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通中,获得一个人的好感需要多久?其实,人们总是在最初接触的一刹那就会对对方产生大概的印象,而这直接决定了其对你的好感程度。所以,在最初接触的一刹那,你所说的每句话都是至关重要的。
沟通是生活的桥梁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达成思想的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它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感情、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人们能分享彼此的感情和知识,也能消除误会,增进了解。
沟通的信息是包罗万象的。在沟通中,我们不仅传递消息,而且还表达赞赏、不快之情,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所以,沟通信息就可分为:事实、情感、价值观、意见和观点。
如果信息的接受者对信息类型的理解与发送者不一致,就有可能导致沟通不畅和信息失真。在许多发生误解的问题中,其核心都在于接受者对信息到底是意见观点的叙述,还是既定事实的叙述,混淆不清。比如,“小王常常在单位组织的生活会上发言”和“小王爱出风头”是两个人对同一现象做出的描述。良好的沟通者必须谨慎区别基于推论的信息和基于事实的信息。也许小王是真的爱出风头,也有可能是他关心集体事业,畅所欲言,踊跃地给管理者提合理化建议。另外,沟通者也要完整理解传递来的信息,既获取事实,又分析发送者的价值观、个人态度,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古人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了解了沟通含义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沟通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沟通的模式不同,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又包括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语言沟通主要用于信息的传递。非语言沟通指肢体语言的沟通,它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比如:手舞足蹈、眉目传情、含情脉脉、顾盼生姿等。
此外,沟通根据是否是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根据在群体或组织中沟通传递的方向,可分为自上而下沟通、自下而上沟通和平行沟通;根据沟通中的互动性,可分为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从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角度而言,可分为自我沟通、人际沟通与群体沟通等。
1.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又可细分为口头信息沟通和书面信息沟通两种形式。人们之间最常见的沟通方式是交谈,也就是口头沟通。常见的口头沟通包括:演说、正式的一对一讨论或小组讨论、非正式的讨论以及传闻或小道消息传播等。书面沟通包括备忘录、信件、组织内发行的刊物、布告栏及其他任何传递书面文字或符号的手段。
其中,口头信息沟通方式十分灵活多样,它既可以是两人间的娓娓深谈,也可以是群体中的雄辩舌战;既可以是正式的磋商,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聊天;既可以是有备而来,也可以是即兴发挥。口头信息沟通是所有沟通形式中最直接的方式,它的优点是快速传递和即时反馈。在这种方式下,信息能在最短时间内被传送,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对方回复。如果接受者对信息有疑问,迅速的反馈可使发送者及时检查其中不够明确的地方,并进行改正。
但是,口头信息沟通也有缺陷。信息从发送者一段段接力式传送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失真的可能。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偏好增删信息,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信息。当信息经长途跋涉到达终点时,其内容通常与最初的含义存在较大的偏差。如果组织中的重要决策通过口头方式沿着权力等级链上下传递,那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相当大。而且,这种沟通方式并不总能省时省力,正如那些参加了毫无结果,甚至也不需要结果的会议的主管所了解的那样,按照时间与费用而论,这些会议的代价很大。
相比口头信息沟通,书面信息沟通具有一系列的优点。
首先,书面记录具有有形展示、长期保存、可作为法律保护依据等优点。一般情况下,发送者与接受者双方都有沟通记录,沟通的信息能长期保存下去,便于事后查询。一个新产品的市场推广计划可能需要好几个月的大量工作,以书面的方式记录下来,能使计划的构思者在整个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个依据。其次,书面沟通更加周密,逻辑性强,条理清楚。书面语言在正式发表之前能够反复修改,直至作者满意。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能被充分、完整地表达出来,减少了个人情绪、他人观点等因素对信息传达的影响。最后,书面沟通的内容易于复制、传播,非常有利于大规模传播。
当然,书面信息沟通也有缺陷。相对于口头信息沟通而言,书面信息沟通耗费的时间较长。同等时间的沟通,口头沟通比书面沟通所传达的信息要多得多。此外,书面沟通缺乏内在的反馈机制,不能及时提供信息反馈,其结果是无法确保所发出的信息能被接收到,即使接收到,也无法确保接受者对信息的解释正好是发送者的本意。发送者通常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了解信息是否已被接收并被准确地理解。
2.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某些媒介而不是讲话或文字来传递信息。在礼节性的拜访中,主人一边说“热烈欢迎”,一边不停地看手表,客人便知道起身告辞的时间已到。实际上,在语言只是一种烟幕弹的时候,非语言的信息通常能够非常有力地传达“真正的本质”。扬扬眉毛、有力地耸耸肩头、突然离去,都能够传达出许多具有价值的信息。
非语言沟通的内涵十分丰富,为人熟知的领域是身体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物体的操纵等。
身体语言沟通是通过动态无声的目光、表情、手势语言等身体运动或者是静态无声的身体姿势、空间距离及衣着打扮等形式实现沟通。人们可以借由面部表情、手部动作等身体姿态来传达诸如攻击、恐惧、腼腆、傲慢、愉快、愤怒等情绪或意图。比如,在你一天最忙碌的时刻里,有位职员来造访,讨论一个问题。你和他把问题解决之后,这位职员却站着不走,并把话题转向社会时事。在你的内心里,很希望立即终止这个讨论而去继续工作,可是在表面上,你却很礼貌、专注地听着,然后,你把椅子往前挪了一下,并坐直了身子整理你桌上的公文。不管这些举动是潜意识的抑或是故意的,它们都能刻画出你的感觉并暗示这位职员“该是离开的时候了”,除非这位职员没有感觉或太专注于自己的话题,否则谈话很可能因彼此间的默契,而适时地结束。
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双方的沟通过程。有关研究证实,学生对于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直接受到学生所坐座位的影响。在倾向上,以教师讲台为中心,座位越居中心位置,学生对于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也越高。沟通中,空间位置的不同,还直接导致沟通者具有不同的沟通影响力,有些位置对沟通的影响力较大,有些位置对沟通的影响力较小。比如,同一个人发言,他站到讲台上讲,与其在台下自由发言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高高的讲台本身具有某种权威性。
沟通者的服饰通常也扮演着信息发送源的角色。比如,在外交场合,穿笔挺的深色西服,系深色领带,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而在日常会见时,穿浅色的休闲服,则显示亲民色彩。心理学家称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副语言。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揭示副语言在沟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句话的含义通常不仅决定了其字面的意义,而且决定了它的弦外之音。语音表达方式的变化,尤其是语调的变化,可以使字面意思相同的一句话具有完全不同的含意。比如一句简单的口头语“真棒”,当音调较低,语气肯定时,“真棒”表示由衷的赞赏;而当音调升高,语气抑扬,说出“真棒”时,则完全变成了刻薄的讥讽和幸灾乐祸。
沟通是人类组织的基本特征和活动之一。没有沟通,就不可能形成组织和人类社会。沟通是维系组织存在,保持和加强组织纽带,创造和维护组织文化,提高组织效率、效益,支持、促进组织不断进步发展的主要途径。
有效的沟通可以让我们把一件事情高效率地办好,让我们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善于沟通的人懂得如何维持和改善相互关系,更好地展示自我需要、发现他人需要,最终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事业。沟通能力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通常由他的沟通能力决定。现代社会里的商品交换、商贸谈判、政治交往,都需要通过语言的说服与沟通来完成。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可怜巴巴地跪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行乞。他脏兮兮的脖子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一天,一位诗人走到老人身边,老人便伸出手向诗人乞讨。诗人摸了摸干瘪的口袋,无奈地说:“我也很穷,但是我可以送你一样别的东西。”说完,他从兜里掏出笔,在木牌上写了几个字,起身告别了老人。
自那以后,老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可是他对此却大惑不解。不久,诗人与老人再次邂逅。老人问诗人:“你那天在我的木牌上写了什么呀?”诗人笑了笑,捧着老人脖子上的木牌念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看到它。”诗人一抬头,看见老人的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这就是语言的艺术,聪明的人用甜美的语言让事实增值,愚蠢的人用糟糕的语言让事实贬值。
优秀的口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拥有的,需要日久天长的积累,包括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等等。所以,对于新上任的管理者来说,如果你通过优秀的口才已经打开了局面,那么你更需要做的是:不断地训练你的口才,迎接更为艰巨的挑战!
如果一个人的脸上长有疤痕,可以使用化妆品或药品加以治疗弥补。同样,谈吐方面的缺陷也可以改变,只要治疗之前,自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这些缺陷。如果不清楚自己说话的缺陷,也可以试着拿一面镜子看看自己的说话姿态:是否手势过多,是否翘起嘴角,是否表情难看,是否过于冷漠、紧张、僵硬,是否强抑声调……
以下几点是我们说话中常有的缺陷,我们可以对照检查,并加以改正。
1.说话用鼻音
用鼻音说话是一种常见且影响极坏的缺点,当你使用鼻腔说话时,就会发出鼻音。如果你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你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种鼻音。如果你说话时嘴巴张得不够,声音也会从鼻腔而出。在电影里,鼻音是一种表演技巧,如果演员扮演的是一种喜欢抱怨、脾气不好的角色,他们往往爱用鼻音说话。
你要是经常使用鼻音说话,那就不是很好了。鼻音对于女人的伤害比对男人更大,你不可能见到一位不断发出鼻音,却显得迷人的女子。如果你期望自己在他人面前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或者令人心荡神移,那么你最好不要使用鼻音,而应使用胸腔发音。正确的方法是,平时说话时,上下齿之间最好保持半寸的距离。
2.声音过尖
一个人受到惊吓或大发脾气时,往往会提高嗓门,发出刺耳的尖叫。因为尖锐的声音比沉重的鼻音更加难听。
你可以用镜子检查自己有无这一缺点:脖子是否感到紧张?血管和肌肉是否像绳索一样凸出?下颚附近的肌肉是否看起来明显紧绷?如果出现上述情形,你可能会发出刺耳的尖声。这时你就要当机立断,尽快让自己松弛下来,同时压低自己的嗓门。
3.说话忽快忽慢
一般来讲,说话的速度很难掌握,即使是一些职业演说家或政治家,有时也不容易把握好自己说话的速度。说话太快,别人就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而且听得喘不过气来。说话太慢,人们根本就不会听你说,因为他们缺乏一种耐心。据专家研究,适当的说话速度为每分钟120~160个字之间,当我们朗读时,其速度要比说话快。当然,说话的速度也不宜固定,你的思想、情绪和说话的内容都会影响你语言表达的速度。说话中把握适度的停顿和快慢变化,会给你的讲话增添丰富的效果。
为了测量自己说话的速度,你可以按照正常说话的速度念上一段演讲词,然后用秒表测出自己朗读的时间。如果你说话的速度每分钟不到上面那个标准,就可以试着调整说话速度,看是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口头禅过多
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这样的口头禅,如“那个”“你知道不”“是不是”“对不对”“然后”“就是说”等。如果一个人在说话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这些词语,一定会损失自己说话的形象。口头禅的种类繁多,即使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在电视访谈中也会出现这种毛病。
当然谈话中“啊”“呃”等声音过多,也是一种口头禅的表现,著名演说家说:“切勿在谈话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如果你有录音机,不妨将自己打电话时的声音录下来,听听自己是否有这一毛病。一旦弄清了自己的毛病,那么以后在与人讲话的过程中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
下面介绍几种克服口头禅的方法以供参考。
默讲。出现口头禅的原因之一,是对所讲的内容不熟悉,讲了上句,忘了下句,此时就要用口头禅来获得一点思考的时间,以便想起下句话。可以事前默讲几遍,对内容、措辞十分熟悉,正式讲话时就能减少或不出现口头禅了。
朗读。克服口头禅的朗读法,就是将自己的口语,从不清楚变为清楚、流利的语言。如果内部语言流畅贯通,就不会出现口头禅。出声朗读老舍、叶圣陶等语言大师的作品,有助于用规范的语言来改善自己不规范的语言。
耳听。广播员、演员的语言,一般都较为规范,没有口头禅。平时听广播、看电影时,可边听边轻声跟着说。久而久之,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口语精练了,口头禅少了,连普通话水平也提高了。
练习。听听自己的讲话录音,会对自己讲话中的口头禅深恶痛绝。这样,往往能使自己讲话时十分警惕,口头禅也会随之变少。
慢语。在一段时间内,尽量讲慢些,养成从容不迫的思维和说话的习惯,一句句想,一句句说,对克服口头禅有很好的效果。
5.讲粗话
讲粗话是说话的恶习。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随便什么事情,只要成了习惯,就会自然地发生。讲粗话也是如此,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讲粗话的习惯,往往是出口不雅,自己还意识不到。讲粗话是一种坏习惯,更是极不文明的表现,但要克服这种习惯也并不是一件易事。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找出自己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集中力量首先改掉它。首先是改变讲话频率,每句话末停顿一下;其次讲话前提醒自己,改变原有的条件反射。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改掉了,克服其他的粗话也就不难了。
请别人督促也很重要。当然,这里的“别人”最好是了解自己的人,这样督促起来可以直截了当。由于有时自己讲了粗话还不知道,请别人督促就能起到提醒、检查的作用。督促还有另一层心理意义,那就是造成一种不利于原有条件反射自然发生的外界环境,以促进旧习惯的终止。
6.结巴
“结巴”是口吃的通称。
“结巴”对于极个别的人来说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是一种病态反应,他们也被称为口吃患者。口吃就是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要想治愈说话“结巴”的毛病,除药物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去除心理障碍。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代就是口吃患者,为了克服这个缺陷,他常常朗诵课文,为了发音准确,就对着镜子纠正嘴形,后来他成了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有口吃的人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法,坚持朗读文章,只要坚持不懈并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
7.小动作过度
即说话时动作过于频繁。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在说话时不断出现以下动作:坐立不安、蹙眉、扬眉、歪嘴、拉耳朵、摸下巴、抓头发、转动铅笔、拉领带、弄指头、摇腿等。这都是一些影响你说话效果的不良因素。当你说话时,动作过于频繁,听者就会被你的这些动作所吸引,根本不可能认真听你讲话。
其实每一种谈话,无论怎样琐碎,总要保持中心点,这也是所谓谈话目的,其目的就是能够促进你和对方的关系。你必须使人觉察你是一个有思想观点的人,绝非是个糊涂虫。单单无聊空谈,是绝不能使对方对你有一点良好印象的,更不能显出你说话的水平。
如果具有丰富的知识,你可以拿出来随时应付。人们活在社会上就需要社交,每天在生活当中,需与他人频繁发生接触,所以对于世界上的形形色色,自己应当努力去获得各方面的知识。
怎样可以得到这些知识,以便在你谈话之时有所帮助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学习,看书、看报纸、听时政新闻。还有一个方法,是随时留意你周围所发生的事,即使只是极琐碎的事也不要轻易放过它。另外还有个方法便是时常和人谈话。我们经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候别人的看法和思考深度是我们看多少书都学不来的,和高人谈话不仅能学习到谈话技巧,还能给你打开思路。你和别人闲着无事时谈谈天,次数越多学得越多,不单脑子里可以贮藏起许多知识当成下次谈话的资料,而且也可以使你对谈话有兴趣,甚至谈话的技术因而会更加熟练起来。
世界著名的谈话艺术专家曾经在教人谈话时要注意下列一些问题。他说道:
“你应该时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长。少叙述故事,除了真正贴切而简短之外,总以绝对不讲为妙。”
“和人谈话,同时也要注意到态度。切不要拉住别人的衣袖,手脚乱画地讲话,应当和顺一些,切忌妄自尊大,平常的话要避免争论。谈话最好要一般化,勿过分地做自我的宣传,把自己捧上天去。外表应该坦白而率直,内心应该谨慎而仔细。”
“谈话的时候,姿态可以表现你的诚意,所以要正面向着人家,不要随随便便,不要模仿他人。”
“和人家开口赌咒,闭口发毒誓,是既坏又蠢而且粗鄙拙劣的事。高声的哄笑,是文化素养不高的表现,真实的机智和健全的理性,绝不会引人哄笑。此外,没有再比咬人耳朵,像蚊虫叫似的谈话态度,更叫人难受的了。”
这位谈话艺术专家以上列的各条警戒人的谈话艺术,除开“禁止大家哄笑”这一条外,大多都是可以同意的。因为粗声喧闹固然有失常态,但是出自情感挑动的大笑,是不会妨害到任何人的。
在任何谈话之中,必须记住,切不可以说到会触怒他人的话题上去。因为凡是在你面前听你谈话的人,一定会从你谈话上窥测你的个性,同时也在留意你日后是否会说他本人的许多坏话。
寒暄让对方如沐春风
寒暄又称打招呼,是人与人建立语言交流的方法之一,也是交谈的润滑剂。它能使朋友在某种场合对你心领意会,使陌生人相互熟悉,并把单调的气氛活跃起来,为双方进一步攀谈架设友谊的桥梁。
这种寒暄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灵活的策略性,无穷之意尽在言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寒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路遇式寒暄,就是在路途中或一些公共场所里遇到熟人,顺便地打个招呼。一种是对经常见面的熟人,握握手,说句“你好”“上班去呀”;在路上骑车相遇,相互点点头,微笑一下,摆摆手,不用下车,擦肩而过。另一种是在路上遇到较长时间没有见面的熟人,这时不可以点头而过,要停下来,多说几句。如有急事要办,则要与对方说清楚再离开,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
会晤前的寒暄,如约了见面,或客人来了后,在交谈正题之前的问候。一种是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候方式,如“您好”“请进”“请坐”等。另一种是特殊情况的问候方式,如对病人、老人、师长、好友,或是遇到对方大病初愈、长途旅行、身遭不幸等情况,寒暄问候则要格外体贴入微、暖人心扉。
寒暄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关怀式寒暄,这是常见的寒暄方式。真挚深切的问候,对于加深人际间的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激励式寒暄,就是在简单的寒暄中,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有时候,几句话就能给人以莫大的激励。
幽默式寒暄,是指在寒暄中加点幽默诙谐的成分,对协调交际气氛很有效果,而人际间良好的沟通与深切的友谊,就是在这幽默的寒暄中间建立起来的。
夸赞式寒暄,无论谁清早起来,接连听到几个诸如“您起得好早啊”“您身体越来越好啦”的赞美式寒暄,一定会感到这一天心情格外舒坦愉快。夸赞式寒暄也要讲究技巧,夸赞的内容最好要具体一些,这样才能促进沟通的效果。
在寒暄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象。寒暄要因人而异,不要对谁都是一个腔调。
2.注意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选择不同的寒暄方式和内容。
3.注意适度。寒暄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溢美之词会给人以虚伪客套之感。
总之,恰当的寒暄,能给不快的人以安慰,给久别重逢的人以关怀,给邻里亲友以欢乐,并由此沟通感情,联络友谊,促使人际交往达到水乳交融的佳境。
称呼礼仪有讲究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它是语言交际的“先锋官”。在日常生活中,称呼要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不仅能体现对对方的尊敬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更能促使交际的成功。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称呼得体就像行见面礼,易使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顺畅,交往成功。反之,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造成交往梗阻乃至中断。由此可见,称呼得体与否,决定着人们交往活动的成败和管理效果的优劣。因此,不管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一般人,还是身负一定职务的管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业发展,就要注意研究人际称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称呼艺术。
称呼在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人们所注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得体的称呼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自信,有助于形成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使人精神振奋、心理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得体的称呼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人心情舒畅。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其实称呼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传统,称呼的习惯差异很大;不同的职业、职务、性别、年龄的人,对称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尽一样,这就造成了人际称呼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增加了称呼得体的难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这样,对方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反过来对方也会乐于与你接触,主动与你沟通,这就使交往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仅有此还不够,在具体称呼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记住对方的姓名
姓名不仅是把自己与他人的存在进行区别的标志,而且不少人的名字还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出于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会重视和珍爱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和尊重它。因此,当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叫到时,就认为自己受到了尊重,心里感到愉悦,对称呼自己的人怀有亲切感。古今中外,一些管理者、政治家对人的这种心情很了解,与人寒暄时不只说句“您好”,而是在“您好”前面或后面冠以对方名字,这样做,发挥了很好的心理效应。我们对久别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名字的人,总能感动万分、钦佩不已,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2.符合年龄身份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具体情况。对年长者称呼要热情、谦恭、尊重;对同辈则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亲切友好,体现出你的坦诚;对年轻人要注意慈爱谦和,表达出你的喜爱和关心;对有较高职务或职称者,要称呼其职务或职称。总之,要讲究礼貌,既表达出你对对方的真诚和尊重,又不卑不亢。切勿使用“喂”“哎”等称呼他人,同时,也要力戒点头哈腰,满嘴恭维话。
3.有礼有节有序
在与多人打招呼时,如果群体中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或异性在场,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来讲,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称呼最能表达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体现着他们的交往技巧。称呼兼顾长幼的差异,会使年长者觉得受了尊重,年轻人心中也坦然;如顺序颠倒,不但会使年长者不满,而且先被称呼到的人也会感到窘迫。再者要注意尊重女性,在与一个同样年龄、身份的群体打招呼时,先称呼女性,会使对方感到你有较高的素养,从而乐于与你交往。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制约、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侧面共同决定着称呼的得体与否,以及称呼得体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根据称呼对象和交往场合等具体情况,从多方面分析称呼对象的称呼需要,选择得体的称呼语,才能收到最理想的称呼效果。
接地气的好口才
许多人以为口才只是口上之才,他们以为口才好的人,只是因为他们很会说话,而自己不会说话而已。他们认为许多口才好的人什么都可以说,说什么都很动听,只是因为他们口齿伶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肤浅的。虽然口才有赖于相当的训练,但口才的实际基础是建立在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兴趣广泛、知识丰富,以及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之上的。单纯的口齿伶俐,也不能成为一个口才好的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追本穷源,一个口才好的人,肯定会在观察和思考上下功夫。他们不断地扩大兴趣,积累知识,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他们谈话的题材源泉是非常充实的,那你呢?是不是每天看报纸?在看报纸的时候,是不是只看副刊上的小说消遣而已?是不是同时也很注意重要的国际、国内及本地的新闻呢?是不是选择有意义的、精彩的电影和戏剧?看戏时是否集中精神地去欣赏它们,而不是坐在戏院里打瞌睡?
某著名剧作家曾说:“哪一天我们对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语言方面的富翁。”那么,我们要怎样来具体学习和锤炼语言呢?下面介绍几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1.深入生活
生活是语言最丰富的源泉。要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一个闭门造车的人,是很难如愿的。老舍曾说过:“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这句话含有很深刻的道理。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称赞人民是一班语言的“大家”。语言的“天才”,的确存在于人民群众中。比如,我们讲话常用程度副词——“特”,如“特棒”“特靓”“特正”“特红”“特香”“特佳”……数不胜数。通常,广大群众所使用的生活用语更是数量惊人,丰富多彩,活泼动人,这一切也都是我们平时要注意学习的。
2.扩大知识面
知识贫乏会造成语言贫乏。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没有相应的词汇来描写贾府上上下下的规矩、内内外外的礼教,王熙凤的泼辣、干练、狠毒性格就肯定难以表现得惟妙惟肖;如果《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不懂得江湖规矩,不懂开茶坊的拉线、收小、说风情,及趁火打劫的种种口诀,他就不可能把那个虔婆王大娘刻画得惟妙惟肖。如今,人们都喜欢用“爆炸”这个词来形容某一方面的快速增长,比如:信息爆炸、知识爆炸、人口爆炸等。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新词语铺天盖地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大有“爆炸”之势。
词语是社会生活最敏感的反应器,新词爆炸反映了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反映了我们当今社会在改革大潮中的迅猛发展,反映了我们当今生活在开放洪流中的日新月异,我们对这些新的词语要及时掌握,学会运用。
3.阅读名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自会吟”的经验之谈,是大家所熟悉的。它告诉我们,要学习口头语,提高说话的技巧,就要多读名著。“穷书万卷常暗诵”,吟咏其中,则能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兴趣。摸熟语言的精微之处,则会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笔,则会获得丰富的词汇。自己演说和讲话时,优美的语言亦会不召自来,这并非天方夜谭之事。只要我们潜心苦读,勤记善想,揣摩寻味,持之以恒,就能尝到醇香厚味。如果反复地用,不断地学,久而久之就能像所说的那样,“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他”了。
用话语活跃气氛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给别人留下一个会说话的印象,就要巧用精彩的语言活跃气氛。在社交场合更是这样,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有责任活跃场合中的气氛。当你跨进大厅,千万不要让冰霜结在脸上,须知一个面带愁容的人是决不会受人欢迎的,所以最好是神态自若。神态自若是难得的心理平衡的体现,它包含着嘲笑自己的勇气和对别人的宽容与真诚。据说,有位著名女演员在一家餐厅吃饭时,一位老年妇女走上前来,看着她的面庞,然后略带遗憾地说:“我看不出有多好!”这个女演员神情自若地说:“谢谢您的真诚,咱俩没有区别,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
在社交场合,当你明白他人的用意时,不妨神态自若,然后轻松地幽默一下,这有利于你热情主动地与周围的人交往,也能使你顺利地熟悉和了解众人。
1.善意的恶作剧
有分寸地、善意地取笑别人并不是坏事。善意的恶作剧通常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它能导致众人的欢笑。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超脱了习惯、规则的界限,享受不受束缚的“自由”和解除规律的“轻松”。
2.带些小道具
朋友相聚,也许在初见面时因打不开局面陷于窘境,也许在中间出现冷场。这时,你随身携带的小道具就能发挥作用。一个精致的钥匙链可能引发一大堆话题;一把扇子,既能用于遮阳光,又能在上面题诗作画,也能唤起大家特殊的兴趣。所以,小道具的妙用是不可小看的。
3.引发共鸣
成功的社交应该是众人畅所欲言,各自都表现出最佳的才能,做出最精彩的表演,最忌一个人唱独角戏,大家当听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寻找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内容。有共同的感受,彼此间才能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气氛才会热烈。所以,你若是社交活动的主持人,一定要把活动的内容同参加者的喜好、最关心的话题、各自的拿手好戏等因素联系起来,以免出现冷场。
4.自我解嘲
自我解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嘲讽自己、调侃自己,这也是一种正话反说的方式。它是一个人心境平和的表现,也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从而改变对你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适时适度地“自嘲”,通常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
5.给一个无痛苦的伤害
有时候,那些毕恭毕敬的夫妻未必就没有矛盾,而平日吵吵闹闹的恋人可能会更亲热。社交也是如此,若彼此开句玩笑,互相“攻击”几句,打一拳、捏两下,反倒显得亲密无间、无拘无束。
6.怪问怪答
交谈中,不时穿插一些意想不到的、貌似荒谬而实则有意义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活跃气氛的形式。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会给人古板、单调、乏味的感觉。也许会有人经常问你一些荒谬的问题,如果你直斥对方荒谬,或不屑一顾,不仅会破坏交谈气氛和人际关系,而且会被人认为缺乏幽默感。
7.夸张般的赞美
和朋友久别重逢后不免寒暄一番,你完全可以借此发表一番高论,把每个人的才能、成就做一番夸张式地渲染,这会让朋友们感到你深深地了解、倾慕他们。这种把人抬得极高但没有虚伪、奉承之感的介绍,会立即使整个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友情会加深一层。
8.寓庄于谐
社交需要庄重,但长时间保持庄重的气氛,就会使人精神紧张。寓庄于谐的交谈方式比较自由,在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同样可以表达非常重要的内容。
9.制造悬念
在相声里,悬念是相声大师的“包袱”。有意制造悬念,会使人更加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当大家精力集中、全神贯注时抖开“包袱”,他们发觉这是一场虚惊,都会付之一笑,报以掌声。
10.反话正说
运用反话正说的方法,重要的是在于处理好一反一正的关系。在交往中,准备对对方进行否定时,却先来一个肯定,也就是在表达形式上好像是肯定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巧妙地蕴藏着否定的内容。正说时要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使对方产生听下去的兴趣。然后,再以肯定的形式抖出反话的内容,与原来说的正话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鲜明的讽刺意味,让他们信以为真,以此增加谈话的效果。
反话正说能引人入胜,正话反说也颇意味深长。正话反说,就是对某一话题不做直接的回答或阐述,却有意另辟蹊径,从反面来说,使它和正话正说殊途同归。这样便能避免正面冲突,含蓄委婉,入情入理,收到一种出奇制胜的劝谕和讽刺效果。有时正话反说的曲折手法,能使人们在轻松的情境中相互沟通,使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