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1782—1840)是意大利小提琴大师,音乐史上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被誉为19世纪“小提琴之王”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歌德评价他是“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有人说他是音乐界的天才,也有人说他是演奏魔鬼。
在维也纳,一个盲人听到他的琴声,以为是一个乐队在演奏,当得知是帕格尼尼一个人用小提琴奏出这些声音时,盲人大叫一声“这是个魔鬼!”吓得落荒而逃。此后欧洲便传出帕格尼尼所使用的那把小提琴的弦是用他情妇的肠子制成,而他的演奏技巧是由魔鬼所传授的说法。这个说法一时间在欧洲各国不胫而走,后来不仅让听者在心理上感到他的琴声似乎真有一种超自然力,更悲哀的现实是,小提琴大师也因此死无葬身之地——法国教会一直拒绝这个“地狱之子”进入教堂墓地。他的遗体先后搬迁了8次,一直到他死后86年的1926年,教会才同意把他安葬在故乡热那亚。“魔鬼”之说流行了近一个世纪。
勤学苦练的奇迹
1782年10月27日,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帕格尼尼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热那亚。父亲安东尼欧·帕格尼尼和母亲狄蕾莎·波姬亚蒂都很热爱音乐,但都没接受过正式的音乐教育。他们在酒店当侍从,并在酒店唱歌以换取微薄的生活费来养活6个孩子,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帕格尼尼继承了父母的天分,从小就很喜欢演奏各种乐器。望子成龙的父亲在帕格尼尼5岁时就教他曼陀铃,7岁时父亲又教他拉小提琴。当时父亲对他的要求特别严格,如果不认真练习,就没有饭吃。小帕格尼尼在父亲的监督下,每天刻苦练习小提琴都达到10个小时以上。在帕格尼尼成名后,他还是一有时间就会拿起小提琴,像是父亲还在监督他一样认真地练习。
帕格尼尼在转学小提琴两个月后,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医生用放血疗法才得以救回他的性命,但肺病一直没有痊愈。除了这一次病危的一段时间之外,他的练习从未间断过。那时可怜的帕格尼尼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母亲,她总是告诉儿子,她梦到天使告诉她,有一天帕格尼尼将会非常成功。小帕格尼尼对母亲的话总是深信不疑,他相信有一天他的勤奋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在练琴中,父亲发现儿子似乎就是为拉琴而生。帕格尼尼的肩膀和肘及手腕关节异常柔软,宽大的胸脯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小脑特别发达,听觉格外灵敏,即使是使用调音不准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确的音;他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这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即使是看谱也已很困难了,而他却是即时演奏。最主要的是帕格尼尼的手,它在不拉琴的时候看着很正常,只是格外纤细,一旦拉小提琴时,手会伸张得不可思议的大。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上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厘米。
多年后,意大利的皮隆迪医生在为他作过身体检验后指出,“他左手的模样和柔软度实在独特无比,例如,他能够把拇指往后翻到不寻常的地步,而且毫不费力”。巴黎的医生弗朗西斯科·本纳蒂也说,帕格尼尼“能够使左手各个指头的第一指骨……做奇特的屈曲动作,这个动作可以不需活动整只手,就使指头向侧面作自如的屈曲——并且轻易、准确而又敏捷……”本纳蒂惊叹地说,“一定是造物主让他在实践中完善这种构造特性”。但是并非由于“造物主”,而是由于劳动——旷日持久的勤奋练习,才成就了帕格尼尼的手。和帕格尼尼一个时代的恩格斯不知道参加过帕格尼尼的演奏会没有,但他在提出“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这一划时代的命题时曾经指出,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帕格尼尼的音乐”。
在勤学苦练中,帕格尼尼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年仅8岁的他就学会作曲,并且在公众面前表演自己创作的奏鸣曲。从那时起,他经常在故乡和佛罗伦萨两个城市独奏演出,13岁时,他在当地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家了。
父亲为了让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更加纯熟,1795年9月,父亲带着帕格尼尼离开家乡,前往帕尔马拜师学艺。父子俩到了帕尔马,准备拜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罗拉为师,当他们在隔壁房间等候卧病的罗拉接见时,父亲看见桌子上放着一把小提琴和罗拉新创作的协奏曲谱,他就让儿子试奏。隔壁的罗拉闻声惊起,当他发现拉得如此出色的竟是个孩子时,他激动地叫道:“我没有什么可教你了,我的孩子……”于是帕格尼尼就开始严格的自学课程,一天里他常常会拉15个小时以上。想想这个演奏天才的辛勤劳动,我们就不会为他的成功而惊讶了吧。
就是在这样的练习中,16岁的帕格尼尼写出了著名的《二十四首随想曲》。这24首曲子充满了年轻的激情,曲调优美,既反映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显示出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及精妙绝伦的演奏技术,成为了现代小提琴演奏者的“试金石”。这部曲子至今仍然是小提琴曲目中的极品,曾被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时光倒转七十年》当做主题曲。因此,帕格尼尼被后世人称为习琴人的“祖师爷”。
为琴所迷的宫廷之灾
1802年,帕格尼尼与一位演奏吉他的贵族少女相爱了,这是他生命里的第一次爱情,他们热烈地爱着,双方都用音乐歌颂着爱情的甜蜜和喜悦。但少女的父亲严厉地拒绝了女儿要与出身贫穷的帕格尼尼结婚这一要求。于是,少女偷偷与心爱的演奏家搬到比萨附近的家族城堡里藏匿起来。他们在一起无忧无虑地生活了三年,爱情的甜蜜很快消失了,帕格尼尼也厌倦了暗无天日的生活,他们又回到了人群中间,开始各过各的生活。1805年,复出的帕格尼尼演奏水平已经达到了无人能逾越的高峰,聆听他的演奏会令人激动不已,传说埃莉萨女王每听一次就会激动得昏倒一次。
埃莉萨公爵从1805年6月起,成了皮翁比诺和卢卡的女王,她统治着15万臣民,后来帕格尼尼也成了她的一位宫廷奴仆。1805年7月14日,当她乘坐那辆六匹马拉的敞篷君主马车和随从进入卢卡城时,路边的臣民发现他们的新女王并不是个美人儿。黑黑的皮肤和白色的缎料衣服形成了耀眼的对比,她骨瘦如柴加上一张略嫌过长的脸庞,与古典美女有着巨大的差距,大家宁可称之为长得有个性。
埃莉萨是个热爱音乐的女王,但她专制、暴躁,而且嗜权。到卢卡的半个月里她解散了两个原有的乐团,自己又组织了一个优秀的小型宫廷乐团。当她造访行宫时,要求乐团必须随侍在侧。埃莉萨总是用音乐来消遣解闷,每周最少有两个晚上举行音乐会。每次都是她指定演奏节目内容,有时候她心血来潮,在短时间内让演奏者更换节目内容,让人措手不及。
有一次,女公爵中午提出想在晚上听一场别出心裁的小提琴配奏英国号的音乐会,乐团指挥多梅尼科·普契尼很为难,一时间他创作不出这么有新意的曲子,正当为难之际,乐队中的小提琴演奏手帕格尼尼拿出了他在两个小时内谱出的一首曲子,乐团指挥对此曲很满意。当晚乐团指挥因为这首曲子,得到了女公爵的赞赏。当然,音乐才子帕格尼尼也得到了女公爵的重视。
在不断的演奏过程中,女公爵对这位年轻音乐家着迷不已,不久就任命帕格尼尼为宫廷太傅,并提拔他当侍卫长,随时守在女公爵身旁。
不知不觉中,埃莉萨被帕格尼尼的琴音迷惑,也或者是女公爵极欲深入帕格尼尼的内心,一次,在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声中她昏厥过去了,宫廷音乐会的音乐家们不得不中止演出。几分钟后女公爵清醒过来,并没什么大碍,宫廷内外虚惊一场。后来,埃莉萨发现,每次听到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声就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而这时她必定会再次昏厥过去。所以当帕格尼尼演奏时,她会强迫自己离开房间,让其他的听众能够欣赏最好的音乐,而她则在不远的寝宫中继续享受轻微的昏厥。
另一位被小提琴家迷倒的是法拉西奈夫人。她1806年后成为埃莉萨的宫女,在宫廷里她从未错过帕格尼尼的演出,不久他们便发生了不该发生的爱情。帕格尼尼说:“我们相互爱慕,情感逐渐浓郁,但却必须隐而不宣。这样一来,反而更加亲密,关系也愈加有趣。有一天,我答应她在下次音乐会上用一首诙谐的乐曲让她吃惊,来增进我们的关系。同时,我在宫廷里宣布要演奏一首滑稽的新曲,取名为《爱情场面》。大家对这别开生面的出场方式非常期待,我拿起小提琴上场,拿掉中间的两根琴弦,只剩下E弦和G弦。我让第一根弦代表少女,第二根弦代表男子,开始一段类似对话的演奏,影射着情侣们争吵和言归于好的场面。琴弦时而恼怒,时而叹息,时而嗫嚅,时而呻吟,时而嬉笑,时而高兴,时而欢呼。到了最后,双方言归于好,小情侣跳着双人舞,以灿烂的结尾告终……”帕格尼尼在表演中经常用两根弦或单弦来展示他与众不同的演奏技巧。
帕格尼尼创作《爱情二重奏》的原因是为了法拉西奈夫人,但对于他们不能公开的爱情,自己也不可能光明正大地为这首曲子标上她的影子。于是,帕格尼尼在这首曲谱的首页写上“献给埃莉萨”字样,当然这不是献给埃莉萨女公爵,而是她在1806年6月3日出生的女儿——埃莉萨公主。这个看起来完全无关紧要的题献,但却让聪明的帕格尼尼不仅以此否认了自己和宫女法拉西奈的关系,而且还以稍有双关语的方式表达对女公爵的敬仰。
法拉西奈夫人在音乐会结束后问他:“您在两根弦上已经呈现出如此美妙的乐曲,不知您是否有可能让我们听到一根弦的演奏呢?”帕格尼尼考虑了一下,说:“我试试吧。”后来在他的手抄本上有这样一段话:“这个想法激起了我的幻想,因为几周后是皇帝的命名日,我就谱写了一首名为《拿破仑》的G弦奏鸣曲,接着我在掌声热烈的宫廷里演奏了这首曲子。相比之下,当晚的《柯马罗莎圣歌》变得黯然失色,没有引起任何反响。这是我偏爱G弦的第一个真正原因。此后,大家愈来愈想听,于是日复一日,直到最后,我演奏这种乐曲的技艺日臻完善。”
但关于帕格尼尼用G弦演奏发出的前所未闻的迷人声音,大家都不相信是他所解释的日复一日所能练就的。大家私下传说,帕格尼尼把他的灵魂献给魔鬼,而换取了演奏技艺,然后他用亲手扼死的情人肠子做成了神奇的G弦。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理性的解释可与之匹敌,也因此导致了帕格尼尼的死无葬身之地。
在担任女公爵的侍卫长期间,帕格尼尼像个仆役一样,埃莉萨说什么,他便听从什么。1808年初春,埃莉萨要求帕格尼尼到都灵举行两场音乐会,以欢迎她妹妹一家的到来。这次的都灵之旅,极有可能也是埃莉萨和帕格尼尼关系的终结。她不想再见到他,但也不想解雇他。1809年10月,当她将行宫迁往比萨时,帕格尼尼已不是她的宫廷人员。帕格尼尼留在佛罗伦萨,继续做埃莉萨的丈夫摄政王的小提琴老师和游伴。
21岁的佩尔特斯是帕格尼尼音乐圈里的朋友,经常与帕格尼尼在摄政王府一同演奏,但在宫廷外生活的他不懂宫廷的权谋诡计,书信内容也十分坦率,后来因为他的一封信,给帕格尼尼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带来了一场灾难。
1809年12月25日,在佩尔特斯给帕格尼尼的一封信中,他挖苦摄政王缺乏音乐:“从琴艺方面来看,帕格尼尼应是位国王。当他不太开玩笑、不装成一位伟大的小提琴丑角时,那他真的是位大师,甚至是位绝对的君王。他可以像另外一位大师那样表示:‘我宁可当小提琴之王,也不当国王的小提琴!’”可惜,这封信并没有让收信人看到,而是转到了埃莉萨手里。对于侍从这样的轻蔑,她无法忍受,并吩咐她的夫婿解雇帕格尼尼。
当佩尔特斯得知他的书信在辗转之间为好朋友引起麻烦时,他懊悔不已,于1809年12月31日,写下一封补救的信,但为时已晚。帕格尼尼已经收到了女公爵给他的解雇书。
帕格尼尼在宫廷的最后一晚正在举办新年音乐会,他并未像往常一样,在隆重的音乐会上穿着应该穿的燕尾服,而是身着担任埃莉萨侍卫长时的制服。虽然女公爵要求他立刻更换服装,但他不知什么原因再度抗命,并在音乐会结束后,穿着这件制服混到舞会的客人中。
气急败坏的女公爵面对她曾经喜爱的人的挑衅,没有留一点情面,她下令抓捕帕格尼尼。于是帕格尼尼在庆典还未结束时,躲过了士兵的追捕,连夜逃出了佛罗伦萨。
帕格尼尼为了躲避粗暴的宫廷当局的追捕,逃到了伦巴第地区。他曾于1810年2月初在那里的阿瓦罗拉蒂剧院登台演出过,而且还引起了人们的一时轰动。
佩尔特斯为此写信给他父亲:“帕格尼尼在这儿刚开过几场音乐会,非常成功、轰动……但他却非要耍着和他技艺及天赋不相匹配的丑角把戏,来破坏自己的表演。我看过他的表演,听他如何在维奥蒂的协奏曲中加入华丽的乐段,并模仿驴子、狗和公鸡等动物的声音。有时候,在一首曲子开始时,有根弦断了,大家以为他会中止演奏,但他仍然在三根弦上继续演奏。帕格尼尼还在G弦上演奏变奏曲……意大利人喜欢这种卖力的演出,他们像疯子一样鼓掌欢呼。在他离开剧院时,有300位观众跟着他到下榻的饭店。他的吉他演奏和小提琴一样杰出,每当和朋友在一起时,他也会唱歌。但这不是他的突出之处,他的歌声听起来像把生锈的细嘴壶。”帕格尼尼这时所表现出的精彩的吉他演奏,就是他在1802年后与吉他少女隐居的三年里的成就。
对于帕格尼尼在表演时将弦调到会断的程度,有不少心怀偏见的评论家指责他。但这些评论家忽略了一点,帕格尼尼在紧绷的弦上演奏时,他必须一直冒着断弦的危险,他的心理压力比别的表演家更大。从他的订购单上可以看出,他的G弦需求量比第二根弦多出10倍,甚至比第三根弦多出20倍。
魔鬼的惊世演奏
帕格尼尼经过十年如一日的苦练,小提琴的演奏水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小提琴演奏音调优美动听,音色温和,纯净无瑕,双音和泛音的运用发展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帕格尼尼作为演奏家,他以许多超越常规的手法来吸引听众,还经常使用左手拨弦与右手运弓进行演奏的方法以及许多其他独特的指法和弓法。他常常在音乐会上作精彩的即兴演奏,均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帕格尼尼还是第一个在公开场合凭记忆演奏大型作品的小提琴家。他运用多种新颖的演奏方法,发展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为现代小提琴演奏艺术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对于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有历史记载说:“……如神出鬼没、光彩炫目,因此当时帕格尼尼轰动整个欧洲。传说中他曾以灵魂卖给魔鬼,才能有如此传奇之演出,也曾有人看到他的手把琴弓放在弦上要拉奏的那一刹那,火花四射……”不管这些传闻的真实性有多少,但他的确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帕格尼尼旋风”。
有一次,在帕格尼尼举行的音乐演奏会上,一位听众对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怀疑,认为他的小提琴肯定是把魔琴。于是那人得到小提琴主人的同意后,便拿着小提琴反复研究,不过最终也没看出来这把琴与一般的琴有什么两样,心里觉得很奇怪。帕格尼尼看出他的心事后,便笑着说:“你对我的琴有质疑吗?其实随便什么东西,只要上面有弦,我都能拉出美妙的声音。”那人还是不肯相信地问:“皮鞋也可以吗?”帕格尼尼回答:“当然可以。”于是那人立刻脱下皮鞋,递给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接过皮鞋,在上面钉了几个钉子,又装上弦,便拉了起来。那人亲眼目睹了小提琴家用皮鞋拉出美妙的旋律这一事实之后,竟以为还是小提琴拉出来的!
这个意大利音乐大师足迹遍及全国,乃至法、奥、德、英、捷等国。几乎所有的欧洲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司汤达、巴尔扎克、肖邦、舒曼、门德尔松……都听过他的演奏并为之倾倒。
1828年3月,帕格尼尼第一次出国演出,他的第一站是音乐之都维也纳。首次演出盛况空前。在那里,帕格尼尼赢得了著名诗人海涅、作曲家舒曼等人的高度赞赏,并成为维也纳人崇拜的艺术大师。贵族们都争相请他到自己的府邸演出,但由于他的演出很商业化,所以经常委婉拒绝。
有一次,一位贵妇想让帕格尼尼参加自己举办的音乐沙龙,但她怕被拒绝,于是就邀请帕格尼尼第二天到她家去喝茶。帕格尼尼接受了邀请,贵妇很高兴,告别时,笑着对帕格尼尼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请你千万不要忘了,明天来的时候带上您的提琴!”“这是为什么呀?”帕格尼尼故作惊讶地说,“夫人,您是知道的,我的提琴从不喝茶。”贵妇对于他这种拒绝方式没有一点办法,只能等到在他的演奏会上观看。
1831年3月,帕格尼尼到法国巴黎演出时,钢琴演奏家李斯特正处于失恋中,而且有了轻生的念头,但当他听到帕格尼尼演奏会要在当地演出时,低迷的情绪顿时为之兴奋。观看完演出后,李斯特被小提琴家精彩的演奏所震撼,立志做“钢琴的帕格尼尼”。如果历史上没有了帕格尼尼,那么一代“钢琴王子”不知到何时才能浮出音乐海面。可以说是帕格尼尼造就了“钢琴王子”。在巴黎,他的演出场场爆满,甚至有时不得不延长时间以缓解人们热烈的情绪。
1832年,帕格尼尼接着访问了英国。演奏会上,他用独特的G弦演奏法赢得了人们对他如神般的疯狂崇拜。他还经常用吉他和小提琴同时演奏:拉小提琴时,他把吉他夹在两腿中间,需要时迅速交替使用。舞台上的他的确像个魔鬼,瘦小的身材,卷卷的黑色长假发披在肩上,配上一张苍白的小脸,灵巧的身子不停地跳来跳去,双手则显得特别突出。演奏会上,人们的惊讶声和喝彩声不断。
1833年,帕格尼尼重访巴黎时,应邀参加了一场巴黎音乐家汇集的中提琴独奏会,他把中提琴的性能和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场的音乐家无不为之惊叹。1838年,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还因此创作了著名的中提琴与管弦乐协奏曲《哈罗德在意大利》献给帕格尼尼。当他第一次到柏辽兹的演奏会上听到这首曲子时,他非常钦佩。音乐会结束后,他把柏辽兹从台上请下来,激动地跪下并亲吻了柏辽兹的手。后来他给柏辽兹写信说:“贝多芬已经死了,你却可以让他复活,我听了你天赐的作品,请你接受我对你的崇拜的象征——两万法郎。”
琴和弓的落地尘埃
不管在什么时候帕格尼尼的音乐演奏会票价都相当高,但听众无法抗拒他的魅力,几乎都是场场爆满。但他却有个不可救药的恶习——赌博。只要哪个城市有帕格尼尼的演奏会,哪个城市的赌场里就能找到帕格尼尼的身影。每次演出一结束,他就带上全部收入进入赌场。一旦赢了钱,他就会找美酒和女人;输了也无所谓,他的演奏技巧会随时为他赚进无数钱财。如此反反复复,他最终嗜赌如命。晚年他还曾开了个赌场,以满足随时可能发作的赌瘾。但是后来他被朋友背叛,卷入一场法律纠纷而使赌场被迫关闭,这使他在金钱上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晚年的帕格尼尼只有琴和儿子陪伴,至于儿子的母亲——女高音安托妮娅·比扬基,早已与他离婚。据说他属于处处留情的花花公子之列,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就会有一个新的情人出现。
从1835年开始,一直伴随着帕格尼尼的喉病和肺病越来越严重,他的演出次数也越来越少。两年后,他的嗓音完全消失,他的对话全靠12岁的儿子看着他的口形来翻译。喉结核和肺结核使他的身体相当虚弱,他已无力再与病魔对抗,但在他病情好一点的时候,他还会沉醉在心爱的小提琴声中。
1840年5月27日,这是黑暗的一天。帕格尼尼14岁的儿子和他的一个生前好友陪在病危的帕格尼尼身边,他一直剧烈咳嗽,并不时地咯血。这时有一位叫卡法雷利的神甫到访,正所谓来者不善。卡法雷利神甫是市井小人中的权威人物。他熟知这几十年来,帕格尼尼身边流传的各种丑闻故事。当他得知帕格尼尼已经病危时,决定提前替教会出面拯救这位病危者固执的灵魂。当他走进帕格尼尼的住所时,帕格尼尼刚刚停止咳嗽。他走到病床前,直截了当地问这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到底他的小提琴里藏着何种秘密,为什么能够发出如此独特、使人着迷的声音。帕格尼尼很快就看穿了这位神职人员的居心,但他并未揭穿,只以手势示意他离开。卡法雷利不但不走,而且语气更加咄咄逼人。帕格尼尼不想和这种人纠缠,于是说出这位神甫想听的话:“里面藏着魔鬼。”儿子很厌恶地替父亲翻译着。然后帕格尼尼故意从床上坐起来,伸手去拿那件乐器。这时神甫突然恐惧起来,仓皇逃出房间。他一边惊慌失措地跑着,一边对所遇见的人叫道:“大家传说的事全都是真的,帕格尼尼自己都承认了,他和撒旦结盟。”就这样,小提琴家还未断气,神甫就把他在这位垂危者身边所听到的话添油加醋地传出去了,“他在所有演奏会上演奏的G弦,那根能诱发出人们前所未闻的声音的G弦,是由他年轻时所杀害的情人的肠子做成的。而现在也正是这根弦缠住他的脖子,在慢慢地绞死他。他真的遭到报应了。”
当这位好事的神甫匆忙赶回教堂,向他的上司汇报时,谣言已经传遍了当时只有两万居民的小城。尼斯城中多半是贫苦的农人和渔夫,他们信奉教会,所以大家都信以为真。这个传言不仅揭开了那个关于小提琴G弦的旧谣言,还使那个旧谣言显得更加有凭有据。
卡法雷利走后,帕格尼尼的心情顿时轻松起来,他又拉起了心爱的小提琴。突然,这位身处法国尼斯的意大利音乐家几声咳嗽,最终咯血而亡。直到这一刻,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左手的琴和右手的弓才相继垂落。
在法国尼斯的丧钟声中,帕格尼尼的儿子和生前好友怀着沉痛的心情准备办理丧事。这时,钟声突然停了。对于戛然而止的钟声,尼斯城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原来主教听了卡法雷利的陈述,下令停止敲响丧钟,全城的气氛也显得阴森、紧张、恐怖。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但有一点倒是很清楚——在尼斯没有人可以忍受一具魔鬼同盟者的尸体,甚至不会允许为他举行一次天主教葬礼。一代大师,竟死无葬身之地。
帕格尼尼生前在欧洲各国享誉甚高,他每到一地都会掀起一次“帕格尼尼热”,但是他的祖国意大利却对他冷若冰霜,这是因为他是一位自由主义者。帕格尼尼在世时,意大利处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帕格尼尼拥护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同情烧炭党,反对教权统治。他生前曾受到罗马教廷的监视和迫害,死后他的遗体遭到法国的拒葬后,竟也不允许运回家乡安葬。
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费伦茨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在讣告上写道:“我毫不犹豫地说,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帕格尼尼了。”李斯特的话也许太绝对化了。不过在音乐史上,像帕格尼尼那样在生前和死后的很长时间内都受到音乐界如此热烈称赞的人,确实是不多见的。
帕格尼尼的儿子和他的生前好友只好为世人所不容的音乐家找了一块荒地安葬了,中间又迁移了8次,直到他死后86年的1926年,科学取代了迷信,教会才同意把他安葬到故乡热那亚。
帕格尼尼的一生,是音乐史上伟大的一生。他打破了一条历来为音乐界所公认的法则:不朽的伟大只有作曲家才能获得。而他之所以赢得永久的称颂,不是由于他创作了许多首名扬乐坛的小提琴曲,而是由于他的演奏技巧。不过帕格尼尼也是一位卓越的作曲家,只是他生前为了演奏技巧的保密性,只出版了极少数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是在他去世以后才被整理出版的。他的作品以旋律优美灵活而著称于世。帕格尼尼流传最广的作品有:《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威尼斯狂欢节》《钟曲》等。他的很多作品被著名音乐家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为钢琴曲而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