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家都有个约定俗成的办法,就是在文章里。赞扬革除漕弊作的一些事来说了。
至于最后一道‘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这个许清云也不由叹道,这道考题出的,可真的是有点难了。
申商是指两个人,分别是申不害和商鞅,这两个人都是法家名臣,在春秋战国时帮助各自国家崛起。
题目意为诸葛亮没有变法之心,但用了法家之术,王安石用法家来推行变法,却对外却托称周礼。
许清云看见左右考生,答到这一题时,不约而同的都是在抓耳挠腮。确实这题实在太难,引古思今,将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拿来作一个对比,论二人成败得失,还要对法家变革有深刻的了解。
这道题对于别人来说,太难,但是对许清云而言,却是直呼痛快,这样的考题,才有几分真正‘治国,平天下’的味道了。
这才是国家以策问,选拔人才的方式所在。
像许清云这样前世阅读量惊人,善于旁征博引的考生,对于历代得失兴亡,古今之变平日自然都会有一番自己了解。
许清云在腹中酝酿了一番,当下提笔写到。
天下之患莫甚于不权时势,而务博宽大之名。
这是许清云开篇一句,要知道正统儒家书生,是坚决反对变法的。
这是从先秦百家持续至今日的大争议,儒家认为,越变法,人心越乱,也就是常说的人心不古。要维持天下的秩序,在乎尊卑上下,维持尊卑上下,在于礼。
你要变法,就要打破尊卑上下,这当然不行。
统治者和官员都是这么说,却不这么做的,实际上,历朝历代真正实行的都是表儒内法。
所以许清云文章第一句,并非没有直接说支持变法,而是婉转地说,为政要权衡时势,不能为了务博宽大的名声,而拒绝一切变革。
许清云又补充道,虽申商之术,儒者弗道,然时势所值,激於不得不然。……诸葛武侯承刘璋之后,王荆公当北宋之衰,皆所谓处积弱积弛之余,非用申商之术莫能治也。
意为诸葛亮当初治理蜀国时,王安石治北宋时,国家真处于十分危及的时候,传统儒家已是没办法搞定了,只有用申商之术,用变法的手段来振作国家。
这算是用八股文的框架,用这几句来承题,为第一句破题阐发。
接着许清云又对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变法,作了阐述,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以诚心变法,上下服从,故而推行顺利。
而王安石变法,托名周礼,言行先王之政,但实际上用的却是申商之术,可朝堂上下如司马光,苏轼等君子哪个不知,故而以为王安石狡诈,群起攻之。
王安石之败,在于名不正言不顺。虽有良法美意,亦足以为害。
许清云这一篇文章写完,不由一笑,王安石变法之失,非一句两句可以说清楚了。许清云写这篇文章,也并非论述什么,而是恰恰好点中出题者的心思罢了。
不过最后一道题让许清云吓了一跳,相信不仅是他,其他人也是。
许清云就听到隔壁君倒抽一口冷气的声音,当然,也许人家不是在看这道题。
策论的题目是:
“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
许清云把这道题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反反复复,想了又想,确定自己题意没理解错误。
这道题翻译成白话,就是要他们:
“试述专权的优劣”。
专权?题目是说当今陛下想搞专权吗?许清云想起邸报的内容了。
而且皇帝好像还和丞相们合作得非常愉快,事先别人认为会面和心不合的事情没有发生。反正他是看不懂这些,一时之间让围观群众都看不懂了。
前几天的皮衣事件是难得朝臣反对皇帝的一件事,后来当今还是顺利下旨了。
这是出现专权的苗头啊!那主考官出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
许清云思来想去,还是拿不定主意。他不明白主考官为何出这样的题目,传说他可是皇帝的心腹,难不成这是假的?不可能!这朝中,除了皇帝还有谁是最大的靠山?最大的靠山就是当今啊。
可是这道题明明是暗指皇帝太过于专权,侵犯了相权。
要知道,自从宋朝以来,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口号深入人心,文臣们都希望皇帝乖乖地垂拱而治,天下让士大夫们来治理就行了。
即使后来宋朝灭亡,元朝不说,本朝也是依靠读书人治理天下。一直延续到现在,读书人的地位都很高,个个都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尤其现在是和平年代。
试想,如果这时出现一个很专权的皇帝,中央集权都在他手里,让他们生就生,死就死。
许清云只要一想到清朝那些口称“奴才”的官员就打了个哆嗦,我靠!好不容易都混成官员了,还得口口声声自称奴才,动不动就跪下,还全天下都是他的家奴。
要知道他们现在的官员在皇帝面前是不用动不动就跪下的,能上早朝的大臣都不是站着的,都是有位置坐的。
这叫“坐而论道”,朝廷对官员挺体贴的。
等等,自己的思维跑太远了!许清云赶紧拉回自己的思绪,把题目又重新看了一遍。
这道题的意思应该是想引导他们对君相“独断”时局的注意与思考。嗯,应该是这样子没错。那自己该如何答题呢?是支持皇帝专权,把权力集中起来,还是维持君权和相权的平衡?
他的脑袋顿时疼起来,只要一想到主考大人是皇帝的心腹就有些犹豫,虽说屁股决定脑袋,在士大夫和皇帝之间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主考大人很可能会选择站在士大夫这边,就好像他看过的历史,如果皇帝的政策侵害到大多数官员的利益,即使是皇帝的心腹,也会反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