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压力从何而来
过多的目标让你累
正确而合适的目标促使人前进,并给予人无穷的力量。但是,如果你的目标太多,太混乱了,反而会让你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曾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表明:选项愈多反而愈可能造成负面结果。而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有选择好,选择愈多愈好。
科学家们曾经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让一组被测试者在6种巧克力中选择自己想买的,另外一组被测试者在30种巧克力中选择。结果,后一组中有更多人感到所选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对自己的选择有点后悔。
另一个实验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以食品种类繁多闻名的超市进行的。工作人员在超市里设置了两个小吃摊,一个有6种口味,另一个有24种口味。结果显示有24种口味的摊位吸引的顾客较多:242位经过的客人中,60%会停下试吃;而260个经过6种口味的摊位的客人中,停下试吃的只有40%。不过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在有6种口味的摊位前停下的顾客30%都至少买了一瓶果酱,而在有24种口味摊们前的试吃者中只有3%的人购买东西。
生活中有许多人以为定许多目标能够产生巨大的动力,也是挑战自我能力的一个好方法。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除了让自己倍感压力外,别无所获,有可能还会落得什么也得不到的结局。
真正的智者只会定一个方向的目标,而非要把自己训练成多面手的超人。生活上的事实是“两手抓”的同时,多半不能“两手硬”,还有可能一无是处。
有一个农夫,既有房子也有地,生活十分富裕。有一次,他花钱雇了一条狗,帮他防止流浪的乞丐闯进院子,还要帮他烘烤面包,天天给他浇灌和收拾菜园。
那狗谋得了职业,尽力想把工作干好。
这天,农夫去赶集,等他回家一看,菜园没有收拾,面包也没有烘烤,而更叫他恼火的是,小偷爬进了院子,把仓房偷了个精光。
农夫哇啦哇啦地痛骂那狗儿。对于每一桩过失,那狗儿都有一番辩解:为了收拾白菜的苗床,它把烤面包的事放下了;收拾菜园吧,可是又到了看守院子的时候了;至于错过小偷的那一刻,正好赶上它想去烤面包。
我们也常常听到“多目标等于无目标”这样的话,但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做起来却又是另一番风景,尤其是比较诱人的选择摆在面前时更是让人举棋不定。经常见到一些优秀的年轻人会有疑惑,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世界第一流的学府深造,比如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类,另一个则是一份高薪的工作,在著名的企业里,比如IBM、MS(微软)等。过多的选择与目标反而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是既想做学术研究,又想进企业学习,但同时追赶两只兔子的人,最后会一只也抓不到。
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往往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但成功的第一步则在于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无论如何,你必须做出一个选择。
当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时,他的父亲,一个面包师,就开始教他学习歌唱。父亲鼓励他刻苦练习,培养嗓子的功底。后来,在他的家乡意大利的蒙得纳市,一位名叫阿利戈·波拉的专业歌手收帕瓦罗蒂做他的学生,那时,帕瓦罗蒂还在一所师范学院上学。毕业时,他问父亲: “我应该怎么办?是当教师还是成为一个歌唱家?”父亲这样回答他:“卢西亚诺,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到两个椅子之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他选择了。忍住失败的痛苦,经过七年的学习,他终于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此后他又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得以进入大都会剧院。
“现在我的看法是:不论是砌砖工人,还是作家,不管我们选择何种职业,都应有一种献身精神。坚持不懈是关键。选定一把椅子吧。”这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卢西亚诺·帕瓦罗蒂回顾自己成功之路时所说的一段话,是不是对我们有所启迪呢?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愿做三件事——第一是别人不愿做的事,第二是别人不敢做的事,第三是别人做不到的事。要成功就一定要下定决心问问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没有?
成功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定义。无论做什么都要踏踏实实地做,立许多目标的做法一定要排除。
无数成功的例子和失败的教训都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永恒的道理:与其让过多的目标累坏身心,不如放弃它们,专攻一座城池,一定会有所收获。
比上不足
常常在思考是不是自己真的很无用。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凡事都要争做第一的思想,但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就如同总统也只有一个一样。在得不到“第一名”的时候,人就会有失落感,或者压力就此而产生。其实,做第二名又有何不好呢?生活毕竟是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幸福与否,个中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
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一书里,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情节。
Mitch回忆说,1979年,校园的体育场正在进行篮球赛。他们的校队打得不错,学生拉拉队开始有韵律地喊着:
“我们第一名!我们第一名!”
Morrie就坐在一旁,他对这加油声似乎颇感不解,就在学生们还喊着“我们第一名”时,他站起来大吼一声:
“第二名又有什么不好!”
学生们惊讶地望着他,停止了加油声。Morrie坐了下来,脸带微笑,状甚得意。
是的,第二名又有什么不好?然而,我们一生努力争取的,却是第一名。
第一,也不过是短暂的胜利。重要的不是你得到第几名,而是你从中学到一些什么。我们要有赢的决心,却也要有输的豁达。尽了力的第二名或倒数第一,比侥幸得来的第一名有意思。
就是因为凡事都要和别人比较,才会让自己深深地感到压力的负担。
有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人比人并不会气死人,如果可以客观地比较的话,结果肯定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而会气死人的只是因为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较,却忽略了自己的优点。把比别人差的地方看得很重,比别人好的地方觉得很普通,甚至忽略看不到。
人生短暂的几十年,还是应该好好为自己的心生活,快乐是自己的,放弃不必要的比较,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很轻松。
嫉妒他人的成就
嫉妒是人心灵的毒瘤,害人害己,然而却根植在很多人心中,不为人所重视。嫉妒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嫉妒他人的财富、地位、权力、名誉,甚至美貌。但无论内容有多大的变化,表现的方式却很相似,妒火中烧的人自己感到痛苦,也会带给别人不幸。
1986年秋末,在德国发生了一件惨案,杀人者叫米埃尔·霍尔巴哈,当时61岁,被害者叫阿莱库桑德拉·克尔迪斯,是杀人者的妻子。是什么原因使这位丈夫动刀动枪,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呢?
原来,这对夫妻都是很有名气的文学家,是文学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最初是丈夫先出的名,他的处女作被翻译成18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发行。然而,丈夫嫉妒心特别强,后来当他看到妻子的名望越来越大并超过了自己,便无法忍受,夫妻感情由此开始破裂。他开始酗酒,酒后便毒打妻子,使妻子不敢在家只能躲到外面去借宿。后来,二人几乎同时出版了一部新作品,丈夫的新作品只发行了几千册,而妻子的新书却发行了几十万册。这使丈夫的嫉妒心达到了极点,他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在酒后拔枪射死了妻子,然后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说:“嫉妒是一种恨,这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难感到快乐。”
巴尔扎克说:“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以恨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其《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犹如毁掉麦子一样,嫉妒这恶魔总是暗地里,悄悄地毁掉人间美好的东西!”
何谓嫉妒呢?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是情绪的负性体验,是心胸狭窄的共同心理。黑格尔说:“嫉妒乃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
嫉妒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嫉妒有三个心理活动阶段:嫉羡—嫉优—嫉恨。这三个阶段都有嫉妒的成分,而且是从少到多。嫉羡中羡慕为主,嫉妒为辅;嫉优中嫉妒的成分增多,已经到了怕别人威胁自己的地步了;嫉恨则把嫉妒之火已熊熊燃烧到了难以消除的地步。这把嫉恨之火,没有燃向别人,而是炙烤着自己的心,使自己没有片刻宁静,于是便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诋毁别人,这就使他形神两亏了。嫉妒实质上是用别人的成绩进行自我折磨,别人并不因此有任何逊色,自己却因此痛苦不堪,有的甚至采用极端行为走向犯罪深渊。
据某公安部门调查,每年因嫉妒造成犯罪案件的占整个刑事案件的10%。近年来在一些高等学府里,因嫉妒而投毒、写匿名信的已屡见不鲜。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天赋曾被誉为18世纪的奇迹。他的死,据说就是因为被人嫉妒造成的恶果。当时宫廷作曲家萨利埃里看到莫扎特的才华远在自己之上,便挖空心思阻止莫扎特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乘莫扎特贫困之机,先以一笔可观的报酬诱使莫扎特写作,后又将交稿期一再提前。莫扎特被迫日夜挥笔拼命工作,以致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终年还不到36岁。
实际上莫扎特并不会因为卑劣的嫉妒而销声匿迹,萨利埃里也并不因为卑劣的嫉妒而成为天才。如果萨利埃里具有仁爱之心,以宽大的胸怀帮助莫扎特的音乐事业,那么历史上将又会演绎一首萨利埃里爱才惜才的动人赞歌了。
要想消除嫉妒,应当首先具有仁爱之心。《尚书·秦誓》中说,假如有一个人,虽然他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但他的心地善良,就会有宽广的胸怀:别人有才能,就好像自己有才能;对别人的美德,他总是真诚的赞慕。这种人具有以天下为公的胸怀,是真正能容纳别人才德的人。
不用嫉妒他人的成就,否则只会令自己倍感压力与痛苦。与莫扎特相比,肖邦则算是非常幸运的人了。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摩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灯熄灭,使剧场一片黑暗,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的行为深表钦佩。如果李斯特嫉妒肖邦的才华,他就会成为历史上的丑角,就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李斯特并没有因为帮助肖邦而使自己受损,相反,他那人性的高尚品格的高贵一直让人们敬仰。
成功的人从来不用和别人比,也不用嫉妒他人的成就,他们只会跟自己比。敞开自己的心灵吧,心胸狭隘只会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期望值过高
一个人若给自己定了太过的目标,对自己的期望过于不符合实际情况时,当实现不了既定的目标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思想落差,压力也就随之而来。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博士,毕业后想在美国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他拿着自己的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跑了许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公司录用他。
最后,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历证明,到一家跨国大企业去申请做“程序录入员”。面谈后,当即便被部门主管拍板录用。
这份工作,对于攻读到博士的人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但在简单的工作中,他仍然干得一丝不苟,十分投入。不久,主管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录入员可比,不禁感到奇怪。
在询问之下,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学位证书。部门主管大吃一惊,感到让他干程序录入员实在太屈才了,便报告老板,提出给他换一个更好的职位。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这位博士依然干得兢兢业业,并拥有了更多与老板接触的机会。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一些颇有价值的建议,比一般大学生要高明很多。于是,老板想弄清楚他与众不同的原因,便邀请他单独谈话。
谈话之中,他不失时机地亮出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证书,马上又获得了提升。
再过一段时间后,老板觉得他还是和别人不一样,便再次“质问”。此时,他才亮出了博士学位证书。因老板对他的水平已经有了清楚、全面的认识,便毫不犹豫地对他委以重任,使他拥有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和大好机会。
当然,我们不必效仿他,但是必须了解有希望是好事,期望值过高就不够理智、明智了,有时甚至会酿成生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