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以上都是伏笔,真正的较量从下面开始。
要打姜维了。
诸葛亮要打姜维了。他要把这个才子兼勇士逼入死路,逃无可逃,最终只能归降。如此,上面所设的一系列计谋才有价值。
或者说才能达到价值最大化。
姜维却是不好打。
冀城固若金汤。
怎么打,还是固若金汤。
久攻不下的魏延差点哭了——他打的哪是城啊,他打的是寂寞。
诸葛亮没哭。他笑了。
诸葛亮以为,冀城固若金汤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固若金汤。但人心会固若金汤吗?
不会。
人心如水,水有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所以水无定形。
人心也无定形,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外界环境马上要改变了——围城日久,城中粮少,人心惶惶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所以这样的时刻是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刻。蜀军要想取胜,缺的只是个机会罢了。
诸葛亮制造了机会。
不错,世事的规则是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总之,上了才是硬道理。
于是一群蜀军开始搬粮搬米真忙。
他们是在大白天搬的。
是当着冀城官兵们的面搬的。当时,冀城官兵们已经饿得两眼发绿了,一看蜀军伙食条件如此之好,杀人的心都有了。
姜维不为所动。
虽然也饿得两眼发绿了,但他还是把握了一条原则:陷阱里的诱饵不可以吃。
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前方有陷阱,可同样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前方没有陷阱。
一切都在两可之间。
两可、两不可。
姜维决定小心为上,誓死不吃可疑之食。
只是姜维的这个决定没有能够维持多久。因为冀城官兵们不仅饿得两眼发绿,连脸都绿了。
城里已经断粮了,再熬下去,一个个都是饿死鬼。
这样的情况下,冒险就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不冒险,必死;冒险,有可能死,也有可能活。
便冒险。姜维把三千兵都拉出城来,光天化日之下开始抢粮。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动手抢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哪怕未遂。
事实上,姜维和他的兵们差不多胜利在望了。已经夺得粮车,准备回城了,却被一彪军拦住了去路。
领头的正是蜀将张翼。
紧接着王平也引一军拍马加入,两下夹攻姜维。
姜维饿着肚子,当然打不过,便想逃回城去。
但是,城已经不是他的城,而是魏延的城了。
魏延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得了冀城,此时已经在城上喝茶了。
胜负转眼易手,人生几度秋凉,人走茶未凉,只是喝茶的已然不是你了。
姜维惆怅地离开冀城,跑到天水城下叫门。
他以为,自己还是有收容地的。姜维的这个心态就像我们中间的很多人,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相信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却是没有。
处处拒绝了他。
马遵认为这是姜维来骗他开城门,就令城上乱箭射下,将姜维活活射跑了。
姜维又逃到上邽城去,上邽城的守将梁虔分外爱国,见了姜维就大骂他是“反国之贼,吾已知汝降蜀矣”,也是乱箭射下,将他活活射跑了。
姜维这才知道,天有绝人之路,有时候人生是无法突围的,哪怕你用尽心计。
一切都已被诸葛亮算计好了——让每一个人都误解你,特别是让每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亲人、熟人都误解你,人生的路啊,也就没法走了。
诸葛亮站在了姜维面前。
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刻。
诸葛亮的眼神很温馨,很有“归来吧,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意思。或者说它干脆就是一深潭,希望姜维跌进去。
姜维别无选择,只能跌进去。他仰天长叹,两眼泪流,拨马望长安,然后下马投降。
诸葛亮当然是大喜。
这是一个英雄让另一个英雄折服。诸葛亮机关算尽,终于赢得姜维归。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诸葛亮对姜维是另眼相看。
他不是俘虏,甚至不是败者。是英雄。
一时失手的英雄。
被另一个英雄调戏了一下的英雄。无伤大雅。
这是英雄和英雄之间的过招。大家点到为止,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起,化干戈为玉帛。
为了表示惺惺相惜之意,诸葛亮甚至紧握姜维的手,很动情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很有“天下贤者,舍你其谁”的意思。
便在一起。
紧紧地在一起。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两人不离不弃。
各怀鬼胎
虽然小有所成,革命的道路却还是相当漫长。
天水、上邽都还在敌人手里。
不过在姜维看来,这都不是问题。
不错,城是不变的,千百年不变,可守城的人却是变化的。没有谁会是一座城池永远的守护神。他们走马灯式地旋上旋下,以为可以占据舞台中心,永远放歌;以为人和城在一起就像鞋和脚在一起一样,天经地义,如影随形。
却不知道人是有欲望的,而城池无欲。
无欲则刚。
有欲则柔。
就像天水城中的两个人——尹赏、梁绪,与姜维交情深厚。现在姜维归顺了诸葛亮,尹赏、梁绪还有心思守城吗?
有欲则柔。有欲则柔呀。
姜维便给他们写信,写了两封密信,拴在箭上,然后纵马城下,一扬手射入城中。
这是两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密信,是欲使天水城内乱的密信。姜维相信,只要尹赏、梁绪看了信以后,一定会行动起来的。因为他们是朋友,是兄弟。他们的心是柔软的——一个人的心只要是柔软的,那就有无限可能。
但是很遗憾,尹赏、梁绪没有看到信。
信被城上的警卫员捡到后交给了马遵。马遵从头到尾把这两封密信看了。
这是人生的误会时刻。人生其实是有很多误会的。有些误会可以制造爱情,有些误会可以导致分手,有些误会可以令人反目成仇,有些误会可以化解恩怨,甚至有些误会可以家破人亡。这是误会的力量或者说可怕之处,它从一个侧面说明沟通是如何的重要。
马遵当然不会直接找这两个当事人沟通。他找了夏侯楙。
得出的结论是:这两个鸟人与姜维勾结,欲为内应,必须尽早除之。
但是晚了。走漏了风声。
尹赏、梁绪在命悬一线的紧急时刻毅然决定,反水。
城门被打开了。城外的蜀军冲进来了。夏侯楙、马遵夹着尾巴逃跑了。梁绪、尹赏迎接孔明入城了。
这里的天一下子成了蜀军的天。不妨这么说,这是选择的胜利。
尹赏、梁绪选择了反水,挽救了自己的命运。
姜维选择了尹赏、梁绪这两个人做突破口,改变了一座城的命运。
诸葛亮选择了姜维,改变了姜维的命运,也使整个战局大为改观。继天水轻易到手之后,上邽也是手到擒来。
并且不费一枪一弹——上邽守将是梁绪的弟弟梁虔。哥哥弃暗投明了,弟弟也不好意思一条道走到黑。
如是,诸葛亮三城尽得,名声大振,所谓远近州郡,望风归降。他随后整顿军马,尽举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目标直指洛阳。
北伐战争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
这是魏国的太和元年,国家却不太平祥和。
夏侯楙驸马连失三城,慌不择路之下竟然逃窜到羌中去了。这是国耻啊。
驸马也是要讲政治的,驸马尤其要讲政治。曹睿简直无语了。
但是曹睿真正的心焦之处还不在于夏侯楙驸马不讲政治,而在于诸葛亮无往而不胜。
世界上有无往不胜的人吗?没有。任何一个人,他可以胜N次,但必定在第N+1次时失败。这是为人类战争史所证明了的。
诸葛亮也必定在第N+1次时失败。只是曹睿不知道,哪一次才是诸葛亮的第N+1次。
他等不起了。洛阳已是岌岌可危,曹睿需要一次明确的胜利来使自己转危为安。
这个愿望很朴素,很善良,但是……很过分。
因为没有人可以充当对手。诸葛亮的对手。能打败诸葛亮的对手。
所以朝会之时,一片鸦雀无声。
这里的朝会静悄悄。
只有呼吸声。
曹睿自己的呼吸声。
的确是这样。当这个世界过分安静时,我们能听到的唯一声音就是自己的呼吸声。
曹睿当然还想听到更多,所以他不满地发问了:“谁可为朕退蜀兵耶?”
“谁可为朕退蜀兵耶?”
“谁可为朕退蜀兵耶?”
一连问了三声。
一连问了三声的结果是鸦雀无声。
这里的朝会静悄悄。
好像没有人存在。
直到过了很久,有一个老者终于颤巍巍地发声。司徒王朗。
司徒王朗已经是七十六岁的人了。
一般来说,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是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的。司徒王朗也不想有所作为,毕竟不是廉颇,老了老了还能舞刀弄枪的,不服老。
他是站出来推荐一个人——大将军曹真。
司徒王朗希望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文章就别著了,赶快杀敌去。
但是大将军曹真却很谦虚,说“臣才疏智浅,不称其职”。意思是我不杀,能力不行。
毫无疑问,这样的谦虚是不合时宜的。不说虚伪,也是懦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