饼和很多点亮的蜡烛,营造出一片神圣的气氛。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希腊人在庆祝他们孩子生日的时候,也爱在餐桌上摆上糕饼等物,并在上面放上很多点亮的小蜡烛,同时也加进一项新的活动——吹灭这些点亮的蜡烛。他们相信燃亮着的蜡烛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让过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那么孩子的美好愿望就能够实现。
吹蜡烛
于是,吹蜡烛就成为生日宴上有着吉庆意义的小节目,并逐渐发展到不论是在孩子、成年人,还是老年人的生日晚会或宴会上,都有吹蜡烛这个有趣的活动。
趣味小知识
蜡烛的数量代表什么?
这是很简单的问题,蜡烛的数量就代表了过生日的人的年龄。
生日祝寿的由来
生日祝寿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
关于尧的祝寿传说
在我国,祝寿这一习俗很早就存在了。传说尧在位的时候,华山封人曾向尧祝过寿,只不过,当时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定,未必就要是其生日的那一天。
过生日的习俗
在我国,人们过生日的习俗,大约是从南北朝时开始的。据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记载,当时,在江南就盛行着庆祝孩子一周岁生日的习俗。唐朝时期,庆祝成人生日的习俗也很盛行。
趣味小知识
原来如此
绍兴年间,宋高宗曾下令,禁止官员接受生日贺礼。但秦桧掌权后,四方之官为巴结他,都趁生日之机向他送礼,各地效仿,使得这一习俗流行起来。
吃长寿面的由来
在民间,过生日有吃长寿面的习俗。你知道这个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源于西汉的传说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相术。有一天,他与众大臣谈到人的寿命时,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当时,东方朔听了就大笑起来。众大臣都怪他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8寸长,那他的脸该有多长啊?”众人听后,也不禁大笑起来。
脸长与面长
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便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俗,并称之为吃“长寿面”,一直沿袭至今。
趣味小知识
彭祖其人
彭祖是传说中帝尧之臣,姓篯名铿,活了八百岁。后来,人们都把他当做寿星来敬奉。
压岁钱的由来
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春节期间,孩子们总能收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和祝福。
压惊与压岁
压岁原意是压惊,与古代“年”的传说有关。相传远古时期,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经常在每年的腊月三十出来作恶,儿童常因此而受惊吓。人们赶走“年”后,就用食物来安慰小孩,谓之压惊。久而久之,压惊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压岁钱
早期的“压岁钱”用彩绳穿着,放在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明清时,压岁钱大多用红绳穿着。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意“长命百岁”。如今,大人们则喜欢选用新钞票给孩子们当压岁钱,而且其含义也由最初的压惊逐渐转化为节日的祝福。
趣味小知识
压惊金犀钱
据《宋史》记载,宋神宗时,王韶的幼子南陔元宵观灯时,被坏人背走,途中恰巧有皇家车子经过,南陔呼救,得以随车入宫,神宗赐给他压惊金犀钱。
圣诞树的由来
趣味知小圣诞树现在,圣诞树已风靡全世界,所采识用的树木也不仅局限于松树或棕树,用塑胶制成的假松树也登上了舞台。
欧美国家过圣诞节,家家都必须有圣诞树。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众说纷纭。
农神节的活动与圣诞树
古罗马人在农神节(12月17日)喜欢用绿树枝和花朵装饰神殿和自己的家,尔特人以极隆重的仪式摘槲寄生枝叶挂在家中,撒克逊人则喜欢采摘冬青、常春藤和月桂枝以用做装饰。后来,这些习俗就演变成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并且从单个的枝叶发展成扎在一起的“圣诞树”。
德国戏剧与圣诞树
圣诞树源于中古时期的德国戏剧。剧中有一棵挂满苹果的棕树象征伊甸园,表示“生命之树”。“乐园树”是救世主来临的象征。15世纪,十分流行装饰“乐园树”。每逢新年,他们都要布置“伊甸树”,还要在另一间房里布置用树木制成的三角形“圣诞塔”,上面装饰有蜡烛、星星和常青枝条。到16世纪时,“伊甸树”和“圣诞塔”就合为圣诞树了,并逐渐演变成现代的圣诞树。
趣味小知识
圣诞树
现在,圣诞树已风靡全世界,所采用的树木也不仅局限于松树或棕树,用塑胶制成的假松树也登上了舞台。
春联的由来
春节期间,写春联、贴春联不仅是一种喜庆的风俗,还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从桃符到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说。上古时期,有神荼(shēn shū)、郁垒(yù lǜ)两兄弟,他们住的度朔山上有一棵茂盛的桃树。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老百姓便在自家大门左右各挂一块桃木,画上他们兄弟俩的神像(左为神荼,右为郁垒),以驱鬼、辟邪,并把这种桃木上的画称为“桃符”。从桃符发展成春联,据说与五代中的后蜀皇帝孟昶和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由于历代大力提倡,春节贴春联便成为我国民间的一种风俗了。而且,春联也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长盛不衰。
趣味小知识
传说中最早的一副春联
公元10世纪,五代中的后蜀皇帝孟昶要求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但又觉得词句欠佳,于是便亲自题“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于宫外。这就是传说中最早的一副春联。
门神的由来
门神是怎么来的呢?它和桃符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门神的起源
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以桃木做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而《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的门神却是古代一个叫成庆的勇士。到了唐代,门神便成了名将秦叔宝和尉(yù)迟敬德。
民间的门神为什么都很丑陋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擅长捉鬼擒魔。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凶恶,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好像随时准备着同鬼魅对决。
趣味小知识
为什么门神都成双成对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放鞭炮的由来
喜庆、热闹的放鞭炮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爆竹起源
放爆竹贺新春,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据史料来看,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妖魔鬼怪。
爆竹演变成鞭炮
炼丹家经过不断摸索,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爆竹在制作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并有单响和双响之分,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能发出巨响,给人以惊鬼神的感觉,很快成为一种驱害避邪的神物。
趣味小知识
噼里啪啦
燃放爆竹,是为了表达人们驱邪祈福的新年意愿,后来,还用于庆贺婚礼、开业以及其他重大的庆祝活动。
福字倒贴的由来
过年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要把“福”字倒贴在门上呢?
贴春牌
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倒贴
把“福”字倒贴在门上,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趣味小知识
福到了
传说,倒贴“福”字的风俗源于清代恭亲王府。后来,倒贴“福”字的风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上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上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
握手的由来
握手是现代人们最常用的礼仪,你知道握手的来历吗?
一种礼节
握手是人们在相见、离别、恭贺或致谢时相互表示情谊、致意的一种礼节,双方往往先打招呼,后握手致意。
握手的起源
握手最早出现在人类原始社会时期。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他们就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习惯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趣味小知识
握手也有礼节
人们通常习惯用右手来行握手礼,而且只有当长者、上级、女士先伸手时,晚辈、下级、男士才可伸手,这样表示礼貌和尊重,否则就是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