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赖特(1927—1980)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翻译过聂鲁达等人的作品。一九七二年以他的《诗选集》获普利策奖。这里选录的几则札记和信函,和它的诗一样,善于从自然中获取诗意,描写城市景色也具有回归自然的倾向。
欧洲通信
阿德勒霍夫旅馆
哈夫纳斯泰格街七号
维也纳,奥地利
1973年9月30日
亲爱的劳拉:
身边这座美丽的城市,我常常想念你。我确信,一旦你也来游览这里,维也纳一定会归依为你心中的领地。巴黎当然还是世界的中心。想起你就住在巴黎,真有说不出的快意。那时与你结伴漫步巴黎圣日尔曼大街的情景,将成为秘密的财富藏进心里,与我一起远走天涯。
然而在维也纳,让我想起你的,是这个城市的内心生活,些许恬静淡远,几多阴沉得非常浓郁的忧郁,要在雨天就更是如此。可这种忧郁对偶尔出现,也因此非常珍贵的阳光,异常地敏感。维也纳的阳光明媚,全留在了热爱音乐的美丽姑娘的笑脸上了。换句话说,亲爱的劳拉,维也纳是你的城市。从那个了不起的大学,即二十年前我本不该上的那个大学,过一条街,就能找到贝多芬住过的小街。不过,这条街并不如它的名字有气派,想一想这个羞怯、耳聋、急躁的贝多芬,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崩溃吓坏过很多粗壮的房东,他在维也纳和近郊住过(听人说)的房子有二十六处之多。大学附近的那条小街上最迷人的地方,是一幢叫作德雷默德勒荷斯的小公馆,那里,曾住过三位漂亮的姑娘,舒伯特在他短暂而完整的一生的某段时间曾住在那里,并同她们有过愉快的交往。就在那里,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写下了他不朽的弦乐八重奏。这幢房子常令我想起你,想起你柔情的心里,留给舒伯特的爱。
数说这些地方多么可爱,多么引人入胜,我无意暗示维也纳仅只充斥历史陈迹而已。这座城市的神奇体现于它的音乐在当代的生命力。
由于天气,我搁下这封信差不多整整两天了。过了滂沱大雨,十月说来就来了。在美国,我们管这个节令叫印第安夏季(小阳春),在意大利和奥地利,它就是圣马丁夏季了。离维也纳市区不远,有几座小镇(如你知道的多弗),其中在努斯多弗,贝多芬前后住过二十三处房子(一百多年以后的现在,维也纳还流传着关于贝多芬的闲言碎语,说他显然还没有同房东相处好,等等。);我认为最喜欢,而且你也会喜欢的小镇,是海利根镇。你瞧,我是教授,几年前曾在贝多芬的笔记和书信里流连忘返。其中大部分都是学究气太重,流于平常。可他的小散文《海利根遗嘱》让我留意。那文章试图解释他一生为什么总似乎粗鲁不堪。“事实上,”他直说了,“我非常喜欢你们,但您瞧,我听不见你们说话。我耳朵有毛病。”
亲爱的,我此刻要寄给你一些愉快的音讯。理由并非特别,还是亘古不变的那一个:你是我最钟爱的侄女,最使我快活的朋友。假如你也想让我高兴,干吗不放上一张《贝多芬第六交响乐》听,留心听“小溪”的那一乐章。我们曾找到过那小溪。其实是我一个人发现的,在二十多年前。它源出卡莱恩堡下面美得难以形容的山毛榉林,穿过维也纳,再流进努斯多弗镇。我最初的发现离现在早已十分久远,那时,你还没有出生,天下了场透雨。这条小溪令我快活之至,因为,贝多芬写下那首登峰造极的乐曲,毕竟是在知道自己从今再也听不到声音之后。听到努斯多弗小溪的音乐,是在他自己的心灵里。他心中想要对你我倾诉什么,于是都倾诉了。今天,和你的艾迪姨妈(我无与伦比的安妮)漫步于那片狭长的山毛榉林,这里自然仆素的教堂,不亚于那座欧洲最宏伟的大教堂。我又一次想起了你。没有你,生活会是多么地可怕啊。生活中,舒伯特、贝多芬和你这样可爱的人儿,是多么举足轻重啊。
你亲爱的
(陶乃侃 译)
威尼斯札记
一
威尼斯
1973年8月28日
下午我又开始记下一些构思——随想、札记,说什么都成。多少次了,在这绿色小本子上,我快乐地写着,舍不得用速记来写。看句子的节奏随笔记本前后迥异,很有意思。当我发现自己写得过快,我总要变换个节奏什么的。
威尼斯是有涵量的,不过也显得迷离、脆弱。这不仅仅指它有形的外表,当然,晨曦中房顶塔尖的廓影会轻如蛛网,天黑后阴影投在不多的几条巷道、石街上能显出岩石般的坚挺;我毋宁说,在任何特定的时刻,这座城市都能改变自己的特征、外貌和性情,在大白天都如此。也因此,人很容易迷失在这里。
不过,也难不倒你。只要听顺水声,随影河上的什物,人们,你能寻回归家的路,任你家在何处。
到处都有这么多的台阶。听说它们从前是,现在有时依然是各色小船靠岸的栖脚处。可我总想象人们雍容地迈下台阶,谨慎地踩着阳光下闪着宝绿的青苔——也可以是另一种颜色的,偶然起雾的夜里,它便是灰白色,还可以是我梦里见到的死孔雀毛的色泽。
我们看见一位老人突然从街角现身。他走进广场时却那样地舒缓,没一点和他机敏的外表相配,像是某种幽灵。肩上架的是一把不大不小的梯子,手上拎一张古怪的网。安妮说,他是扫烟囱的。也许他是,两只磨光的肘衬晃荡着,皱巴巴的帽子也是胡乱地搭在头上。断垣残壁之间,他果真还能穿梭自如吗?
但我的确注意到他鞋上被月色涂抹的黛色青苔。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也不能相信他从附近某条僻狭的运河边缘那怪异的石级踏岸而来。我怎么知道他在水下干些什么呢?我知道不了。可他一定在干着什么。这,就是威尼斯了。就是那街道,也是水。路下,数得上堂皇的与难以启齿的龌龊一起游荡着:去年,一幅圣母圣子图竟被仓皇脱逃的贼徒狂乱地扔掉;一只高傲的猫的全副骸骨,尾巴骨骼还盘住它的肋骨,积下了三百多年前的盐垢;某个不忠的玻璃丝匠的右手,血是早流进大海了;月的倒影的驻留,刚好卡在土耳其水手的牙齿之间;这个没有头颅的水手呢,一手操着月形弯刀,一手握着可口可乐;一串拜伦讥讽的音调;一本美国信用卡的空页折册;甚至是一个烟囱,此时已被扫清了所有牢牢结在里面的蜘蛛网,而落在水里的深绿色蜘蛛所需求的水,这下子比所有的时候都多。
这就是:暖热的夏天日子里的扫烟囱人?不大会吧?一个扫大海的台阶的人。
二
威尼斯
1973年9月6日
我眼中的黄昏永远是个美丽的字眼,而威尼斯也实在是因为它的黄昏而成为威尼斯的。它的拂晓早就名闻遐迩,珍珠式乳白的曙光里,圣殿王宫绽出硬挺的身影。不过,它们的结实硬挺是木石的那一种,即使最精致的木石,从君士坦丁堡漂浮而来的,被海水刻上细纹的细致的大理石,也是如此。只有黄昏才使这座城市在光中显影;黄昏使黑暗虚薄,使木石射出光焰。
离黄昏尚早,屋外,九月初至的烟波与朱久德卡运河的碧浪交融着。汽船,摩托艇和运垃圾的驳船不停地拥过,刚朵拉船驶在归家的路上。不一会儿,我们也将乘公共汽艇,迎着薄暮,并穿过它去往利多,那个海上的小岛。那儿有绵绵的海滩,敞亮雄壮的旅馆,更有艾申巴赫追求圆满的痛苦幻想的记忆,以及月光下马背上的拜伦的往事,还有那前代威尼斯人悄然的身影,正偷偷漂游,逃离野蛮人的部落,远漂到托赛罗岛,像罗斯金所说的早年以色列入寻找藏身之所一样,尽力回避海路上的刀光剑影。海上诸王子并不费力地发现了托赛罗岛,但此时的威尼斯人却发现了黄昏真正的情貌。此刻已几近黄昏。
(陶乃侃 陆兴华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