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不死的中国制造业,制造业,阻了高端产业链的路。
中国引领世界的产业资本是天然的、国粹的、永恒的制造业。制造业一路走来苦心沥血战果辉煌,为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搭建了从低端走向高端的坚实桥梁,过去如此,今天如此,将来同样如此。对那些无端攻击和蓄意唱衰中国制造业的所谓专家学者,我要怒喝一声——住口!闭住你的乌鸦嘴!
中国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为什么要舍弃?
中国制造业是中国强盛崛起的汗马功臣,为什么成为众矢之的的对象?
多少年了?
几个乌鸦嘴的专家学者仍然鹦鹉学说,不依不饶地将朴实无华的中国制造业涂抹得一片漆黑,却拿不出任何可替代、可操作、可提升的具体方案。
低端的制造业利润薄,但高端的其他领域也不厚,而且竞争更激烈。
中国的制造业来之不易,早已成气候,不需要从零开始,不需要半路出家。
制造业跨得快,还是其他行业跨得快?
大话,谁不会说,骂人,谁不会骂?
从中国每年出炉的GDP增长数据便可一目了然,中国经济70%的贡献与以私人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不可分离。他们为2亿进城农民工的90%提供了劳动就业机会,他们为每年大约600万大学毕业生的70%创造了职业发展岗位。
没有以加工制造业为骨干的中小企业,中国能够强势崛起吗?
没有了制造业,中国还有什么民族品牌?
高科技产业,美国人、日本人,还有德国人,个个比中国厉害;软件外包,印度人早已走在前面,中国正在迎头赶上;服务业,哪个国家都有,哪个国家都会。中国凭什么让世界侧目、信服、敬仰?
而中国制造业是世界之最,谁都难以模仿和取代!
可以抨击制造业的不足,但绝不可以断制造业的后路。
事实上,中国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与中国高科技、中国产业外包基地以及其他中国优势产业联手,吸引更多的中高端人才,融合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搭建自己无坚不摧的一条龙的万里长城,才是中国整体产业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光。
亲者痛,仇者快。一些学者对中国制造业的抨击,着实有些不负责任,信口开河。
这几个学者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是不是要倚仗不负责任的信口雌黄来击垮中国的立国之本——制造业?
舍弃自己的强势,彰显自己的弱势,挑战全世界绝大多数资源都集中的高端技术和服务产业,有可能吗?有机会胜出吗?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显然不是明智之策。
如果我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产业的中小企业主,听了他们对中国制造业如此黑暗和走投无路的振振有词,还不心惊胆战。
我还有什么理由和信心植根于这个日落西山千夫所指的夕阳行业,还不选择破产倒闭迅速转型房市和股市,或者干脆趁眼下之危伺机逃离。
难道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在他们“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叫嚣和鞭挞下,中国制造业迷失了方向,中小企业主悲观绝望到极点。他们不得不舍弃多年来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片江山,半路转型斩尾求存,将本来可以创业的资金转而倾泻于风险更高的股市和房地产,推波助澜,加速了股市大起大落,促进了房价高耸入云。高处不胜寒。
这些学者无休无止地涂鸦抹黑无限上纲,胡言乱语逐渐成为不可侵犯的信条。
基本常识不可违背。
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建立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是各国基于自己的特殊国情和天然资源自发而成的经济学分工,没有人强迫,没有诱使,没有人巧取豪夺。至今,美国和西方国家并没有占领或试图消灭中国的制造业。
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加工制造业部位,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物竞天择,自然选择,是实施中国“先生存、后扩展”国家战略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坚实有效,奠定了中国人民步入小康生活的基础;没有这一步的迈出,中国凭借几个高精尖科技产业,如何解决14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正是迈开了第一步,中国从低端的制造加工业向高端的设计服务业的战略转移水到渠成,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焕然一新的低端和高端高度整合的中国产业链。
遗憾的是,在这样一场事关国家战略大是大非的较量中,偌大的中国学界整体失声,没有一个勇敢的智者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为中国制造业说一句公道话,助一臂之力。一些学者甚至捕风捉影,随波逐流,紧跟不智者,视制造业为中国持续发展的瓶颈或绊脚石,欲舍弃铲除而后快。
恶性循环从这里启动,舍弃中国制造业的阴谋从抹黑和诡辩一步步展开。
一批广东籍的制造业主,几年前举家移民美国,出海时将厂房抵押卖出,再将生产资金截留,一步不回头,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重启门户,炒股为生。
广东人喜欢喝茶,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义愤填膺,借茶消愁。
他们一致感言:“谁不想在家乡发展,谁不想当家做主,谁不想子承家业,但是不行啊。都说我们小企业老板挺不过这几年,不逃等死。”
一位饱经风霜的潮州陈老板直来直去:“都说制造业没戏,郎咸平天天诅咒中国制造业死定了,要我们进入产业链的高端领域,我们进得了吗?”
一位与我同龄的黄老板一针见血:“骂我们小老板没用,只赚5%的加工制造利润,其他都被美国人赚跑了。但是,稳赚5%又有什么不好?总比不赚和赔钱好嘛。现在语言不通,没事炒股票,我不知赔了多少。”
“政府管不住,银行也不贷款,我们只有溜之大吉,逃为上策。”
我心都碎了。
这不正是蓄意击垮中国制造业和中国经济的阴谋论!
银行以及一部分行业领袖和政府官员对制造业现状也变得担忧,继而演变为怀疑中小企业的能力、前途和命运,为他们的资金补充和相关需求设置层层障碍。无奈之下,中小企业主只有选择拖拉、转型、破产,或干脆大逃亡。
制造业主弃业炒股、炒房产生的社会影响极坏,恶评如潮,进一步损伤了从国家到地方对制造业前途的信心,悲观情绪蔓延。结果是,制造业环境恶化,求生的资金链不是断裂,就是处于极为脆弱的状态。
怪罪制造业抬高房价本末倒置,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妖言惑众。以盈利为目标的国家银行,当然要为朝不如夕的中小企业设置重重障碍,借贷资金的门槛高不可攀,而高利贷的地下钱庄反而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
制造业主步履维艰,雪上加霜,日子越来越难过。
中国制造业主痛苦、绝望,辛辛苦苦、呕心沥血,也才获得3%至5%的平均年利润,还不如投身于成倍翻番的“日不落”的房地产业。于是,产业资本大量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构成了中国虚拟市场非理性疯狂的宏伟景观。
房价还不高吗?
舍弃中国制造业,釜底抽薪,抽掉的是中国屹立世界之林的脊梁骨。
制造业本身定位就是一个人口密集的低成本低利润的行业。
提升制造业在产业链的地位难以奏效,除非让制造业消失,让全部的制造业工人进入高端的技术性和市场性服务业。那行吗?
如果成行,谁都拥护,谁都支持。
问题是,没有制造业,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14亿中国人中的大量劳动力人口如何配置和安置,他们如何进入利润更薄要求更高竞争更激烈的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
中国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昔日的低成本优势荡然无存。除了自力更生自给自销,创造自己内需的高端品牌,中国还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将世界的高端技术和服务业的精髓长此以往地吸引到中国来,而同时将连中国都不屑一置的低端制造业输送到海外去。可能吗?
这些学者自相矛盾,以骂见长。他们习惯于以矛攻盾,先发制人,一下子占据话语权的制高点,他们没有想到坚实的盾照样可抵锐利的矛。他们在称自己为中小企业代言人的同时,却忽略了中小企业首先必须通过自己的绝对和比较优势先生存、再发展。他们根本不关心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否则他们为什么如此抹黑制造业,换来的只是中小企业主更加悲观无助,更要放弃制造业。
人人都知道,创业者不仅需要顽强打拼,不断创新,更需要对自己的企业能力和市场潜力充满信心和乐观情绪。学者们将他们的精神底线都逾越了,将他们的产业梦想都击得粉碎,还坚持要他们坚守阵地,干得下去吗?
我要拍案而起。
你们为什么不站在正在逐渐成为弱势群体的中小企业主的立场,为中国永远无法舍弃的制造业出一点建设性的谋,划一点可操作的策?
提升中国制造业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愿望。
在较长的时间内,中国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的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因此与欧美国家领先的支柱性企业通过收购和兼并等股权方面的深度合作,是提升中国支柱性制造业潜力的有效途径。
50年后,100年后,中国还要制造。
设想一下,以中国如此大量的劳动力人口和产业水平,怎么可能全部从事高端的品牌设计和市场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