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归之路越走越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甄别海归优劣,激励海归自强,是国家人才战略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大量海归返潮导致“物以稀为贵”的价值概念荡然无存。在最近爆出的“打假皇帝”方舟子揭露“打工皇帝”唐骏涉嫌博士学位造假的诚信危机中,两名海归名人唇枪舌战针锋相对,实际上使得海归整体体无完肤,含冤蒙羞。
“海归之路越走越窄“是一个许多人敢想不敢说的严肃话题,涉及到国家人才战略和政策以及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的方方面面。
中国海归的历史源远流长。
海归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海外留学人员掀起了一波波回国浪潮。当时,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步入疲态,中国经济却逆流直上,一枝独秀,持续多年保持双位数年经济增长率,特别是中国各级政府大力推动海外招商引资,高薪招聘留学人才,为创业留学人才提供包括启动资金、住房补贴和免税等极为优厚的全方位支持,一举成为海归返潮的巨大动力。
海归从“出国热”到“海归潮”,除了怀家念国、叶落归根的天然情结,其背后更有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后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显著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中国加入WTO,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行,上海世博会隆重推出等喜事连连,而由于美国华尔街引爆的金融危机转化为全球性实体经济危机,海外就业市场异常严峻。海外游子对中国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形势普遍持乐观态度,兴奋不已豪情满怀,推动了回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衰。应该肯定,随着中国政治体制趋向稳定,法制规范逐渐完备,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再加上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这对全世界而言,具有极大的“磁石效应”。
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而拥有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的风险投资、西方先进的商战理念、丰富的中西方沟通经验和人际关系资源的中国海外留学人员,自然而然地成为海归的开路先锋。
海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观念,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他们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他们给中国带来了更加理性与开放的心态,成为推动中国不断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文明的步伐。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这些美好的景象近年来急转直下,供过于求的海归回国后就业形势出现严峻的局面,重新回炉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成为唯一的选择,海归问题终于浮出水面。
国内就业市场严峻,大量海归回流,往后看,不可乐观。
海归之路越走越窄,大多数海归不转型,不放下身段,将无路可走。
作为国策之一,关注海归这一先天不足的价值群体势在必行!
海龟即海归人才,土鳖系本土精英。
海龟和土鳖,同根生异地长,海龟水土不服良莠不齐,土鳖占山为王游刃有余。对海龟的过分溺爱和政策倾斜,自然对土鳖不公不平引起反感,同时误导海龟适得其反。对海龟和土鳖一视同仁因才适用,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时鼓励海龟与土鳖打成一片风雨同舟,才能引导海龟走出误区,正确对待自己。
理论上,海归隶属高端人才,高标准严要求,学术公认一流,德行也不应次之。然而大量海归回流,拖泥带水,市场价值和需求随之锐减,必然影响海归的整体形象。海归失宠天经地义,海归之路坎坷崎岖,越走越窄。
最近爆出打工皇帝唐骏涉嫌博士造假,使得《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始作俑者无地自容,无法自圆其说。没有诚信的成功一如沙滩上筑起的楼阁,一场疾风暴雨,一阵波涛汹涌,顷刻间就给冲刷得体无完肤、无影无踪。
能力再强能说明什么,因为没有什么比诚信更重要!
成功可以复制吗?
事实上,成功是难以复制的,每个人的成功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渊源,还有智慧和打拼,而失败是被无数次重复的,是可以复制的。
每一个失败的人都是在重复前人的失败,而不是成功。要是大家复制唐骏的成功,弄一顶不入流的博士帽戴在头顶,迟早后院起火,悔之晚矣。其实,我觉得唐骏不该写那本《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要是写《我的错误不能复制》,或许说的过去。不过世事就是这样,总是难以料定。
一个涉嫌造假缺乏诚信的人,还要不断推出自己的成功传记,炫耀自己夸大的风云岁月,严重误导社会大众和年青一代。这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过去。如果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那就是靠欺骗可以蒙骗天下。
看一看周围的朋友,成功之人自有不同的版本,失败之士都如出一辙。很多人觉得成功高不可攀就放弃了,而一旦放弃就必然降低标准与更多的同类竞争,去重复无数人已经复制过的错误,反而更难,更不易成功。
因此,成功可以复制,是一种诡辩,谁相信,谁上当!
谈到海归,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一如既往地赞美拥护,一种是不屑漠然。现实的情况是今天的海归与以前的海归处境已不同。一看就知道,海归走向“海待”,淡化了海归的光辉形象,随着更多的海归蜂拥回流,随着更多类似唐骏涉嫌造假丑闻的浮出,海归的彻底失宠将很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在国内的人天天想着出国留洋,而在国外的留学生却梦想着回故乡。很多留学生像是站在围城的城墙上,看看城里,再看看城外,却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家。每日,徘徊在城墙上,忧虑,伤感……”这是来自网上“留学围城”的感慨。
教育部的一组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2.9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27.5%;与此同时,全年留学回国人数10.8万人,同比增长56.2%。近几年,中国留学归国人数几乎每三年翻一番。
物以稀为贵,大量海归涌入国门,国内应接不暇,加上一部分海归行事高调而底气不足,要价过高又良莠不齐,从而株连海归整体。这些真假海归充斥在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正在成为中国如火如荼的招商引才活动中,一个逐渐浮出水面的飘浮状体。
祖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有一点毋庸置疑,即置根本土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现代海归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因此有“桃子熟了摘桃子”之嫌。
此外,出国留学早已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新鲜事,出国中介提供给从申请到录取和安顿的全套服务,出国手续也不复杂,国外领事馆签证也宽松了许多,也不用严格的考试或具备优秀的水平。换句话说,只要你有钱、有本事联系到海外的学校,跨洋留学无人拦截,走到天涯海角都不是梦想。
出海和海归的放任自流改变了人才市场的自然生态,结果供大于求,供求失衡,海归的价码一路下跌,甚至跌的低于本土同行。一些海归丢人现眼,连一二千元的月收入也与本土同行竞争,打的不可开交,使海归群体蒙受的负面影响雪上加霜。海归长期享受政府的特殊待遇,越来越招致本土同行愤愤不平,他们从暗地里窃窃私语到公开叫板:凭什么?
在海外漂流了几年或几十年,回国就应该高官厚禄、众星捧月相待?大家干一样的事情,一样的加班加点,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海归有什么理由在待遇上高国内同行一等?海归有预感,一劳永逸地享受特殊待遇不一定持久,即使国家明里支持,实际上,他们也是理智的人,也得考虑来自民间的声音。
不言而喻,海归政策是国策。
从海外全职或半职归来的是海归,双向晃悠跌跌撞撞的也是海归,同样享受国家奉之神明、顶礼膜拜的荣誉和待遇。直到今天,海归已经远不如过去那样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但还是受到国人敲锣打鼓相迎,鲜花美酒伺候。
由于国家人才政策向海归整体倾斜,海归大军日益膨胀,海归质量自然下滑,海归逐渐形成备受宠爱和争议的国内一族,荣辱一生。
过多的溺爱和宽容使得一些海归迷失了方向,漫天要价,有恃无恐,凌驾于国人之上,也给一些海归可乘之机,学会了国内学术界潜隐的走穴敛财,不认真做事,不兑现自己的承诺,白白辜负了政府和人民的苦恋之情、爱戴之心。
当然,成功的海归大有人在,学术和德行一流的也不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全身心投入祖国大业,而不是双向游走,投机敛财。
中国的大手笔海归政策不是不好,而是需要调整。
从经济上刺激海归的政策长期难以维系,其方向正在逐渐偏离航道,副作用不小,面临触礁。而从道义上激励海归报效祖国,将更加坚定海归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更能帮助海归第二次创业,放下身段,提前适应国内激烈竞争的大环境。
多少年来,被中国社会竞相热捧,并长期赋予特殊待遇的海归是不是绝对地等同于国家急需的人才,作为海归是不是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度和对科学研究的务实性,海归政策是否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代之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刺激为辅,却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
在中美两个大国博弈的狭缝中辗转求利十分危险,脚踏两只船更易使海归漂浮不定,无从建树。直至越来越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最后落荒而逃,导致国家整体的人才政策和具体的个人期盼遭遇意想不到的冲击。
旁观者清。
之所以大胆地将海归群体和海归个人区别开来,是因为社会大众对海归的整体印象已大不如前,甚至极为反感。究其原因,海归群体鱼龙混杂,他们中间既有价值连城、鞠躬尽瘁的国家栋梁,也有天涯海角、好高骛远的失业游民,还有混吃混喝、伺机行骗的投机客。
如今国门敞开,出国如流水,政府和人民没有必要将大批量的海外人士与本土人才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也没有必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金集结和赏赐那些双向敛财的滑头海归。
攸关国家利益的的尖端技术和学术研究项目,能在中美两个对峙的大国之间畅通无阻地找到平衡点令人生疑,从任何角度讲都是极为困难的。至少,美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将秉持坚决反对、甚至阻挠的立场,弄得不好诉诸法律,对薄公堂,那就麻烦了。要不就是什么瞒天过海、不着边际的忽悠项目。对两个壁垒分明的大国具有一个“忠诚度”,同样不可思议。他们有什么特许的分身术,可以在两个国家的核心知识产权领域顺利游走,在挑战性极强的科研工作中身肩两个重任、执行两个完全不同的使命。
一心二用不是科学工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精力和资源各50%的配置更是学界唾弃的欺人之谈。要知道,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坐得住,坐得下来,不食人间烟火,赖得住寂寞,必须抵挡许许多多的人情世故和利益诱惑。
双向海归做得到吗?
这样一来,我看不出他们是在真正地为国效力,而是在政府的感召下,顶着海归的光环回国,出一把名,捞一茬利,然后一溜烟没影了。
中国人的善良是出了名的,但善良也是会坏事的。中国鼓励一些海归人才自由地双向行走,两全其美,指望他们可以利用海外的平台和资源间接地为国家作贡献,也不顾及他们对所在国高薪聘请的职责如何尽心尽力。而事实上呢?那些所谓的海归在海外并不着美。因为没有一个名牌大学、政府机构和核心企业鼓励自己的员工海外兼职,背信弃义。弄得不好,鸡飞蛋打,不良纪录存档在所在国的黑名单上,为以后发展布下重重陷阱。
用脑袋往深处想,而不是用大腿琢磨,除了忙里偷闲,偷偷摸摸,甚至违法乱纪,怎么可能光明磊落地通过正常渠道转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而不受所在国政府和企业的监控和惩罚?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同样不允许其核心雇员脚踏两只船,平分秋色。
挽救海归是一种发自心底深处的良知呼唤,是关心海归未来发展的第一行动,是义不容辞的全社会责任。无论如何,作为海外游子,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同路人挡住后来人的路,使得海归之路越走越窄,最后阻塞海归的崎岖之道。
海归人才是否好甄别,是骡子,是骏马,拉出来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