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内部问题无法解决。
由于陆逊的回答给韩当、周泰等人留下懦弱、无能的印象,所以他的话没人听了。
权威随风而逝。
陆逊传下军令,命令诸将严守各处阵地,不许轻敌。但将士们都笑他是胆小鬼,不肯坚守。
军令被视作儿戏了。
陆逊很生气,后果却并不严重。因为大家嘻嘻哈哈。韩当甚至敢跟他顶嘴,说老弟你只知道坚守勿战,是不是要等老天爷去杀贼啊?我们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为什么要当缩头乌龟呢?!
韩当的言论很有愤青风格,引得众将一片叫好。陆逊势单力孤了。
他只能拔出孙权赐给他的剑做声色俱厉状,警告同志们不要挑战权力,更不要挑战权威。因为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与权力对着干绝没有好下场。
最终,这把剑起了作用。
因为这是孙权的剑。
韩当、周泰们在最高权力面前做了让步,去严守各处阵地了。
起码做严守状,虽然心里还是不服。
刘备越来越浩浩荡荡了。
他从猇亭开始排兵布阵,几十万大军一直排到川口,前后四十个营寨,接连七百里地,白天看上去,哇,旌旗蔽日,晚上看上去,哇,火光冲天。很有人间不夜天的意思。
刘备很陶醉。
浩浩荡荡带来的陶醉。
的确,浩浩荡荡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会令人相信自己无坚不摧。
舍我其谁。
刘备就舍我其谁了——复仇,我行,我可以。
所以陆逊在他眼里就很渺小了。尽管马良提醒他“陆逊深有谋略,才不下周瑜”,刘备却依旧藐视他。
刘备下令进攻,排山倒海地进攻。
陆逊却坚守不出,誓将缩头乌龟做到底。
陆逊其实是在等待。等待一种可能性——刘备求战不得后,可能会移师于山林树木间。到那时他自会有所作为。
刘备果然下令移师于山林树木间。
因为夏天到了,天气慢慢变得炎热,部队取水很不方便。
马良想到了一个问题:部队移防,吴兵突然袭击怎么办?
刘备轻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说自己早已做下预案,令吴班引一万多弱兵,在靠近吴寨的平地移防;与此同时他再选八千精兵伏于山谷之中。如果陆逊来袭,就叫吴班诈败,引陆逊来追,到那时伏兵突出,断其归路,陆逊这小子还不手到擒来?!
众人恍然大悟。恍然大悟之后是齐拍马屁——“陛下神机妙算,诸臣不及也!”
马良没有参加到拍马屁大合唱当中,而是小心翼翼地提了这样一个建议——建议刘备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本,急送成都求教于诸葛亮,看合不合理。
刘备不高兴了。很显然,马良看轻了他。
这似乎是职业的偏见。在这个世界上,业有专攻,军师就是专门管出谋划策的,刘备虽然贵为皇帝,出谋划策也还是门外汉。
但此时的刘备已不是以前的刘备。以前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现在做了皇帝,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没有必要再事事请教诸葛先生。
便说,我也是很懂兵法的,何必再问丞相,贻误战机?
刘备这话说得一点儿都不脸红,相反还有些恼羞成怒——我是皇帝,有没有搞错啊?哪有皇帝请教丞相的道理?
马良依旧在坚持。毫不放弃。
事实上,马良已经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刘备移师,是自找死路。只是自己人微言轻,无法说服,只好搬出诸葛亮来制止。
为了达到目的,他还对刘备引用了一条格言。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这条格言意外地起作用了——刘备采纳了马良的建议,让他自己去各营,画成图本,然后送呈诸葛亮。
刘备之所以突然改变立场是因为他要做一个明君而不是昏君。哪怕是走一走形式。
这是刘备的道德自觉。虽然脾气见长,却还是愿意做一个人人称颂的好皇帝。所以在自尊与名誉之间,刘备还是选择了后者。
这是做皇帝的委屈之处,也是刘备和曹丕的区别。刘备志存高远,尽管他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已近在眼前。
乌龟把头缩回去的目的
初期的征兆却是花好月圆,一切都按计划进行。
刘备的四十多个营寨,全都顺顺当当移师于山高林密处,依溪傍水,大部队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靠近陆逊营寨的平地上,一万多老弱之兵成为诱饵,扛一“先锋吴班”的旗号引诱陆逊上钩。
陆逊没有上钩。
因为他看到了杀气。
前面山谷中的杀气。
有杀气必有伏兵,就像有流水必有桃花一样,这是世界的对应法则。
周泰们却不相信这一点。他们相信陆逊还是懦弱,不敢出击。
他们很想有所作为,如果陆逊身上没有那把权力之剑的话。
只是三天后,他们不敢有所作为了。
因为谜底揭开,残酷的真相浮出水面——全副武装的伏兵们从山谷中出来,掩护诱饵撤出。
世事一如陆逊所料。
周泰们这才知道,原来人世间的很多事,不到谜底揭开是不可以预测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陆逊做到了。
孤独地做到了。
顶着压力做到了。
但陆逊更加令人称奇的是接下来他语出惊人——十日之内,必破蜀。
这一点让众将大跌眼镜。因为众将以为,破蜀要趁早,趁刘家军立足未稳之际才有可能。现在刘家军连营五六百里,驻防已七八个月,很多要害地方,都已固守,怎么能破?
陆逊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在技术手段上并不存在谁更牛×的问题。甚至很多时候,后发制人才能有所收获,因为它打击的是人性的弱点——疲惫、散漫、大意。
刘家军刚来时气势汹汹、锐气正盛,此时如果先发制人,毫无疑问是以弱对强,没什么胜算;现在七八个月时间过去了,虽然很多要害地方都已被刘家军固守,但是疲惫、散漫、大意等种种状况也在部队当中滋生。
出击已迫在眉睫。所谓十日之内必破蜀并不是开玩笑,而是玩真的。
因为陆逊要后发制人了。时机恰到好处的后发制人。
在最关键的时刻,刘备却犯了一个最关键的错误。
他命令水军,顺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以此深入吴境。同时他又命令黄权统摄江北之兵,以防曹丕。
曹丕叹息。为刘备的不智。
曹丕当然不相信黄权带那点兵就可以阻挡自己的进攻——如果自己愿意进攻的话。他只是觉得,刘备完了。自己被自己打败。
不错,人生的战争,说到底都是被自己打败的。败于不慎、自大以及过往的人生经验当中。
就像此时的刘备。以为胜利在望,以为陆逊真是缩头乌龟,却不知乌龟把头缩回去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再伸出来。
在这一点上,曹丕比刘备有先见之明。他对那些一头雾水的手下如是叹息说,刘备到底是不懂兵法啊,打仗哪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的道理?所谓包原隰险阻屯兵者,乃兵法之大忌也。刘备连这个常识都没有,还打什么仗?我断定,刘备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十日之内,一定会有消息传来。
百官们却不相信这一点,就像他们不相信月亮可以打败太阳一样。刘备是什么?刘备是这个江湖上的太阳,已是如日中天,而陆逊说他是月亮都抬举了他,他最多是颗流星,甚至是陨石,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毁灭自己。
以耀眼的形式。
曹丕轻笑。
孤独地轻笑。
以预言家的感觉孤独地轻笑。
因为他已经看到未来了。确凿的未来。
只是没人相信。
人世间最大的悲凉其实在于,在众人没有看到未来的时候自己先看到未来,并且还要众人相信。这基本上是鸡同鸭讲,不具备在一个平台上交流的条件。
好在曹丕手上还有一样东西——权力。
权力者言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哪怕听者口服心不服。就在百官们言辞恳切地请曹丕出兵阻止黄权可能的进攻时,曹丕却告诉他们黄权的进攻是虚拟的进攻,现在要讨论的不是刘备方面未来会怎么样,而是要讨论陆逊胜利以后会怎么样。陆逊如果取胜,一定会带领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东吴空虚,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机会。所以我们的下一个目标不是刘备,而是东吴……
泾渭从来分明,玄机从来无语
有一个成语叫拍案叫绝。
但很多时候,人们拍案并不是为了叫绝,而是叫苦。
就像现在的诸葛亮。
因为他手上捧着一份图本。
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图。
图本画得浩浩荡荡,极尽豪迈气势,但在诸葛亮看来,却是极为空洞和苍白。
不错,世事经常是反其道而行之。表面上豪迈的东西往往空洞不已。就像刘备这次的七百里连营,诸葛亮看来看去,只看到了一样东西。
火。
赤壁之战,曹操败在火攻上,现在刘备要重蹈覆辙了。当然,诸葛亮身为一代军师,自然可以想出破解之道,只是有一样东西他却破不了。
任何人也破不了。
时间。
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当马良千里迢迢地入川,气喘吁吁地将七百里连营图交到他手上时,诸葛亮就黯然明白,一切都已错过。在人间,有些事可以有解释、补救的机会,有些事却没有。它只能让你看到残酷的结局却无能为力。这是人生的一种悲凉。
但是,诸葛亮还是有过人之处的。
不错,有些事没有解释、补救的机会,可预先看到结局也是一种能力。就像曹丕预先“看”到陆逊必胜、刘备必败一样,诸葛亮也看到了这一点。
诸葛亮不仅“看”到这一点,他甚至看到了曹丕看不到的结局——陆逊不敢追击刘备,因为他要提防“魏兵袭其后”。这是陆逊应有的计谋反应,只是曹丕忽视了这一点。
曹丕总以为自己比其他人都聪明,所以他会做出“陆逊如果取胜,一定会带领吴兵去取西川”的判断。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和诸葛亮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