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原评
袁翔甫补评曰:萱草忘忧,杜鹃啼血。悲欢哀乐,何去何从?
译文
应当作花草中的萱草,而不去做鸟中的杜鹃。
评析
人有许多生存的痛苦和无奈,其间的忧愁又使人身心俱惫,于是人们纷纷想找到解除烦恼与忧愁的方法。特别是在封建专制时代,人们在政治高压之下,生活如履薄冰;或人情淡薄、世态险恶而整日忧心忡忡,致使人心力交瘁。而从困境之中获得解脱,就成了这些人的心愿。
民间有一种花叫萱草,又名忘忧,传说能解人忧愁。于是,这些人便种植此花,想以此寄托感情,使自己从忧愁中走出来;而吟咏此花,就成了诗人企图排解忧愁的一种手段。作者也是其中的一人,于是他就借萱草表达自己的心声:过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者还在文中提到“毋为鸟中之杜鹃”,这又有什么说法呢?传说杜鹃恰与萱草相反,它是一种哀愁凄楚的象征。萱草使人忘忧,杜鹃则增人哀感。所以诗人写出了这句话。杜鹃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都是哀怨的象征。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杜鹃》中说:“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宋词人辛弃疾的《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中说:“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这些和作者写杜鹃的用意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