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凌晨到现在,许清云还没有吃过一点东西呢,所以在抄写完试题后,便将东西收拾干净,在桌上铺了一块布。
考试一考就要考一天呢,早上还是吃点热乎的食物比较好。
许清云将考蓝里,老爹准备的食物拿出,有馒头,肉粿,茶叶蛋,肉圆,一壶水,还有一个小巧精致的小铜锅。
许清云取了小铜锅倒水,将肉圆搁入,放在炭火上烧起来。
不一会小铜锅里的水就沸腾了,许清云将茶叶蛋磕开,剥壳后丢进小铜锅里。
待差不多了,许清云将小铜锅放在号坂上,拿着筷子就热腾腾的肉圆吃了起来。这肉圆对于徽州人而言,绝对比其它东西更有爱。
几个肉圆下肚,再咬一口白腻的鸡蛋皮,里面熟软生香的蛋黄,微微烫着嘴,再喝着一口热汤。许清云额头微微出汗,全身舒坦,感觉身上的寒气一下子少了几分。
许清云此刻手里拿着一支筷子窜起两块馒头来,隔着炭火在那烤馒头。
许清云看着烤得微焦发黑的馒头,吃的有滋有味。
“味道不错,挺好吃的。”
吃饱喝足吃饱喝足,下面是饱暖思考试了。
许清云将桌子收拾干净,铺上笔墨纸砚,正式开始自己的乡试之路。
毛笔沾上墨水后,他首先填写卷头,写下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形貌,在形貌这一栏,许清云停了一下,还是写“面憨无须”吧,他现在还没有办法改呢。
继续写,问自己有没有犯法行为?当然没有。
最后一列,才写下自己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名字。
乡试中四书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许各减一道。
虽说许各减一道,但各减一道,也就意味着中举的希望就很小了。所以考生无论如何要在晚上蜡烛燃尽前,答完全部七道题。
故而有志于举业的士子们从小就练习如何快速答题,如许清云的前身在私塾里就做过无数这样的练习。
头三道四书题,后四道五经题,依着科举重首场,重首题的惯例。头三道四书题最重,关系尔是否录取,后四道五经题次之,关乎士子的名次。乡试有五经魁,而同考官阅卷,也是按五经派房的。
这一场三天两夜的考试共需要做七篇八股文,其中四书八股文三篇,五经八股文四篇。这种题量因人而异,有的考生可能不到两天就做完,但是有的考生三天两夜也有做不完的。许清云看完所有考题,觉的自己晚上用不着加班就差不多可以做完。
毛笔蘸墨,铺开另一张草稿纸,许清云开始从第一道开始往下做。
第一题是四书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这是一道很标准的四书义八股,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
“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肺腑之言,人生在世,不过名利二字。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雁过留声,人患无名。孔子自己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这句话理解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简单。
许清云毛笔蘸了墨,便开始下笔,像是有神明在帮助似的。
“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
这一句是破题,可以说是非常标准的破题。名声不能在后世传扬,这是圣人所担忧的事情。
破题后,许清云将毛笔在砚台上蘸了一下,又继续往下写:
“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夫子若曰:好名者,人之恒情也。故下士求名,人亦不得以为躁,但我恨其急一时之名。而非千秋万世之名耳。若君子则知所以审处于此矣。
......
盖有大于此者而已,有久于此者而已。若夫营营于旦夕之间,是求速尽者也,好名者岂如是乎?”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许清云就将第一篇四书八股文写完了。写完第一篇八股文,许清云将写满字的草稿纸在桌上晾了会,免得字迹墨汁流淌沾染了试卷。
在晾草稿纸的时候,许清云又接着看第二道题目。
第二道四书题: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在西周,居住城外的平民,称野人,居住城内郭外的,称国人,居郭内即贵卿,称君子。
孟子有云。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这一句话意思是,孔子说,先学了礼乐再出来仕官的,为平民,先仕官再学习礼乐,为君子。若是国家要用人才,则吾用先学了礼乐再出来仕官的人。
这句话孔子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平民百姓。若是为政,要更胜过那些口中衔金钥匙出身的世袭贵族。
从两汉的察举制,至科举制,历史已是证明了孔圣人的眼光,故而这一道题也是书院里经常考得大题目。
考生们丝毫不陌生,想来考完。大家水平不会相差太悬殊。
时间不充裕,来不及深思,脑字里有大概方向后,许清云即挥笔写文。此刻就是把平日所学,尽数施展出来。
做完了第二道四书题,下面就是第三道四书题:
子曰:优则学学而优。
这句话的重点,是在两个“优”。
要了解词性的变化,还要去揣摩出题人的心境,这是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甚至在没有断句的情况下,这么一句也会有多种断句方式,诸如“优,则学,学而,优”或者“优则,学学而优”,这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怎么写都行,但就看能不能撞上出题人和阅卷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