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言为心声”,从语言中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孔子这样说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说在和人相处时,如果没有听到他言谈,很难说此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与其经过几次谈话后,通过言谈,我们就会对此人的行为、性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察言,是识人的关键。一个人的言辞能透露他的品格,通过对方的言谈就能了解他的地位、性格、品质以及内心情绪。
语言的运用有两种大致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表情达意,二是对于内心的隐藏作用,现实中,人们语言的目的往往是二者并举。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是要分清其言语分的真假,从其真话中直接去判定这个人,从其假话中能辨别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就可以从语言上去考察一个人。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口才中的智慧,更是通过言语对于人本质的判言。意思是说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古语“知”可当“智”用,老子用“言”与“不言”给我提供了识人依据。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稍微有些修养的中国人都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为了明哲保身,为了少做事,少惹麻烦,知道的事也会当作不知。我们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者不知”呢?清代的吴敬梓给了我们一个词语叫“夸夸其谈”,其意思可以用来对于说话者“知与不知”的判断。说话人把事情夸大了,添油加醋,把难的事说得很容易,这就说明他对自己的所说的事了解不全面,他肯定不会掌握做好事情的关键。因此,喜欢高谈阔论的人往往是无知的,更有浮夸的本性。
老子用最简单的语言教给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识人,让我们找到为人实在而又有真实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某公司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业务管理人员。招聘广告登出以后,应聘人数竟高达几百人。经过几道复试之后,最后筛选出15人。这筛选出来的15位应聘者个个都很了不得。文笔个个是无懈可击;口才个个是有问必答,应对如流,滔滔不绝,堪称难分伯仲。对于这些人才,该公司一时之间感到难以割舍,对于最终的人选颇感踌躇。最后,公司决定通过酒宴对应聘者再次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最终的人选。
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公司的几个领导坐在应聘者中间,相互频频举杯,互作酬答,你来我往,笑语欢声不断。
有的应聘者自我感觉良好,这些人业务上确实高人一筹,并且在面试的时候也颇具有绅士风度,似乎是很完美。但是,他们常会出言不凡:“×经理,你只要录用我,两年之内,我保证给你赚几十万。”这种人轻言取胜,戏言赚钱,看似是人有胆有识的人,其实只不过是言过其实,给人以一种不可行的感觉——这种人所不知的是,业绩不是来自个人的保证,而是很多因素决定的。
有的人则摆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态势:“经理,我这次是横下一条心来报名应聘的,我已向原单位辞了职,我坚信,凭我的水平,你们一定会录用我的……。”这种人看起来似乎是很自信,实际却只不过是一种自负,把一次应聘当成了一场赌博,把赌注全押在这一次上,这些人思想方法比较偏激、绝对——这种人所不知的是,个人的条件只是做好业务的一个方面,自身以外的条件更为关键。
有的人则表示了自己的苦苦衷心:“×经理,搞外贸是我多年的愿望,这次如再不能如愿,我可真……”这种人性格软弱,难以胜任外贸工作——这种人最傻,他会以为公司会因为怜悯之心而录用员工。
这些人谈的很多,而正是他们的谈话暴露了他们的无所知:对于外贸这一行业来说,有时要刚,察言观色,当机立断;有时也要柔,以柔克刚,以屈求伸。思想方法单一,必然导致行动僵化。
这次酒宴,公司的标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人才之间也;其目的是煮酒论英雄。
一个人无知而又喜欢吹牛,这种人的命运会多祸。孔子言:“动乱的产生,是由言语作阶梯的”。凡中国圣人贤哲,文人墨客,无不著书立传,告戒世人:多言多语,出言不慎,心直口快等“口患”的危害性。祸从口出,便是其精辟的总结。历史的教训是,传统文人或自视清高、牢骚满腹,昭示于言辞,或矫情夸耀,不知世情之险恶。往往落得“流放宁姑塔”、“灭诛九族”的悲惨结局。显然,祸从口出所揭示的那种缺乏对人心和社会的了解,缺乏远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无知者,只图一时口快,不虑及后果地随口。
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世。建安初年,二十出头的祢衡初游许昌。当时许昌是汉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在一个人多的场合,他这样评价当时的两个名流:“荀某白长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看守厨房。”这位祢衡丝毫不顾前辈的面子,这位才子唯独与少府孔融、主簿杨修意气相投,对人说:“孔文举是我大儿,杨德祖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由此可见其狂傲。
今天我们考察一个人的命运,当他多言而又无知的时候,丧命的可能不大,但至少会在职场或人际关系上遭遇极刑。
“知”通“智”,因而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成了:有智慧的人不说,说的人没智慧。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老子有句话叫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外之意就是智慧的人往往很少说话,他们深知,话说多了就会智穷词穷,不说话会显得更有力量,也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所以说,大凡该不言的就“不言”者,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人是有“智”的。换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有城府,有涵养,层次高。
当然,根据一个人“不言与言”来判断其“智与不智”,还要看具体事由极其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判断,应该是“智者不言,言不该者不智”。
从言语中看人的本性,仅仅就“言与不言”而言,老子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了人显示出的优势和缺点。所以说,识人的真理我们无需仰望才能得到,正如老子所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识人的诀窍从口中说出来,是平淡无味的,是很好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