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飞收拾了东西去了河边老窝,洗了把脸后他已经不再疑惑,一些问题也有了答案,因为现在的他比起过去的他有了很多不同的感觉。
“我根本没死,之前并不是人死后的魂魄,而是修仙者的元神,是元神出窍了。”
他怎么得出的结论?现在的他不仅不困,还精神抖擞,状态是从没有过的好。不仅如此,他还发现记忆力变得非常好,过去几乎忘了的事情现在他都能想起来,而且细节分明。过去随意翻看的《聊斋志异》,现在他能从头到尾讲完里面的每一个故事。这岂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我现在是修仙者了吗?应该还不是,我不能主动的元神出窍,那只是一次偶然的触发,我并没有修炼的法门。”
结合聊斋里的一些故事来看,人在很心切的情况下会元神离体,比如《阿宝》中的孙子楚。说明普通人也是可以元神出窍的。
但是元神出窍后又自己归窍,还对自身能力有非常大的收获,这显然并不普通。
“或许是那位红衣女子在帮我?这不太可能,我跟她一点瓜葛没有,她也并不待见我,只是简单的想把我迷晕而已。也不会是曹和灵,那小狐狸自己修为有限,不像有这种能耐。”
这些问题他都不急于求解了,大脑能力的增强让他比过去有信心多了,他从没感觉这么好过,对未来又有了新的规划。
“狐妖这条路应该是走不通了,之前聊斋给我印象最深的只有狐妖,现在整本聊斋都在我脑中。我可以先去城隍庙中走一趟,和那些鬼仙们接触接触。然后去寻找劳山和龙虎山,这是仙人的聚地。如果这几个地方都没收获,再去南海的仙人岛,那里离南海龙宫也近,总之接触到仙人的机会很多,总会有愿意收我为徒的。”
想明白后他决定先去官府走一趟,昨天李府发生的事情并不简单,今天应该能得到一些消息,另外看能不能领到点薪水。一天两顿饭都快没着落了。
……
衙门的大门依然紧闭,门前冷清。凌云飞在石狮子旁蹲了会,看能不能遇到个来上班的,半个小时后依然没有等到,心想可能大家都收到了通知,就他没有。
离开县衙后他去了李府,只见穿着军服的士兵把李府围了起来,路过的人都离得远远的。
军队和衙门是两个独立的机构,平常只能在城门处看到军队,他们管往来人员的出入,但不管城里的事情。城里的治安和民事诉讼都是县衙的事,现在县衙关门,军队包围了李府,传递出来的信号是县衙停摆了。
说起来凌云飞还从未见过知县刘承武,他儿子倒是见过了。因为自从他来后县衙还从未升堂过,每次抓了犯人就往监狱里关,知县根本没露过面。
凌云飞感觉自己穿越后的第一份工作可能要泡汤了,八两银子可能要白花了,心疼的很。他直接朝城隍庙走去。
城隍庙在城中心的位置,凌云飞经常从这路过,每次都能看见进进出出的人在里面点香叩拜,之前他对这些都视若无睹,只当是祭拜祈祷之类的封建糟粕,现在记起《聊斋志异》的内容后,他知道了城隍庙其实是和县衙一般的机构,只是一个管阳间,一个管阴间。
他没花钱买香,随着人流走了进去。
庙其实很小,就正中一个大雕像,彩色琉璃身在烟雾的笼罩下面露慈祥的微笑。凌云飞记下了雕像的面孔,开始眼观八方的在人群中寻找着。
庙里没有工作人员,来的人都是自己带的香,还有带蒲团的。有的跪下后就说两句求大人赐福,求大人保平安之类;有的则碎碎念说好久。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大妈大叔,年轻人不常见。按照这个世界的礼教,未出嫁的少女是不许在公众场所露面的。
凌云飞站着看了会,在别人奇怪目光的注视下感觉自己是个异类。他在雕像后面找到了通往后院的门,但人们都很默契拜完就走,没人去后面。
他很好奇,找了个大多数人都拜下去的时机去了后院。
原来就是个普通的院子,空旷的只有一颗树。凌云飞走上去细看了下,树名他叫不上,树身不算粗,他一人抱住有余,但树皮如铁一般的硬,戳在上面如戳钢板。
正在他对树身敲敲打打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向他吼道:“你在这做什么?”
是张绍林,凌云飞很是惊讶,竟然在这遇见了大捕快。他心里暗喜,对这位沙堤城第一侠士慕名已久,今日终于有了结交的机会。
“见过张捕快,在下来此是想拜见城隍殿下。”凌云飞觉得在这种江湖侠士面前,就是要爽快才好,遮遮掩掩反而让人误以为在算计。
“你认识我?你是衙门里的人?”
虽说张绍林名声在外,但古代社会影像技术欠缺,只有见过面的才能认出来。凌云飞爽快的说了自己是名皂隶,昨天和张捕快一同去的李府。
不想张绍林听后眼睛里闪出一道金光,凌云飞心头一颤,这锐利的眼神他并非没见过,电影中见多了,但他的直觉告诉他,这是杀气。
凌云飞马上想到应该是昨晚元神出窍后生出的能力,但他怎么也想不通张绍林为什么要杀他。
这杀气只是一瞬,很快就消失了。张绍林语气冷淡的说道:“昨天在李府私吞财物的人都已经被抓起来了,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会漏掉。”
听他这么一说,凌云飞心安了一些,敢情他是把我当成了漏网的逃犯,但昨天李府闹的那么大,还死了不少衙门里的人,怎么现在追究起私吞财物来了,这和人命比起来算是小事吧,魁首还没抓到就先惩罚有功之人,不知道是这世界的法治有问题还是人有问题。
凌云飞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名字是不可能告诉他的了,“在下并没有拿李府的东西,大人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