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民制度方面,中国一直似乎基本上没有考虑吸引外国移民的意思。一直以来,中国的主政者似乎已经根深蒂固地有了这么一个思想,那就是中国人太多。自己都养不活,哪还顾得上吸引移民,但是经济的发展最终将打破中国人多的说法。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终究有一天,中国也将面临着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前些时候的民工荒已经显示出兆头,不难推断,此后,中国的劳动力缺乏只可能更为严重。
以我家乡为例。因为壮劳动力多数去了广东,本地的劳动力也开始缺乏起来了。县城有家人装修房子,需要用沙。沙石买来了,但却找不到人将沙石挑到六楼。后来只好花了700元雇人将沙石挑到六楼,而这些沙石买来只花了300元。当我听到这个故事时,大吃一惊,才知道家乡的小工已经涨到每天60元的工价(2006年11月),与十多年前的十多元一天的工价已不可同日而语。
当劳动力价格即将失去优势的时候,产业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选择是:将中国的工厂往外搬迁,还是吸引外国劳工来中国工作?一个将眼光仅仅放在人民生活水平上的政策制定者会鼓励产业资本外流,去其他国家投资;但更具长远眼光的人将明白,在鼓励国内的劳动力流动之外,还应吸引他国的劳动力来华打工。至于产业,只要留得住,就应尽可能留住,以维持其产业的竞争优势。
现在是中国吸引外国移民的时候了。一直以来,中国人一直以移民出去而自豪,还有一些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的时候也提到华侨在国内的投资。这在特定情况下,或者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人口的出超将祸害深远。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事例就是菲律宾。遥想上个世纪50年代,菲律宾算得上美国模式在亚洲的样板,既有美国式的民主体制,更有亚洲最高的教育水平。只可惜,菲律宾的优良的大学教育只是为其他富裕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菲佣,对于菲律宾自身,除了少量的外汇,并没有什么作用。
我们看发达国家,哪个没有大量的人口移民进来?当其经济发展的时候,必然需要各种人才,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本国的人才完全够用。所以这些国家既有针对高技术群体的技术移民,又有大量的外籍劳工。这种外国劳动力的进入,其实是一种经济的必然,任何国家都不例外。回头看中国自身,在中国工作与学习的外国人也与日俱增。除了欧美日等大公司因为中国业务而派来的外国人之外,俄罗斯人、韩国人和菲律宾人等独立在中国求职的人数也不少。有个报道说,韩国人在中国已经超过一百万,而且还有增无减。
现在,中国的媒体乐于报道中国人在全世界无孔不入。在全球化时代做生意,当然得世界各地去跑。但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最好不是我们要把自己的人驱赶到世界各地去,而应当让各国人民到中国来谋生,并成为中国人。如此,一个国家的兴盛才有可能。忆昔开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皆胶漆。唐朝与天下人交友,并不是像明朝的郑和一样四海奔走,而是让世界人民都在中华大地上安居乐业。
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拿出盛唐的气概来。
中国如果要吸引移民,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技术移民。
2006年12月3日,中国科技部发布《“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强调要把人才引进工作放在第一位,不分肤色、不分国籍、不惜代价地引进人才,包括引进一批顶尖海外专家和优秀团队来华工作,重点支援亟需的国际顶尖人才来华从事技术或学术交流、咨询培训及短期工作;从海外引进活跃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等等。
现在世界各国都想方设法吸引高技术人才,中国科技部此举实属必然。科技部的举措并没有错,如果有问题的话,那就是在引进人才的切入点方面没抓住要害。短期的人才引进与交流,虽然也能够吸引一部分人,但要看到,来的人不过是冲高工资而动心的。高工资当然不可少,但仅仅是高工资,双方的关系不可能维持长久。在引进人才的机构一方,利用对方的心态极其露骨;而来中国的人,捞一把走人也是自然的想法。
当然,以此批评科技部,并认为不应当吸引这些专家和学者,理由是不充分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当我们将眼光放在这些成名成家的人身上时,可能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角度。一个国家的科技潜力,取决于青年。有过攻读博士学位经历的人都知道,虽然教授和博导做出了重要的成就,但这些成就已经属于过去。总体上,探索领域前沿,能够替一个学科开拓疆土的,却都是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刚刚毕业的博士教师。他们此时虽未成名成家,但其潜力却不可低估。
美国之所以能够成就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当然与它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有关。但要看到,美国的大学与科研机构虽然也不时有挖名角之举,但能够成就一流科研之道,根本却在于吸引全世界的优秀青年来读书和工作。通过博士奖学金、博士后工作机会等等,吸引外国优秀青年赴美,同时又通过宽大的移民政策将这些人才留在美国。当他们留在美国时,成就尚未显现,但一二十年后,科学领域内的最出色的专家,却只可能从这些当年寂寂无闻的博士和博士后中出来。这样,当我们去美国挖这些“顶尖海外专家和优秀团队”时,事实上他们的主要贡献已经留在了美国大学或公司。不管我们怎么舍得花血本去请他,从该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讲,我们已经属于二次利用。花的钱既多,其贡献却事实上要少于前期。虽然聊胜于无,但费效比却远不及美国人的做法。更为可惜的是,我们把眼光盯在这些名家时,那些最具科研潜力并有望在未来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科技部的文件用心可嘉,只可惜没有抓到要害。中国要实现科技方面的赶超,恐怕不能仅仅在短期引进专家学者方面下工夫,而需要考虑如何让人才留在中国,更重要的是,如何吸引并留住全世界的青年优秀人才。因此,考虑一种鼓励青年技术移民的制度,才是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培根固本之道。
现在,世界各国差不多都在推行技术移民,就连一直恐惧外国移民的俄罗斯,也多少有些相关的举措。而我中华大国,在这方面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
技术移民是发达国家的通行政策,大抵上是想借用他国培养出来的人才为我所用,所谓楚材晋用是也。
楚材晋用只不过是霸主之道,一个仅仅利用他国的优秀人才或者资金(投资移民)的做法的国家,其实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用自由贸易体系而剥夺他国利益的招数。虽然技术移民的方向极其复杂,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总体上呈现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的趋势,成为工业化发达国家剥夺不发达国家的智力资源的手段。
在这个实行丛林规则的世界中,中国人当然不能免俗,技术移民终究还得实行,但是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做的事,并不稀罕。如果将移民的对象进行扩展,而不仅仅限于高技术人群,对普通人也都实行移民,那才叫大气概,大智慧。
看看西方国家,哪个国家没有大量的外籍劳工?即使失业率居高不下,本国人民不愿意做事,但是外籍劳工还是要的。所谓外籍劳工,不过是没有赋予其公民身份,但却在其国内工作的外国人。这种现象在移民政策较为严格的西欧极其普遍,但即便是移民政策较为宽松的美国,墨西哥劳工也事实上维持和提升了美国农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看这些国家里,一方面有着大量的失业救济,甚或不愿意工作的本国人,另一方面许多不享受本国福利的外籍劳工以微薄的工资维持着社会的运转。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利用,看人家年轻,就留下来做事,到年老做不动了,就赶他们出去。今天中国各个城市的农民工,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因为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富裕了城市,贫穷了农村;而世界范围内的外籍劳工,则富裕了发达国家,贫穷了发展中国家。甚至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劳动力,使得这种富裕与贫穷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制度化的自我循环机制。
中国现在也存在着一些外籍劳工,虽然目前数量不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外籍劳工的增加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应当摒弃西方发达国家的狭隘思维,不单单接纳他们,还应给予他们身份,让他们在中国安居乐业。
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高尚,更有其经济社会的理由。在阐述这个理由之前,我们来看看西方国家为什么拒绝对外籍劳工赋予身份。
西方国家鼓励技术移民,但在普通劳工的移民方面严加限制,这里可以用救生艇主义来形容。
格伦特?哈丁在一篇广为传诵的文章中这样比喻:地球好比一个漂浮着许多救生艇的大海。这些救生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富人们乘坐的发达国家的救生艇,另一类则是穷人们乘坐的发展中国家的救生艇。发达国家的救生艇人员有限,比较适中;而发展中国家的救生艇则因人口众多而出现许多落水者。当这些落水者挣扎着游向发达国家的救生艇时,发达国家应不应该搭救他们,让他们登上自己的救生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