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师父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感激不尽,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一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家可怜的穷苦人呢?
束手无策的荣西禅师突然看到了身旁的佛像,佛像身上是镀金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攀到了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了穷汉:“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穷人看到禅师这样,于心不忍地说道:“这是我的罪过啊,逼得禅师如此为难!”
荣西禅师的弟子们也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么可以拿去送人呢!这不是冒犯了佛祖吗?这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
但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他肯定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积德行善就是佛,私欲过盛就是魔。佛之所以成为佛,是因为佛能先人后己,普度众生。
心生邪念就是魔。
一念之差便成魔,一念之差可成佛。
平日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走上邪路的人如此感叹:“我真是鬼迷心窍了,结果一念之差,就把我自己给害苦了。”也许这中间,有的人不是“一念之差”,而是本性使然,不过是拿“一念之差”来做借口;但有些人的确是没把持好那突然的“一念”,从而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有个人应邀到朋友家去作客,正巧主人正忙着在书房里接听电话。他一人独自在客厅浏览屋子里的摆设和各种装饰。这时,一个精巧可爱的小闹钟吸引了他的眼光。由于造型实在是太可爱了,趁着身边无人之际,他随手将闹钟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当所有的朋友在餐厅酒酣耳热,吃得痛快之际,他口袋中的小闹钟突然发出了一阵阵的响铃。这个客人在大家的注视下,满脸通红,几乎不知所措,只好把偷来的东西拿出来,归还给了主人,并且拼命地道歉。
多么经典的“一念之差”啊。这个故事中的客人,我们很难说他就是一个坏人。他只是太喜欢那个精巧可爱的小闹钟了。他的头脑一时间被占有这个闹钟的念头完全占领,以致于根本没想到他其实可以向朋友说明缘由,请求朋友把小闹钟卖给他或者送给他的。他最终做了自己一时邪念的俘虏,进入了魔道,并为之付出了尊严和人格的惨重代价。
邪念一生便成魔。当然,一辈子不生邪念的人几乎没有,但一辈子“守身如玉”保持自己的操守不沾污垢的人却很多。他们通达人生,深知放纵邪念的恶果,他们“守身”的诀窍,就是只要邪念一产生,就立即将它掐灭,不给邪念任何生长的机会!这样的人,可称为佛!当你消灭了涌现出来的每一个邪念,你的人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圆满。
害人与防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因为佛祖都很难原谅太大的恶行。防人之心不可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请自来的请柬说不定就是鸿门宴。
有个渔夫很早就起来去赶海捕捞。在黎明的微光中,他已经站在了没膝的海水中,把捕捉到的海鲜熟练地扔进了大篓子里,并带着回了家。
就这样,在离大海不远的渔夫家里,一只牡蛎遇到了几条鱼。它们被渔夫扔在了地上,喘着粗气,脸色十分难看。
“哎,我真担心在这儿我们都得死,真的没有办法了吗?”牡蛎从来没有这样忧伤,它望着同伴们低声地问道。
这时,有只老鼠从这儿经过。牡蛎准备利用这从天而降的惟一机会。“老鼠,请您听着,您的心肠这么好,肯定能把我带到海边去吧?”
老鼠看了牡蛎一眼,心里想道:“这只牡蛎又漂亮又肥大,一定有许多可口的、富有营养的精肉。”
“马上就行动!”老鼠回答,其实他内心里已经决定要吃掉牡蛎了,“不过,为了把你带到海边,你得配合一下,把你的壳张开一点。现在你的壳紧闭着,我怎么带你走呀?”
“哦,听你的!”牡蛎同意了。但他还是十分警惕地半张半开,因为牡蛎也不是傻瓜。
老鼠一见壳张开了,便立刻伸过嘴巴就咬。不过,尽管他的行动迅速,但牡蛎事先就预料到了这一步,一下子就夹住了老鼠的脑袋。老鼠疼得吱吱地叫。这叫声传到了猫的耳朵里,使猫立刻跑过来捉住了老鼠。就这样,老鼠没吃到肉,反而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在伤害别人之前,一定要想到别人同样也能伤害到我们。保护自己的最好原则往往是:既不能去伤害别人,又不能让别人伤害到自己。
防人之心不可无。
狮子一心想杀死一头大公牛,便想出一个计策,准备害死公牛。
狮子对公牛说,它杀了一头绵羊当祭品,请公牛一起共享。其实狮子是准备在公牛躺下来吃饭时,趁机将它杀死的。公牛赴约了,但是看到很多铜盆和大铁叉,却没看到绵羊,就一声不响地回去了。狮子因此责备公牛,说自己并没失礼之处,为什么它毫无理由就走了呢?公牛说:“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我看不到绵羊,却只看到准备烤牛肉的工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请自来的请柬说不定就是鸿门宴。不要有占别人小便宜的心理,那样做恐怕会使你失去更多宝贵的东西,甚至生命。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即使你是再有智慧的人,也要学会防范别人对你的伤害,因为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恩将仇报的人。
北宋忠臣寇准曾被宋太宗极为倚重。宋太宗曾当众称他为当代魏征。
然而,他最终死在了在北宋时尚属蛮荒之地的雷州,是被真宗皇帝贬谪至此的。他为什么会被贬至这种地方呢?因为他受到了一个小人的中伤。
寇准曾对这个小人恩重如山。这个小人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为北宋“五鬼”之一的丁谓,原来曾是寇准门下的一员小吏。丁谓为人阴险奸诈,但文章写得很好。一向求贤若渴的寇准发现手下竟有如此人才,不禁大喜过望,于是极力向主持吏部的李沆举荐。
李沆曾向寇准指出,选拔干部,需要德才兼备,二者缺一不可。但寇准只看到了丁谓的才华,对他的德行并没有深入的考察,所以对丁渭一直宠信有加,以至于不惜屡次“强荐”。
后来,当丁谓羽翼丰满时,寇准才逐渐发现自己双手托上去的“人才”,其实是一个道德沦丧、品质恶劣的小人。例如,丁谓投皇室大兴土木之所好,鞍前马后,废寝忘食,组织实施了劳民伤财的一系列豪华宫殿修建工程,很是博得皇帝的欢心与宠爱。寇准感到自己被愚弄和欺骗了,十分愤慨,曾在上朝时当面点名提醒真宗皇帝,要识破佞人诡计。可惜为时已晚。
已攀住了皇帝高枝的丁谓,对当面说自己坏话的寇准自然恨之入骨,他认为,此时的寇准已经从恩人变成了阻碍自己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了,必须毫不留情地彻底铲除。于是,当丁谓的地位升到与寇准旗鼓相当时,便冷不丁地给恩人使了一个绊子,然后踏上去狠狠地踹了几脚: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向皇帝谗毁寇准,令寇准被罢相,并远谪南疆,客死他乡。
防人之心不可有啊。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大才的人,一定要注意看清其德行如何。如果有大才者德行不好,反而是个大祸患。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如果不能引导其向善,至少也要保护好自己,不受其害。
害人之人终害己。
有一只青蛙看着自己的老鼠邻居很不顺眼,总想找个机会去教训教训它。
有一天,青蛙找到老鼠,劝它到水里去玩。老鼠不敢,青蛙便说有办法保证它的安全,例如可以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和它连在一起,于是老鼠终于同意试一试。
下了水之后,青蛙便大显神威,它时而游得飞快,时而落入水中,把老鼠折腾得死去活来。老鼠最后被灌了一肚子水,泡胀了飘浮在了水面上。
这时,空中飞过的鹞子正在寻找食物,它很快便发现了漂浮的老鼠,于是就一把抓了起来,相连的绳子自然把青蛙也带了起来。在吃掉了老鼠之后,意犹未尽的鹞子把嘴又伸向了青蛙。在被鹞子吃掉之前,青蛙很后悔地说:“没想到把自己也给害了!”
害人之人终害己,把别人推向危险时,自己也是很难脱掉干系的。所以,不要对别人心存恶意,因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你自己,对别人作恶,就是对自己作恶。
我们不但不能对别人作恶,也千万不要怂恿别人作恶,否则最后吃到恶果的很可能会是我们自己!
宋朝仁宗时,海盗入侵高邮。当地驻军首领晁仲约估计抵抗不住,便凑了金银、酒肉,送给海盗。海盗取了物品,竟没有继续骚扰,而是打道回府了。此乃保一方平安的无奈之举,虽违反法律,但罪不至死。朝廷知道此事后,准备处理。慷慨激昂的一方认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晁仲约没站稳脚跟,应该杀掉;另一方则认为没有必要。后来,皇帝听从了范仲淹的建议,免了晁仲约的死罪。于是有人质问范仲淹。范仲淹说:“大宋开国以来,就未曾轻易诛杀过大臣。晁仲约是否该死,争议颇大。这种情况下,不要轻易劝皇帝杀人,一旦手滑,惯性使然,将来诛杀你我怎么办?”
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一旦开了坏头,再做坏事就会成为惯例,弥补起来不但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因此,收成很难,破坏却易。所以,千万不要怂恿别人作恶,而是尽量引导别人向善。
害人过甚难挽回。
镇上有一位员外,家财万贯,乐善好施,每年都会拿出许多钱来捐助当地的寺院,积德行善。
这日,员外的儿子拿着寺里送来的金丝雀把玩,因怕父亲责骂,将其藏匿于怀中,不料却将其闷死。员外生气至极,特来告知住持,望乞佛祖原谅。住持听罢,合掌道:“阿弥陀佛!施主诚心向善,佛祖明察秋毫,念及幼子又是无心之过,自当原谅小儿。”员外大喜。
“我佛慈悲!”住持缓缓而道,“不论天下人的罪过多大,只要诚心悔过,都将会得到佛祖的原谅。”
这时突然进来一人,跪拜在地,说道:“我罪孽深重,前日见财起贪念,冲动之下,杀死主人,如今追悔莫及,望高僧度我!”住持沉吟不语,兀自拨动念珠。员外疑惑,却听那人说道:“佛祖曾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今我诚心忏悔,为何却不肯原谅我?”住持双手合十,诚恳地说:“你去官府吧!”那人忿然离去。
员外欲言又止,住持喟然长叹:“非我不度他,只是人犯了过错,自当付出代价。他不是不可以原谅,只是他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言罢,合掌。员外顿悟。
害人之心不可有,害人之行后果大。当你做了错事犯了过错,如果是小错尤可令佛祖原谅,然而,如果你犯的是恶行,就很难被谅解,而必定要你承担相应的后果。因为罪业已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消除。