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这件事或者当时双方至少有那么一点关系。 你完全是个局外人,出言未免有狗拿耗子的嫌疑。
你的确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有理有据地说明事情真相。
你不太理解情况或者片听一方,出来说话只会被认为偏帮一方。
把谎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说话是一种技巧,这不仅表现在你怎么说,还体现在你说什么。一般的表达要求“辞达”,即言辞要正确的反映出自己的观点,使对方能听明白。而具有高超表达技巧的人不仅要做到“辞达”,而且要有针对性,即能够猜测道听者想要听什么?投其所好,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说谎话也是如此,要说就说到别人的心窝里,让他知道自己被欺骗但是仍然感到温暖。
堂而皇之——假亦真。
看过历史剧的人都知道,每当皇帝上朝或者觐见皇帝时,大臣都要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据说这个传统是从武则天的时候开始的,做了多年女皇的武则天也想扬名立万。于是乎到了嵩山进行祭天,标榜一下自己的功绩,同时也给自己进行正名。
一天,在嵩山上他听见有“呜呜呜”的声响,她就问左右的大臣,这是什么声音?大家都驻足细听,这时一个大臣就过来说“陛下,这是嵩山的山神向您祝寿呢,您听,他在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祝皇帝万寿无疆,永享国运啊。听了这个大臣一说,大家仔细一听,确实是这个声音。
顿时,武则天龙颜大悦,重赏了这位臣子。这也就是“三呼万岁”的起源。我们不去分析为什么有这种声音,但是这个臣子说的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谎话!而且带动了封建王朝的臣子喊了一千多年。
首先,山神拜寿,武则天自己都知道荒唐,她如果信鬼神,就不会为了争夺皇后的位置而掐死自己的女儿了;其次,哪个人能万岁无疆呢,只不过都是一个心理安慰罢了。再者,就算武则天糊涂,哪么接下来的皇帝都糊涂吗?哪一个不是在金銮殿上享受着“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而不过百年就呜呼哀哉了呢!
其实,这个臣子就是说了一句谎言,而且是弥天大谎,那么我们就奇怪了,为什么武则天会信呢?我们知道武则天为什么去嵩山,她去祭天,是为了张炳自己的功绩,经过几年的治理国运昌盛,人民安定,她能让这些功绩随着自己的死去而埋没吗。
所以她要向天下昭示,我武则天没有愧对皇位,没有愧对百姓。但是她也有这样的心理,希望自己的统治能有百年、千年、万年。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希望统治能地久天长。而这个大臣正是抓住了武则天的这个心理。您看看连嵩山的山神都认可了您的功绩,连嵩山的山神都希望您能活一万岁,永享国运,你还怕什么呢。对于后来的皇帝,则也是希望自己长命百岁了,因而也就坦而受之了。因此一句谎话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被人们流传下来,并发扬广大了,并成为一句祝福的话了。
这句话妙就妙在人人都知道它是阿谀奉承的谎话,但是人人都可以接受,做为听者,可以满足自己不可告人的贪欲。做为说者,虽然违心但是却不损颜面。
瞒天过海——真亦假。
如果说你堂而皇之的说了一句对大家都有利的谎话,大家都能过接受,还可以不被揭穿,但是如果你的假话只是使一个人相信,而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这样的谎话还能得逞吗?答案是能,问题是你如何说到这一个人的心里去。在封建王朝更是如此,皇帝一人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因而即便是全天下的人都明白,只要迎合了皇帝一人的糊涂就足以将真的变成假的。
我们都知道“袁崇焕”案,大清兴起辽东,窥视中原,在东北只有袁崇焕的大军防御着清铁蹄的入侵,为了除去大清进入中原的障碍,皇太极想出了离间计,绕过山海关,直奔北京,做出向北京进犯的假象,同时在明朝廷里散布袁崇焕准备投降的谣言。此时,全朝文武都知道袁崇焕是不可能投降的,而且袁崇焕是大明的长城,抵御外敌入侵,是大明的柱石,支撑着王朝的兴败。可是崇祯皇帝还是杀了他。为什么这个谣言能成功呢?可以说是皇太极的谣言说到崇祯的心里去了。有人分析过,崇祯生性多疑、好杀。其实这只是一点,还有他是刚刚即位的新君,袁崇焕是边防的老臣,叫他如何相信这个老臣呢?再者,北方战事吃紧,稍有差错便会丢掉整个大明的江山,他怕啊。即便是皇太极不用离间计,恐怕崇祯皇帝也坐的不安实啊。所以当皇太极告诉崇祯说你的大将和我勾勾搭搭,就给了崇祯足够的理由杀掉袁崇焕。所以即便是全朝文武的反对,也没能保住袁崇焕的性命,因为皇太极所说的正是崇祯想要做的。
我们都知道“风波亭”的冤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抗金名将岳飞,全国为之愤怒,但是又能如何呢,只留下一个秦桧的千古骂名。其实罪不在秦桧,罪在宋高宗。宋高宗不是被秦桧的“莫须有”罪名迷惑了而是被它迎合了。岳家军所向披靡,打到黄河以南,势如破竹,即将“直捣黄龙”。看起来形势明朗,迎回“徽钦”二帝在即,而此时的宋高宗想的是什么呢?他会想父亲和哥哥回来后我的皇帝宝座要不要让出去?让出去之后自己的处境如何?所以当自己的权利面临威胁的时候,他的选择只能是保护自己,不管岳飞的“直捣黄龙”后会不会造反,也不管能否打赢这场仗,关键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岳飞打。恰在此时,奸臣秦桧也处于自私加嫉妒的目的陷害岳飞,正与宋高宗不谋而合。可以说陷害岳飞的阴谋是做到皇帝老儿的心窝里去了。如此引起群雄激愤的阴谋,没有皇帝的默许怎么能得逞呢。所以瞒天过海关键是要迎合被说服者的心理,才能使假的变成真的!真的也只能变成假的了。
半真半假——见功夫。
正所谓“花看半开,酒喝微醺”,谎话如何说到人的心窝里去呢?我们在上面讲了,要抓住被说服者的心理,但是单单抓住心理还不够。还要把握好说谎的度。我们再来温习一下耳熟能详的《狼来了》的故事。
大意是说:一个小孩在山上放羊,大人们在山上干活。小孩觉得无聊,为了取乐,在狼没来时,他大声喊叫:“狼来了!”大人听到后马上跑来驱赶狼。上山一看,原来是小孩在说谎。因此纷纷责备小孩,慢慢散去,但是小孩觉得好玩,如此接连两三次喊:“狼来了”,大人都是白跑。到了狼真的来时,任凭小孩怎么喊叫,大人们就是不信,再也不来了,结果,狼叼走了一只羊。通过这个寓言告诉小朋友们不要说谎话,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是小时候的故事,但是现在来分析一下,他不是因为说谎而不被信任,而是谎话说过了“接连两三次”的说,所以失信于人。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不要把谎话说的太多!那么是不是说一次谎话就不至于失信于人呢?
周幽王得到了一个美女叫褒姒,非常欢喜,但是褒姒却老皱着眉头,连笑都没有笑过一回。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虢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这时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周幽王眯着眼睛,拍手称好。
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听说大王在细山,又急忙赶到细山。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
褒姒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虢石父。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这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京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褒姒被掳走。
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用量的标准来衡量,周幽王有些冤枉,他只是为了取得美人的高兴,骗了一次人而已,却落得个国亡身死的下场。是他的谎言说的太大了,是拿国家的信誉来开玩笑。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度的问题。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六百多年来,它以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脍炙人口,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像“借东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近乎怪异的事情,在小说中都显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所以成就了孔明的智圣和关羽的义名。更至于“草船借箭”“火烧联营”更是让人深信不疑,无比佩服。我们知道怪异之事是子虚乌有的,但是“草船借箭”史实中有记载,但是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孙权的谋划。发生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之后的若干年,发生的也是巧合,孙权偶遇曹操,无奈下才有草船借箭之说。“火烧连营”也确有此事,但此事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是黄盖的计谋,至于东南风只是凑巧,恰巧在哪天有东南风,所以史书才记载:天亡曹公。
《三国志》记载此事是黄盖计谋,与“周瑜打黄盖”成语是一起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以至于我们对于许多违背历史事实的情节都能够原谅呢?就是因为他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故事的展开。虚构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展开的,展开的规模又是读者所允可的范畴之内的,我们允许诸葛亮“草船借箭”但是决不允许曹操来借;我们允许关羽水淹七军,但是当陆逊火烧七十二连营的时候就有点接受不了,这说明作者的高超的写作水平,将谎话说的有分有寸,每一笔都写在读者的心里。
所以,我们说谎可以,但是必须得把握两条:一是抓住对方的心理;二是,把握好分寸,不要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