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猜测月球可能的结局之一是远离地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延长。
月球,这个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最终会以什么形式走向毁灭?美国科学家威尔松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对月球的命运做出了几种猜测。
可能结局一:离地球越来越远一个月变成47天
现在,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为385000公里。在过去的几十亿年中,转速较快的地球总是“拽着”行动迟缓的月球,在地球和月球“较劲”的过程中,月球正在以每年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而地球自转的速度也在减缓。
假设继续保持这种趋势,月球将会离地球越来越远,直到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达到47天,地球和月球的步伐才能够统一。如果是这样,那人们对“一个月”的概念将彻底改变,一个月不再是30天或者3l天,而是47天。
可能结局二:粉身碎骨残骸坠落到地球
按照恒星的演化过程,太阳现在正处于“壮年期”。随着太阳中心氢燃料的消耗,太阳将会变成表面温度很低但光度很大的红巨星。在红巨星阶段,太阳的光球层(人们用肉眼看见的太阳)会发生膨胀,其延伸的范围甚至可以抵达地球和月球,其产生的热辐射足以毁灭一切生命。目前天文学家还没有观测到任何红巨星。
随着太阳转变为红巨星,地球和月球一旦接近太阳,太阳散发出的能量便会破坏月球的轨道,月球将离地球越来越近直到达到洛希极限(指一颗卫星在不被行星潮汐力瓦解的条件下能靠近行星的最短距离)。一旦超过洛希极限,月球自身聚合的引力就无法再抵抗地球的潮汐力,月球将会被地球的作用力“撕成碎片”,到时候,月球上所有的环形山和峡谷以及人类留在月球上的足印和旗帜都将不复存在。“粉身碎骨”的月球会在地球赤道上空形成一个碎片环带。科学家预测这个环带将会非常“短命”,月球的碎片将会像下雨一样砸向地球的表面。
可能结局三:太阳能量耗尽地璜月球免于焚毁
经历红巨星的阶段之后,太阳会继续演化成为只能靠辐射热量发光的白矮星,直至最后热能耗尽成为不会发光的黑矮星,地球也将随之陷入永远的黑暗。
如果变成红巨星的太阳在到达地月系之前丧失五分之一能量,那么地球和月球就可以逃脱被焚毁的命运。
相关链箍:月球起源“大碰撞”假想
部分美国科学家认为,月球产生于45亿年前的一场行星大碰撞,当时地球和一个体积跟火星差不多的神秘行星相撞,撞击产生了大量的碎片,这些碎片在地球的周围形成一个环带,久而久之聚合形成月球。
印度天降红雨内含外星细菌
在英国设菲尔德大学微生物学实验室内的物品架上有一个神秘的小玻璃瓶,瓶中装着奇怪的混沌不清的猩红色液体。猛然一看这不过是一种红色液体,可事实上这是现代气象史上一大怪异现象的残留物。有科学家发现,这些液体竟有着与微生物极其相似的结构组成,具有生命之初的种种特征!一些科学家就此分析认为,这应当是来自地球外部的生命标本,也是迄今为止收集到的首个显示出生命迹象的“天外来物”。
2001年7月25日,印度西部喀拉拉邦突降“红雨”,血红色的液体断断续续地下了两个月。在部分地区,红雨如注,海岸、河水都被染成一片鲜红,当地居民用自来水洗衣服,衣服也变成了粉红色。随着秋日来临、树叶飘落,猩红色树叶飘零落下,整个大地铺成了一片血红。
科学家感到震惊,印度政府下令进行调查。为什么会下“红雨”,红色从何而来?这一奇怪的现象立即引来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前往一探究竟。
说法之一:强风带来阿拉伯红土,导致啊水变红。
一些调查人员认为,“红雨”不值得大惊小怪。降雨发生前,强风带来了阿拉伯地区的红土,随着降雨发生,红土夹杂在雨水中降落,使雨变成了红色,整个降雨区域也因此被染得一片鲜红。
但是,这种说法当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理由是下的时间太长了。设想一下,某个地区一连两个月断断续续地下雨,这可以理解;但是突然两个月连续不断地刮强风,不断地带来阿拉伯地区的红土,这似乎难以成立。
说法之二:红色沉淀物组成与微生物相似,疑是外星细菌。
印度圣雄甘地大学的应用物理学家、普尔大学物理学家戈弗雷·路易斯就不认为这是阿拉伯红土染红的。为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他特地在喀拉拉邦收集了部分雨水的沉淀物,带回实验室做了综合分析。经过5年的研究,他吃惊地发现,红色沉淀物根本不是泥土、灰尘,而是外星细菌。路易斯大胆地提出:那是来自彗星的外星生物,当年那场雨可能就是“外星生物登陆地球”。
通过显微镜仔细观察就会吃惊地发现,“红雨”颗粒形状大小不一,有球形、椭圆形和长椭圆形,大小在4~10微米之间,1000倍显微镜下可见形状,有细胞膜,很厚,但无细胞核,是一种类似于细菌的物质。路易斯说:“通过显微镜观察,你能发现它绝不是泥土,它有明显的生物特征。”
根据成分分析,瓶中沉淀物含碳50%,含氧45%,还含有部分钠和铁以及其他成分,这与微生物的构成极其相似,看来它们是从地球外某个星体降落至地球上的。
说法三:是彗星或流皇雨,具有外星生命初期的特征。
路易斯同时发现,就在2001年7月25日下“红雨”前的几个小时里,当地突然发生了极为强烈的音爆,喀拉拉邦的居民房屋受到极大震动。根据当时的情况,除非陨石闯入大气层,否则不会产生那样剧烈的反应。因此支持路易斯理论的科学家们由此推断,当天一颗彗星在经过地球时,一些碎片脱落下来,穿过大气层坠落地面。而在这一过程中,碎片由于受到摩擦,烫得发红,分裂成为更多碎片,并伴随着降雨落至地面。由于那颗彗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化学物质,而地球上的生命也是由微生物不断进化而来,所以雨水中的沉淀物也具有生命初期的特征。
最近发现彗星和星际尘埃云上有复杂的有机分子,此为生命起源于宇宙而不是地球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微生物学家也发现细菌能在艰苦的太空中生存。
路易斯的推论获得国际支持,但最终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当然,路易斯的推论也遭到许多科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质疑,大多数科研人员感到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一位科学家甚至在路易斯的个人网站上发帖,公开指责他的推论是“一派胡言”。遭到批评后,路易斯坚持自己的理论,并说:“不论是谁听到这个结论,都会当成无稽之谈。要说外星生物是制造红雨的祸首,人家理也不会理,直到他们认可这一论述。”
不过,路易斯正在获得国际支持。更多的科学家认为,路易斯的发现或许不正确,但他起码突破了常规思维,意识到了些什么。英国设菲尔德大学微生物学家米尔顿·温赖特应外星胚种学权威加的夫大学教授单瑞·威柯麦思荷之邀,目前正专心分析喀拉拉邦的“红雨”样本。温赖特说:“现在就定论‘红雨’究竟是什么还为时过早,但是我确定瓶中的沉淀物绝对不是泥土,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过,它也不具有DNA,也不像是生物。当然,或许外星生物根本没有DNA。”
相关链接
难道生命真的起源于宇宙而不是地球?
说外星生物是制造红雨的祸首,此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路易斯表示,此现象出现的地方离他在喀拉拉邦居住的地方很近,他发现此红雨的特性很奇怪,常规解释对它行不通,于是便开始进行调查。他说:“我们分析了与此现象有关的许多方面,如地理因素与时间分布图、雨点的自然属性,才得出此结论的。”
路易斯继而解释,假如红雨来自于彗星碎片,那此现象很容易解释:这些碎片进入大气时在喀拉拉邦上空就裂解了。其次,还有一证据可解释此结论,在红雨到来前就出现了来自流星爆炸的音爆,彗星碎片携带的大量的红色颗粒,估计至少有50吨多。当然,做出此结论的最关键的证据是红色颗粒自然属性像生物细胞,且传送电子显微镜进一步展示了清晰的细胞结构图。这些主要由碳和氧组成的细胞有生物迹象,但没有DNA。通常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遗传物质DNA,此细胞无DNA有悖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但它有化学再生代码,可以分裂和复制,因此,这些细胞可能有生物分子的改变,正好反映了太空生命的改变形式。这一说法还可以被彗星胚种说所解释。
若果真如此,太空生命可能就是以此方式来到地球的,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可能与我们有关。
月球形成有新解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日前在宇宙中发现了巨大恒星爆炸时产生的碎片,它们也许可能解释月球形成的原因,这项研究成果将被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科学家们发现的这些碎片是由两个褐矮星相撞击后产生的,其中离地球较近的一颗褐矮星体积与冥王星相似。科学家们表示,这次爆炸不仅向外界释放出了强烈的高能射线,而且还随之形成了巨大的彗星。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的天文学家迈克尔·布朗在研究中发现了5块爆炸产生的碎片,这些碎片都漂流在太阳系的边缘地区。布朗称:“我是在对Kuiper星云进行观测时发现这些爆炸碎片的,它们与Kuiper星云中的第三神秘物体,也就是天文学家们称为‘2003 EL61’的星体非常相似,它们应该来自同一次太空爆炸事件。”
“2003 EL61”星体是天文学家们在2003年发现的,其直径约为930英里(合1500公里),表面呈白色,周围有两个小行星围绕其旋转,就像地球和月球一样。自从它被发现的那时起,它就给天文学家们带来了许多困惑,因为它的自转速度很快,大约每4个小时就可以转一圈。布朗称:“‘2003 EL61’星体整体呈椭圆形,看上去就像美国的橄榄球。”
布朗表示,“2003 EL61”星体的密度很大,因此有科学家认为它是由一个在恒星撞击中失败的恒星演变而成的,其内部的主要物质就是这个恒星的核。
通过对此次发现的与“2003 EL61”星体类似的宇宙爆炸碎片的分析研究,布朗得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2003 EL61”星体的形成。那就是由于“2003 EL61”星体是由两个恒星相撞击而形成的,但其本身并不是某一个恒星的内核。“2003 EL61”星体的高速旋转使得其表面的冰层逐渐脱离本体,形成了两个由冰组成的与月球相似的小行星。按照这种理论推测,月球可能也是以相似的方式形成的。
布朗称:“我已经发现了更多的宇宙爆炸产生的碎片。目前,我们正在对Kuiper星云的表面物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从中发现更多的信息。”
中美两国将面临小行星危害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初步完成的新研究称,中美是最有可能遭受未来小行星撞击危害的国家。在首次量化各个国家的撞击效果中,瑞典也排在了高危险位置。
科学家已经能模拟多年来的海啸、地震和小行星撞击的波及范围,但先前没有软件能对具体国家的人员伤亡进行定量预测。如今,研究人员结合电脑模型中的冲击效应、人口密度和地理位置,产生了首个基于小行星撞击破坏可能性的全世界国家排名。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尼克·贝利主持开发此软件。其小组用模型来模拟小行星在地球各地的数千次撞击,得出了统计数据,并根据各个国家所受撞击的严重程度和次数来进行排名。
他们认为,宽度为100~500米的小行星,如果以每秒近2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的话,其撞击能量相当惊人,可与太阳系相比。
黑夜的地球
该小组重点研究了更小的小行星,因为,它们会更加频繁地撞击地球。宽度几百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平均几率大约为一万年一次,而大于1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只有十万年一次。然而,更小的小行星更加难以观察到。“我们更有可能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就被它给撞了。”贝利说。
利用人口密度地图,研究人员画出了人员伤亡可能最严重的地方。基于这一情况,沿海人口最多的国家将最可能受到伤害,其中中国、印尼、印度、日本和美国依次排名前五位。
确定不同国家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更加困难。研究人员依据世界不同国家的经济情况进行了部分评估。通过太空拍摄的地球航片上显示的人造物分布情况,他们假定,越明亮的地方就越繁华。接着,他们模拟海啸、地震、小行星撞击的波及情况,对国家面临危险的程度进行排名。结果是,美国面临最大危险,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美国海岸线长,面临两大海洋。中国排名第二,后面是瑞典、加拿大和日本。
更小的撞击
不过,排名第三的瑞典有点让人惊奇。但贝利指出,这是因为瑞典很发达,且海岸线长,较如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更容易受海啸攻击。
研究人员还产生了一个地图,能显示地球上最有可能遭受小行星撞击的地方,太平洋海岸的亚洲就是这一最倒霉的地方。而发生在大西洋北边的撞击会导致海啸波及欧洲和北美,破坏大量基础设施。
最不确定的是单个小行星在大气下分成多个碎片,然后撞击地球,此后果难以预料,甚至模型也没有考虑此假设。
美国西南研究院的克拉克—查普曼表示,还需要更多研究才能更好地明白小行星的自然灾害。“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个国家的潜在危险,由于每一个国家有不同危险因素,也有不同的救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